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37|回复: 0

何承志_验方1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8
发表于 2011-10-19 10: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承志_验方1

淡泊宁静 2011年10月18日 10:39 阅读(6) 评论(0) 分类:中医临床

1.三奇汤
药物组成:人参3g 天冬15g 熟地20g 女贞子15g 丹参15g 仙灵脾15g
阿胶10g 鹿角霜10g 黄精20g 羊蹄根10g 黄芪20g

功能:补肾益精,调和阴阳。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球减少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人参另冲服或单独炖服。
按: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在祖国医学属“虚劳”、“血证”的范畴。“气之源头在于脾,血之源头在于肾”为人体生成之终始,五脏六腑之根本。阴为造血的物质基础,阳为血液生化的动力,阴阳充足,脾气充沛,肾精不竭,精血旺盛,互为融贯而代谢无穷。若脾营肾精生化之机受损,导致血生障碍则出现一系列虚损症状。何老根据“阴阳互根”、“阴生阳长”的理论,创立新方“三奇汤”,立意通过调和脾肾之阴阳来纠正脏腑气血虚损。三奇指人体精、气、神而言,此三者是人体维持生命的根本。天、地、人三才损一不可。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熟“地”补血滋阴,“天”冬滋阴生津,以天冬、熟地、人参三味补气滋阴养血,并以黄芪补气升阳健脾,藉补气之力还可生血。以女贞子补肾滋阴,以仙灵脾补肾助阳,二味合用补肾之阴阳。丹参活血祛瘀,“一味丹参,功用四物,能补血活血”。阿胶补血止血,鹿角霜温补肝肾,黄精补脾润肺,本草纲目谓“补诸虚……填精髓”。羊蹄根凉血止血,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及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作用。
2.金胆排石汤
药物组成:虎杖20g 金钱草30g 猪胆汁(或制胆星)5g
龙胆草5g 山甲片10。

功能:清热渗湿,疏肝利胆,排石消石。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黄疸型(或无黄疸型)肝炎
按:其病本在肝胆,为湿热阻滞,肝胆疏泄失常,其表现为“痛、胀、痞、满”。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采用清热渗湿,疏肝利胆为其大法。胆为“中清之腑”,又是“奇恒之腑”,只有恢复胆腑通降功能,使胆汁排泄通畅,才有利于肝脏疏泄功能的发挥。方中精选龙胆草为主药,具有泻火除湿之功,辅以金钱草,能促使胆道括约肌松弛,增加胆汁分泌,提高胆汁酸度,有清热渗湿、利胆退黄作用。虎杖能抑制肠道逆行细胞感染,又能活血通络。猪胆汁以促使胆汁呈溶液状态,以纠正胆汁的病理变化。甲片活血通络,善于走窜,通经络达病所,增加疏肝利胆及排石作用。
案1、费×,男性,6岁。
初诊日期:1993年1月18日。患儿从1992年12月26日起足部出现细小针头状出血点,渐发展至手足及面部,呈紫红色,伴鼻衄。于92年12月28日住本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用氢考、洁霉素、强的松、输血等治疗,血小板仍在20×109/L左右。家属要求自动出院。刻下下肢、面部瘀点、瘀斑,无其它不舒。4岁时曾有类似发作。上医大儿科医院住院治疗。今日血小板30×109/L,脉细数,质淡,苔薄腻。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气阴二虚,兼之肌衄反复发作,营血亏虚,元气渐损。本病为虚证,当与温病、湿热火毒之邪迫血妄行所致“发斑”相区别。本病治疗得当,效果尚可,治之不当,病程颇长。当予益气养阴、宁络止血,标本同治。
药物:生地、熟地各15g 丹皮10g 仙鹤草20g 大蓟、小蓟各10g 党参15g 黄芪30g 羊蹄根10g
女贞子20g 旱莲草15g
当归10g 蒺藜15g 炙甘草5g
阿胶10g

