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4-19 07: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养精气神 臞仙曰 精者身之本 气者神之主 形者神之宅也 故神太用则歇 精太用则竭 气太劳则絶 是以人之生者神也 形之托者气也 若气衰则形耗而欲长生者未之闻也 夫有者因无而生焉 形者须神而立焉 有者无之舘 形者神之宅也 倘不全宅以安生修身以养神则不免于气散归空游魂为变 方之于烛 烛尽则火不居 譬之于堤 堤坏则水不存矣 夫魂者阳也 魄者阴也 神能服气 形能食味 气淸则神爽 形劳则气浊 服气者千百不死 故身飞于天 食谷者千百皆死 故形归于地人之死也 魂飞于天 魄落于泉 水火分散各归本源 生则同体 死则相损 飞沉各异禀之自然 譬如一根之木 以火焚之 烟则上升 灰则下沉 亦自然之理也 夫神明者生化之本 精气者万物之体 全其形则生 养其精气则性命长存矣
古有眞人至人圣人贤人 黄帝曰 余闻 上古有眞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寿弊天地 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 淳德全道 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 去世离俗 积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间 视听八远之外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亦归于眞人 其次有圣人者 处天地之和 从八风之理 适嗜慾于世俗之间 无恚嗔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擧不欲观于俗 外不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愉为务 以自得为功 形体不弊 精神不散 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 法则天地 象似日月 辨列星辰 逆从阴阳 分别四时 将从上古 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论上古天眞 夫上古圣人之敎下也 皆谓之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憺虚无眞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慾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慾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 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四气调神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髮缓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 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 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 秋为痎疟 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鷄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淸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 冬为飱泄 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氷地坼 无扰乎阳 早卧晩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 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 奉生者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眞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
