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明
一、本篇共集章次公先生临证医案720余则,分为内、妇、儿、外四科,大都是先生在1940年前后的诊案。其中有些病种如回归热、登革热、脚气、性病等,现已少见或绝迹,书中保留有关典型病例,意在展示先生于此是如何辨证、辨病与治疗的。
二、各科分类,大多沿用中医病名,少数采用现代医学病名。方药剂量改用克为单位。医案后的"按",或论病机,或释方义,或议诊断,或从药测证,或提示临床注意要点。
三、案内处方所用药量,由于三四十年代药材多为天然生药,药力较强,故用量较轻;今则植物药多为人工种植,药力大减,用量均增大,故用量需根据现行使用之剂量而酌定,以免影响药效。
四、本篇在1979年曾由先生的门人朱良春、刘季和、蒋敏达,姚守诚、陈继农、王冠庭、杨友林、史惠甫、翁绍和、李树仁等集体整理,经朱良春执笔汇总,门人何绍奇、朱步先协助,于1980年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此次又重加审订,并增入部分医案,以飨读者。汤叔良、石坚如二位同志提供部分病案,顺此致谢。
感冒
1.男。壮热骤然而起,无前驱症,腰腿剧痛,苔白薄满布。非温散不可。生麻黄3克,川桂枝5克,羌独活各6克,秦艽、西河柳、六神曲各9克,杏仁泥12克,粉甘草3克。
2.男。热6日,未得畅汗,腰部酸楚不可耐,头为之痛。生麻黄3克,杏仁泥9克,杭白芍5克,羌活6克,蔓荆子9克,桂枝5克,香白芷9克,川芎5克,甘草3克。
[按]先生对感冒一类病证,如突然头痛、发热、恶寒、骨节疼痛者,或此等症状持续不超过1周者,恒用麻黄汤加味温散而取效。又麻、桂合用,作为辛温解表时,其用量常不如麻黄用于平喘,桂枝用于通络为大。这是“轻可去实” 之意。
3.男。恶寒特甚,胸闷作呕。麻黄加吴茱萸汤主之。生麻黄3克,川桂枝5克,杏仁泥12克,淡吴萸5克,姜半夏9克,橘皮6克,六神曲9克,生姜3片,甘草3克,太乙丹1粒。
[按]此为外感寒邪、胃失和降之证。恶寒特甚,故用麻桂辛温以散寒;胸闷作呕,故用吴萸、半夏、生姜、杏仁降逆止呕;橘皮、神曲、甘草以和胃。太乙丹又名玉枢丹,具有辟秽、解毒、止呕的作用。
4.男。形寒骨楚,风寒束于太阳之表,腠理不得疏泄也。不更衣7日,仲景有桂枝汤加大黄之例,今师其意。川桂枝 (后下)、生麻黄、蔓荆子各3克,羌活9克,生锦纹3克 (判细末分吞),郁李仁12克,杏仁泥18克,晚蚕沙9克 (包),粉甘草3克。
[按]表里俱实,则表里两解,用桂枝加大黄汤。以其形寒骨楚,更益麻黄、羌活等以增强解表之力;以其不大便者7日,故重加郁李仁、杏仁以润肠;大黄小量生用者,以取其轻泻之功。师古方意而不泥于成方。
5.女。形寒骨楚,一身拘急不舒,此风寒外束之象;胸闷,喜太息,舌前光红,虽渴欲饮冷,而其脉不见洪大。仍当温散。麻黄2克,荆芥5克,紫苏叶6克,川芎5克,枳实、神曲各9克,全瓜蒌 12克,晚蚕沙9克 (包),杏仁泥 12克,甘草3克。
二诊:药后,渴欲饮冷者抟为思沸饮,此露出申寒之本质矣。可见胸闷、喜太息与两脉软而数,皆寒为之也。生麻黄3克,炮附片5克 (先煎),细辛3克,白芷、白芥子各9克,羌活、陈皮各6克,荜澄茄、晚蚕沙 (包)各9克,生姜3片。
