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8|回复: 0

胆道蛔虫病 (方数:6)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8
发表于 2011-8-22 08: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胆道蛔虫病 (方数:6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在我国农村较常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或绞痛。病人常抱腹屈膝,伏卧床上,或辗转不安,大汗淋漓,呻吟不止。有些病人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腹痛有时向肩背或腰部放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间歇期也不规则。有时一日可发作数次,也可间歇数日后又复发。绞痛发作是因蛔虫虫体刺激胆道口括约肌所致。当虫体活动暂时静止,或胆道口括约肌疲劳时,疼痛可一时缓解。如虫体全部进入胆道或深入肝内胆管时,绞痛可以减轻,或仅有轻微持续性胀痛,也可完全不痛。腹痛后不久,常出现恶心,呕吐,吐出物先为胃内容物,后可为胆汁,有30%左右病人可以吐出蛔虫。腹痛l-2天后出现寒战高热、黄疸等急性胆管炎的合并症,个别严重患者可并发肝脓肿。
蛔虫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蛔虫运动习性也会发生改变而上行至十二指肠,钻入胆道即发生胆道蛔虫病。导致蛔虫上窜钻入胆道的因素有:蛔虫寄生环境发生变化(如高热、腹泻、驱虫药使用不当等),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肠管蠕动失常,激惹虫体异常活动;胆道口括约肌因炎症、结石等处于松弛状态,有利蛔虫的钻入;蛔虫有钻孔癖性,喜碱恶酸,可逆碱性的胆汁而上行。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中上腹剑突下区突发阵性剧烈绞痛,有“钻顶”样感觉,间歇期疼痛可完全消失。查体中上腹剑突右下方有轻度压痛,体征轻微但腹痛剧烈是本病的发病特点。近期往往曾服驱蛔虫病,多见于少年及儿童。
过去西医认为蛔虫一旦钻入胆道就不能退出或排出,所以对确诊本病的病人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率曾高达90%。当代广泛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大降低了手术率,提高了治愈率。
本病中医称为“蛔厥”,最早记载于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蛔厥”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拟定了乌梅丸。《金匮要略》中载有甘草粉蜜汤一直沿用至今。(朱培庭)



--------------------------------------------------------------------------------

方名:清胆涤异汤【功能主治】
功能通下驱蛔,缓急止痛。主治胆道蛔虫病。
【处方组成】
生大黄30-50(后入)、蜣螂虫l(研粉,分1次冲服)、郁金10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枳实15克、白芍15克、生甘草15克,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辨证加减】
发热加蒲公英、金钱草;胁痛甚加柴胡,白芍剂量加倍;胆囊肿大加白藓皮、炮山甲;黄疸加茵陈;胃酸少者加木瓜、乌梅;呕吐甚加姜半夏、竹茹;食欲不振加炙鸡金、焦山楂。
【临床疗效】
治疗35例肝胆管死蛔虫,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证消失,B超、血象无异常)27例;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B超仍见肝胆管内残留索状物)7例;无效(症状、体征如前或加重,B超、血象无改变)1例。
【处方来源】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医院杨林。
【按语】
本方大黄、蜣螂虫为主药,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峻逐腑浊瘀积毒气,蜣螂虫性寒味咸,有通便破瘀攻毒之功,能把蛔虫异体载而推之;木香、槟螂、郁金、枳实疏肝破气之力较强,协助主药,能疏其郁滞,冲涤异物返回胆道;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朱培庭)  

--------------------------------------------------------------------------------

方名:巴豆方【功能主治】
功能通里攻下。主治胆道蛔虫病。
【处方组成】
巴豆去壳取仁,切成米粒大小颗粒,不去油,每次150-200毫克,温水生吞服,2小时后重复1次,一般在12小时内可服3-4次,次日酌情给药1次。再用茵陈30克、栀子20克、大黄15克、木香15克,水煎服,于胆绞痛缓解后服药,疗程3-5天。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276例,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200例,占72.46%;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72例,占26.08%;无效4例,占1.46%。
【处方来源】
湖北省天门市中医院刘武荣。
【按语】
本组在服用中药巴豆、中药煎剂时加西药左旋咪唑,成人90-100毫升,小儿以1.5毫克/公斤计算,在服巴豆半小时后1次顿服,次日半量1次服用。
巴豆性味“辛、热,有大毒”,而蛔虫的特性是“得甘则动,得辛、热则止”,从而有较好的驱蛔作用。另外,根据巴豆的化学分析及药理研究,巴豆内含脂肪油,可使胆道口括约肌很快得到松弛,同时促使胆囊迅速排空胆汁流速加快,将蛔虫驱出胆道,加上服用清热利胆中药煎剂,可消除前者的并发症状。本组病例服用巴豆后均未见严重副作用,部分患者仅有胃部灼热感或胃内不适,轻度恶心,停药后1-3天缓解。(朱培庭)  