以道疗病 臞仙曰 古之神圣之医 能疗人之心 预使不致于有疾 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 是犹 捨本逐末 不穷其源而攻其流 欲求疾愈不亦愚乎 虽一时侥倖而安之 此则世俗之庸医 不足取也 太白眞人曰 欲治其疾先治其心 必正其心乃资于道 使病者尽去 心中疑虑思想 一切妄念 一切不平 一切人我 悔悟平生 所为过恶 便当放下身心 以我之天而合所事之天 久之遂凝于神则自然心君泰宁 性地和平 知世间万事皆是空虚 终日营为皆是妄想 知我身皆是虚幻 祸福皆是无有 生死皆是一梦慨然 领悟顿然解释则心地自然淸净 疾病自然安痊 能如是则药未到口 病已忘矣 此眞人以道治心疗病之大法也○又曰 至人治于未病之先 医家治于已病之后 治于未病之先者曰治心曰修养 治于已病之后者曰药饵曰 砭火苪 虽治之法有二而病之源则一 未必不由因心而生也
虚心合道 白玉蟾曰 人无心则与道合 有心则与道违 惟此无之一字 包诸有而无余 生万物而不竭 天地虽大 能役有形 不能役无形 阴阳虽妙 能役有气 不能役无气 五行至精 能役有数 不能役无数 百念纷起 能役有识 不能役无识 今夫修此理者不若先鍊形 鍊形之妙在乎凝神 神凝则气聚 气聚则丹成 丹成则形固 形固则神全 故宋齐丘曰 忘形以养气 忘气以养神 忘神以养虚 只此忘之一字则是无物也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其斯之谓乎
学道无早晩 延寿书曰 人者物之灵也 寿本四万三千二百余日(百二十岁) 元阳眞气本重三百八十四铢(一斤) 内应乎乾 乾者纯阳之卦也 人昼夜动作施泄 散失元气 不满天寿 至六阳俱尽 卽是全阴之人易死也 年到八八 卦数已极 汞少铅虚 欲眞元之復 不亦晩乎 吁 剥不穷则復不返 阴不极则阳不生 若遇明师指诀 信心苦求则 虽一百二十岁 犹可还乾 譬如 树老用嫩枝再接方始得活 人老用眞气还补卽返老还童 昔马自然 到六十四岁 怕老怕死 汲汲求道 遇刘海蟾 传以长生之诀 遂得寿于无穷 彼何人哉晞之则是特在一觉顷耳○悟眞篇註曰 吕纯阳六十四岁 遇正阳眞人 葛仙翁六十四岁 遇郑眞人 马自然六十四岁 遇刘海蟾 皆方修金丹之道而成仙 三仙皆于晩年修道而成 盖是壮年慕道 持戒积符 至六十四 方得金丹眞传 故成道之速 若夫世人嗜慾丧精 思虑损神 疲劳耗气 眞阳旣失 虽闻大道于六十四岁之前 亦难成功 倘能絶慾于早年 求道于壮岁 及色身未坏 精气未耗 遇师 得旨下手 速修 庶几可冀三仙之得道也
人心合天机 还丹论曰 道以心为用 能知运用者以道观心 心卽道也 以心贯道 道卽心也 是心也 非人心之心 乃天心之心也 天之居于北极为造化之枢机者此心也 故斗杓一运则四时应节 五行顺序 寒暑中度 阴阳得宜矣○槖籥歌曰 天上日头地下转 海底婵娟天上飞 乾坤日月本不运 皆因斗柄转其机 人心若与天心合 顚倒阴阳只片时○仙经註曰 璇玑 斗也 天以斗为机 人以心为机 心运于身中 犹斗运于天中也○又曰 天机谓半夜子阳初动之时也 天机将至 人能动吾之机 以应之则天人合发 内外相符 结而为丹矣○上阳子曰 人有眞一之气 降于丹田中则一阳又復矣 人欲知始阳初廻之候 当以煖气 为之信也
搬运服食 养性书曰 凡人修养摄生之道 各有其法 大槩勿要损精耗气伤神 此三者道家谓之全精全气全神是也 每于鷄鸣时 便可起坐 拥衾 调息 叩齿 聚神 良久 神气旣定 方行火候 搬运数十遍 便觉浑身和畅 血脉自然流通 当此之时 华池水生 神气满谷 便当大漱嚥下 纳入丹田 以补元阳 如搬运了 就喫平昔补养的药饵 以两手摩擦令热 乃行导引之法 行毕 方可栉漱盥洗 乃焚香 黙诵洞章一遍 逍遥步庭 约行百步 待日高三五丈 方可食粥 食毕 以手扪腹 行二三百步 此养生大略 不可不知○胎息论曰 凡服食 须半夜子后 瞑目 盘坐 面东 呵出腹内旧气三两口 然后停息便于鼻内 微纳淸气数口 舌下有二穴下通肾窍 用舌柱上月咢 存息少时 津液自出 灌漱满口 徐徐嚥下 自然灌注五藏 此为气归丹田矣 如子后丑前 不及寅前 为之亦可 卧中为之亦可○又曰 人能常食玉泉 令人长年 面有光色 玉泉者口中唾也 鷄鸣时 早晨时 日出时 禺中时 日中时 晡时 日没时 黄昏时 夜半时 一日凡九次 漱口嚥之○臞仙曰 汉 蒯京 年百二十岁 气力甚壮 言朝朝服食玉泉 叩齿二七 名曰鍊精 又杜景升王眞常 漱玉泉嚥之 谓之胎息