复诊:1993年2月15日。上药连服至今,今日复查血小板59×109/L,无其它不舒。下肢足背未见出血点。家属自诉:患者近日开始每天服鲜生猪血10~20ml。脉细数,苔薄,再予益气健脾,养血止血,渗以有情之品治之。
药物:生地、熟地各20g 淮山药15g 炙黄芪20g 当归15g 仙鹤草20g 女贞子15g 阿胶10g 炙龟版10g
党参15g 京玄参10g 麦冬15g 陈皮10g 制半夏10g 炙甘草5g

患儿上方加减连续服用2个月,4月19日复查血小板90×109/L,转用归脾丸加三奇冲剂,定期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血小板一直保持在110—140×109/L。
按:紫癜一证《圣济总录》称“紫癜病”,《丹溪心法》称“阴症发斑”,《东医宝鉴》称为“内伤发斑”,是有别于外感温热病的发斑出疹。本例辨证为气阴两虚,营血亏损,故立益气补血、填精补髓为法则。方药选用党参、黄芪、当归、生地、熟地、女贞子、旱莲草、阿胶等。方中以党参、黄芪、当归、熟地、阿胶、女贞子益气滋阴养血,生地滋阴清热之效。根据症状,出血者加仙鹤草、羊蹄根,脾肾虚弱者加山药、茯苓、陈皮、白术以健脾和胃,随症加减。根据何老治疗血小板用鹅血的经验,患儿家长得到启发,每日口服生猪血20毫升,似有助于血小板的迅速增加,只是生猪血未作消毒处理,卫生状况有待改进。
案2、罗××,女性,36岁。
初诊日期:1991年1月2日。四肢胸背散在紫斑伴鼻衄三天。患者于三天前周身出现散在紫斑,以四肢胸背部明显,似针点样,并逐渐增多,伴有头昏乏力,三天后出现鼻血。今日来院门诊,经血象检查,白血球2.8×109/L,血小板25×109/L,脉细数,苔薄,舌红有紫疱。邪热伏于营分,迫血妄行为肌衄、鼻衄,当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仿犀角地黄汤意。
药物:水牛角20g 生地20g 玄参15g 白芍10g 龟版10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仙鹤草30g 知母10g 阿胶10g 羊蹄根10g
黄芪20;7帖。

嘱病情危重,须防血脱之变,必要时输血。
复诊:1991年1月9日。药后精神好转,鼻衄渐止,紫斑未见新鲜点出现。上方加丹皮10g;4帖
三诊:1991年1月16日。诸急渐减,出血基本控制,脉细数,苔薄,气阴亏虚,再予上法继续治疗。“炉烟虽熄,防灰复燃”。
药物:黄芪20g 生地20g 仙鹤草30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羊蹄根10g 阿胶10g 丹皮10g
白芍10g
当归10g 鸡血藤15g 7帖
患者上方加减服药近2个月,复查血小板67×109/L。
按:本例为急性血小板减少症,皮肤粘膜广泛性严重出血,血小板计数25×109/L,病情危笃。中药采用清热凉血、滋阴降火大法,仿犀角地黄汤化裁。服药一周,出血明显好转,继续调补服用,使血小板上升至67×109/L,说明中药不仅能止血,且能提高血小板计数。
案3、王××,男性,50岁。
初诊日期:1978年8月5日。主诉:心悸头晕,畏寒怕冷,肢软腰酸1年余。患者中上腹痛病史30余年。1977年4月12日呕血一次量多,之后出现贫血,逐渐加重,经多次输血,贫血未见好转,确定胃癌。于1977年8月5日住中山医院外科准备手术治疗。入院后常规检查血色素4.1g,白血球27×109/L,血小板58×109/L。经骨髓穿刺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入内科,给予康力龙、丙睾、强的松、输血等治疗。11个月症状无明显好转而自动出院,随即来本院门诊。刻下心悸,头昏,面色少华,畏寒肢软,脉细少力,舌淡而胖,苔薄。血象检查:血色素4.5g,白血球32×109/L,血小板41×109/L,症为精血不足,脾肾阳虚,当予益气补肾,温阳填精,以充脾肾,脾肾功能振奋,气血营卫日充,贫血自然纠正。
药物:大熟地20g 黄芪30g 制首乌15g 炒党参15g 黄精15g 阿胶10g 仙灵脾10g 鹿角霜10g
羊蹄根10g
当归10g
上方加减,连续治疗半年,病情逐渐好转,贫血渐以恢复,全身状况均见好转。以后改用三奇冲剂治疗,一年后复查血象,血色素10.8g,白血球5.6×109/L,血小板98×109/L,于1981年初恢复正常工作。
案4、曹××,女性,23岁.
初诊日期:1978年11月28日。主诉:头昏,心悸,口干便艰半年余。患者进行性贫血,伴有头昏乏力半年余,于1978年11月22日住本县人民医院,当时血象:血色素5g,白细胞2.1×109/L,
血小板31×109/L。经骨髓穿刺确诊为“再生障碍性
贫血”,家属要求
中医治疗,请何老会诊。症见面色苍白无华,头昏耳鸣,心悸心慌,神情萎软,口干便艰,脉沉细而数,舌淡苔薄,症为心脾虚损,气阴二亏,当予调补心脾,益气养血。
药物:炒党参15g 炙黄芪20g 大熟地20g 二至丸(包)15g
黄精15g 羊蹄根10g 仙鹤草20g 制首乌15g 阿胶10g 另服牛骨髓。

