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痛经(方数:7)
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月经疼痛,常发生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故又称原发性痛经,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往往在生育后痛经缓解或消失。功能性痛经每发作于月经第1、2天,常为下腹部阵发性绞痛,可放射至阴部和腰骶部,时伴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疼痛剧烈时可出现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出冷汗,甚至昏厥。亦有部分患者于经前1~2天即有下腹疼痛,经行时力口剧。患有膜性痛经者则于月经第3-4天疼痛最剧.待膜状块物排出后消失。 本病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考虑与下列因素有关:精神紧张,感觉过敏;身体素质差,健康情况减退;子宫颈口或子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倾屈,子宫内膜整块脱落,以致经血潴留,刺激子宫收缩;子宫内膜碎片和经血中前列腺素F2d含量异常增高,引起子宫肌和血管痉挛性收缩。 本病如能收集到原发性痛经的病史,并经妇科检查及x线或B超等辅助检查排除生殖系统的器质性疾病,诊断即可成立。须注意与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的肿瘤、炎症引起经期发作性下腹疼痛相鉴别。 现代医学对本病防治,首先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避免经期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防止受寒,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治疗可用阿托品、复方颠茄,消炎痛等解痉和止痛药。对少数有排卵周期的顽固性痛经妇女,可采用雌激素、孕激素以抑制排卵的方法治疗,但此法不符合妇女生理,仅能短期使用。子宫颈管狭窄者,可用宫颈扩张术,使经血流畅以达治疗痛经的目的。由于功能性痛经的病因尚未明了,故对症治疗虽可解除一时疼痛,尚难根治痛经。 本病在中医妇科临床中属“室女痛经”范畴。中医认为先天秉赋不足、冲任未充,或气血不足、冲任失荣,或肝肾不足、精血亏少,均可致胞宫失于濡养温熙;肾气不足,虚寒内生或经期前后胃寒饮冷,致使经血凝涩;情志不调,肝气郁滞,气机失畅,以致经血瘀阻,这些都是室女痛经常见的病因病机。可用益气补血、育肾养肝、温宫散寒、疏肝理气、行血化瘀等法治疗。而湿热阻滞,感受邪毒,症积内聚等多由房室不洁、产育等引起,是已婚已产妇女继发痛经的常见原因,一般不属“室女痛经”之列。
方名:化膜汤
【功能主治】 功能行气活血,化瘀散膜。主治功能性痛经中膜性痛经(其临床表现以经痛剧烈、经血中夹有膜片状瘀块为特征)。 |
【处方组成】 蒲黄15克、五灵脂12克、山楂12克、青皮4.5克、血竭粉3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偏热者加红藤、熟军,偏寒者加小茴香、炮姜。 |
【临床疗效】 30例患者经3个月经周期的全疗程治疗,痊愈(痛经及经血中瘀块消失,停药3月无复发)13例,占43.33%,显效(痛经消失或微作,经血中有少量碎屑块瘀块,停药3月无反复)10例,占33.33%;有效(痛经减轻,瘀块减小,停药后尚不稳定)3例,占1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4例,占13.33%。总有效率为86.67%。 |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朱南孙。 |
【按 语】 本方由朱氏学生徐斌超整理发表。朱氏发现膜性痛经患者在整体上有血E2水平异常升高和血液粘滞性增高的病变,以及局部微观上的子宫内膜的病理、组化改变,可认为是气滞血瘀之重症。本方集破气行滞、活血化瘀于一身,具有降低异常升高的E2的水平,改善机体的血液粘滞性及子宫瘀血状况等作用,促进子宫内经血的流畅,使患者获得膜化痛止,接近向愈的结果。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 |
方名:当归止痛汤
【功能主治】 功能行血理气,缓急止痛。主治原发性痛经。 |
【处方组成】 当归30克、元胡20克、川芎20克、白芍20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经前5天服至经净。 |
【辨证加减】 气滞血瘀者加香附、乌药、五灵脂、桃仁;寒凝血瘀者加吴茱萸、桂枝、五灵脂、桃仁,血瘀挟热者加生地、丹皮,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党参、生熟地:肾虚加熟地、杜仲、肉苁蓉、巴戟天;颈痛加白芷、全虫:乳房胀痛加王不留行、麦芽。 |
【临床疗效】 治疗86例患者,痊愈(症状完全消失)62例,占72.l%;显效(症状基本消失)18例,占20.9%;无效(症状稍有好转或无改善)6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 |
【处方来源】 山东省滨州医学院刘孟安。 |
【按 语】 刘氏认为本病病机不外乎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因胞宫失于濡养,以致不荣而痛。本方以当归、元胡、川芎行气和血,调经止痛;白芷、甘草缓急止痛,继以辨证加减,疗效稳定可靠。 |
方名:益肾通经汤
【功能主治】 功能育肾疏肝,行血止痛。主治功能性痛经。 |
【处方组成】 山药20~30克、巴戟天、香附、当归、熟地各9-15克、柴胡12~15克、白芍12~18克、郁金9~12克、丹参15~21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气血不足者加党参、黄芪、阿胶,寒湿内盛者加肉桂、吴茱萸、木通。 |