按摩导引 养生书曰 夜卧觉常 叩齿九通 嚥唾九过 以手按鼻之左右上下数十过○又曰 每朝早起 啄齿 幷漱津唾 满口嚥之 缩鼻闭气 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二七 復以左手从头上引右耳二七 令耳聪延年○又曰 热摩手心熨两眼每二十遍 使人眼目自然无障翳明目去风 频拭额上 谓之修天庭 连髮际二七遍 面上自然光泽 又以中指于鼻梁两边揩二三十遍 令表里俱热 所谓灌漑中岳 以润于肺 以手摩耳轮不拘遍数 所谓修其城郭 以补肾气以防聋聩○臞仙有歌曰 闭目冥心坐(盘跌而坐) 握固静思神(握固者,以大指在内,四指在外而作拳也) 叩齿三十六(以集心神) 两手抱崑崙(崑崙,头也.叉两手,向项后,数九息,勿令耳间) 左右鸣天鼓 二十四度闻(以两手心,掩两耳,先以第二指,压中指,弹脑后) 微摆撼天柱(摇头左右顾,肩膊随动,二十四度) 赤龙搅水浑(赤龙,舌也.以舌搅口中,待津液生而嚥之) 漱津三十六 神水满口匀(神水,口中津也) 一口分三嚥(所漱津液,分作三口,作汨汨声而嚥之) 龙行虎自奔(液为龙,气为虎) 闭气搓手热(鼻引淸气,闭之少顷,搓手令极热,鼻中徐徐放气出) 背摩后精门(精门者腰后外肾也,合手心,摩毕,收手握固) 尽此一口气(再闭气也) 想火烧脐轮(想,心火下烧丹田,觉热极卽,用后法) 左右辘轳转(俯首,摆撼两肩,三十六. 想,火自丹田,透双关,入脑户,鼻引淸气,闭少顷) 两脚放舒伸(放直两脚) 叉手双虚托(叉手相交向上,三次或九次) 低头攀足频(以两手,向前,钩双脚心十三次,乃收足端坐) 以候逆水上(候,口中津液生,如未生,急搅取水,如前法) 再漱再呑津 如此三度毕 神水九次呑(一口三嚥,三次为九) 嚥下汨汨响 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讫(摆肩幷身二十四,及再转辘轳二十四次) 发火遍烧身(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烧,此时,口鼻皆闭气,少顷) 邪魔不敢近 梦寐不能昏 寒暑不能入 灾病不能迍 子后午前作 造化合乾坤 循环次第转 八卦是良因
摄养要诀 太乙眞人七禁文曰 一者少言语养内气 二者戒色慾养精气 三者薄滋味养血气 四者嚥精液养藏气 五者莫嗔怒养肝气 六者美飮食养胃气 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人由气生气由神旺 养气全神可得眞道 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黄庭经曰 予欲不死 修崑崙 谓髮宜多栉 手宜在面 齿宜数叩 津宜常嚥 气宜精鍊 此三者所谓修崑崙 崑崙 谓头也○葛仙翁淸静经曰 人能遣其慾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淸 自然六欲不生 三毒消灭 夫人心虚则澄 坐定则静 寡言希听 存神保命 盖多言则损气 多喜则放情 多怒则触意 多悲哀思虑则伤神 多贪慾劳困则伤精 凡此皆修行之人不宜有也○又曰 养性之士 唾不至远 行不疾步 耳不极听 目不极视 不欲极飢而食 食不可过饱 不欲极渴而飮 飮不欲过多○嵇康曰 养性有五难 名利不去为一难 喜怒不除为二难 声色不去为三难 滋味不絶为四难 神虚精散为五难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 道德日全 不祈善而有福 不求寿而自廷 此养生之大旨也○类纂曰 养目力者常瞑 养耳力者常饱 养臂肘者常屈伸 养股胫者常步履○孙眞人曰 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 亦难以长生也 养性之道常欲少劳 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以其运动故也 养性之道 莫 久行 久立 久坐 久卧 久视 久听 皆令损寿也○又曰 凡言伤者亦不卽觉也 谓久则损寿耳○洞神眞经曰 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 不损以有补为卫生之经 居安虑危防未萌也 虽少年致损气弱体枯 及晩景得悟 防患补益则气血有余而神自足 自然长生也