上方加减连续服用,于1979年2月29日出院。出院时血色素10.5g,白血球5.0×109/L,血小板6×109/L。出院后门诊继续随访至1979年10月,血色素11g,血小板90×109/L,白细胞5.6×109/L,而停止治疗,不久即怀孕,于1980年10月平安分娩,至今未见复发。
按: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难治性疾病,属中医“虚损”范畴,临床表现以贫血、出血、反复感染为主要特征。根据中医理论,血液的化生主要与脾肾两脏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是藏精之脏,主骨生髓,精血同源,故采用补脾益肾,填精益气为主治疗上述二例再障取得明显效果。
案5、王××,女性,38岁。
初诊日期:1992年9月5日。主诉:乏力肢软一个月,伴有低热。患者近日来常感乏力、肢软,起居不慎即易感冒,或饮食不当致胃肠不舒而腹痛隐隐,伴有低热,体温37.8℃。今日血白分,白血球2.4×109/L,血小板68×109/L,脉细数,苔薄,质偏淡。症为气血两虚,脾肾不足,当予健脾益气养血法治之。
药物:党参15g 白术、白芍各10g 当归15g 生地、熟地各20g 旱莲草15g 首乌15g 女贞子15g
川石斛15g 玉竹10g 黄芪20g 陈皮10g 炙甘草5g 7帖

二诊:1992年9月12日。药后精神好转,低热渐退。乏力,腰酸,苔脉同上。再予原意出入。
药物:白术、白芍各10g 党参15g 黄芪20g 当归20g 鸡血藤15g 炙甘草5g 旱莲草15g 生地、熟地各15g 山茱萸肉10g 杜仲15g 川续断15g
陈皮10g

上方加减服药30余帖,自我感觉良好,低热消失,连查二次血象,各项指标均基本正常。
按:气血为生命之本,气属阳主神,血属阴主形,其来源皆生化于脾。脾胃运化之功能衰弱,生化之源不足,即不能充养形体,灌溉全身。本例脉软低热,查血象白血球减少,即其脾生血之少之明证,处方从“四君”、“四物”、“当归养血汤”化裁。补脾气以养血生血,诸恙得以恢复正常。
案6、杨××,男性,13岁。
初诊日期:1992年8月22日。主诉:反复血尿一年余,加剧一周。患儿一年前于体育课后出现血尿,呈酱油色。次日血尿自行消失,以后又有类似发作4次,严重时出现尿中有米粒样血块。4月份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住院确诊为“高尿钙症”、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予低钙饮食、双克等治疗,血尿仍反复。近周呈肉眼血尿,今家属伴同来本院门诊中医治疗。病中无腹痛或腰酸或尿频尿急及浮肿等症,今日尿常规蛋白
,红细胞满视野。脉数苔薄质偏红,此乃热结下焦(膀胱),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当与小便涩痛之血淋相鉴别。综观症状,病变在膀胱,日久必耗气伤阴,肾阴亏虚,肾虚不固,气不统血,本虚标实,病程颇长,先拟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急则治其标。