[按]此病初诊胸闷,渴欲饮冷,喜太息,舌前光红,皆假热象也。先生不为假象所惑,而抓住风寒外束之病因病机要点,主以温散。二诊由渴欲饮冷转为思沸饮,系中寒之本质毕露,可知辨证之准确。
6.男。有表证,以剧烈之头痛、腰痛为苦,兼有便秘,溲少而痛。木香槟榔丸、九味羌活汤主之。防风、羌活各6克,细辛3克,苍术5克,白芷9克,川芎、黄芩各5克,生地9克,甘草3克,生姜3片,葱白5茎。另:木香槟榔丸9克,1次吞服。
[按]先生曾嘱先服丸剂以通便,后服汤剂以解表。这是破前人先解表而后攻里的方法。其他如急性肠炎的初起,用之也有显效。
7.女。骤然而热,恶寒,无汗,头痛,一身酸楚,胸中苫闷,苔薄白而腻,脉不数。感冒之象毕露,一般非一候不能解。荆芥、防风各 6克,大川芎5克,薤白头9克,春砂壳3克,生枳实6克,粉甘草3克。
[按]先生于此案,初用辛温解表轻剂2剂,效果不显,迸而加重辛温之剂,改用加味麻黄汤。所谓加味麻黄汤者,即h用羌活、藁本以助麻、桂温散之力。患者胸中苦闷,苔白腻,得砂壳、薤白头、枳实等辛香宣化之品而症情改善;继以佩兰、砂壳、神曲等芳香化浊、理气消导之药,以奏全功。先生应用辛温解表药,或麻、佳,或荆、防,每叮嘱病人温服、覆被,以助发汗。此是张仲景《8服。、“复取微似汗”之意。病人经依法服加味麻黄汤2剂后,果然汗出身凉,渚症悉解。
8.徐女。3日来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而温温欲吐,舌苔白腻。用此方辛温解表以退热,芳香化浊以镇呕。荆芥穗、紫苏叶、川桂枝 (后下)各5克,藁本、川羌活各9克,香白芷 5克,姜半夏9克,陈广皮 5克,六神曲6克,生姜2片。
二诊:胃肠型感冒与肠伤寒,在难于肯定之际,用发汗剂可以得其梗概。今药后热己退净,两日未再升,非肠伤寒也。胃果,大便难,食后有泛恶现象,以此法调其肠胄。佩兰梗5克,薤白、姜半夏各9克,陈广皮5克,云苓、生枳实各9克,白豆蔻5克,六神曲、谷芽、麦芽各9克,佛手5克。
[按)先生一贯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各取所长,以补其短。故其医案中往往应用酉医学病名。此案即以其实践经验,来鉴别胄肠型感冒与肠伤寒,值得珍视。初诊解表化浊,得汗而热即退净,可知并非肠伤寒,而是外寒夹湿之感冒。二诊乃用二陈加芳香化浊、通利气机之品,以调整肠胃功能。
9.女。用麻桂发汗,其热依然不下挫;舌苔厚腻,胸闷泛恶,湿阻中焦,当疏邪化湿。凡邪之夹湿者,其热往往不能迅速下挫,大攻其表无益也。川桂枝5克,生苍术、橘皮各3克,姜竹茹、带叶佩兰、炒枳壳各6克,姜半夏3克,生姜1片,六神曲9克,晚蚕沙12克 (包)。
[按]风寒袭于表分,湿浊内蕴中焦,治之大要:疏邪必兼化湿。"凡邪之夹湿者,其热往往不能迅速下挫",伤寒如此,温病更如此。此乃经验之谈。
10.男。外感夹湿,湿为阴邪,故恶寒特甚而两足冷。桂枝、当归、白芷、草果各9克,蚕沙12克 (包),秦艽9克,川芎6克,细辛3克,灵仙、神曲各9克。
11.男。所谓表邪夹湿者,即感冒影响于消化系之谓也;洒然有寒意,胸闷,苔白,指尖冷,皆其候也。荆芥、佩兰、白芷、半夏、草果 (去壳)、陈皮各9克,厚朴花6克,郁金9克,杏仁、米仁各12克,枳壳6克。
