|
楼主 |
发表于 2011-4-11 06: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郑绪宗 余针刺17椎下穴,治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多例,安全简便,疗效迅速,一般针l-3次即可。其法是取17椎下穴(在腰骶处,第5腰椎棘突下)垂直进针,深度为1.5寸左右,进针后轻度捻转,病人有酸麻或触电感,向下肢及少腹、前阴放射传导,留针l-2分钟出针。 临床针1次止血者6例(针后24小时有效);2-3次者8例,年龄均在15-21岁之间;且均为经妇科检查,生殖系统无器质性病变,血象正常者。 本病多因精神刺激(如暴怒、意外恐吓、情绪紧张等)致肝气郁结或肝气横逆,因而迫血妄行,冲任不固。针17椎下通督脉,调节冲、任,使阴阳气血调和,气不乖逆,冲任得固,则血可止。 上病下取 王道瑞 医院曾收住一女性头痛患者,服用西药而痛不止,乃邀余会诊。问之痛在巅顶及两侧如裂状,昼夜不休,现怀孕4月许。诊得两脉寸关俱弦,舌质偏红,苔薄黄,两尺滑而有力。经三思后,即针刺足太冲穴(稍作提插捻转),留计20分钟,痛乃止。如是连针2次,病愈出院。 此症系胎热沿肝胆经上窜之故,是以针泻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而痛止。诚合《内经》上病下取之旨。针刺太冲穴常为孕妇取穴所忌,但又应依据病情而定,据我经验,若病当取者,施之亦无不良作用。 合谷三阴交孕妇禁针否 李世珍 一学者从我的医案选集中看到1例胎动不安(先兆流产)案例(余以针补合谷、三阴交、肾俞,2次而愈),因问曰:合谷、三阴交孕妇禁针,本案为何针之? 余告曰:合谷、三阴交孕妇禁针,见于《铜人俞穴针灸图经》,如《宋书》载:“昔文伯见一妇人临产证危,视之,乃子死在腹中,刺三阴交二穴,又泻足太冲二穴,其子随手而下。”《铜人俞穴针灸图经》载:“昔有宋太子性善医术,出菀游,逢一怀娠妇人。太子诊之曰:“是一女也。”令徐文伯亦诊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暴,欲剖腹视之。文伯止曰:‘臣请针之。’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其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针灸大成》指出:“合谷,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坠胎,”他如《类经图翼》、《禁针穴歌》等都有类似记载。 对于前人的实践经验,我们应历史辨证地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既要了解孕妇的体质和患病的病理类型,又要把握合谷和三阴交的功能、主治及对其病理类型所发生的作用,才能掌握孕妇禁针与否。 孕期母体以血为用,脏腑经络之血,注于冲任以养胎,故而全身处于血分不足、气分偏盛的状态,气旺血衰,故针补合谷(补气)、泻三阴交(行血祛瘀)易于流产,这是堕胎的内在因素。《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孕妇更是处于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状态,所以补合谷增有余之气,泻三阴交损不足之血,不利胎安。 本案尚某,此第4胎己5个月,以前3胎均系正常。经妇科诊断为先兆流产。孕妇平素常头晕目眩,精神倦息。复因3天前劳累过度,当晚即感腰部酸重隐痛,第2天少腹坠痛,漏血淋漓,血量不多。余观之面色少华,精神萎靡,语言低微,腹痛不安,察舌淡苔白,脉象细数而滑,辨为气血亏虚,胎元不固。治宜补气养血,固肾安胎,故补合谷(益气载胎)、三阴交(益脾摄血,养血安胎),肾俞(补肾以安胎元),2次治愈。 又问曰:“针补合谷、三阴交为何不损胎元,反能安胎呢?”余曰:“唯辨证耳,此证既属气虚不足以载胎,血虚不足以养胎,故补合谷、三阴交,不仅不会损胎,反能安胎。” 日本摄都管周桂著《针灸纲要》有:“治孕妇两手麻木,用合谷治瘥,与胎无殒”的记载,说明并非凡是孕妇都禁针合谷。再如一例妊娠4个多月的遗尿患者李某,女,34岁,证属气虚不摄,膀胱不固,针补合谷、三阴交,三治而愈。并无损胎腹痛等弊害。由此可见,书是死的,医生应灵活掌握运用。谚语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诚哲理也。 针灸治产后癃闭 阎庆瑞 妇人产后,冲任受损,三焦气化失权而致癃闭者,采用针灸治疗常获速效。如曾治白姓农妇,分娩后暴闭,少腹胀满,不得反侧。某医院诊断为尿潴留。导尿后缓解,除去导尿管后仍不能自解。查:病妇形消体弱,而色(白光)白,少腹膨隆,尚有尿管留置。舌质淡,苔白薄,脉沉细兼滑,关元穴区拒按。诊为中气虚损,气化失权。治宜补中气,利三焦,调冲任。故主用足三里、阴陵泉,施以补法;配太冲、蠡沟,施以泻法,佐气海,施以温灸。治后,去导尿管,并嘱饮适量的淡茶,半小时后排尿少量,是夜,又排尿4次;其后又施针灸2次而愈。 针刺治癃闭 吕兴斋 西医遇癃闭之症,多施导尿之术,以缓其急迫。然而用针刺开闭,针到病除,实为良法之一。余治癃闭,每取穴曲骨、照海;配肾俞、膀胱俞。先针照海,快速直刺,1寸为度;后针曲骨,缓慢而入,寸半为宜,并施以捻转半分钟余。实热取泻,虚寒取补。肾俞进针8分,膀胱俞进针1寸2分,各留针30分钟,每间隔10分钟捻转行针。针下得气,病家有尿意为佳,起针后令之排尿,多立可见效。 曲骨为任脉与足厥阴之交会。二脉均循阴器;照海属足少阴肾脉,为阴跷所生,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而肾脉属肾络膀胱,主前后二阴,职司开合,阴跷脉亦循阴器;取曲骨可疏利三焦;取照海可通利小便,二穴合刺,共奏启闭开导,通行小便之功,为治疗癃闭证之良法。 