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4|回复: 0

唐汉钧老中医医案 [图片]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8
发表于 2011-7-19 06: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汉钧老中医医案 [图片]

淡泊宁静 2011年02月22日 16:10 阅读(1) 评论(0) 分类:外科医案

        案一、甲状腺囊腺瘤

    芮××,女,37岁

     初诊:1996年9月9日。主诉:发现颈前肿块1周。患者1周前无意中发现颈部有一肿块,无疼痛,食欲可,夜寐梦扰,二便调。查体示:甲状腺右叶触及一约3X2.8cm2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随吞咽动作上下活动。舌红,苔薄白,脉濡。B超提示:甲状腺右叶混合性占位。诊断为:肉瘿(甲状腺囊腺瘤)。证属:肝郁痰凝。治拟:疏肝化痰。
  
     内服:柴胡12g  郁金9g  八月札12g  象贝母9g  龙葵18g  煅瓦楞18g  黄药子12g  穿山甲15g  水蛭12g  丹参30g  酸枣仁15g  夏枯草18g  黄精12g  白术、白芍(各)12g  山茱萸肉12g  生甘草6g

     次诊:96年9月四日。诸证同前。舌尖红,苔薄白,脉濡。继以前法加减。

     内服:柴胡9g  夏枯草9g  黄芩12g  海藻12g  丹参30g  天冬12g  八月札12g  山慈菇12g  婆婆针12g  陈皮9g  姜半夏9g  白花蛇舌草15g  桔梗5g  生甘草6g。

     三诊:96年10月19日。患者守方服药一月后,颈部肿块明显缩小,现约1.5×1.5cm2。质地中等,光滑活动。治疗:前方加海浮石15g  莪术12g,以增大软坚散结力量。

     按:患者又连续服药2月后,肿块基本消失。肉瘿多是由于肝郁气滞,木旺侮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郁痰浊随经络而行,留注于任督之脉所辖之结喉部位,日久而成。故唐师认为本病应针对病机,治以疏肝解郁,化痰软坚。除内服中药外,还可配合外敷冲和膏以增强软坚散结之功。
  
     案二、甲状舌管囊肿

    施××,男,17岁

     初诊:1995年11月21日。主诉:发现颌下肿块1周。患者1周前无意中发现下颌部有一肿块,余无不适。查体示:颈前区正中线、舌骨下方触及一约2×3cm2圆形肿块,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触之有囊性感,无压痛,并能随吞咽或伸舌、缩舌运动而上下活动。舌淡红,苔薄白,脉濡。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证属:脾虚痰凝。治拟:健脾化痰,理气散结。
  
     药用:太子参30g  白术15g  茯苓15g  陈皮15g  姜半夏9g  夏枯草9g  海藻12g  苏梗12g  丹参30g  黄芩9g  生黄芪30g  银花12g  连翘12g  生甘草6g

     次诊:1995年11月28日。颌下肿块未见明显变化,余无不适。舌尖红,苔薄白,脉濡。再拟前法加减。前方加玄参12g  象贝母9g

     三诊:95年12月23日。守方服药近一月后,颌下肿块缩小至约0.3×0.3cm2,余无不适。舌尖红,苔薄白,脉濡。再拟前法加减。
  
     内服:太子参30g  白术15g  茯苓15g  黄精15g  生黄芪30g  黄芩9g  陈皮9g  象贝母9g  全瓜蒌9g  丹参30g  苏梗12g  夏枯草9g  银花9g  白花蛇舌草15g  生甘草6g。

     四诊:96年3月2日。患者守方服药两月后,颌下肿块消失。嘱再按原方服药半月以巩固疗效。

     按:本病为一种与甲状腺发育有关的先天性畸形,因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而在颈前区中线上形成先天性囊肿。西医治疗多采用手术切除。唐师认为本病在中医辨证为脾虚痰凝。脾的正常功能为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则运化无权,水湿不能得以正常敷布,聚而为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治以健脾化痰,理气散结,脾健则痰无由生,痰化则病灶悉除,此所谓标本兼顾之法。
  