【临床疗效】 88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药后3个周期行经无腹痛,伴随症状消失)63例,占71.59%; 好转(经期腹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好转)21例,占23.86%;无效(症状未改善)4例,占4.55%。总有效率力95.45%。 |
【处方来源】 河南省遂乎县医院于荣。 |
【按 语】 本方以山药、巴戟天、熟地滋肾补肾,促使天癸的成熟及冲任的通盛;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调肝,理气解郁:当归、白芍、丹参养血活血。全方共奏养肝肾,调冲任,行血止痛之功。尤以经痛伴有腰竣神疲等肾虚者为宜。 |
方名:葵楂散
【功能主治】 功能散滞行气,化瘀止痛。主治功能性痛经。 |
【处方组成】 山楂(去核)50克、向日葵籽(不去皮)25克,烤干研粉,每日1剂,分2次服。经前1日起连服2剂为1疗程。服时酌加红糖少许,温开水送下。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90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服药2~3个疗程,停药后连续3个月无痛经)24例,占26.67%;好转(服药2~3个疗程,停药后痛经程度减轻,或服药时改善,停药后复发)50例,占55.55%,无效(服药后症状无改善)16例,占17.78%。总有效率为82.22%。 |
【处方来源】 解放军二○二医院妇产科。 |
【按 语】 痛经多为血瘀寒凝所致,或因肝气郁结,以致经行不畅;或因感受寒湿,致使经血凝涩。山楂味酸甘,性微温,能化瘀活血行血;向日葵籽平淡而能散滞行气;红糖有健脾暖胃,散寒行血,缓解疼痛之功。故本方于经前服之,能使气血流通,通则不痛。尤宜于伴有乳胀胁痛及寒畏肢冷者。用Rb85示踪法证明,山楂对子宫肌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 |
方名:化瘀定痛汤
【功能主治】 功能行血化瘀,理气止痛。主治原发性痛经。 |
【处方组成】 柴胡4.5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6克、当归9克、川芎4.5克、牛膝9克、枳壳上5克、甘草4.5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气滞血瘀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失笑散;寒凝血瘀者加附块、干姜、肉桂、淡吴萸,血热夹瘀者加丹皮、山栀、黄芩,气虚夹瘀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
【临床疗效】 70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腹痛及伴有症状消失)34例,占48.57%;好转(腹痛程度减轻,时间缩短,伴随症状缓解)31例,占44.29%;无效(腹痛及伴随症状均无改善)5例,占7.14%。总有效率为92.86%。 |
【处方来源】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女保健院田立中等。 |
【按 语】 血瘀为本病主要病机,治疗时需抓住这一关健随症加减,或温而通之,或清而通之,或补而通之,或和而通之。药证相合,遂获良效。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 |
方名:痛经宁方
【功能主治】 功能行血调经,理气止痛。主治功能性痛经。 |
【处方组成】 炒当归9克、炒川芎6克、紫丹参9克、制香附9克、炒延胡索9克、炒金铃子9克、红花6克、炙甘草4.5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118例患者经治疗,显效(腹痛显著减轻或基本消失)70例,占59.3%,有效(腹痛相对减轻)36例,占30.5%;无效(腹痛无改善)12例,占10.2%。总有效率为91.5%。 |
【处方来源】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陈尚志。 |
【按 语】 本方验证118例患者,均以未婚者为主,并排除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生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本方验证时采用双盲法,随机分组,并分血瘀、气滞血瘀、宫寒、宫寒血瘀四型进行观察,118例为服药组,其疗效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按中医分型观察,血瘀型疗效最佳,气滞血瘀型次之。在临床观察电作者还发现月经周期异常的痛经患者服本药后,周期有恢复正常的趋势。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 |
方名:痛经饮
【功能主治】 功能行气活血,温经止痛。主治功能性痛经中偏于气滞寒凝者。 |
【处方组成】 当归10克、炒川楝子10克、醋炒元胡10克、炒小茴香10克、川芎6克、乌药6克、益母草30克、炒白芍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行经前痛者加青皮6克;行经期痛者加炮姜6克,行经后痛者加党参、熟地各15克 |
【临床疗效】 治疗92例患者,并随访半年以上,服1-3个月经周期后,经行痛止者76例,经行痛减者16例。 |
【处方来源】 安徽省五河县人民医院杨承先等。 |
【按 语】 功能性痛经以未婚室女最为多见,而室女每易伤于情志变化,或感冒风寒。方中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川楝子舒肝现气;元胡活血止痛,小茴香、乌药行气敝寒;益母草养血祛瘀;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诸药相伍共奏行气活血,温经止痛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