[按]湿为阴邪,最易令气机失于流畅,故胸闷、苔白腻为必有之症状。临床多用芳香开泄,轻则藿、佩、橘、蔻,重则枳实、半
夏、草果。沈案以湿为主,侧重在辛开;杨案恶寒特甚,两足不温,以寒为主,侧重在温散。
12.男。脉数为热,苔滑为湿;热从外来,湿由内生;外来不外风寒,内生者多由食积。荆芥6克,前胡9克,杏仁 12克,桔梗 9克,白芷6克,苏梗6克,紫菀9克,神曲9克,枳实6克,槟榔9克,萝卜子9克。
[按]此亦表里两解之法。感冒夹湿(食)者宜之。
13.男。阳虚之人,重受风寒而咳,身半以下,其痛如刺;热虽不高,而合目有迷蒙状。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而脉沉细,虚象也。柯氏有“太阳虚便是少阴”之说,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蜜炙麻黄3克,炮附块6克,北细辛3克,全当归9克,杭白芍9克,炙紫菀9克,炙远志5克,旋覆花9克 (包),炙款冬9克,清炙草3克。
[按]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表散则伤正,温补则留邪,惟麻黄附子细辛汤标本兼顾,两全其美。先生化裁古方,以麻黄辛温散表邪;附子温阳强心;炙草益气扶正;归、芍和营养血而缓麻、附之辛燥;再加紫菀、款冬、远志以化痰止咳。处方照顾周到,值得效法。
14.女。在感冒流行之际,虚人最易感染,其发亦异于常人。今恶寒特甚,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盖当归四逆汤证也。全当归9克,川桂枝6克 (后下),杭白芍9克,北细辛3克,梗通草5克,淡吴萸3克,川羌活9克,左秦艽9克,清炙草3克,生姜2片,大枣7枚。
[按]虚人感冒,其发与常人有异,不可徒以解表为法。此人恶寒特甚,手足逆冷,脉细欲绝,乃是平素阳虚血弱,复受外寒,故用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细辛、羌活散寒;吴萸温中;当归、白芍活血养血;木通、桂枝通血脉;生姜、入枣调和营卫。
15.老太。发热旬日不退,而恶寒未罢;渴喜热饮,而两足不温;持其脉时有歇止。此症上热而下寒,是戴阳之渐;热在外而寒在内,是格阳于外。暑令有此证候,温补之剂,效如桴鼓,古人以井水喻之,致知格物,医者亦不可不知。有谓夏令禁用附桂者,实不可从。夫医者药随证转,何可拘泥?! 拟四逆汤合玉屏
风散。炮附块9克,炮姜炭5克,清炙草6克,生黄芪12克,生白术9克,蜜炙防风3克,全当归9克,北细辛3克,梗通草6克。
[按]此亦虚人感冒,用四逆汤温少阴之经,复人细辛以散寒;玉屏风散加当归则取补中寓散之意。案语强调辨证论治,实为先生生平毅力所注。
16.男。老年人各部功能皆形衰减,稍有感冒,遂困惫异常,冷汗如潜。予桂枝汤加附,咳加紫菀,苔腻加草果。桂枝5克 (后下),炮附子5克,白芥子5克,杭芍12克,炙紫菀9克,煨草果6克,粉甘草3克,羌活6克,桑寄生12克,香白芷9克,生姜3片,大枣7枚。
[按]此案冷汗如潘,乃心阳衰微之征,虽有感冒,不可攻表。先生认为准枝汤并非表药,强壮剂也”。机体功能增强,何患外感
不愈。方中加附子,力挽衰微之心阳。