     案三、颈淋巴结结核

    徐××,男,37岁

     初诊:1996年11月9日。主诉:颈部双侧出现结节1月余。患者1月前发现颈部出现结节,并逐渐增多,自觉有酸痛感。午后低热,神疲乏力。否认结核病史及结核接触史。在外院查血沉为:60mm/h,胸片(—)。查体示:双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前后缘及结节数枚,约绿豆到豌豆大小,质硬,稍有压痛,可活动,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瘰疬(颈淋巴结结核)证属:肝郁痰凝。治拟:疏肝理气,解郁化痰。
  
     内服:柴胡9g  半夏9g  百部12g  猫爪草15g  生黄芪30g  海藻12g  象贝母9g  桔梗5g  龙葵15g  丹参30g  百合12g  郁金12g  黄芩12g  皂角刺9g  生大黄15g  枳实12g  龟版15g  鹿角片9g  红枣20g  生甘草6g

     次诊:96年11月16日。颈部结节已无压痛,午后低热亦减,大便干,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再拟前法,原方加全瓜蒌18g

     按:本患者经治半年左右,颈部结节完全消失,血沉亦恢复正常。本病在中医属瘰疬范畴,唐师认为,本病初起多为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于颈项而成。治疗当以疏肝养血,解郁化痰为要领;到中期、后期出现阴虚火旺、肺肾阴虚,则又当托毒透脓和滋肾补肺为治则。
  
     案四、两颈侧淋巴结肿大

    陈××,女,5岁,两颈侧结块肿大伴疼痛月余。患儿平素体质虚弱,易患外感,一月前无明显诱因下,患儿两颈侧结块肿大伴疼痛,局部无红肿,无明显发热恶寒、恶心呕吐,自行在家中服用抗生素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未见明显好转,随慕名前来唐师门诊就治。查:患儿两扁桃体轻度红肿,两颈侧及肿块各约10×5mm大小,质中,活动,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触痛(+)。问其饮食、二便无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濡。拟诊:两颈侧淋巴结肿大。治则:扶正祛邪,散结消肿。
  
     内服:生黄芪30g  太子参30g  白术9g  茯苓9g  陈皮9g  姜半夏9g  苏梗12g  象贝母9g  玄参9g  海藻9g  生甘草6g

     患儿服用上方1周后,其家长发现两颈侧肿块明显减小,疼痛症状消失,又服用上方加减治疗一月后,肿块消失,随访未复发。

     按:唐师认为,对于无明显诱因的两颈侧肿块,如排除恶性肿瘤病变,则多因患者体质虚弱,感染邪毒,滞留颈侧经络,郁结而成肿块,经络不同则痛,应以扶正祛邪散结消肿为治法,平素更应调理身体,增强体制,以防止复发。
  
     案五、颌下肿块

    方××,男,24岁,左颌下肿块两月余。患者于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颌下肿块,无明显疼痛,曾与外院作B超示:左侧颌下腺混合性占位性病变。外院考虑恶性病变,拟行手术治疗,患者为求保守治疗,慕名来唐师门诊。查:颌下肿块约2×1×1cm大小,紧贴左下颌骨,质硬,推之不移,压痛(-)。锁骨上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未及肿大。问其近两月来体重无明显减轻,饮食起居如常,二便通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濡。
  
     拟诊:左颌下肿块

     治则:化湿通络,散结消肿。

     内服:独活12g  海藻12g  当归15g  莪术12g  白芷12g  菊花9g  赤芍12g  白芥子12g  陈皮9g  姜半夏9g  水蛭9g  连翘9g   象贝母9g  桔梗6g  生甘草6g  生黄芪30g       7帖

     患者服用两周后,颌下肿块明显缩小,前方去莪术、水蛭、赤芍、生黄芪,加生地18g  僵蚕12g,再用2周后,肿块消失,诸症若失。

     按:唐师认为,颌下无名肿块多因病毒或微生物感染引起,临床中应注意与恶性肿瘤相鉴别,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应以化湿通络,散结消肿为法治疗,并应适当顾护正气,以扶正祛邪;适当运用虫类药,可加强散结消肿之力。
  