内关穴治疗乳痈 卞占先 乳痈一病,常见于青年妇女产后哺乳期,多因肝郁气滞、乳汁分泌过多、乳房受挤压,阳明热毒壅盛,气血瘀滞而成,其临床表现,以乳房局部疼痛红肿为特征,并伴有全身恶寒发热症状。 本病的治疗方法虽多,但疗程长,有些也难免造成化脓,影响婴儿哺乳。 我采用内关穴治疗“乳痈”每获良效。其操作方法为:选择患侧的内关穴,针刺前让病人取坐位,患侧上肢仰伸,常规消毒后,术者用三指持32号1.5寸针,针体与皮肤面呈30°角,用拇指端轻旋针柄,使针尖通过皮肤,进针后将针放平(针尖向肘方向),贴近皮肤表面,直线沿皮下表浅进针约1.4寸,用胶布贴盖针柄固定,留针1-3小时。进针时如遇有阻力或有酸麻胀痛等感觉,这表明针已刺入深部肌层,此时应将针尖退至皮下,再沿表浅层刺入,如一次针刺见效,而炎症未能完全消除,可于次日再行此法。一般针1-3次即可痊愈。 乳痈的治疗,早期多主张行气散结。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胸疾患,“乳用”属此范畴。其手法采用皮下平刺,可行经气、散瘀滞。故针刺后能使气血通畅,循经达胸,使肿消痛止而愈。 乳癖 郭诚杰 乳癖,好发于中年妇女,症见乳中结块,乳房胀痛或刺痛,多在经前、生气、劳累后加重,并伴有胸闷不舒,腹胀纳差,月经紊乱,舌质不红或有瘀点,苔薄黄,脉弦等。本病针刺治之常效,余常用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如张XX,女,44岁。3年前发现双乳外上有肿块,1年后自感刺痛,并放散至腋下,两上肢有乏力感,经前、劳累、生气后乳房疼痛加重,影响工作。并伴有口苦,咽干,失眠,目眩,时而晕倒之症。经服中药及“化瘀片”,其症未减。查其体胖,面赤,舌不红润,苔白,脉弦数。乳房呈大乳形而对称,乳头、乳晕及皮肤色泽无异常。扣及左乳外上呈黄豆大数个散在颗粒,右乳外上扪及4×3×2厘米肿块,压痛明显。X线拍片为乳腺增生,据证诊断乳癖。治以清泄肝热,舒肝理气。用胸组穴:屋翳、膻中、外关。背组穴:肩井、天宗、肝俞。均取双侧,每日1次,交替使用。并加泻太冲以清泄肝火,10次为一疗程,休息4天后继针。经治5个疗程乳癖消失,右乳肿块缩小如黄豆大,按压不痛,左乳黄豆大散在颗粒消失,经前、生气、劳累后乳痛亦未发生。3年后随访,双乳无痛,亦未们及肿块。 针灸治疗阴缩证 张崑 阴缩病多由平日房事不节,情欲过度,复感寒邪,寒滞肝脉而起。发病卒然急剧,应速治疗。以针灸取效甚捷。取穴:会阴、长强、三阴交。会阴穴为冲、任、督三经交会之穴,对胞宫疾患有镇痛解痉作用。长强属督脉要穴,督脉督诸阳,为阳经之海,能振发阳经之气;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之穴,能调理三阴经,可镇痛解痉、又有补益之功。 1964年9月10日,一急诊患者,女性,38岁。自述少腹前阴抽掣、疼痛难忍。患者情绪焦躁,头汗自出,四肢逆冷,面唇发青,啼叫不已。诊其脉沉伏微弱,证属寒邪客于胞宫及厥阴肝经之阴缩证。急用温肝散寒止痛之法。取长强穴、会阴穴、三阴交穴、太冲穴、百会穴,施以平补平泻手法,顿时疼痛减轻,数分钟后前阴部抽掣停止,留针40分钟行针3次,病告痊愈。 1968年10月,一农妇以少腹及前阴抽掣、痛苦难忍就诊,视其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唇青,头出冷汗,四肢逆冷。脉象细微,证属情欲过度,外感寒邪所致阴缩证,急用针灸救治,取穴:长强、会阴、三阴交、曲泉。并用艾条灸治八髎穴,30分钟后诸症缓解。1小时后痊愈。嘱其归家后于少腹部再灸数次,以温经驱寒巩固。 间接刮刺消脐风 曲祖贻 脐风即脐带风,系产后脐带感染而引起。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痉病范畴,出现于产后的称“产后痉”,见于新生儿的叫“脐风撮口”、“四六风”,民间习惯叫脐风或脐带风。曾治一男孩,出生4天,突发高烧,抽风不止,几经抢救,毫无效应。延余诊治。查:婴儿面色青紫,手脚冰凉,两眼与牙关紧闭,连连抽搐,皮肤热可炙手。体温腋下高达41.6℃,指纹深紫,已射甲透关,急掐“中冲”穴以叫关(中医测急症之法),毫无反应,婴儿在连续高热和抽搐下,火助风生,风起痰涌,眼看即将窒息而危及生命。我迅速决定:扶正、排毒、退热、息痉,同时进行,准备大面积刮法,取“华佗夹脊”穴,扶正以排毒,取大椎、肺俞、丰隆退热而豁痰;继取昆仑、太溪及末梢指、趾制痉以熄风;取劳宫、涌泉通心肾以回阳,取关元与命门,促发真气生发之机,加强抗病力量扶正以去邪。 然而婴儿皮肤娇嫩,如何能刮?时间即生命,突然望见陈爱民同学衣兜露出手绢一角,遂急将手绢扯出,平铺在婴儿的脊背上,取出有机玻璃条,在脊椎两旁“华佗夹脊”穴,由上往下快速刮动200次,又在大椎、肺俞、昆仑、太溪、劳宫、涌泉、关元、命门等穴各刮刺100次,再于婴儿指、趾节纹以指针点刺100次,术毕,稍停5分钟,依前式再操作1次,抽搐终于停止,惟两眼仍紧闭,为了促其神识尽快恢复,忙用双手拇指尖,用力点刺婴儿睛明双穴,刹那间,一双紧闭的小眼睛睁开了。再试体温,腋下己降至37.6℃。依前法又连续作了2次,抽搐终于平静,体温腋下已降至37.2℃。婴儿热退风熄,射甲指纹,隐隐消退。并啼哭觅乳。 陈爱民问:“老师,这种大面积覆以手绢进行刮刺,见于哪本书?叫什么疗法?” 余曰:“这是急出来的新方法,既然间接刮刺完成了急救,姑且名之曰‘间接刮刺’吧”。 长强穴治小儿腹泻有卓效 赵传璋 小儿腹泻的发生,原因多端,但以脾胃虚弱为最多见。因脾胃虚弱,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精微之气不能上升,反而下降,致使清浊相混,合而杂下,发为腹泻。 笔者用针刺治疗腹泻,选长强、双足三里两穴,针长强穴要针尖向上,刺1-2寸深。足三里针刺1-3寸深。以上两穴均用强刺激手法,且都不留针。 长强为督脉与足少阴经交会穴,又为督脉之络穴,它有调理肠腑功能的作用。足三里穴能清利湿热,又能燥湿、补土止腹泻,为调节脾胃功能的要穴。二穴相配,既能祛邪,又能补虚,从而起到止泻固肠之作用。 