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07|回复: 0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8
发表于 2011-8-3 19: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克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怀,温服。
【方解】葛根甘平,《本经》谓主消渴,身大热。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2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注解:“几几”是形容短羽之鸟,不能飞腾,动则先伸其颈之状。项背强几几者,即项背强急,俯仰不能自如之谓。太阳病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今又见项背强几几,故加缓解是证的葛根来主治。葛根汤是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这里的“反汗出恶风者”,是对葛根汤证而言,暗示二方在应用上的主要鉴别点,而以一“反”字传其神。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验案】任某,女,21岁,门诊病历号;49703,1965年12月l0日初诊。昨日感冒,头疼头晕,汗出恶风,肩背疼痛,头向左顾则左项发紧且痛,苔薄白,脉浮稍数。证属太阳表虚而见项背强几几之证。予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葛根12 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证大减,二剂证已。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 麻黄 防风+知母 术附)
【方剂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炮附子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汤增桂姜、去大枣,另加麻黄、防风发汗解表,复用术附以逐湿痹。知母以消下肢肿,故以治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注解:诸肢节疼痛,即四肢关节疼痛。身体尪赢,即言身体瘦之甚。脚肿如脱,即言脚肿之甚。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气冲饮逆的结果,此宜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按:慢性关节炎下肢肿痛者,用本方有良验,并以本方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风湿热有奇效。又以本方合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下肢肿的脉管炎亦验。
【辨证要点】关节痛疼、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验案】徐某,男性,19岁,病历号189520,l966年2月15日初诊。左足肿疼己五六年,近二年加重。经拍片证实为跟骨骨质增生。现症:左足肿疼,怕冷,走路则疼甚。口中和,不思饮,苔薄白,脉沉弦。此属风寒湿客注关节,治以发汗驱湿,与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10克,白芍10克,知母12克,防风10克,麻黄100克,生姜12克,苍术12克,川附子6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七剂。左足跟疼减,走路后仍疼,休息后较冶疗前恢复快。增川附子为9克继服,一月后左足跟肿消,疼痛已不明显。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炮附子6~10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桂枝加附子汤即治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本桂枝证,医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漏不止。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由于已陷入阴证。小便难,即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由于津液亡失,筋肉失和的极虚证候。以上种种,纯由于误治表证还未解而且陷入阴证,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即不因误治,而见本方证者亦宜用之。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验案】任某,女,33岁,首都机场门诊病历号131,初诊日期1966年3月25日。因腰背疼在积水潭医院、北京中医学院附院检查均诊断为“脊椎骨质增生”。近来头晕、头痛、目胀,下肢关节胀疼,手麻,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恶寒,苔白舌淡,脉沉细。证属桂枝加附子汤证,予其方药: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制附片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四肢逆冷好转。服一月后全身症状好转。
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饴糖45克(分冲)
【用法】水煎五味,汤成去滓,内胶饴,更上火上消解,温服。呕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
【方解】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腹满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胶饴,虽仍治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涩为津血虚,阳脉涩,即脉浮涩,为表虚荣卫不利。弦为寒,阴脉弦,即脉沉弦,为里虚有寒。伤寒得此脉,依法腹中当急痛,宜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谓服小建中汤后,而病未全治,当已转属少阳,故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脉浮涩而沉弦,为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共有的脉象,但腹中急痛,为小建中汤所属,而柴胡证不常见。先与小建中汤,不只是治腹中急痛,而且因表里实,津液自和,即伤寒四证,亦当自汗而解。假设不瘥,知已转属少阳,当以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血少心气虚则悸。表不解则烦。小建中汤内能补虚,外能解表,故主之。
按:营气虚血少者,不可发汗。中气建,血液充,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论中有明文,可互参。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虚劳,为古人对虚损不足之病的通称。里急,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互词。悸者,为血少心气不足。衄者,为气冲热亢。梦失精者,为下焦虚,精不守。四肢酸痛者,为荣卫不利。手足烦热者,为虚热。咽干口燥者,为津液枯燥。
腹皮弦急,按之腹筋不松软而拘挛者,即里急腹急之候。里急腹中痛者,即小建中汤应用的主证。以上所述为小建中汤证,故以小建中汤主之。不要以为小建中汤能治一切虚劳。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简词。妇人腹中急痛者,当以小建中汤主之。