     案六、周身淋巴结肿

    罗××,男,60岁,98年12月23 日首诊。全身皮肤浅层及广泛散在淋巴结肿大,经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和本院穿刺均证实为慢性淋巴炎。刻下患者食欲不振,睡眠差,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腻,边有齿痕,脉濡。
  
     拟诊:慢性淋巴结炎。

     治则: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内服:生黄芪30g  太子参30g  白术15g  茯苓15g  黄精12g   山茱萸肉12g  玄参12g  陈皮9g   姜半夏9g   象贝母9g   桔梗6g   猫爪草15g  白花蛇舌草15g  海藻12g  制大黄12g   生甘草6g

     患者以上方加减治疗一月后,皮下淋巴结肿大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皮里膜外之结块,中医多以痰湿之邪论治,运用健脾益气化痰中药多能收到满意疗效。

     案七、化脓性腮腺炎

    张××,女,41岁初诊:1997年5月28日。主诉:左腮部红肿疼痛四天。四天前患者左腮部出现红肿疼痛,张口困难,不思饮食,无发热。夜寐欠安,大便偏干。本病遇劳则发,反复数次。体检示:左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见约2×2cm2红肿,有压痛。在第二臼齿所对之颊粘膜上,可见肿大的腮腺导管开口。舌淡红,苔薄黄,脉弦。诊断为:发颐(化脓性腮腺炎)。证属:热毒蕴结,气血凝滞。治拟:清热解毒,佐以扶正。内服:柴胡9g  玄参9g  桔梗5g  象贝母9g  黄芩9g  夏枯草9g  生黄芪30g  太子参30g  丹参30g  银花12g  生山楂12g  天冬12g  全瓜蒌15g  菊花9g  生甘草6g 局部外敷金黄膏。

     次诊:97年6月4日。患者左腮部疼痛减轻,红肿亦有消退,食欲不振,寐安,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内服:原方减菊花,加生米仁12g。
  
     按:患者按次诊方服药5帖后痊愈。本患者症状遇劳则发,反复发作,病属慢性,为脾胃积热上蕴,结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聚而成。唐师在清泄少阳、阳明之热的同时,考虑到遇劳则发,提示患者体质虚弱,在劳累后,正不敌邪,故疾病反复,因此,在祛邪的同时,适当予以扶正,扶正不留邪,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案八、放射性溃疡

    刘××,女,65岁,98年11月4日初诊。

     主诉:左胸部溃疡两月不愈。

     患者曾于98年6月于外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切片示:乳腺腺癌。术后行放射治疗期间,原手术疤痕处形成一4×3cm2的溃疡,遂终止放疗,以凡士林纱条换药,两个月后未愈。初诊时见左胸部长约15cm陈旧性手术疤痕,疤痕中间处有一大小约4.5×2.5cm2的溃疡面,疮面干燥,颜色暗红,边缘有少许黄白色腐肉,疮口边缘略有凹陷,未见有上皮生长,疮周皮肤色素沉着,弹性差。患者自诉素有倦怠乏力,口舌干燥,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慢性溃疡(放射性溃疡)

     内治:益气养阴,活血祛瘀。

     处方:生黄芪30g  太子参12g  白术12g  茯苓12g  象贝母 9g  仙灵脾15g  山茱萸肉9g   蜂房12g  石见穿15g  桃仁30g   当归30g  莪术30g  赤芍15g  蛇六谷30g。