针砭有验,银海生光 减郁文 某年初秋,有一妇女携其5岁失明幼女王小惠者,求诊于余。此儿曾患颅咽管肿瘤,开颅切除后已数月,他症皆愈,惟双目失明,无光感。余以为针灸虽能治目疾,大部非器质性病变所致者。此儿乃肿瘤压迫视神经,术后当复明,其不复明,是视神经损伤已重,恐不易治疗,故婉言辞去,请别求他医。病家要求再三,余不得推辞。复请眼科会诊,查患儿双目无光感,完全性失明,两侧眼球正常,结合膜无充血,泪囊、角膜均正常,无睫状体充血,两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消失,两眼底视乳头边缘整齐,色苍白,动脉较细,瞳孔等大,诊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症。余细审患儿虽双目失明,而五轮无伤,目珠展转自如,惟右目向外下微斜,精神、食欲均佳,舌苔薄白,脉象弦迟,指纹紫暗,此为青盲。虽病缘于脑,亦肝胆二经气血凝滞,不荣于目,故目明难复。拟清脑明目,疏肝利胆,活血化瘀,通经导络之法;取穴风池、攒竹、臂臑、太冲一组,睛明、丝竹空、养老、光明一组,行单刺,施用补法。因患儿较小,不易合作,当主动哄儿使之减少恐惧心情与医生配合,针灸12次(一疗程)后,休息半月,5日后患儿恢复光感,能视见物,继续以前法治之,加灸大小骨空,针灸2次后,则能分辨颜色,但视野较小,不敢自己活动,待针12次后,则视力恢复为右眼0.11,左眼0.3,休息后,加刺肝俞,如此治疗共3疗程,视力恢复右眼为0.8,左眼为1.0,两侧眼底视神经盘颜色复红润,尤以鼻侧明显,颞侧较淡黄,动脉不细,中心凹反光可见,患儿可以自由活动,视物清晰,精神活泼,痊愈。 此儿病愈,其功在家长之坚信医。若家长犹豫不决,则针灸难见其功。如医者见疑难而拒之,经验亦难从实践中出。由此观之,病家、医者密切配合是治愈斯病之关键也。 针刺失明纪实 徐庆云 治少妇王某,其幼女去冬罹病夭亡,埋于村野,伤痛不已,每日侵冒严寒,往返数里,临塚哭泣,历时数月。初觉视力减退,继则骤然失明。曾延医多人,服药无效,耗银数百,均未见功,苦闷几不欲生,前来试治。时因条件所限,未作眼底检查,见病人双目不红不肿,睛白良好,而精神忧郁悲伤,低语懒言,脉沉而细。自诉头晕耳鸣,眼微干涩,多梦难寐,月经量少。脉证合参,诊为情志郁结,玄府阻闭,久之则肝肾不足,精血耗损,目失涵养,导致双目失明。法宜先投逍遥之类,后给杞菊、六味地黄之属。并嘱服药方法,患者闻之,拒不服药,盖已厌于眼药矣。慰之曰,汝病非不可治,贵在精神舒畅,情志条达,勿劳思过度,勿急躁不安,苟调理得宜,当可获痊愈。既不服药,拟以针刺治之,间其惧针否?答曰:如能治愈,百针不畏。本证肝肾亏损,自当补肾养肝。首取肝俞、肾俞,两穴位于背腰,为本脏经气输注之所。前者疏肝养血,清头明目;后者滋水补肾,明目益聪。肝开窍于目,肾水足则肝血得养,视力有济。又以脏腑病变常反应于原,原穴乃人体原气汇聚部位,故复取太冲,配络穴光明,以取其通络明目之能,原络相配,疗效益彰。再选睛明,为治疗一切眼疾之主穴。古刺分许,吾针寸余,刺法有殊,即轻推眼球向外固定,沿眶缘下内皆(?)上直刺,进出缓慢,不捻转不提插,时作轻微振颤,后刺先出,揉按针孔。此外有时佐以有关腧穴,如胆经风池、目窗,以通络明目。小肠经养老能明目舒筋。时而原络相配,时而远近结合,用穴3-5个,轮换使用,日针1次,行针20-30分钟,经10数次施治,视力逐渐恢复。惟视物残有轻微黄色阴影,状如风尘,已可自来求治,近期疗效堪称满意。后于门诊遇有暴盲、视野狭小及水晶体颤动等眼疾,同法施治,均获良效。 李禄刺喉痹法及其它 唐学正 李禄者,内蒙古丰镇县某食堂服务员,善刺喉痹,乡里皆知。1958年余公出至该县,登门求教其法,初不允。后经县卫生科同志反复动员,始相告。其后操其法于临床,每验。其法如下: 第一法:以患侧手臂后弯直探后背,中指按于脊柱,指尖是穴(约在五、六推处,相当于神道、灵台穴)。李禄谈此乃治喉总根。刺前重按该处,令患者咽津,喉不痛即为正穴。斜向上刺,针l寸,留针约10余分钟。 第二法:健侧手横附于胁,肘尖与前胸骨剑突正对(胸骨正中线),肘须平,中指按处是穴(相当肩胛骨下缘4横指第6、7肋骨间),直刺8分至1寸,施前法痛不止,可用此法。 李禄刺喉前必备热水一杯,烤焦馒头或烧饼一块。刺后即令患者咽津并饮热水,同时食焦馒头,以示其技之效果,病人初不敢服,强令之,遂服果无痛感。如是法刺2-3次即愈。 邻舍金某患喉痹(咽峡炎),服用磺胺、抗生素均无显效,余用此法刺之,当即饮热水一杯,食馒头一块,毫无痛苦,甚喜。次日再针l次,痊愈。其后屡于临床验证,其效皆卓。 古人刺喉之法,有套筒管针,谓刺喉针,其刺咽喉患处,令出血,吐涎,血止后痛减而愈,1958年余至翁牛特旗公出,识当地名医麻老先生。麻善刺喉痹,其法为以竹筷一支,上缚三棱针一枚,露针尖1-2分,刺时针尖涂药膏少许,伪称点药,防病人恐惧,然后对准喉部紫血筋,猛力划破,令病人低头吐涎,勿使瘀血入腹中,颇似古法,治喉颇验。 刺喉痹配以中冲放血,亦极有效。刺时令病人伸臂仰首,于前臂反复上下搓擦,不下百次,待前臂红赤充血,握中指点刺中冲及少商两穴出血,喉痛立时减轻。 综观上述诸法,均属经载之远道刺、赞刺、络刺方法,刺喉痹可相互配合。李禄刺法,取远端穴位,其令病人饮热水、食焦馍,井非仅为显示其技,热水、焦馍均可作为刺激条件而改善局部血行。中冲放血前搓臂充血,可促经气条达,引血运行。刺咽部出血可使局部减轻压迫。以上各法仔细琢磨各有道理,宜察病情择用之。 谈内关与三里 马同如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二穴是临床针灸治疗胸腹疾病的要穴,特别是对某些急症的抢救,如正确掌握虚实补泻的针刺手法,确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内关穴对上腹和胸部疾病的止痛确有特效。《灵枢◎经脉篇》载“手厥阴络脉从内关穴处上行,络心系”。其病“实则心疼,虚则烦心。”可知本穴与“心”有特殊联系。