处方:银花15g 连翘15g 丹皮、丹参各10g 茜草15g
茅根30g 生地20g 茯苓15g 泽泻10g 大蓟、小蓟各15g 金钱草20g 车前子15(包)
生甘草5g

又诊:1992年9月19日。上药连服4周,血尿不已。今日尿检查:蛋白
,红细胞仍满视野,症见乏力,倦怠,夜尿,苔脉同上。血尿日久,顽固不愈,耗气伤阴,治拟滋阴益肾,固涩,忌温燥伤阴,苦寒耗液。

处方:淮山药15g 生地30g 覆盆子15g 菟丝子15g
茯苓15g 党参15g 炙黄芪20g 黄柏10g 女贞子15g 五味子5g 炙甘草5g
龙骨、牡蛎各20g

三诊:1992年10月24日。上药连服5周,症状不已,今日尿检查:蛋白
,红细胞满视野,脉弦细,苔薄,症属虚实兼夹,正虚邪实,当予益肾滋阴,佐凉血止血。

处方:生地30g 仙鹤草30g 血余炭10g 金樱子10g
阿胶10g 党参15g 丹皮10g 旱莲草15g 黄芪20g 蒲黄10g 山药15g
泽泻10g

上药连服一个月,精神好转,夜尿未作,体质渐复,尿检阴性。最后以补肾健脾养阴清化而巩固痊愈。
按:本例尿血,反复发作半年余,尿道无频急、涩痛等症。综观全程,分三个阶段论治。初起辨证热结膀胱,气化失司,迫血妄行,宗《金匮要略》“热在下焦者尿血”论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法,续进一月,愈止愈流不得其效。其次虑其血尿日久,耗伤肾阴而见夜尿,倦怠,虽用益气滋阴,补肾固涩之品,血尿未止,最终以扶正祛邪、滋阴益肾、清热止血佐治之而取效。本例纯用清热凉血止血,尿血愈止愈流,而用益气滋阴,补肾固涩,无凉血止血之品佐之亦难奏效,故终以益气滋阴、清热凉血并用,方能取效告愈。
案7、许××,男,5岁。
初诊:1991年8月26日。
主诉:面部及下肢浮肿2个月,患儿因两下肢出血点,伴有关节肿痛,尿常规蛋白
,白血球3~4,红血球10~12,拟“癜瘀性肾炎”于91年6月12日住上海儿科医院,入院后经激素治疗紫癜消失,尿蛋白减少,于8月14日出院。出院后自行停服激素,致以蛋白尿反复而来本院门诊,今日尿常规蛋白(
),红细胞10~15,咽红,脉细数,苔薄舌稍红,症为风水挟热,三焦气道闭塞,决渎无权,湿热蕴于膀胱,当予通调水道,清宣肺气,化湿清热。

生地15g 茯苓皮10g 鸭跖草15g 桑白皮10g 大青叶15g
板蓝根10g 仙鹤草15g 米仁20g 赤小豆20g 茅根10g 大蓟10 小蓟10g
杏仁10g