     二诊:11月11日,患者服药后倦怠乏力明显减轻,口渴微作,溃疡面由暗转红,腐肉已脱,已有少许肉芽生长。内服上方去太子参加沙参15g   石斛15g。外治同前。

     三诊:11月21日,患者口渴有所改善,溃疡面腐肉脱尽,已有较多新生芽,疮口边缘已有上皮生长,面积缩小约4×2cm2,内服药同前,外治改用白玉膏掺生肌散换药。
  
     四诊:12月11日,患者无不适主诉。查溃疡见新生上皮已全部覆盖创面,溃疡愈合。

     按:小面积放射性溃疡临床上常见于接受放射性治疗的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一旦形成皮炎甚至溃疡,会阻碍进一步的放疗,而且溃疡本身缠绵难愈,亦有发生上皮癌者,因此尽快治愈溃疡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以为本病在中医辨证多属气血不荣肌肤,故治疗宜内外同治,内治以益气养营,祛瘀通络为主,外治宜化腐祛瘀生肌,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案九、臀痈(臀部蜂窝织炎)

    何×,男,29岁。初诊:1999年7月23日

     主诉:左臀部伤口不愈四个月。患者三月前左臀部起一肿块,4×4cm2大小,色红疼痛,自服先锋4号,后肿块范围扩大,出现恶寒发热,至外院行切开排脓,4个月后伤口不愈。查体:患者左臀上方一5cm的伤口,肉芽颜色暗红,未见腐肉,疮口略内陷,脓水稀薄,无臭秽,6×8cm2疮周漫肿,范围大约皮色暗红,皮温略高,触痛甚,无明显波动感。患者无恶寒发热及其他不适,舌红苔黄腻,脉沉数。
  
     诊断:臀痈。

     辨证:湿热下注。

     治则:清热化湿,扶正托毒

     内服:生黄芪30g  太子参15g  白术15g  苍术15g  黄柏15g  牛膝15g  石见穿30g  狗脊15g  瓜蒌30g(打)  当归9g  生米仁12g  土茯苓12g  皂角针12g  赤芍12

     外治:八二丹药线引流,金黄膏箍围。

     二诊:1999年8月4日,疮面颜色变红,脓液由稀转稠,疮周漫肿范围缩小,内治同前。外治:九一丹药线引流,金黄膏外敷。

     三诊:1999年8月16日,疮口肉芽将近长满,疮周有银白色上皮生长,周围红肿全消。内用方去山甲,皂刺,黄柏,牛膝,外治予生肌散,白玉膏外敷。
  
     按:患者治疗一周后,疮口愈合。臀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循,此经少气少血,故疮疡生于此处初起难消,脓成难溃,溃后难收口。初起治宜重于化湿解毒;脓成重于益气托毒;溃后重于益气养血,祛瘀生肌。在外治中金黄散可箍集围束毒邪,使疮疡肿势局限,消其余肿,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外科源流考》中所言:“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只中,尤重围药。”
  
     案十、带状疱疹

    刘××,男,71岁首诊:1999年11月4日。

     主诉:左胸胁部皮肤糜烂疼痛20天。患者20天前出现左胸肋部刺痛,10天后疼痛部位出现米粒大小的水疱,初起三五成簇,后蔓延成片,疼痛剧烈,伴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查体:患者患者左胸胁部及背部皮肤糜烂,面积约10×30cm2,间有未溃破米粒大小水泡,疱液浑浊,舌红苔黄,脉细数。
  
     诊断:蛇串疹(带状疱疹)。

     辨证:肝经湿热。

     治则:清肝泻火解毒。

     内服:板蓝根30g  黄芩12g  菊花9g  石决明(先)30g  磁石30g  玄胡索12g  柴胡9g   生黄芪30g  太子参30g   白芍、赤芍(各)12g  生地30g  丹参30g  米仁15g  红枣20g    生甘草6g

     外用: 三黄洗剂湿敷。

     次诊:1998年11月11日,患者经治疗后,水疱及糜烂皮肤结痂,唯疼痛未减。治以:疏肝解郁,活血止痛。内服:于上方加桃仁30g  菊花9g。

     按:患者继服上方两周后疼痛消失。年轻人患带状疱疹多旬日即愈,而老年患者多病程较长,疱疹发出晚,后遗神经疼痛时间较长,初期证属肝郁化火,治宜清肝泻热。后期证属邪退而正虚,故用益气养血,疏肝活血为法每易取效。
  