近年来笔者曾以膻中、内关、足三里为主,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显著疗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内关可使病人心率显著减慢,心功能得到一定改善,并能调节血压。 曾治黄某,患有肺心病5年之久,经多方治疗未愈。一天病情加重,胸闷气憋喘息,阵发性心痛,心悸,面色苍白,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迟时结。急取内关(双侧),手法以补为主,留针20分钟,每天针1次,连针3天后,胸闷气短减轻,心痛止,续针7天,病情稳定出院。 足三里穴使用广泛,具有和胃健脾、疏风祛寒、调气活血、降浊清热及保健强身的作用。对胃肠疾病的治疗确有显效。但手法的选择一定要根据疾病的虚实、人体的强弱、病程长短等进行辨证施术。 李某,于1966年春患急性腹痛。经某医院急诊室确诊为肠扭转,经抢救治疗一夜无效,建议手术。但患者拒绝开刀,其父背其返家,途中,与我在街上相遇,急视之,面色苍白,口吐白沫,脉沉迟无力,时有抽搐,下腹部有硬块,按之病人己失去疼痛感觉,急针双足三里配天枢,以先补后泻的手法,10分钟后患者苏醒,面色转活,额上有微汗,已觉腹部有疼感,腹硬变软,半小时后痊愈回家,此后走访无复发。 针刺取穴要少而精,必须掌握准确的手法,不论是深刺、浅刺、强刺、弱刺、补法、泻法、留针或不留针,当视病情而定。配穴得当、手法相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肝神穴 李绍南 我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临床摸索、验证,总结出“肝神”四穴可治疗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故而定名为“肝神”穴。 (一)肝神穴的部位及其适应证 1.部位:从剑突右侧紧靠肋缘下约3-4分取第1穴。每间隔1寸,分别取第2穴,第3穴,顺序定名为“安神”、“舒肝”、“解郁”。从第2穴起往下稍向腹中线斜1.5寸处(与前3穴连线成45-60°角,主要根据人体的胖瘦而定)定名为“胆降”穴,为第4穴,这四个穴总称为“肝神”穴。 2.适应证 (1)神经官能症 ①神经衰弱 ②胃肠神经官能症 ③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动过速等) (2)慢性肝炎(包括早期肝硬化),肝炎后综合征 (3)高血压(原发性)及脑动脉硬化 (4)冠心病(左室劳损、供血不足) (5)慢性腹泻(神经性) (6)内分泌失调 ①肥胖病 ②阿狄森氏病 ③月经不调 (二)肝神穴作用机理 肝神穴主要适用于临床上因肝失疏泄而致的各种病症。肝神穴可舒肝解郁,条达气机,安神镇静,调理胃肠功能。 (三)针刺肝神穴的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l.操作方法: 选用27-28号1.5-3寸的不锈钢针,进行常规消毒后,右手食、拇指持针,按穴位先后次序以快速进针法猛刺过真皮,再徐徐捻转进入,针刺深浅度,可视病人胖瘦而定。一般前3针深达寸许时斜向肋缘内侧猛刺一下(“胆降”垂直针刺2寸许)、患者感到剧痛一下(肥胖者针刺3寸左右),此为针刺肝神穴得气之征,不作捻转迅速起针。若纳呆食少的病人,可加针刺中脘穴1次。手法:针体进入中脘穴2-3寸许,用食、拇指以逆时针方向捻转一下针体,立即自感气向下行直达少腹,然后用食指弹打针柄数下(或用食拇指捏住针体作旋转摇动数下)即可起针。 2.注意事项: (l)针刺肝神穴要在空腹时施针; (2)针刺后1小时内禁止饮水和一切饮食,针刺完毕病人需休息5-10分钟方可走动,以免发生疼痛。 (3)病人针刺后可能有胸部疼痛发生,这种疼痛多为隐痛,少数为剧痛。如发生隐痛时嘱咐病人这是针刺反应,1-2天内即可缓解。发生胃部剧痛时,可急针中脘穴或中脘、气海2穴,同时进针,酌情留针15-30分钟,即可缓解。 (4)对于体质瘦弱的患者,要严格掌握针刺深度,特别在针刺“胆降”穴时,针刺深度要1.5-2寸为宜,否则会有胃脘部剧疼发生。 (5)病人在针刺期间,特别是神经衰弱的病人,必需禁用麻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品,如:苯巴比妥类,其他类型的病人也应酌情停止使用一般药物。 (6)针刺肝神穴时要严格消毒。肝炎病人所用的针具一定要与其他病人的针具分清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7)针刺肝神穴,需要1-2个月,甚至较长的时间方可获得痊愈,因此贵在坚持。 如治王某,男,48岁,山东成武县土产公司干部。近20年来患失眠,头晕,两上肢麻木,倦怠,健忘,纳呆,恶心,腹胀,腹泻,诊断为神经衰弱症候群,经针刺肝神穴,症状消失。 (四)体会 在肝神穴的应用中发现,98%以上的患者剑突右侧靠近肋缘(或肝下)有明显压痛,有的患者腹壁质地坚硬,并与胃右上方压痛连接一片,此为针刺肝神穴的施治之证。 在针刺中,大多数患者有病情突然加重或比针刺前任何时候都重的现象,经1-2天后又明显减轻好转。 疗程以45-60天为宜,有些慢性病如肥胖病、慢性肝炎(包括早期肝硬化)及神经衰弱等,长年多方医治无效者,侮年要进行2个疗程之治疗,需坚持2-3年。 近年来把肝神穴又试用于脑震荡后遗症,声带息肉,甲状腺瘤,月经不调及子宫发育不良等,针刺后亦能收到明显疗效。 闭孔穴治验杂谈 赵川荣 “闭孔”为经外奇穴,位于督脉长强穴旁开2寸,恰好在足太阳膀胱经白环俞下方。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运动障碍等症。此穴虽为经外奇穴,实则与膀胱经和肾经有密切关系。人体经络除十四经外尚有经别与皮部之分。《灵枢◎经别篇》曰:“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5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依闭孔位置,正与足少阴肾经别部位相合。