17.女。临风洒然毛耸,一身酸楚如被杖,此时气之征也。重身六个月,大便难,不可峻下。川桂枝5克 (后下),杭白芍9克,粉甘草3克,青防风9克,川羌活9克,左秦艽9克,光否仁15克,炒枳实9克,全瓜蒌12克,六神曲9克,生姜2片,大枣7枚。
[按]此亦表里俱病之证。以表为主,又因患者系孕妇,故用桂枝汤复加羌、防等以解表,又用枳实、神曲、否仁、瓜蒌导滞去积。此与上案有同有异,当互相参证。
18.女。寒热无汗,一身骨节尽痛;经事适来,故精神烦闷特甚。此仲景所谓热人血室。进一步可见精神症状。
软柴胡5克,净麻黄3克,川桂枝5克,川羌活9克,大川芎5克,桃仁泥12克,粉丹皮9克,京赤芍9克,生甘草3
克。
二诊:形寒肌热已减,经水时有时无,脐下结块而痛。凡经行而病热,所苦皆倍甚。软柴胡5克,全当归9克,大川芎5克,桃仁泥12克,炙乳香9克,炙没药9克,制香附9克,小青皮9克,延胡索
9克,台乌药9克,生艾叶9克。[按]热与血结,便当活血通络,以破其结,血行则邪热可随之
而解。此案初诊一面解表,一面行血;二诊则因“经水时有时无,脐下结块”,乃放手逐瘀。
19.女。先是一身骨节酸痛,如有虫行皮中;一周后见高热而右脉沉伏,胸中憎热如炙,不可须臾耐。然则初起之骨节酸痛,实乃经行之前驱。月事不应至而至,入暮神志有昏糊状,是热入血室之候。醋炒柴胡6克,酒炒黄芩9克,净连翘15克,生茜草9克,嫩紫草5克,炒荆芥6克,姜半夏9克,石菖蒲9克,辟瘟丹1粒 (研末吞)。
[按]“热人血室”见《伤寒论》太阳篇。指妇女在月经期间感受
外邪,邪热与血互结,出现少腹满痛,寒热往来如疟,昼日明了,暮则谵语等症状。治疗轻则刺期门,重则小柴胡汤。此案用其方而去甘、芍。加紫草、茜草、炒荆芥、连翘,以凉血逐瘀清热;菖蒲开窍醒神;复用辟瘟丹以治外邪,正合其病。“辟瘟丹”系成药,上海现改名“解暑片”,由73味中药组成,
有解毒、辟秽、止腹痛吐利之效。
20.男。白昼绝对不热,其热作于夜间,连作3夜,热时汗出,其舌苔薄黄带腻,兼见骨节痪痛,则主感冒。感冒亦有此种热型者。醋炒柴胡6克,白芍6克,酒炒黑大豆12克,淡黄芩5克,白薇9克,煨草果5克,秦艽9克,片姜黄5克,威灵仙9克,粉甘草3克。
[按]此例舌苔薄黄带腻,关节酸痛,只有三夜,故诊为感冒。
如果夜间发热日久不愈,则应考虑为其他疾病。
21.男。伏温亦是流行性感冒。苔腻、欲呕是肠胃型感冒,故难速效;寒热有起伏,可予达原饮。厚朴3克 (研细末),煨草果6克,白芍9克,酒炒黄芩6克,槟榔9克,知母9克,粉甘草3克,姜半夏9克。
[按]此案苔腻,欲呕,寒热起伏,一派湿热蕴结之象,故予达
原饮加减,以疏解宣通,燥湿清热。
22.男。暑令感冒,恶寒无汗者,不忌麻桂;今有汗,且不甚恶寒,则清代医家之法尚矣。大豆卷15克,带叶佩兰9克,冬桑叶9克,甘菊花9克,陈皮5克,炒枳壳9克,赤苓16克,牛蒡子9克,佛手片5克。
[按]此夏令感冒,方用桑、菊、牛子辛以散风;枳实、佩兰、橘皮、佛手芳香化浊;豆卷、赤苓淡渗利湿。是取清代医家轻清宣化之法。
23,马男。余热总不能尽,面色萎黄。凡正气不足者,无论其热由于内伤、外感,皆难速效。东垣于暑令之热多用补药,正此故也。今师其法。潞党参9克,麦冬9克,五味子5克,生黄芪9克,香青蒿9克,净连翘16克,荷梗30厘米,绿豆衣6克。