还丹内炼法 金丹问答曰 金液者金水也 金为水母 母隐子胎 因有还丹之号也 前贤有曰 丹者丹田也 液者肺液也 以肺液还于丹田 故曰金液还丹○赠谌高士歌曰 君且听我试说语 无多眞妙诀 夜深龙呤虎啸时 急驾河车无暂歇 须臾搬入泥丸顶 进火玉炉烹似雪 华池神水湛澄澄 浇灌黄芽应时节 琼浆玉液频呑嚥 四体熏蒸颜色别 傍门小法几千般 惟有此道最直截○易眞论曰 大修行人 旣得刀圭 入口运已 眞火以养之 凡运火之际 忽觉尾闾有物 直冲夹脊双关 沥沥有声 逆上泥丸 復自泥丸 触上月咢 颗颗降入口中 味如氷酥 香甛软美 觉有此状 乃是金液还丹也 徐徐嚥归丹田 常常如此不絶则五藏淸虚 闭目内观藏府 歷歷如照烛 渐次有金光罩身 此乃眞景象也○问答曰 还丹之要在于神水华池 神水 液也 水之在口曰华池○邵子曰 天之神发乎日 人之神发乎目 愚谓目之所至心亦至焉 故内炼之法 以目视鼻 以鼻对脐 降心火入于丹田 盖不过片饷功夫而已
养性禁忌 养性书曰 善摄生者 无犯日月之忌 无失岁时之和 须知 一日之忌暮无饱食 一月之忌晦无大醉 一岁之忌冬无远行 终身之忌夜不燃烛行房○又曰 喜怒损志 哀戚损性 荣华惑德 阴阳竭精 学道之大忌也○眞诰曰 眼者身之镜 耳者体之牖 视多则镜昏 听众则牖闭 面者神之庭 髮者脑之华 心忧则面戚 脑减则髮白 精者人之神 明者身之宝 劳多则精散 营竞则明消○抱朴子曰 善摄生者 常少思 少念 少慾 少事 少语 少笑 少愁 少乐 少喜 少怒 少好 少恶行 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殆 多念则志散 多慾则志昏 多事则形劳 多语则气乏 多笑则藏伤 多愁则心慑 多乐则意溢 多喜则妄错昏乱 多怒则百脉不定 多好则专迷不理 多恶则憔悴无欢 凡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 血气妄行 丧生之本也
四时节宣 养生书曰 春欲晏卧早起 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 冬欲早卧而晏起 皆益人 虽云早起 莫在鷄鸣前 晏起 莫在日出后○又曰 冬日冻脑 春秋脑足俱冻 此圣人之常法也○常以晦日浴 朔日沐 吉 飢忌浴 饱忌沐○凡人卧 春夏向东 秋冬向西 头勿向北卧○凡大风大雨大雾大暑大寒大雪 皆须勿犯 卒逢飘风暴雨震电昏暗 皆是诸龙鬼神行动经过所致 宜入室闭户烧香静坐以避之 不尔损人○卫生歌曰 四时惟夏难调摄 伏阴在内腹冷滑 补肾汤药不可无 食物稍冷休哺啜 心旺肾衰何所忌 特戒疎泄通精气 寝处犹宜勤密间 黙静志虑和心气 氷浆菜果不益人 必到秋来成疟痢○臞仙曰 夏一季 是人脱精神之时 心旺肾衰 肾化为水 至秋乃凝 及冬始坚 尤宜保惜 故夏月不问老幼 悉喫煖物 至秋卽不患霍乱吐泻 腹中常煖者诸疾自然不生 血气壮盛也
先肾格言 眞人养生铭曰 人欲劳于形 百病不能成 飮酒勿大醉 诸疾自不生 食了行百步 数以手摩肚 寅丑日剪甲 头髮梳百度 饱卽立小便 飢则坐漩尿 行处勿当风 居止无小隙 常夜濯足卧 饱食终无益 思虑最伤神 喜怒最伤气 每去鼻中毛 常习不唾地 平明欲起时 下床先左脚 一日无灾殃 去邪兼辟恶 如能七星步 令人长寿乐 酸味伤于筋 苦味伤于骨 甘卽不益肉 辛多败正气 咸多促人寿 不得偏耽嗜 春夏少施泄 秋冬固阳事 独卧是守眞 愼静最为贵 钱财生有分 知足将为利 强知是大患 少慾终无累 神静自常安 修道宜终始 书之屋壁中 将以传君子○孙眞人枕上记曰 侵晨一椀粥 晩饭莫敎足 撞动景阳钟 叩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 且莫贪色慾 醉饱莫行房 五藏皆翻覆 火艾谩烧身 争如独自宿 坐卧莫当风 频于煖处浴 食饱行百步 常以手摩腹 莫食无鳞鱼 诸般禽兽肉 自死禽与兽 食之多命促 土木为形像 求之有恩福 父精母生肉 那忍分南北 惜命惜身人 六白光如玉○孙眞人养生铭曰 怒甚偏伤气 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 