《素问◎皮部论》曰:“皮部以经脉为纪。”闭孔既位于足太阳经下侧,应属足太阳经皮部范围。因此闭孔穴主治下肢病变及足太阳、足少阴经病变。高原寒冷阴湿之地,其人多病痹。余临床治周痹,在下肢者以闭孔穴为主穴,配以阳陵泉、昆仑,取捷效。 1983年曾治一中风后遗症的患者,其人年已4旬,左下肢无力,活动不便,右下肢完全瘫痪,行走需持双拐,随人扶助,失语。遂单取双侧闭孔,用4寸针。入针3寸行子午捣臼手法,留针15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针后患者已独自蹒跚行走。余治疗此类疾患,用“接气通经”之法;上取环跳,中取阳陵,下取昆仑。但常感环跳穴位置与患者体形肥瘦关系较大,遂改闭孔以代环跳,以其体表标志明显,且针感强。闭孔穴进针1寸左右即感臀部麻胀,3寸后即可有酸麻感直达足跟。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运动障碍等症,效果显著。 点刺治猴痧 曲祖贻 猴痧病名,中医书里十分生疏。从症状来看,它包括:中暑、干霍乱、温疫、温痧、痧症和食物中毒等,属于温疫范畴。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各省农村中,夏秋季节常能遇到,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却为少见。 1972年夏,在酒泉地区安西县遇到一猴痧病。 患者薛姓,男,青年农民。来诊时,走路摇晃,形神萎顿,面色苍白,时而呕吐,虚汗涔涔,而且六脉沉涩,指尖发凉,舌干苔白,指肚已现螺瘪,此温邪凝滞,疫毒深陷,津液枯竭之陷症也。 根据中医辨证,痧毒滞于血脉则脉沉涩,痧毒内陷则指现螺瘪,正气虚弱、津液枯涸,则形萎面神疲,浸于胃脘,则呕吐而舌干。 治疗原则:迅速排毒,祛邪扶正。 从一般刺法来讲,本病拟先刺大椎,排除痧毒,保护督脉。再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穴,调整肠胃而止呕,但如法施针,病热丝毫未减。继而服以痧药,也立即吐出,此所谓“邪气既盛”之期也。正寻思中,突然想到:根据患者脉象与症状,莫非身上有“猴”?于是马上将患者上衣解开,在其前胸肋间,用拇指尖连续点敲,随敲随即鼓起小包,即用三棱针轻轻在鼓起小包上点刺,边刺小包边消,患者精神好转,眉眼舒展地说:“这一下,我心里亮堂了。”遂称谢而去。 “猴痧”,中医书里叫温痧,疫痧,又叫痧证。诊断时用指点敲,点敲后鼓起小包活跃似猴,故曰猴痧。本病来势凶猛,疫毒深陷,滞于血脉,必须针挑收痧,方能救急。 清代医家郭右陶,在他著的《痧胀玉衡》里写道:是名温痧,疫毒内陷,老幼相传,治宜放痧。对痧症病因,症状,治法及传染介绍较详。 放痧针,过去多用粗钢针,针后创面较大,消毒不严,容易感染。因而改用3厘米长的28号细钢针,仿“蜻蜓点水”手法,一点即过。 手针治肩凝 张涛清 手针疗法是以针刺手上穴位点来治全身疾病的一种治法,与耳针疗法有些相似,它使用方便,疗效可靠。 如患者欧某,男,40岁,左肩部弥漫性疼痛,日轻夜重,抬肩困难3年。余以手针肩点针刺,行徐疾、捻转强刺激不留针手法,应手痛减,3次而愈。 又如李某,男,44岁,突然左臂疼痛,外旋、外展动作受到限制,余以手针肩点针刺,行捻转、提插、徐疾强刺激不留针手法,舒筋通络,疏调气血,应手而愈。 (解秀连 刘福 夏清 整理) 皮外针法止痛效果好 朱进忠 1960年在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跟随萧友山老大夫学习时,得见肖老的独特针法——皮外针法。方法是:取火柴棒约1-2厘米左右一段,放置在特定的部位上,胶布固定后3-5天取下。主治痛证。如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我见其法过于简单,不屑一顾。偶遇一患者大赞此法之妙,才使我心中稍有触动,但仍不重视。1966年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内科门诊施诊时,得见数例肩凝症,病程均在1个月以上,曾反复应用针灸、按摩、蜡疗等无效,余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蠲痹汤等治疗,虽然有效,但比较缓慢。有些应用针灸后疼痛更加严重。偶翻学习心得笔记,记述皮外针法,触动灵机,试于临床,效果甚佳。反复验证,均有效,始诚信不疑。方法是:将火柴棍放在天宗、膈关附近的压痛点上,胶布固定。例如:患者邢XX,肩臂疼痛不能抬举1个多月,先用蜡疗不效,续用针法疼痛更加严重,上抬只能手摸至下颌,夜间常因疼痛不能入睡。诊后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片姜黄治疗4日,疼痛稍减,但仍疼痛难于入睡。在天宗、膈关附近压痛点放置皮外针后,次日疼痛大减,3日后手能摸到头,7日后疼痛基本消失。这种方法既然可以治疗肩凝症,是否可以用于肱骨上髁炎呢?验于临床亦有效果。方法是,将火柴棍约1厘米左右一段放于肱骨上髁最痛点上,胶布固定。例如:瓮XX,2周来左肘外侧疼痛,伸屈用力均使疼痛加剧,不能做家务劳动,前用针灸、中药、膏药疼痛不减,改用皮外针治疗后,次日即疼痛减轻,7日后疼痛消失。又用于肋间神经痛、冠心病、胸膜炎的局部疼痛亦有效。 近数年来,针刺治疗疾病时,某些人曾反复的片面强调深刺、强刺,皮内针治疗法改为埋植不锈钢圈。岂不知这些方法用于实证尚可,用于虚证则更伤正气。正气亏损,气血不通,疼痛更加严重。皮外针法刺激量小,可以缓调气血阴阳,疏通气血,因其力小而缓,不会损伤正气。因此对气血虚衰,应用针灸、按摩等法无效者,常常获效。 放血可治急病大病 张殿民 放血疗法,古来有之。“血实宜决”,《内经》明言,读唐初名医秦鸣鹤针刺高宗李治头痛的故事,及《儒门事亲》张从正记录某举子秋闱将近暴病,误落帐钩打损鼻梁出血升余病廖,按期应试之病例,更信此法疗效之可征。 