上方加减连服半个月,诸症好转,尿蛋白微量,白细胞(-),红细胞(-),以四君子汤加减以善其后。
92年2月12日随访,尿检(-),诸症消失,停服中药,给六味地黄丸口服巩固治疗。
按:本案初起表邪未解,水湿内蕴化热,以祛邪治标为主,采用开鬼门洁净腑兼清血,方用桑白皮、杏仁等解表祛邪,疏宣开肺之效,取上窍得通下窍始能开泄之竭,配以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清热利湿,三周后浮肿渐退,蛋白尿接近正常,病至中后期,正气耗伤表现气阴两虚,以扶正治本而用益气健脾培补肝肾之品调治而愈,由此可见中医中药对本病治疗确有效果。
案8、陆××,男,36岁。
初诊:1992年2月25日。
主诉:右胁隐痛、肝功能异常三年。患者肝功能异常三年,SGPT反复持续在80-110单位之间,自觉右胁隐痛,乏力肢软,期间曾多次住院,症状改善而出院,近感乏力,小便黄赤,胃纳不多,夜寐欠安,易汗,口干,头目眩晕,复查SGPT68单位,两对半呈阳性,脉弦细苔薄稍光,症属肝肾阴虚,湿热互蕴,治拟滋养肝肾兼平肝木,仿一贯煎加减。
北沙参15g 焦山栀10g 麦冬1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郁金10g 白芍10g
平地木20g
枸杞子15g 黄芩10g 白花蛇舌草20g 黄连5g 茵陈15g
上方加减连续服用一个月,自觉症状好转,复查肝功能SGPT正常,再予上方出入,以便巩固疗效。
按:本方乃一贯煎加减。笔者认为用此方治疗能使肝肾阴虚的肝炎患者症状改善,并在运用一贯煎时加用清热解毒之品,立足于扶正祛邪,因此在辨证论治时,不排除解毒方药的运用,既改善临床症状,肝功能也随之改善恢复,辨证论治与辨病用药相结合。
案9、赵××,女,38岁。
初诊:1991年4月11日。
主诉:中上腹隐痛,饱胀一周,患者胃病史多年,每于饮食不慎,劳累过度即中脘疼痛嗳气,近因饮食过量致以中脘隐痛,自觉饱胀,素有胃炎、胃下垂史,脉弦细,苔薄腻,中气虚弱,脾胃不和,气机失调,可予益气扶中调和脾胃。
党参15g 砂仁5g 海螵蛸20g 代赭石15g 旋覆梗10g 枳壳10g 炙黄芪20g 白术10g 白芍10g 茯苓15克g 象贝母10g 绿萼梅10g
柴胡10g 延胡索10g 炙甘草5g

服上药一周,诸症均减,继续以健脾益气和中畅胃之品而告愈。
按:此患者乃因久病,水谷纳少,脾胃气虚,复又因饮食不慎,致病郁而成,肝胃不和之候,故治疗时用香砂六君健运中焦,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枳壳、柴胡、延胡索舒肝和胃,服药一周脘痛减,再以健脾和中之品,善其后,大凡治胃之法,以通为要,实者祛邪为通,虚者以解为通,取其“通则不痛”之理。
案10、陈××,男,56岁。
初诊:1992年8月1日。
主诉:黑便二天。伴有胃脘隐痛肠鸣,患者素有胃病史,长服猴菇菌片,症状基本控制,二天前午后自觉胃中嘈杂,且灼热感,突于当夜腹痛欲便,下黑色血便,量较多。第三天即来门诊,今查大便隐血
,面色苍白,脉细数,舌薄中微黄,边尖淡红,此乃胃络破损,气不摄血,仿《金匮》黄土汤意出入。