气弱病相因 勿使悲欢极 常令飮食匀 再三防夜醉 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 寅兴潄玉津 妖邪难犯已 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 常须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 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 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 平地可朝眞○常眞子养生文曰 酒多血气皆乱 味薄神魂自安 夜漱却胜朝漱 暮食不若晨食 耳鸣直须补肾 目暗必当治肝 节飮自然脾健 少思必定神安 汗出莫当风立 腹空莫放茶穿○东垣省言箴曰 气乃神之祖 精乃气之子 气者精神之根蔕也 大矣哉 积气以成精 积精以全神 必淸必静 御之以道 可以为天人矣 有道者能之 予何人哉 切宜省言而已○丹溪飮食箴曰 人身之贵父母遗体 为口伤身滔滔皆是 人有此身飢渴洊兴 乃作飮食以遂其生 睠彼昧者因纵口味 五味之过疾病蜂起 病之生也其机甚微 馋涎所牵忽而不思 病之成也飮食俱废 忧贻父母医祷百计 山野贫贱淡薄是谙 动作不襄此身亦安 均气同体我独多病 悔悟一萌尘开镜净 曰节飮食易之象辞 养小失大孟子所讥 口能致病亦败尔德 守口如甁服之无斁○丹溪色慾箴曰 惟人之生与天地参 坤道成女乾道成男 配为夫妇生育攸寄 血气方刚惟其时矣 成之以礼接之以时 父子之亲其要在玆 睠彼昧者徇情纵慾 惟恐不及济以燥毒 气阳血阴人身之神 阴平阳秘我体长春 血气几何而不自惜 我之所生翻为我贼 女之耽兮其慾实多 闺房之肃门庭之和 士之耽兮其家自废 卽丧厥德此身亦悴 远彼帷薄放心乃收 飮食甘味身安病瘳
脉 法
凡治伤寒 以脉为先 以证为后,
凡治杂病 以证为先 以脉为后.
【内景篇】──────────────
精 濇脉为精血不足之候.
男子脉微弱而澁为无子 精气淸冷也.
遗精白浊 当验于尺 结芤动紧 二证之的.
气 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 卫气衰也.
寸口脉微而澁 微者卫气衰 澁者营气不足.
尺脉沉为气 濇弱难治 沉滑气兼痰飮.
沉弦细动 皆气痛证.
神 七情伤脉 惟气口紧盛而已. 怒(濡) 喜(散) 思(结) 忧(澁) 悲(紧) 恐(沉) 惊(动).
惊悸必结代. 寸口脉动而弱 动为惊 弱为悸.
脉急甚 皆为癫狂厥疾.
癫疾 虚◎ 实?. 癫狂 实大◎ 沉细?.
血 芤为失血 澁为少血. 沉细◎ 大数实?.
脉得诸澁濡弱为亡血.
言语 寸口脉微而澁 营卫俱虚 言语谬误.
心脉濇甚为瘖.
津液 尺澁脉滑为之多汗. 大而虚浮而濡者汗.
男子平人脉 虚弱微细者 喜盗汗出也.
寸口脉微 尺脉紧 其人虚损多汗 知阴常在 絶不见阳也.
痰飮 脉沉弦细滑 大小不匀 皆痰飮为病也.
痰脉弦滑 飮脉弦滑微沉.
久得濇脉 必费调理 皆痰飮胶固脉道阻澁也
五脏六腑四时 肝弦 心洪 脾缓 肺浮 肾沉.
胞 月水不利→少阴脉微而迟澁.
尺脉絶. 尺脉滑. 肝脉沉.
脉状如琴弦 若小腹痛 主月水不利子宫生疮 妇人漏下赤白不止 小虚滑◎ 大紧实数?.
虫 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诸虫 沉实◎虚大?.
小便 少阴脉数 妇人则阴中生疮 男子则气淋.
淋脉细数 实大◎ 虚澁?.
两尺脉洪数 必便浊遗精.
大便 泻脉自沉. 沉迟(寒) 沉数(火热) 沉虚滑脱(暑湿) 缓弱(多在夏月).
泄而脱血 脉实(洪大)者难治.
凡痢 身凉脉细者生 身热脉大者死.
燥结脉沉. 沉迟(虚结) 沉数(热结) 右尺浮肥(风燥).
老人虚人闭结 脉雀啄者不治.
【外形篇】──────────────
头 头痛阳弦. 浮(风) 紧(寒) 洪数(风热) 细紧 (湿) 濇(气虚) 滑(痰)飮 坚实(肾厥).
左手脉数热 澁死血. 右手脉实痰积 大久病.
头痛 短澁须死 浮滑风痰必易除.
风寒暑湿气郁生涎 下虚上实 皆眩晕. 浮(风) 紧(寒) 细(湿) 虚(暑) 弦滑(涎) 无(虚).
眼 眼本火病 心肝洪数. 右寸关见相火上冲..