     案十一、浆细胞乳腺炎

    苗××,女,36岁。首诊:1999年4月24日。

     主诉:左乳伤口不愈两个月。患者左乳起一肿块,红肿疼痛,在外院行切开引流,切开后脓较少,且周围组织变硬,取病理组织切片示:浆细胞性乳腺炎。建议行左乳单切,患者拒绝。门诊换药两个月后伤口不愈。查体见:左乳乳晕上房有一长约3cm的伤口,肉芽苍白水肿,未见腐肉,脓液不多,周围组织较硬,皮色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

     辨证:痰浊凝滞,郁久化火

     治则:益气活血,化痰散结

     内服:生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  丹参15g  莪术9g   生山楂9g   当归12g   白花蛇舌草30g   桃仁9g   赤芍9g   生甘草6g   龙胆草15g   银花12g    连翘12g  

     外治: 瘘管切开后,八二丹药棉嵌塞。

     二诊:1999年5月5日,经过治疗。疮面肉芽颜色鲜红。未见有坏死组织及水肿肉芽。周围组织逐渐变软。内服:前方减龙胆草,加夏枯草、郁金、香附(各)9g,外治: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
  
     三诊:1999年5月14日,肉芽鲜红,将近填满伤口,疮周有上皮生长,周围组织硬度如常。内服:前方加橘红10g  虎杖15g。外用生肌散,白玉膏。

     按:一周后患者疮面愈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国内外仍以单切或区段切除为主,我们采用以中医挂线或瘘管切开合提脓祛瘀药外敷治疗本病,治愈后疤痕小,乳房变形小,疗效显著,因此是一个值得推行的方法。
  
     案十二、糖尿病坏疽

    唐××,女,82岁,住院病人。首诊:98年3月21日。

     主诉:左足背皮肤溃烂疼痛3周。

     患者有糖尿病二十余年,于3月洗脚时左足背不慎烫起一2×3cm2的水疱,未予重视,一周后,水疱自行溃破,形成黑色结痂,周围皮肤出现红肿,向四周蔓延至整个足背黑腐范围亦扩大,入夜后疼痛剧烈。查体:右足背外侧有一约52cm2的黑痂,坚硬难脱,足背皮肤颜色暗红,皮温较高,触痛明显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自诉平素口渴明显,小便量多,纳可,寐安,舌红少苔,脉沉细。
  
     诊断:脱疽(糖尿病坏疽)

     辩证:气虚津亏血瘀。

     治则:益气生津,和营通络。

     内服:生黄芪30g  沙参15g  麦冬12g  生、熟地(各)15g  枸杞子15g  山茱萸肉15g         莪术15g  桃仁15g  石见穿30g  白术9g  茯苓9g  蛇六谷30g   生米仁15g  生甘草6g

     外治:红油膏外敷。

     二诊:1998年12月3日,患者疼痛减轻,左足红肿渐消,足背动脉可及轻微搏动,黑痂已松动。内服:上方加山药15g   仙灵脾15g。外治同上。

     三诊:98年12月14日,黑痂已脱,疮面颜色较红,少许坏死肌腱暴露,疮周皮色微红,肿势已消,疼痛缓解。内治:上方加黄精15g  石斛15g。外治以白玉膏外敷。

     四诊:99年1月10日。伤口愈合,疼痛已消,嘱服上方以巩固疗效。

     按:糖尿病肢段端坏死属祖国医学的脱疽范畴,临床多见于年纪较大的消渴患者,症情较重,极易蚀筋腐骨,每造成截肢。本病证属气虚津亏血瘀,治疗宜益气养阴,和营通络为法,配合外治,易取得较好疗效。
  
     案十三、手部湿疹

    朱×,男,12岁,双手湿疹6年余。曾于多家医院诊治,病情未见好转,每遇天冷时双手遍布湿疹皮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于1999年1月30日首诊。患者形体偏胖,双手满布湿疹,皮损渗液多,伴难忍搔痒。饮食尚佳,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拟诊:手部湿疹