余幼时每见病者求医,祖父次陶因目眚即命余按彼教之法针刺有关穴位,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印象颇深。1946年故乡村东八里一慈姓男病人,坐牛车而来,搀服入室,头痛如劈,一人从背后用两手捂其两太阳穴部位。患者双目紧闭,眼泡如核桃样肿大。热泪不时顺大、小眼角外流。手帕尽湿。强掰眼睑,双目红赤羞明。口中不时呼喊:“先生救命”!祖父见状,立即命余以三棱针放油灯烧红,将神庭、上星、头维、眉心、童子髎等穴处用生姜片揩净后,点刺出血。每穴约放血1-2滴。患者眼睛立时睁开,热泪不流,头痛缓解。祖父又命余以三棱针点刺两肘窝之尺泽穴,放血约10毫升左右,并研服黄连上清丸5钱(l5克),命病人白开水送下。前后大约半小时,患者自述:豁然病愈。带黄连上清丸l两(30克)回家。3日后,步行登门谢曰:“没想到放血还有这样好的效果。” 后遇某些高血压头痛、血管性头痛、颈椎病、某些颅部肿瘤等患者,用之皆效。 经穴放血,可疏通经络,使血壅得决而利,气盛得泻而畅,以达阳平阴秘、升降调和之目的,故病可愈。 民间刺络疗法 杨廉德 刺络疗法,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记载,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更详细地描述了这一疗法。谓:西北之俗,但遇风寒痛痹等疾,即以绳带紧束上臂,令手肘青筋胀突,乃用磁锋于肘中曲泽穴次,合络结上,眨取其血,谓之放寒。这种古老疗法,至今西北地区民间仍常使用。 兰州郊区民间遇有所谓“大阴寒证”,即用刺络法以治之。轻则指端“挑擦”,重则“大穴放血”。其方法是:先摩擦脊背令热、再分别自背肩至上肢背侧、胸膺至上肢掌侧,从上到下,以至指端重“捋”之,随即以绳带一端紧束前臂下1/3处,以限制血液回流,另一端紧扎一指根,使之充血,然后,于十宣或十二井,或指甲根正中上一韭叶微隆处点刺放血,术毕即松指带,另扎一指,如法点刺。针具常用三棱针或缝衣针,针尖向上斜刺,迅速挑起,挤压针孔使出血少许。亦有以俗谓“瓦碴子”代针者,即取一洁净破瓷片,临用前打碎,择其锋利者使用。 待五指依次挑毕,随即解开上下绳带,先在手心、手背摩擦数次,再在患者虎口掌侧、腕部、肘部的桡尺侧和表里两经相对应的一些俞穴处摇捏揉按片刻,然后从指至肘向心摩擦,也可摩擦至上臂、胸膺和肩背。最后握患者手指抖动上肢各关节,以助气血运行迅速恢复,此即俗称之“挑擦”。 另法,“捋”同上,而以绳带紧束上臂下1/3处,令肘窝部皮下青筋暴露,约在当曲泽穴处的“血结”上挑刺放血适量,术后按摩与“挑擦”相似。此即俗称之“大穴放血”,这与《类经》之“放寒”相同,只是张氏略去了放血前后的浦助手法。由此可见,《类经》所载的这一疗法,仍在兰州世代相传,并有所发展。此外,亦有取下肢趾端和委中穴者,方法与上肢相仿。 刺络疗法所主之“大阴寒证”,究属何病,人言各异,但今人大多用以治疗外感风寒、风热和胃脘暴痛、中暑、气厥等症。余早年读《乾坤生意》云:凡初中风,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少商等十二井穴,使气血流通,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但临证操作不能自如。自获此法,参照用于中风闭症和暑厥,常奏开闭泄热之功。 盖四肢末端,为表里经络衔接联络之处,曲泽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合穴,故泄除指端或曲泽穴处所聚之瘀血,有疏通经络、泄邪祛瘀、清营退热、除烦镇痉、苏厥开窍、调理肠胃诸功效。 此法于某些重症、急症可获立效,但因流传于民间,有时对适应证、禁忌证、无菌操作及放血量的掌握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有待于同道共同验证改进。 (李才元整理) 灸命关穴治虚脱危症 李全治 命关穴(即脾经左食窦穴)位于左乳下1寸6分,旁开2寸处。《扁鹊心书》云: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 余受启发,每遇此症,如法治之,每获良效,如治马某,患元气虚脱之证,见其仰卧地铺,颜面脱色,目陷腮收,肢冷身僵,遗尿湿裤,呼吸似无,如死状,当即急灸命关穴。5分钟后,见患者唇吻微动,突然喷出一口腥冷之气。又灸关元穴,患者抡动左手,发出哼声,呼吸由弱逐渐转强。待服参汤之后,病人脉复眼睁。 灸法疗息肉 曾福海 俗语云:“土单验方、胜过名医”。11年前,有一中年易姓农民,左手中指因削伤半月,伤口不愈合,且伤旁又生一小息肉,来院就诊。余观伤口长1厘米许,中部有少量渗出物,旁边生一如麦粒大小之息肉。遂即按常规消毒,打算用手术刀割去息肉。患者发现我拿手术刀,立即叫喊,拒不接受手术。只求敷些药便离去。10天后,此患者又来,我以为又是因手指伤口就诊。谁知,他把左手突然向我面前一伸,好了。余甚惊奇,询问其故,他得一验方,用艾叶2份、干大蒜杆1份,共揉为绒,掺合适量葵花籽(捣碎),作成如艾卷状,每日熏灸3次。3日后,息肉脱落,伤口愈合。余知艾灸可温灸散寒、镇痛祛湿,而不知其与干大蒜杆、葵花籽相合,有如此效果,便铭记之。 次年8月,余探亲回家,适逢邻居娩一女婴,10天左右,昼夜啼哭、烦躁不宁,请县医院治疗数次而乏效。邀余诊视。见新生儿指纹青紫,脐周围出液较多、旁边长有2个息肉,一如黄豆大小,一较芝麻为大。遂思及上法,嘱婴父照法灸之。3日后息肉脱落,脐表面干燥,其它诸症竟消。愿医道同仁,莫视小方而轻之。 诊余忆失治 唐学正 对于失治、误治,一般医者因碍于情面而不愿谈及,更懒于记载。余以为将失败的教训介绍给同道或后学引以为鉴,也并非不光彩之举。忆及1952年余在伊克昭盟医院治一农民,体坚实,患头痛甚剧,选风池、太阳、列缺、行间等穴,连针3日均有进步。某日上午又来复诊,仍按上穴针之,针后五六分钟,患者突然昏厥,幸为他患所扶,未倒于地。当即呕吐大作,肢冷汗出,昏不知人。立刺足三里、人中、内关穴,片刻苏醒,后询其故,始知患者住20里外,匆匆来此赶集,在集市贪酒过食,因急于返家,食后未作休息即来就诊。