--------------------------------------------------------------------------------

方名:苦酒承气汤【功能主治】
功能安蛔驱蛔,理气通下。主治胆道蛔虫病。
【处方组成】
川朴15克、枳实12克、茵陈30克、生大黄25(后下)、芒硝30()。大便秘结者煎药一沸即可,便溏者煮沸后延长5分钟。先饮苦酒(米醋)0.5-0.7毫升/公斤,再服中药100毫升,每日3次、每日1剂,小儿酌减。
【辨证加减】
呕吐者以生姜汤止呕;腹痛剧烈呕吐服药困难者,先予针刺合谷、足三里、胆囊穴,再服中药;合并胰腺炎加败酱草20克。
【临床疗效】
治疗20例,疼痛缓解、排出蛔虫、B超证实胆道内虫影消失者19例,无效改手术者1例。
【处方来源】
湘中医学院临床医师朱新星(朱培庭)  
【按语】


--------------------------------------------------------------------------------

方名:花椒豆油方【功能主治】
功能温中散寒,燥湿杀虫,行气止痛。主治胆道蛔虫病。
【处方组成】
生豆油560毫升、花椒皮100克。将生豆油560毫升放入锅中烧开,加花椒皮100克,缓慢搅拌,待花椒皮变为焦脆棕黑色为度(不能炭化),并有很浓的焦油味出现而后离火,过滤弃去花椒皮渣即成,密封备用。3-7岁每次口服15毫升,8-15岁每次口服25毫升,16岁以上者口服50毫升,均为每日3次。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280例,有效者260例,占92.8%20例无效,占7.2%。
【处方来源】
山东省烟台地区蓬莱县大辛店医院。
【按语】
蛔虫得辛则伏下,花椒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散寒、燥湿杀虫、行气止痛之功能。其成分含有挥发油,油中有异茴香醚及牻牛儿醇。对蛔虫体外试验观察表明,花椒油有明显的麻痹虫体、使蛔虫失去活动能力的作用。豆油润下,促进胃肠蠕动,又可利胆通利腑气。(朱培庭)  

--------------------------------------------------------------------------------

方名:茵黄汤【功能主治】
功能利胆通下。主治胆道蛔虫病、胆道蛔虫合并感染。
【处方组成】
茵陈500克、生大黄500克,用沸水70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榨取药汁,约得3000毫升,每100毫升加入防腐5%尼泊金酒精备用。每日3-4次,每次30-40毫升。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121例,总有效者118例,占97.5%;无效者3例,占2.5%
【处方来源】
湖北省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按语】
急痛者剂量可酌加,以腹泻5-6次/日为宜,痛缓解后以腹泻 12次/日为宜。(朱培庭)  

--------------------------------------------------------------------------------

方名:鸡矢藤方【功能主治】
功能解痉止痛。主治胆道蛔虫病。
【处方组成】
    (1)鸡矢藤,制成糖浆,用于轻症和无呕吐患者,口服每次50毫升,每日23次。(2)鸡矢藤,制成注射液,用于较重病例和伴呕吐患者,肌注200%鸡矢藤注射液4毫升,每日3次;或穴位封闭双侧足三里、内关,每日l-2次。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61例,痊愈51例,占83.6%;好转10例,占16.4%。止痛的始效时间在3天内有53例,占86.9%;疼痛消失时间在4天内有51例,占83.6%。一般注射1次即能减轻疼痛,缓解病情。
【处方来源】
湖北广济一院急腹症研究小组(朱培庭)  
【按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5-1-15 21:39 , Processed in 0.0585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