这里虽举妇人腹中痛,实际有是证,男子也可用本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验案】例1?张某,男性,42岁,某厂门诊病历号529,1966年6月l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五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症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六剂,胃脘疼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塘外,他无不适。
例2?刘某,男性,28岁,1968年9月21日初诊。一年来,胃脘时痛,同时见前阴抽痛,多治无效,苔薄白,脉弦细,此属表虚里寒之证,与小建中汤三剂诸症已。
麻黄汤(麻甘桂+杏)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去皮尖)9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伤寒论》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嗜卧与嘿嘿都是倦怠形状,详见小柴胡汤条,可互参。
《伤寒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麻黄汤方证,病虽八九日不解,但上述的表证仍在,此亦当与麻黄汤发其汗。服药已微除,谓服麻黄汤后,上述为证即略减退。发烦目暝为病欲解而发作的瞑眩状态。剧者必衄,谓此瞑眩发作的剧者又必鼻衄,但病亦必随衄而解。阳气指津液而言,其所以致衄者,即因为日久不得汗出,则郁集于体表的津液过多过重的缘故。
按:古人常称津液为阳气,或简称为阳。桂枝汤证自汗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无汗则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重。瞑眩为服药有验的一种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已,而且所病亦必随之而愈,故古人有“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的说法。病家医家均应识此,免得临时慌张乱投药物,反而误事。
《伤寒论》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注解:脉浮,为病在表的脉应,若无汗则宜麻黄汤发其汗。
《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注解:脉浮数,为表有热的脉应,宜麻黄汤发汗解之。
按:以上二条均属简文,证已详于前,故只举可发汗的脉应论之。
《伤寒论》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脉浮紧,本宜麻黄汤发其汗,若拖延日久不发汗,体表郁闭,致阳气重于表,邪无从出,体液上冲因致此。有因衄而解者,如46条。也有虽衄而不解者,即本条。
按:表实宜发汗,若迁延不发汗者,往往因阳气重于表而致衄。亦有因衄而表解病愈者,本条所论为虽衄而表不解者,故以麻黄汤发汗以解表,表解则衄亦必已。又必与衄家不可发汗之戒相鉴。所谓衄家是指长时鼻衄的病,由于久失血,即遭受外感亦不可发汗。因汗夺津液,必益虚其血液也。而本条所述是宜汗不汗,体液上冲而致衄,发汗表解而衄亦自止。
《伤寒论》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注解:脉浮无汗而喘,此喘发自于表实甚明,故发汗则愈,虽有阳明证,亦宜麻黄汤先发汗。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所论,则麻黄汤的应用,以表实无汗为主,至于其具体证治,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
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⑥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验案】陈某,男性,24岁,病历号97771,1965年10月9日初诊。昨天打篮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感身热(38.6℃)、无汗、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此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汤:
麻黄10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
结果:上药急煎即服,盖棉被得微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二天自愈。
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
【方剂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以水先煮麻黄葛根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取微汗。
【方解】此于桂枝加葛根汤更加麻黄,故治桂枝加葛根汤证无汗而喘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则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今以无汗,故以有麻黄的本方主之。
《伤寒论》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注解:既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表证,同时又有自下利的阳明里证,因谓为太阳与阳明合病,此宜以葛根汤主之。
按:下利而现太阳证,则病欲自表解,故发汗则愈,无汗表实者宜本方,自汗表虚者宜桂枝汤,此证常见。宜注意。又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宜读作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意思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必须有自下利者,才可用葛根主之,而不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定自下利。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无汗,小便不当少,今由于气上冲胸,水不得畅行于下,故小便反少。牙关紧急不得语,已是为痉之渐,故谓欲作刚痉,宜以葛根汤主之。
按:《金匮要略》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又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本条即述刚痉的证治。葛根汤本治项背强几几,实即项肌肉失和因致痉挛的证候。若此证严重时,则致背反张的痉病、故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而痉者,当然须以本方主之。不过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以上所论。由于葛根汤清凉解肌,而且解毒,故疹痘诸疾于初期太阳病时,概以本方治之。依据经验,外感咳喘须发汗者,以用本方的机会为多。尤其发热无汗而恶寒剧甚者,不问项背急与否多属本方证。他如腰肌劳损,本无表证的明征,与本方治之屡验。《神农本草经》谓葛根治诸痹、痉与痛,皆得之肌不和或均指为痹之属亦未可知。
【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验案】刘某,男性,49岁,病历一号5294,1967年7月26日初诊。背疼一年,胸椎2~5有压痛。经拍片证实胸椎8、9、11骨质增生。曾经理疗不但无效,而且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腰痛、腿疼,无奈找中医治疗。近症:腰背疼痛。不能翻身,颈项发紧疼痛,不能向右转头,不能伏仰,苔白,脉沉。此属寒湿流注项背,治以散寒祛湿,与葛根加苓术附汤:葛根12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茯苓10克,苍术 10克,川附子10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疼即大减,增附子为12克,又服三剂,头左右转动自如,可以伏仰,深低头时仅微痛,晨起可以翻身。