眼花从肾虚而起 当左尺脉沉数.
耳 耳病肾虚迟濡. 肾脉浮盛(风) 洪实(热) 细濇(虚). 耳聋 大◎ 沉细?. 心肾命门洪数 (君火相火上炎) 其人必遗精梦泄 两耳鸣聋
鼻 左寸脉浮缓 为伤风 鼻塞流涕.
右寸脉浮洪数 为鼻衄鼻齄.
口舌 口舌生疮脉洪数 若见脉虚 中气不足.
右关沉实脾热口甘 洪数则口疮或重舌木舌.
牙齿 右关脉洪数或洪弦 肠胃风热 多涎牙痛.
尺脉洪大而虚者肾虚 主齿动疎豁 相火上炎 而痛.
咽喉 阳寸洪溢 上盛下虚 忌微伏.
背 脉大者 心下有留飮 其人背寒冷.
背恶寒 甚者脉浮大而无力 是阳虚也.
肾脉缓 甚为折脊.
胸 心腹痛 沉细◎ 浮大?.
脉阳微阴弦则胸痺而痛 阳微故知在上焦 阴弦故知胸痺心痛.
痞病 右关脉多弦 弦而迟者必心下坚.
心痛 左脉数(热多) 濇(死血), 右脉紧实(痰积) 大(久病), 两脉坚实 不大便 可下之. 痛甚者脉必伏.
腹 脉细小紧急 腹中刺痛. 阴弦则腹痛.
腰 尺脉沉 腰背痛. 腰痛脉必沉弦(沉为滞 弦为虚). 浮(风) 紧(寒) 细(寒湿) 实(挫闪) 澁 (瘀血) 滑伏(痰) 大(肾虚).
脇 寸口脉弦者脇下拘急而痛 其人啬啬恶寒也 气郁胸脇痛 看其沉澁 当作郁治也.
肝脉软散 其色泽者当病溢飮 渴暴多飮而溢 肌皮肠胃之外也.
皮 脉浮而大 浮为风 虚大为气强 风气相搏 以成隐疹 身体必痒 痒者名泄风 久久为痂癞. 发癍者血散于皮肤 故脉伏.
脉浮缓(湿)→麻痺. 浮紧(寒)→痛痺. 濇芤 (死血)→木不知痛阳.
脉 芤浮大而软(失血) 滑往来疾速流利(痰经闭) 实有力(气满) 弦劲直而长(不舒) 紧数而有力(人迎紧盛伤于寒 气口紧盛伤于食) 洪钩大洪大有力(大热病进) 浮如羹上肌(有力为风 无力为虚) → 七表脉
微极细而软 沉(阴气厥逆阳气不舒) 缓大而慢(卫气有余) 濇澁细而迟往来难 迟一息三至(虚寒) 伏潜伏于骨(关格闭塞 积聚) 濡极软浮细 弱极软沉细 → 八里脉
虚迟大而软 动数脉见于关 上下无头尾(阴阳相搏) 细小而有力如丝 数一息六至
足 脚气 沉弦风 沉紧寒 沉细湿 沉数热.
痿脉浮大. 虚◎ 紧急疾?.
前阴 滑脉为疝. 疝脉弦急 积聚在里.
疝瘕积聚 弦急◎ 虚弱小?.
太阳受寒 血聚为瘕, 太阴受寒 气聚为疝.
后阴 痔脉 沉实◎ 浮弱?. 便血则芤.
【杂病篇】──────────────
风 中风脉无不大者 非热也 是风脉也.
脉浮而数 中风使然. 脉浮而大者 曰风.
浮迟◎ 急疾?.
中风脉浮滑 兼痰气 其或沉滑 勿以风治.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痺 浮澁而紧 三脉乃备.
痓脉皆伏沉弦紧. 痓脉浮而无力太阳也 长而 有力阳明也 浮而弦小少阳也.
寒 寒脉弦紧. (大浮数动滑 阳也 沉濇弱弦微 阴也) 太阳浮濇 阳明长 少阳弦 太阴沉迟 少阴紧 厥阴脉伏 热甚厥冷.
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
阴阳俱盛 紧澁者寒.
阳浮而滑 阴濡而弱者 伤风 勿用寒药.
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 此非风寒 乃湿温脉.
伤寒热病 洪大◎ 沉细?.