[按]经曰:虚身热,得之伤暑。”东垣于是有清暑益气汤之制。此案以余热不尽,气阴两亏,故师东垣法,用参、芪以扶正气,麦、味之养阴液,复入青蒿、连翘、荷梗、绿豆衣清解暑热。
24.男。苔有湿象,头眩,神倦,此暑邪也。香薷9克,扁豆9克,厚朴花3克,枳壳 9克,赤茯苓 9克,木瓜 9克,佩兰梗 6克,鲜藿香 9克,晚蚕沙 9克(包),佛手6克,五磨饮9克 (分2次吞服)。
[按]舌多夹湿,叶天士谓,“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是也。方取香蓠饮加利湿理气之品,芳香化湿,气行则水行。香薷一味,叶天士谓“辛温发汗,能泄宿水”。诚为夏月感冒之妙品。
25.女。从童年迄今,每逢夏令有疰夏。下午有微热,纳呆,苔腻,予芳香化浊法。佩兰叶12克,生苍术6克,橘皮6克,扁豆衣12克,厚朴3克,车前子12克,炒苡仁18克,藿香梗12克,佛手片5克。二诊:下午体温正常,食量亦增,唯疲乏而已。生苍术6克,木瓜6克,陈皮6克,川朴3克,米仁15克,佛手5克,谷麦芽各12克,砂仁3克。
[按]疰夏或称夏季热,多为暑邪夹湿,但有偏暑、偏湿的不同。湿偏盛者,其热不扬,治以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为主;击偏盛者,每多壮热,人参白虎汤之类。此案为湿偏盛者,投芳香之品后热退,继以平胃散加减燥湿为功。“疲乏” 仍为湿困,非气虚。故不用参、芪。
26.女。其舌尖红,流行性感冒之的证。古籍以时令定病名,有称为冬温者。得汗不解,法当凉散。薄荷5克 (后下),豆豉9克,桔梗5克,浮萍草5克,前胡6克,杏仁泥 16克,桑叶皮各9克,菊花9克,粉草3克,全瓜蒌9克,枇杷叶3片 (去毛,包)。
[按]风寒表证,宜乎辛温发散;温热表证,则应凉散为法。此病舌尖红,得汗不解,为温热外感所致,治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加减,轻宣凉散,颇为中肯。
27.男。喉蛾双发,掀红肿痛,恶寒已罢,当清其热。紫花地丁16克,板蓝根9克,大青叶9克,山豆根9克,连翘9克,黄芩9克,桑白皮9克,绿豆衣 16克,知母9克,甘草3克。
[按]喉蛾红肿,即急性扁桃体炎,多为感言之并发症。其有表症者,仍当表散;如发热不退,则当用清法。此症“恶寒己罢”,为风寒已解;喉蛾撇红肿痛",系邪热为患。方用苦寒之品清热解毒,颇为对证。
28.女。寒热3日,脉数不静,舌红苔腻,颇类时症初起,不
可忽视;兼见咳呛不爽,7日不更衣,则咽喉咽饮作痛,良有以也。豆卷12克,鸡苏散12克 (包),川郁金3克,杏仁泥9克,活芦根30厘米,葛根9克,黑山栀9克,枳实9克,紫菀9克,全瓜蒌12克。
[按]肺气通于喉,肺与大肠相表里,咽喉肿痛而兼大便秘者,通大便则咽喉肿痛可迅速消退。此案既用豆卷、鸡苏散、葛根、山栀解表清热,又用杏仁、紫菀、瓜蒌祛痰止咳,更用枳实、郁金配瓜蒌宣中通便,表里兼治,照顾周到。
29.弟。咳呛可引起失音与咽痛;其苔白,微恶寒,疏散风寒即是。冬桑叶5克,薄荷叶3克 (后下),粉前胡5克,光杏仁9克,玉桔梗5克,浙贝母9克,牛蒡子9克,胖大海3只,玉蝴蝶3克,生甘草3克,嫩射干3克。
[按]此症由肺受风寒,咳呛所引起,苔白,微恶寒,病仍在表,故以疏散风寒,宣通肺气为治。