党参15g 黄芪20g 炮姜炭5g 熟地20g 黄芩10g 白术10g 白芍10g 阿胶10g 陈皮10g 赤石脂10g
侧柏叶10g 炙甘草5g 仙鹤草30g

医嘱:卧床休息,进流汁,出血严重者立即住院治疗。
上药服三剂腹痛好转,肠鸣亦除,大便未转正常,再予上方加乌贼骨、象贝母、大蓟、小蓟,服4帖,大便转黄,隐血试验(-),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出血一证,多因实火,亦有因虚而发者,如张景岳所言:“于火热之外,则有脾胃阳虚,不能统血者……故活血者,当知虚实之要”。本例远血伴面色苍白,乃为虚寒症,是见胃络损伤,气不摄血所为,治疗取黄土汤之意,加炮姜助温阳,配赤石脂、侧柏叶、仙鹤草以活血,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故能取效也速。
案11、张××,男,86岁。
初诊:1991年9月5日。
主诉:腹胀小便减少10天,伴有畏寒发热。患者半个月来,腹胀,小便减少,胃纳减退,近10天,腹胀明显,伴有畏寒发热,全身浮肿,皮肤抓痒,小便量少色深黄,便溏次多,今在家属伴同下来本院门诊。体温37.2℃,面色灰暗,巩膜皮肤黄染,肝剑突下三指,质硬,脾大一指,腹水征
(
),腹围94厘米,下肢浮肿,按压没指。肝功能检查:总胆红质57.1umol/L,SGPT90单位,白球蛋白倒置,两对半阴性,B超示:“
肝硬化腹水”,脉弦数,苔薄黄,舌尖红而暗,气阴两虚,水湿内盛,瘀热发黄,症属阴虚湿热之“臌胀”“阴黄”,治拟急则治其标,先予淡渗利水退黄症治其标,仿五苓散加减。

桂枝5g 茵陈30g 赤苓15g 猪苓15g 鸡内金10g 金钱草30g 蟾皮10g
车前子(包)30g
白术10g 白芍10g 大腹皮10g 生米仁30g
蒲公英20g

医嘱:忌冷,少盐为要,属鼓胀重症。
二诊:1991年9月12日。服药一周,小便稍多,纳迟,浮肿不退,面目一身尽黄,脉沉散,舌稍红,湿热未楚,阴分已损,运化无权,因年事已高,图活不易,症颇棘手,注意变化,再予疏肝清化,泻肺利水,今内外同治。
1)制大黄10g
白术10g 茵陈15g 片姜黄10g 赤茯苓15g 猪苓15g
鸡内金10g 车前子(包)20g 甜葶苈子10g 桑白皮10g 川椒目6g 炒山楂10g 生米仁20g 熟米仁20g
大腹皮10g

2)千金子10g 煨甘遂10g 白胡椒10g
黑丑20g

共研末,分2次面粉调和,敷脐部,每6~8小时观察一次,注意有无皮肤过敏。
三诊:1991年9月19日。服上药兼用敷,小便增多,浮肿好转,脉沉细,苔薄,再予上法进行。
1)生白术10g 桂枝5g 赤芍10g 白芍10g 连皮茯苓15g
鸡内金10g 葫芦巴壳20g 焦车前草10g 制大黄10g 鸭跖草30g 大腹皮10g 木通6g 甜葶苈子10g
知母5g

2)千金子20 肉桂20 甘遂20
黑丑20

共研末,分6次和面调和,敷于脐部。
四诊:1991年9月26日。药后诸症均减,浮肿显著消退,圊便尚可,B超复查示:肝硬化腹水基本消失。肝功能检查:总胆红质12.6umol/L,GPT正常,症已见效,再予健脾护肝,活血软坚之剂,以善其后。
白术10g 白芍10g 茯苓15g 黄芪20g 丹参15g 鳖甲10g
牡蛎20g 鸡内金10g 青梗10g 制大黄10g 半夏10g 炙甘草5g 大腹皮10g

按:臌胀是内科常见病,在中医属疑难病,而合并高度黄疸,在治疗上愈加困难,本例患者臌胀,又加年事已高,病情更重,实为危疾之症,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开始以淡渗利水退黄,仿茵陈五苓散加减,但效果不甚满意,二诊后除参用上法加减并采用内病外治,敷贴脐部,以致较好效果,小便增多,浮肿显减,黄疸基本消失,B超复查“肝硬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5-1-15 19:04 , Processed in 0.0634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