     治则:清热化湿,解毒止痒。

     内服:银花12g  红花15g  菊花15g  马齿苋30g  苦参片15g  石榴皮15g  律草15g  土槿皮12g  黄柏9g

     上方煎服后,药渣外敷患部,日2~3次。

     另予清热败毒饮500ml×1瓶,20ml/次,一日记本次。

     患者经治疗两周后双手湿疹渗液明显减少,搔痒减轻,病情好转,复诊在前方基础上加全当归12g  生黄芪30g  大生地30g  白花蛇舌草30g等。经治疗半年后,患者双手湿疹痊愈,随访三月未复发。

     按:唐师认为湿疹之病机为湿热下注,当以清利湿热为主,当用芳香化湿之品为君,以清热解毒之品为臣,佐以益气养血和营之品,方能奏全功。
  
     案十四、系统性红斑狼疮

    王××,女,15岁,99年5月19日首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诊为SLE3年余,目前患者面部鼻翼两旁有对称性疱疹,色暗红,食欲不佳,二便尚正常,舌质黯,苔腻,脉濡。查ANA、DS-DNA、ESR均高于正常范围。
  
     拟诊: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则:健脾化湿,凉血解毒。

     内服:生地24g  赤芍12g  银花12g  蛇莓9g   白花蛇舌草15g  当归12g  蛇六谷30g  苦参片12g  野百合12g  茅根15g   生黄芪30g  参三七30g  白术15g  白芥子12g  红枣20枚  生甘草6g        
  
     患者服复诊诉服用上方两周后面部斑疹明显好转,坚持服用上方加减,近半年来服用激素量已减少三分之二,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系统性红斑狼疮属西医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多反复发作,故应针对其发病的不同阶段分期治疗,发病期可多用攻伐之品,缓解期当以调补为主,随症加减,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疗效。
  
     案十五、痛风

    孟××,男,47岁,右足疼痛月余。曾于外院以丹毒治疗不效。此次来诊两天前,见右足大趾关节处红肿疼痛加重明显,范围约4×5cm大小,压痛明显,问其平素喜食肥甘油腻之品,即刻查血尿酸:0.45mmol/L,高于正常值。舌质淡,苔薄腻,脉滑数。
  
     拟诊:痛风

     治则: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内服:苍术12g  黄柏12g  牛膝9g  虎杖9g  大生地18g   白花蛇舌草15g   车前草15g  全当归12g  鸡血藤12g  泽兰12g   桑枝15g  仙灵脾12g  冰球子12g  生甘草6g

     嘱其调节饮食,少食含嘌呤多的食物。患者服药一周后症状明显减轻,复诊以上方加减,坚持服药一月,随访未复发。

     按:痛风诊治当重视鉴别诊断,本病好发于手和足掌指(趾)关节处,起病多突然,疼痛剧烈,平素喜食油腻之品,发作期查血尿酸可明确诊断,治疗当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法,并应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案十六、迟发性血卟啉病

    吴××,女,36岁,日光性皮炎发作一年多,于华山医院皮肤科诊为迟发性血卟啉病,经治疗多次,病情无明显好转,遂慕名来唐师门诊。患者诉头面部皮肤经日照后出现红斑并逐渐变黯黄,胃纳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脉濡。
  
     拟诊:日光性皮炎

     治疗: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内服:菊花12g  苦参片12g  黄连9g  丹参30g  珍珠母30g  乌梢蛇18g  银花12g  莲子芯9g  太子参30g  白术15g  茯苓15g  生黄芪30g  生地18g  仙灵脾15g   肉苁蓉15g  白花蛇舌草15g  生甘草6g

     患者服药2周后,症状明显好转,复诊以上方加天花粉12g  石斛12g,又服2周后,以上方为主方守方治疗,经一年诊治,患者诸症消失,门诊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本病西医认为因混合性基因缺陷致血卟啉代谢失调引起,现代医学己无有效疗法,本病中医据辨证论治起到良效果。