30.女。感冒发热三四日,咳引胸膺痛,咯痰不爽,临风毛耸。荆芥9克,白前9克,桔梗3克,紫菀9克,陈皮6克,百部6克,甘草3克,苏子12克。
二诊:服止嗽散后,咳减轻,咳引胸膺痛已除,咯痰仍不爽,怕风。桔梗3克,苏子12克,陈皮6克,大力子9克,薄荷叶5克 (后下),象贝母9克,粉草3克,车前子9克(包)。[按)方用《医学心悟》止嗽散,此方不寒不热,温润和平,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敌之功,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31.女。曾患风疹块者,如有感冒,用辛温之发散药,恒能引起疹之复发。本来西药中之水杨酸制剂,特异质亦能发疹;中药荆芥、西河柳亦然。前胡6克,秦艽9克,刺蒺藜9克,桔梗5克,当归6克,桂枝3克 (后人),苏子9克 (包),神曲9克,晚蚕沙9克(包),白芍9克,粉草3克,谷麦芽各9克。
(按]荆芥、西河柳等辛温发散药,能引起风疹复发,确系经验之谈。本案系“曾患风疹块”之感冒,故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风温春温
1.殷男,体温39.9℃,脉数(142次/分),此春温症之重者也。
病甫6日,精神殊觉困顿,舌光红起刺。两日之中,冀其速解,
不解则缠绵时日矣。
鲜生地24克,知母、玄参、黄芩、连翘、青蒿各9克,天
花粉、车前子 (包)各12克,郁金3克,鲜石菖蒲6克。
二诊:其热一如昨日,夜间两颧发赤,舌红起刺,咳不甚剧
而痰多,神志迷蒙,邪陷心包。心包者,实指中枢神经也。
南沙参9克,鲜生地2.克,带心麦冬9克,带心连翘
12克,桑白皮 12克,陈胆星3克,远志6克,白茅根30
克,紫雪丹1.克 (每4小时服0.克)。
[按]本案系春温重症,里热伤津,故病甫6日,精神困顿,舌
光起刺。首方重用甘寒养阴,配以苦寒直清里热。二诊以邪陷心包,故加紫雪,以清热解毒,开窍镇痉。
2.男。体温39.℃,谵语见于病起之第3日,在肠伤寒殊为
少见。呼吸紧张,时有痰凝于喉间,咯吐不爽,此温邪首先犯肺
之候。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连翘12克,知母9克,否苡仁
各9克,葶苈子9克,地龙9克,远志肉4.克,瓜蒌仁9
克 (玄明粉9克同捣),生甘草2.克。
二诊:气略平,入夜两颧发赤。如见神蒙,便是逆传心包之
候。
生麻黄2.克,生石膏30克,光杏仁9克,粉甘草3克,
淡黄芩9克,地龙9克,桑白皮9克,远志肉4.克,陈胆
星2.克,石菖蒲9克。
[按]热邪迫肺,灼液为痰,肺气阻痹而咳喘,乃为风温必有之
症。首诊用桑皮、地骨皮,连翘、知母、地龙以泻肺经之热;葶苈、杏、苡、瓜蒌以消痰利肺;远志祛痰宁神;玄明粉与瓜蒌同捣,既可清化热痰,又兼通里荡邪。二诊用麻杏石甘加黄芩、桑皮、地龙开闭泄热;陈胆星、菖蒲、远志以祛痰宁心。痰热廓清,则可免逆传心包之险。
3.男。身热自汗出而不能解者,是为风温。病5日,从末得
便。凡温邪皆下不嫌早。
粉葛根9克,淡黄芩9克,地枯萝12克,春柴胡9克,连
翘9克,望江南30克,黑山栀9克,菊花9克,赤苓9克,
郁李仁12克。