暑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弦细芤迟 此虚脉也. 热病脉盛. 暑病脉虚.
湿 伤湿细濡 湿热缓大.
脉浮而缓 湿在表也, 脉沉而缓 湿在里也.
身痛脉浮为风湿 身痛脉沉为中湿.
燥 伤燥脉濇.
火 火脉洪数. 虚火浮缓 实火沉大.
男子两尺洪大者 必遗精 阴火盛也.
内伤 内伤劳役 豁大不禁, 若损胃气 隐而难寻, 内伤飮食 滑疾浮沉.
气口紧盛为伤于食. 食不消化 浮滑而疾.
宿食 独右关脉沉滑.
寸口脉弱而迟 迟者营中寒 血寒则发热 弱者卫气微 心内飢 飢而虚满 不能食也.
寸口脉弱而缓 弱者阳气不足 缓者卫气有余 胃中有未消谷 故噫而呑酸 食卒不下 气塡于 膈上也.
虚劳 劳脉大或极虚. 浮大◎ 弦? 数极则殆.
气虚则弦. 血虚则大. 脱气沉迟. 脱血则芤.
男子久病 气口脉弱则死 强则生.
女子久病 人迎脉弱则死 强则生.
寸口脉微而澁 微者卫气衰 澁者营气不足 卫气衰面色黄 营气不足面色靑 营为根 卫为叶 营卫俱微则根叶枯藁 而寒慄 咳逆 唾腥 吐涎 沫.
霍乱 滑数为呕. 大者霍乱. 微滑◎ 澁数?.
呕吐 呕吐无他 寸紧滑数 最忌濇弱.
噎膈反胃 寸紧尺澁. 浮缓◎ 沉澁?.
咳嗽 关脉微为咳. 弦紧(寒) 浮(风) 细(湿) 数 (热) 沉(留飮) 沉数(实热) 洪滑(多痰). 浮软 ◎ 沉小伏匿?.
咳逆 浮缓◎ 弦急而按之不鼓?.
喘鸣肩息者 脉实大也. 缓◎ 急?.
喘 脉滑而手足温者生 脉濇而手足寒者死.
咳唾脓血 脉数虚为肺痿 脉数实为肺痈.
积聚 郁脉沉濇 积脉弦紧. 实强◎ 虚弱?.
五积沉伏附骨 六聚沉结 痼则浮结.
浮肿 脉得诸沉 当责有水 身体肿重. 水肿沉伏(阳虚阴实 为水必矣). 洪大实◎微细虚?.
胀满 胀满脉弦(脾制于肝). 浮大◎ 虚小?.
消渴 心脉滑或微小为消. 数大◎ 虚小?.
黄疸 缓代◎ 弦急?.
痎疟 疟脉自弦. 弦数(多热) 弦迟(多寒). 微则久虚 大散则死 迟缓自愈.
瘟疫 尺肤热甚 脉盛躁者病温也.
邪祟 疰脉 浮大◎ 细数?.
痈疽 浮数. 脉数发热而疼者阳疮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 脉滑而数 营卫相干 则结为痈.
咳唾脓血脉洪滑?. 脓血不泄脉滑大数?.
妇人 求嗣之脉 专责于尺.
右尺偏旺 火动好色, 左尺偏旺 阴虚非福.
濡沉滑匀 以为生息. 女不好生 亦尺脉濇.
微澁精淸 兼迟冷极. 微濡入房无力.
少阴脉浮而紧 紧则疝瘕 腹中痛 半产而堕伤
半产漏下革脉主之 弱则血耗 立见倾危.
小儿 虎口三关脉 (风关 气关 命关) →紫风 红伤寒 靑惊 黄困脾 白疳 黑中恶.