因既往针刺并无异常,针刺时亦未介意,仍以前手法施术,致成晕针脱气。 该患因饱食而胃肠满,兼以匆匆就诊,气血尚未平静,针之气益乱,乱而气脱。故施用手法必审病机而施补泻,病之机宜即病人当时机体机能状态。经云;“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10里顷乃刺之。”(《灵枢◎终始篇》)又云:“无针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饱人。”《灵枢◎刺禁论》)古训当铭记之。 1956年应内蒙古卫生厅之聘,为针灸训练班授课,实习期间一学员,为某患者治咳嗽,针云门穴,针前嘱其浅刺,刺时学员失手刺之过深,病人即咳嗽吐痰一口,内有鲜血。忙嘱病人卧床休息片刻,复平,幸未成祸。 云门穴位于胸前壁外上部,锁骨外端下方,举臂时呈凹陷处,《针灸甲乙经》云:“云门在巨骨下,气户两傍各二寸陷者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刺太深令人逆息。”云门穴下为肺尖,深刺触及肺微动脉致出血。古人所言可验,医者宜当戒之。 风池之弊 阎庆瑞 风池,手、足少阳,阳跷、阳维之会穴,古今医家多用。但本穴刺之不当,也有一定副作用,值得注意。 一日闲暇,在冯君家做客。谈及针法,主人兴趣甚浓。其夫人道:“针灸虽然有效,却不愿接受”。询其因,答称:“去冬,头痛,针风池穴后,剧痛不可忍。至今,后头麻痛,摇动颈后如内电,”告曰:此乃泻之太过,伤气于内。余随补太冲并温灸之,扶正祛邪,2次而愈。 苏某,女,31岁。因慢性荨麻疹住院疗养。于5月3日,坐位取针风池穴。留针时患者与医者谈笑风生,仰俯不顾。起针后,自觉头痛,头晕,左半身酸软麻木,虽经中西药治疗,症不减反重,故求会诊。查:面潮红,语音低,目懒睁,舌稍右偏,脉沉缓。此证,由于针刺时体位变动,针深太过而致阳急急在头、阴缓缓在胸之阳急阴缓症。故泻阳跷会申脉;补足厥阴太冲、蠡沟,以泻急补缓,施治后病情好转,l周后随访恢复正常。 伤筋推拿话手法 张安 我国推拿按摩疗法历史悠久,形成了道家、佛家、医家各大流派。其手法也丰富多采,各有特长。并以道家学派历史最长,影响最深。山东著名中医张洪九行医70余载,于1982年去世,终年91岁。张氏青年时代投身道门,拜师于济南千佛山,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他的手法别具一格,对伤筋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现将本人跟师20余年掌握的手法规律介绍如下: 张氏在遇伤科患者之后,先以望、摸排除骨折或脱臼。如不属骨折或脱臼,仅有运动障碍、活动时疼痛难忍,体表无其他任何反应时,便施用按、摩、点、揉等治疗手法,此类患者常因筋、腱离开正常位置而使关节功能受限,中医名曰“筋出槽”(筋腱移位)。通过手法,使出槽的筋腱复位(归槽)。其手法是: 1.空心掌叩击法;病人俯卧在床上,医者站在患者的一侧。以单手或双手五指并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曲屈形成空心掌,利用手腕弹动叩击于两侧的腰眼处,具有缓解筋肉紧张,舒通凝血之功效。 2.拨筋止痛法:病人及医生体位同上,医者以双拇指沿着背部膀胱经路线至损伤部位弹拨。一般可摸到绳索样突起物,触痛,以弹拨点摩等手法消散之。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散结的作用。 3.鲤鱼翻身法:病人及医者体位同上,医者双手张开虎口,中指在章门穴,拇指在腰眼穴,点压后向左右两侧提拿。病人随医生双手不自主的摆动。本法有滑利关节之功效。另外,还能使小关节快速对位。 4.膝顶腰眼法:病人坐在凳一上,双手交叉抱头,医者从背后两前臂插入病人两侧腋窝处,双手握紧病人上臂,左膝用力向病人左侧腰眼顶压,医者左手牵拉病人左上臂,使病人躯干向左侧旋转,然后更换另一侧,方法同上,反复数次,但应注意旋转角度不能过大,膝顶压力不要过猛,避免造成新的损伤。此法可松解关节滑膜,使筋腱伸展,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如治康X,腰扭伤数日,突然不能起床,腰活动严重受限,不能伸腰转侧。检查:损伤表面未见异常,腰左侧腰点处触到有5×5厘米大小的突起物,触痛明显,诊断为损伤性腰痛,合并腰骶关节错缝,采用拨筋止痛法,鲤鱼翻身法1次治愈。 按若辨证施术的原则治疗,一般1、2次即可痊愈,且无副作用 手法配合针刺治偏头痛 谈克武 笔者在治颈椎病时,发现患者有偏头痛症状,查颈椎部有阳性反应,予手法治疗颈椎病后,偏头痛迅速缓解。后凡遇偏头痛者即先查颈椎,多发现或椎体偏歪,或椎间隙变窄,或强直而生理曲度消失,或骨质增生,或项韧带钙化,压痛明显。手法治疗颈椎病后,头痛也往往向愈。手法包括或拨正歪斜椎体,或项韧带舒筋理经手法,配合针刺华佗夹脊穴及手部奇穴(手第2指掌关节上方0.5寸、尺侧斜刺1寸)。曾治一程姓患者,女,16岁,偏头痛发作,或左或右,痛时剧烈。服麦角胺咖啡因无效,后查体为颈椎椎体偏歪,随予手法、针刺治疗,经治疗数次,颈椎症状好转,偏头痛症状亦轻微。 手法配合针刺为什么能改善偏头痛呢?因头为诸阳之会,三阳经循于头面,督脉统一身之阳。督脉经气运行受阻,络脉失于阳气之温煦及推动,气滞血瘀,易为邪气留连,久则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颈椎病变。手法拨正椎体或舒筋理经气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得畅,血液供应改善;针刺以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气血,故颈椎病缓解;经气得舒,偏头痛症状亦会随之改善。 推拿熏洗治臀大肌粘连症 宋贵杰 “臀大肌粘连症”,多由于臀部穿刺或药物注射引起。除局部疼痛外,还可影响腿的功能。