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
【方剂组成】麻黄18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石膏45~100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麻黄伍桂枝攻表邪而发汗,伍石膏清里热,故反治汗出。今于麻黄汤去桂枝,倍用麻黄,增量甘草而加石膏,故治汗出有热喘而急迫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注解:无大热,谓不似阳明病热实于里的身大热,但并非无热之意。大意是说:发汗后表不解,依法宜桂枝汤汗以解之。但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虽亦外邪未罢,而不可更行桂枝汤,则可与麻杏甘石汤。
按:此汗出纯由于里热的熏蒸所致,汗出稠粘量多而臭味重,与桂枝汤证的自汗淡薄量少而臭味轻者有异。不过热实于里身当大热,今无大热则未至阳明内结的热实程度甚明。故知此喘无关于里实满的承气证,而半由于麻黄证,亦半由于热壅于里,故以两解表里的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注解:太阳误下后,热陷于里而致表里并病,亦每见本方证,当然不可与桂枝汤而宜与本方。
按:喘而汗出,身无大热,为本方应用的主证。气管炎、肺炎等常见本方证。但并非这两病的特效药,若适是病,即用是药反而多误。中医治病在辨证,用非其证,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学者常须识此,慎勿等闲视之。
【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验案】陈某,男性,24岁,病历号97771,1965年3月25日初诊。自昨日恶寒身疼,咳喘咽干,自服A.P.C两片后,汗出不恶寒,但仍身疼、咳喘、吐白痰、口干思饮,苔白舌尖红,脉滑数。证属外寒里热、肺气不宣,治以解表清里、宣肺降逆,与麻杏甘石汤:
麻黄18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45克,半夏12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汗出及喘减。继以桑杏汤加减,服六剂诸症已。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 姜枣+桑白皮 连翘 赤小豆)
【方剂组成】麻黄6克,生姜6克,生梓白皮15克,连翘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赤小豆30克,杏仁6克
【用法】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内诸药煎,温服。
【方解】以麻黄汤去桂枝加姜枣发表,而且安胃,复以生梓白皮、连翘、赤小豆清热并亦驱湿,故治表实无汗、瘀热在里而发黄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注解:伤寒无汗,热不得外越,合湿瘀于里者,身必发黄,宜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按:黄疸初作,若无汗形似伤寒者,宜本方。若汗出形似中风者,宜桂枝加黄芪。但表证已罢。当依证选用适方治之。
【辨证要点】表实无汗、或身黄、目黄、或身痒者。
【验案】尹某,男性,40岁,病历号192297,1966年3月4日初诊。近两月右上腹疼痛,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口粘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10克,杏仁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癌,不及两月病逝。
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
【方剂组成】麻黄9克,薏苡仁18克,杏仁6克,炙甘草6克
【用法】同麻黄汤。
【方解】薏苡仁味甘微寒,《神农本草经》谓:“主筋急拘挛,久风湿痹。”此与上方虽均治风湿,但前者偏于治寒,故用性温的白术;而本方偏于治热,故用性寒的薏苡,且去桂枝。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注解:一身尽痛,谓一身关节无处不疼。病在表故发热。日晡所剧者,谓此身疼和发热于日晡所时尤剧烈。以上为证名之曰风湿。此病大都由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之。
按:汗出当风,则欲出之汗被风寒所却,瘀滞体表,久而成湿,流注关节因致炎证之变。久伤取冷,指天热汗出乘荫取凉的意思,其致病的道理与汗出当风同。本条所述,颇似今之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证治。
【辨证要点】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
【验案】黄某,女性,37岁,某厂门诊病历号1971,1966年4月1日初诊。关节疼痛已五年,经多处检查诊断为“慢性关节炎”、“腰骶关节韧带劳损”。近症:四肢关节痛,不能屈伸,屈则酸痛,腰以下发胀,且白带多,下肢微肿,苔白腻,脉沉弦滑。此风寒湿痹而湿重者,治以温化寒湿,与麻杏苡甘汤加味:
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苡仁30克,炙甘草6克,茯苓12克,苍术12克,制附片10克
结果:上药服四剂,关节痛减,白带也减。因天气变化症状有反复,但继续以本方加减治疗,5月6日复诊,关节痛已。服丸药以巩固。
越婢汤   (麻甘+姜枣+石)
【方剂组成】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此亦同麻杏甘石汤,为外邪内热的治剂。但无杏仁则治喘的作用较弱,但有生姜大枣则健胃逐水的作用加强,余则大同小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1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注解:外邪而又水肿者谓风水。恶风、脉浮为外邪;一身尽肿为水气。续自汗出无大热,与麻杏甘石汤证的汗出无大热者同。津液未至虚损故不渴,宜越婢汤主之。
按:水气在表,法当发汗。但津液虚损者不可发汗,故《金匮要略》有“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之戒。脉浮不渴,正是本方发汗的关键,后世误于石膏治渴,而把脉浮不渴,改为脉浮而渴,大错。其实石膏除热并不一定渴,口舌干而烦躁者即可用之。若真大渴欲饮,乃津液伤损之候,须合用人参方能有济,详见白虎加人参汤条,互参自明。又《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对于风水是这样说的:“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烦,恶风”。本条所述以续自汗出,故骨节不疼。若无汗而疼烦,当属大青龙汤证,而不可与本方,须知。
【辨证要点】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
【验案】佟某,男性,63岁,初诊日期:1965年7月6日。因慢性肾炎住某医院,治疗三月效果不佳,尿蛋白波动在(+)~(+++)之间,无奈要求服中药治疗。四肢及颜面皆肿,皮肤灰黑,腹大脐平,近几日不能饮食,小便量少,汗出不恶寒,苔白腻,脉沉细。此属水饮内停,外邪不解,郁久化热,为越婢汤方证:
麻黄12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石膏45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小便即增多,喜进饮食,继服即余剂,浮肿、腹水消,尿蛋白(—),病愈出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5-1-29 02:46 , Processed in 0.0606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