十二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 手太阴肺经
是动则病 肺胀满 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 甚则交两手而瞀 此谓臂厥 是主肺
所生病者 咳嗽 上气 喘喝 烦心胸满 臑臂内前廉痛厥 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 风寒汗出 中风 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 少气不足而息
■ 手阳明大肠经
是动则病 齿痛 颈肿 是主津
所生病者 目黄 口乾 鼽衄 喉痺 肩前臑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 虚则汗慄不復
■ 足阳明胃经
是动则病 凄凄然振汗 善伸 数欠 颜黑 病至则恶人如火 闻木音则惕然而惊 心动 欲独闭户塞牖而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 弃衣而走 贲响腹胀 是谓骭厥(胫厥) 是主血
所生病者 狂 疟 温淫 汗出 鼽衄 口喎 唇疹 颈肿 喉痹 大腹水肿 膝膑肿痛 循膺乳街股伏兎?外廉足跗上皆痛 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 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肌 尿色黄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 胃中寒则胀满
■ 足太阴脾经
是动则病 舌本强 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 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 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
所生病者 舌本痛 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 烦心 心下急痛 寒疟 溏瘕泄 水闭 黄疸 不能卧强立 股膝内肿厥 足大指不用
■ 手少阴心经
是动则病 嗌乾 心痛 渴而欲飮 是谓臂厥 是主心
所生病者 目黄 脇痛 臑臂内后廉痛厥 掌中热
■ 手太阳小肠经
是动则病 嗌痛 颔肿 不可回顾 肩似拔 臑似折 是主液
所生病者 耳聋 目黄 脇颔肿 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 足太阳膀胱经
是动则病 冲头痛 目似脱 项似拔 脊痛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腘如结 腨如裂 是谓踝厥 是主筋
所生病者 痔 疟 狂 癫疾 头脑顶痛 目黄 泪出 鼽衄 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 小指不用
■ 足少阴肾经
是动则病 飢不欲食 面黑如炭色 咳唾则有血 喉鸣而喘 坐而慾起 目??如无所见 心如悬若飢状. 气不足则善恐 心惕惕若人将捕之 是谓骨厥 是主肾
所生病者 口热 舌乾 咽肿 上气 嗌乾及痛 烦心 心痛 黄疸 肠澼 脊臀股内后廉痛 痿厥 嗜卧 足下热而痛
■ 手厥阴心包经
是动则病 手心热 肘臂挛急 腋肿 甚则胸脇支满 心中澹澹大动 面赤 目黄 善笑不休 是主脉
所生病者 烦心 心痛 掌中热
■ 手少阳三焦经
是动则病 耳聋浑浑焞焞 嗌肿 喉痺 是主气
所生病者 汗出 目锐眦痛 颊痛 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 足少阳胆经
是动则病 口苦 善太息 心脇痛 不能转侧 甚则面微尘 体无膏泽 足外反热 是为阳厥 是主骨
所生病者 头痛 角颔痛 目锐眦痛 缺盆中肿痛 腋下肿 马刀 挟瘿 汗出振寒 疟 胸脇肋髀膝外至胫絶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 足厥阴肝经
是动则病 腰痛不可以俛仰 丈夫?疝 妇人小腹肿 甚则嗌乾 面尘脱色 是主肝
所生病者 胸满 呕逆 洞泄 狐疝 遗尿 闭癃
十五络所生病
手太阴(列缺) 实则手锐掌热 虚则欠? 小便遗数
足太阴(公孙) 厥气上逆则霍乱 实则肠中切痛 虚则鼓胀
手少阴(通里) 实则支隔 虚则不能言
足少阴(大钟) 气逆则烦闷 实则闭癃 虚则腰痛
手厥阴(内关) 实则心痛 虚则为头项强
足厥阴(蠡沟) 气逆则睾肿卒疝 实则挺长 虚则暴痒
手太阳(支正) 实则节弛肘废 虚则生疣
足太阳(飞阳) 实则鼻窒 头背痛 虚则鼽衄
手少阳(外关) 实则肘恋 虚则不收
足少阳(光明) 实则厥 虚则痿躄 坐不能起
手阳明(偏歷) 实则龋垄 虚则齿寒痺隔
足阳明(豊隆) 气逆则喉痺卒瘖 实则狂癫 虚则足不收胫枯
任 脉(会阴) 实则腹皮痛 虚则瘙痒
督 脉(长强) 实则脊强 虚则头重
脾大络(大包) 实则身尽痛 虚则百节皆纵此脉 若罗络之血者 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奇经八脉之病
阳维为病 苦寒热 阴维为病 苦心痛
阳蹻之病 阳急而狂奔 阴蹻之病 阴急而足直
督脉为病 脊强而反折 冲脉为病 逆气而里急
任脉为病 其内苦结 男子为七疝 女子为瘕聚
带脉为病 腹满溶溶 若坐水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