[按]病人服本方3剂后,即热退身凉。其后曾因纳谷欠香,神
倦,复诊两次。先生以异功散加味给予调理善后。由此足见 n温邪下不嫌早",确是经验之谈。方中郁李仁、望江南均是通便药,而望江南通便作用缓和而可靠,且无腹痛和继发便秘等副作用,因此用于热性病很是安全o但此药必须浓煎,否则效果较差。
4.左。1941年2月4日初诊。排便有白色粘液,胃之右侧作
痛,病灶在肠之象,日昨因高热而咯吐红色之痰,予凉膈散。
玄明粉 (冲)、黑山栀各9克,黄芩12克,青蒿子、桑白皮
各9克,生锦纹4.5克 (后下),净连翘 12克,薄荷 6克
(后下),杭白芍9克,淡竹叶30片。
二诊:所咯之血,稀散不凝,自觉右胁痛,人夜有迷蒙状,
此热高也。
玄参9克,天花粉9克,连翘9克,白薇12克,麦冬9克,
丹皮 10克,知母 9克,银花 12克,黄芩9克,青蒿子 9
克,芦根30克。
三诊:肺炎,因高热而吐红色之沫,右胁痛,喉间痰声漉
漉,此温邪苜先犯肺,人夜迷蒙,有逆传之象。
北沙参6克,桑白皮9克,麦门冬9克,生石膏 15克 (先
煎),芦根30克,桔梗 6克,知、贝母各9克,卷心竹叶
30片,京玄参 9克,地骨皮9克,淡黄芩 9克,葶苈子9
克,杭白芍9克,苏合香丸1粒 (化服)。
[按)此例壮热陡作,伴有胸痛痰鸣,咯吐血沫,而外无恶寒之
情,内乏阴津之供,其热郁肺而不得泄,势必下迫,以大肠与肺相表里,故“排便有白粘液",《内经》所谓“肺移热于大肠”也。凡疾病之始,其外证尚未毕具,每贻辨证以困窘。此例初诊称其"病灶在肠",迨三诊方确断其为"温邪首先犯肺",先生不讳言其误,坦然修正诊断,且案中绝无一辞以文饰,其实事求是精神,堪作后学之楷模。此例初起,虽按西医辨病,定位不确,然其施治则仍遵中医传统,是以末致与证情相扦格。首方用黄芩、栀子、连翘、薄荷、竹叶、桑白皮等味,清泄上焦郁热;又以降泄之大黄、玄明粉,因势利导,借阳明为出路,方药颇有力量。奈其时邪热鸱张,未能奏功。
二诊因邪热炽盛与阴津亏耗之症状愈益突出,故立方从育阴清热
着手。
三诊之方,则系通过确诊。针对其证情之热壮阴耗、痰热阻肺、
闭窍迫肠,而兼采自虎、增液、泻白以及葶苈大枣泻肺汤诸方之长,并加清心开窍之品而成。方用石膏、知母、贝母、桔梗以清热宣肺化痰;取泻白散中之地骨皮、桑白皮,益以黄芩,上泻肺热而疗胸痛痰红,下清大肠而除白色粘液;用卷心竹叶、苏合香丸以清心开窍;仿增液汤之用玄参、麦冬,并伍以沙参、白芍、芦根,以救其亏耗之阴津;其用葶苈子者。以葶苈 "走肺经气分,兼走大肠,从上下降"(节引自《温病条辨.儿难》),仍冀肺中伏热痰浊,借大肠为出路。立意周密,选药精当。
5.男。平卧则喘,痰有铁锈色,左肋痛,此王者皆肺炎之证
候。初起曾有战栗,壮热而神蒙者,属大叶性肺炎。生麻黄4.克,桔梗6克,生石膏l2克 (研末另吞),黄芩6克,葶苈子6克,杏仁泥 12克,杭白芍9克,桑白皮9克,粉草4.克,活芦根30克 (去节)。二诊:痰中仍有铁锈色,肺循环郁血故也。两脉细数不整,平卧则气逆,此二者皆循环系病。病虽因咳而起,治咳尚是次要。麻黄所以为此症主要药,即因其能亢迸血压,消失郁血故
也。
生麻黄4.克,升麻 4.克,车前子 12克 (包),五味子
4.克,桔梗9克,海蛤壳24克 (先煎),葶苈子9克,杏
仁15克,杭白芍12克,桑皮9克,紫菀9克,粉甘草4.