     案十七、腮腺癌术后

    朱××,男,69岁,患者于1986年因右颌下腺肿块于华东医院行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为颌下腺转移癌,经多方检查,未能查出原发病灶,患者出院后来唐师门诊,唐师据其症状及病情,检查发现腮腺肿块,建议前往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经手术切除病灶,病理证实为腮下腺癌,找到了原发癌灶。患者术中摘除淋巴结28枚,均为阳性。患者术前就已在唐师门诊服用中药治疗,术后未作放化疗,一直坚持在唐师门诊服用中药调理治疗。
  
     诊断:腮下腺癌术后13年,颌下腺转移癌术后13年

     治则:健脾益气,扶正祛邪。

     内服:生黄芪30g  太子参30g  白术15g  茯苓15g  黄精15g  山茱萸肉15g  苏梗12g  仙灵脾12g  菟丝子12g  首乌15g  枸杞子12g  乌梢蛇15g   巴戟肉12g   苦参片12g  丹参30g  红枣20枚   炙甘草12g

     按:恶性肿瘤术后采用中药扶正祛邪治疗,可明显延长术后生存期。

     案十八、白癜风

    王栋,男,12岁。1998年9月5日首诊。额部外伤致白癜风7年,近来有扩大趋势。见前额发际处白斑约3×2cm大小,问其饮食尚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脉细。
  
     诊断:白癜风

     治则:活血通络,祛风利湿。

     内服:五味子12g  补骨脂15g  白芷9g  白蒺藜12g  丹参30g  桔梗9g   红花9g   菊花9g  菝葜30g  律草15g  生黄芪15g  苦参片12g  生甘草12g

     外用:乌梅10g  补骨脂10g  地骨皮15g  律草15g  侧柏叶10g   红花10g  白芷10g   上药以酒精300ml浸泡三天,摇匀涂擦患处,日3~5次。

     患者经上药治疗两周后,额部白斑中已出现点状正常皮色斑点,复诊在外用方基础上加辛夷12g  苍耳子9g  五味子12g  菟丝子9g  白蒺藜9g。患者坚持在门诊治疗三月,现白斑面积仅为原大小的1/10。

     案十九、扁平苔癣

    王××,女,42岁。1998年12月2日首诊。患者一年前发现全身有褐色斑疹,发时痒甚,摸之无明显高出皮肤,曾于瑞金医院皮肤科作病理:扁平苔癣。经多方诊治不效,慕名来唐师门诊。见周身发褐色斑疹,以腰部为密,大小约1×1cm ,头颈部少见。

     诊断:扁平苔癣

     治则:清热凉血,化瘀解毒。

     内服:大生地30g  生黄芪30g  黄连12g  苦参片12g  土茯苓30g  太子参30g  白术15g  黄精15g  女贞子12g  旱莲草15g  生米仁15g  川厚朴9g   夏枯草9g  律草15g  仙灵脾15g  乌梢蛇15g  生甘草9g

     患者服药3周后皮肤斑疹已明显得到控制,复诊以上方加减,治疗两月后,苔癣已明显减少,经治半年,病情明显好转。

     案二十、面部黄褐斑

    沈××,女,29岁。生育两年后出现面部黄褐斑,慕名来唐师门诊求治。问其一般情况尚可,食欲不佳,大便时干时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濡。
  
     拟诊:面部黄褐斑

     治则:健脾益气,化湿消斑。

     内服:菊花9g  黄芩9g  莱菔子12g  象贝母9g   玄参15g  桔梗6g  首乌15g  黄精12g  枸杞12g  天冬9g  枇杷叶12g  太子参30g  茯苓15g   红枣20枚  莲子肉12g  生甘草6g。

     患者以上方加减治疗一月后,面部黄褐斑明显减少,遂坚持在门诊治疗,三月后已与常人面色无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5-1-29 02:32 , Processed in 0.0766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