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0|回复: 0

总论 临症经验及特点(2008-04-14 17:47:33)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8
发表于 2011-7-3 19: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总论 临症经验及特点(2008-04-14 17:47:33)





标签:保健 养生 温病 内伤病 外感病 孔少华 孔伯华医馆 健康   
分类:医案实录


总论

临症经验及特点(暂定名目)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在临床中不仅可以应用于热性病的治疗,也均可有效指导各种内科杂症的治疗。伤寒学派善用古方,也称经方派;温病学派喜用凉药,故也称时方派;两个学说一热一寒,似乎互相矛盾,但实质是一脉相承,互相补充。其实这正是医学领域里有所发现和创新之体现。所以,无论经方时方,只要方与证合,即可大胆放手使用,不必拘泥,但临床上须随证加减,灵活掌握,以辨证论治为第一要旨。

余自幼随父学医,览轩、岐、仲景之书,勤读《素问》、《灵枢》,明辨《伤寒》之论理、《金匱》之成方,苦忆《温病条辨》之文章,几十年临证中,细心推求病之所在,因时因地,辩证施治,灵活用药,于危急险要之证,应手而愈者甚多,诚信徐大椿之用药如用兵之妙。以下就个人临床体会及用药经验在这里提出,与医案部分遥相呼应,便于掌握。

临床观察中发现,大多数疾病用经方能治,用时方也能治,但多以时方为稳妥有效。这是因为什么呢?笔者以为:这跟现代人的体质与疾病谱有关。现代人阴虚湿热者多而阳虚者少,原因诸多。尽管生活水平提高,各方面的保障增强,平均寿命也不断延长,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饮食方面,现代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饮食多肥甘厚味,摄入多而运动量少,摄入的没有充分利用,也不能彻底代谢和排出,蓄积体内,则为湿邪,湿邪郁久易化热,热盛久又必伤阴,故易为阴虚湿热;二为情志原因,现代人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复杂,精神压力大,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伤阴;三是睡眠时间短,中医认为,人体气血循环是一个天人相应的过程,白天卫气行于阳经,卫外而为固,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人则卧寐休息,睡眠是一个养阴的过程,是最好的休息,故古人强调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现在人们往往要接近甚至超过午夜才睡,故阴分易伤;四是房事不节,纵欲伤精而为阴虚火旺,此即《内经》所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现在中老年患者占了很大比重,这一部分人肝肾阴虚的尤多。因此综观现代人的体质,儿童和青壮年多为实热或湿热,而中老年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故治疗中注重清热化湿与滋阴,疗效会显著增加,而这往往是后世温病学派的特长。经方药偏温燥,虽然在方证相对时效如桴鼓,但对有内热或阴分不足者产生诸多不适,而且更易伤阴。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古方不治今病的原因。

先父孔伯华在温病和杂病治疗上有着独特的见解。笔者在继承其学术基础上针对当今实际情况有所发挥,概括如下:



l         儿童和青壮年体质多为实热或湿热,中老年体质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

l         外感病伤寒者少,温病者多,且伏邪温病较常见。伏邪的本质是阴虚内热或兼湿邪。

l         因内热阴虚者且多兼湿邪,故外感病感邪后化热较快。治疗上要注重及时清热并兼顾养阴利湿。

l         治疗内伤病也常以温病伏邪学说为指导,注重滋阴化湿,立“滋潜渗化和调方”,临床许多病都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



笔者总结临床上常见疾病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外感病,病位常在上焦,多为肺热,兼见中下两焦之病。

第二类为内伤病,中焦痰湿为患,兼及上焦,常见脾胃病及心脏病。

第三类为内伤病之阴虚肝热脾湿,病位以下焦为主,兼及中上两焦。

针对此三类病证,临床中常以三条主线来论治。简述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5-1-15 22:42 , Processed in 0.0488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