克。
[按]大叶性肺炎辨证多属痰热壅肺。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一 。
则用其宣肺达邪,一则以其清热化痰。方中生石膏研末吞服,在于清
热之功较煎服为优。近世张锡纯先生常用此法。以治温热病壮热之
证。
暑湿、湿温
1.男。病甫3日,身热不退,腹痛便溏,日七八行,色红如
血,苔腻脉数。暑湿之邪,深伏其内,非小恙也。
白头翁9克,川雅连2.克,黄柏9克,黄芩9克,银花炭
15克,连翘9克,郁金6克,马齿苋12克,荠菜花12克,
滑石9克,鲜荷梗30厘米。
二诊:药后便血大见瘥可,今晨大便色黑而溏,前方再进。
白头翁9克,秦皮9克,川雅连1.克,黄柏9克,白槿花
15克,马齿苋 15克,败酱草 12克,滑石9克,苦参片6
克,陈红茶9克。
三诊:凡时症初起,便溏如血,继以色黑如胶者,预后大都
不良。进白头翁汤,大便次数减。然头昏目眩,神情疲惫,深虑
正气不支,发生虚脱。
银花15克,连翅12克,小蓟炭12克,马齿苋12克,贯众
炭12克,赤苓 12克,碧玉散 12克 (包),车前子 9克
(包),荷梗30厘米。
四诊:重用苦寒清肠之剂,便之如酱者己止,而又见咯血。
其血虽因咳而来,但其人之血液易于渗溢,已无可讳。肺与大肠
相为表里,必须大剂清肠润肺,双管齐下,以免顾此失彼。
玄参6克,寸冬9克,桑白皮9克,知母9克,生侧柏叶18
克,茜草炭 12克,金银花15克,冬瓜子9克,杏仁泥 15
克,甘草3克,白茅根1扎。
五诊:便血咯血,俱不再作。数日来之变化,固然出乎意
外;而今奏效之速,亦非始料所及。热虽下任,而脉犹虚数,还
虑虚中生波。
北沙参9克,干地黄12克。白芍9克,麦冬9克,玉竹9
克,冬青子9克,旱莲草9克,料豆衣12克。
[按]此证属暑湿内伏,化火动血。前二诊以白头翁汤加清暑利
湿之品;三诊虽见虚象,既为暑湿,末可遽补。冀邪去而正安。孰知一波末平,一波又起,继见咯血,是热邪迫肺,亦暑瘵一类。所幸几经清暑利湿,热减湿去,故四诊清大肠、滋肺阴双管齐下,五诊更放手养阴,开始步入坦途。
2.男。病热一候,其热弛张无定,语言低沉。此与外感风寒
者有别,乃温邪也。渴喜热饮,内有伏湿;手臂红点隐约,有入
营之象。病之缠绵,为意中事。鸡苏散9克 (包),带叶佩兰9克,连翘 12克,黄芩9克,青蒿9克,白薇 12克,紫花地Tg克,甘露消毒丹9克(分3次吞)。
[按]温邪夹湿,多缠绵难解。方用蒿、芩、连翘、鸡苏散等清
热利湿,湿遇芳香则化;以其手臂红点隐约,有入营发疹之势,故再加白薇、紫花地丁凉血解毒。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用治温热夹湿、湿温、时疫在气分氤氲难解之方。据王孟英经验:“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千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3.女。壮热一候,苔白腻满布,胸中窒闷异常,呻吟之声,
不绝于耳。此温邪夹湿,交阻肠胃,非短时间所能取效,予达原
饮加味。
粉葛9克,柴胡4.克,黄芩9克,知母9克,枳实9克,
槟榔9克,煨草果4.克,白芍9克,粉草1.克,佛手9
克。
[按]胸中窒闷为湿温必有之证。盖湿热蒸腾,阻滞气机,胸中
清阳之地,遂为云雾之乡。治当急急开泄,宣透募原,方用湿热并治
的达原饮加减:草果燥脾去湿,芳香辟秽;槟榔、佛手、枳实疏利壅
滞;知母、黄芩、白芍清热泻火;柴、葛透邪外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