治疗本病,中医多遵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法。 我以中药熏洗外托与手法推拿按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熏洗外托法 用软坚化瘀汤。药物组成:芫花15克,水蛭6克,虻虫10克,伸筋草15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附子10克,红花10克,香附10克,苏木10克,土鳖虫10克,元胡10克,花椒20克。上药装入布袋,封口加水5-6斤(2.5-3千克),置脸盆中煎煮。20分钟后离火,乘热将药袋外敷于患处。反复敷托,至局部发胀,变软为度。每日洗3次,每剂洗2天。 2.推拿按摩法 (l)揉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以大拇指或手掌大小鱼际及掌根部,着力在患者臀部揉动,缓慢旋转,使其力量达到皮下组织,自觉有热感为度。揉动宜轻而有力,勿伤害皮肤。 (2)按法:患者俯卧位,手指或手掌着力在臀部进行按压(一按一松),按压时宜由轻而重,重复多次。本手法可促使局部瘀滞消散。 (3)拿法:用手指拿捏患处,做到拿起后迅速放手,拿放要有节律,用力要协调。其作用能解除筋肉的痉挛,宣通经络,流畅血脉。 揉、按、拿之后,再施以松解粘连4法: (1)指拨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以拇、食二指在臀部痛点部位,用轻柔均匀有劲的指力按肌纤维走行方向,作来回弹拨滚动手法,拨动后及时配合揉法。以缓解指拨而出现的不适感,其作用为宣通经络,活血止痛。 (2)指按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以拇指按压臀部痛点区,用力要适当。指按方法可用一手拇指或两手拇指叠按,按时要一按二松,达到活气血、除瘀滞、镇痛之目的。 (3)顺推法:术者两手掌根部于患者臀部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反复顺推几次,顺平滑肌束,使经脉气血通畅,促使瘀滞的气血流通。 (4)抖动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用双手握患者下肢踝部、稍微用力,做连续小幅度的颤抖法,使关节放松,肌肉舒展。我用推、摩、洗、托法相结合,治疗该病患者,均获较好效果。 米糠、捏脊治腹泻 李玉林 顽固性腹泻是不易治愈的,而小儿顽固性腹泻,难于服药施治,治愈则尤为不易。笔者习用小方巧治,服药与推拿相合,常获佳效。记得我在农村办中草药学习班时,一小儿患顽固性腹泻,在省内数家医院诊治,耗费百余元亦未治好,求治于我。观其病历,非但西药,各种止泻中药几乎遍施。遂嘱用手指点压脾、胃、肾俞3穴,每天1次。将高粱米第二遍糠炒香,加点食搪,每次服用半两(15克),1天2次。同时施以捏脊治法,共吃了几两糠,捏脊7次,其它什么药也没有再用而腹泻痊愈。 米糠治小儿腹泻是全国中草药展览会上展出的一个偏方,捏脊方法对治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亦有卓效。米糠有收敛作用,加糖后又甜又香,病儿易于接受,当属中医之食疗方法、值得推广。 按摩治气厥 冯立志 中医按摩疗法对急证的治疗与其它治法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临床中只要辨证清楚,并掌握手法技巧,就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如女工张XX,35岁,因与家人发生口角,突发昏倒,不省人事,面色青紫,口噤握拳,四肢厥冷,两脉沉弦。本病由于愤怒,气机逆乱,蒙闭窍道,致发气厥。 余用拇指与食指指甲急掐人中穴10次,续推印堂穴,揉合谷穴各10次。后用单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膻中穴15次,此时患者苏醒,感到胸闷不适,再用拇指或中指压中脘和内关穴10次即愈。 气血逆乱,并走于上,发为气厥,人中、印堂、膻中皆通关开闭常用主穴,按摩3穴,以使阴阳协调,气血各守其乡,更加中脘以调胃,内关以清心,虽不用药而胜似用药,未用针以指代针,诚为简便廉验之法。 (冯喜茹整理) 按摩治疗近视眼 冯立志 近视,祖国医学称为“能近怯远证”,按摩点压穴位可获良效。 1971年冬,教师刘某,女,34岁。患近视眼,经省医院诊断为屈光不正,近视。因疗效不佳,延余诊治。查视力右0.2,左0.l,且伴头晕失眠,腰酸、耳鸣等证,脉沉细无力。细思之,证属肝肾阴虚。遂以滋补肝肾,调解眼部经气为主。配用穴位:翳明、睛明、太阳、鱼腰、承泣、瞳子髎、合谷、曲池、肝俞、肾俞、足三里等。手法操作:先按摩翳明穴1分钟,致眼周围有酸胀感。其次用拇指或中指,点压睛明、承泣、瞳子髎穴2分钟,每穴感胀或痛。再次揉推太阳、鱼腰穴,以酸沉为度。接着用拇指压拨曲池、合谷穴,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半月状揉捏肝俞、肾俞2穴10次(用补法)。最后用拇指揉压足三里1分钟。每次5-10分钟左右。一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中间休息7天。并嘱患者注意改变不良用眼习惯,加强营养,坚持锻炼身体。一个疗程后患者自述视力较前好转。查视力:左0.4,右0.5。2个疗程后,视力为:右0.8,左0.6。3个疗程后,视力恢复正常:右1.2,左1.0。l年后,随访无反复。 目得血而能视。如精血不足,或邪气亢盛,阴阳失调,则眼患近视,余按其俞穴,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助正气,调理阴阳,邪祛而目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