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3|回复: 0

陈纪藩教授治痹证的特点 [图片]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8
发表于 2011-7-24 06: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纪藩教授治痹证的特点 [图片]

淡泊宁静 2010年11月26日 15:55 阅读(1) 评论(0) 分类:伤科医案

    祖国医学中把肌肉、筋骨、关节的疼痛、麻木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统称为痹证。包括西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多种风湿性疾病,其中某些病种至今在临床上仍属难治。陈纪藩教授通过30余年的临床,总结出丰富的治疗经验,并且在辨证用药上有一定的特色。首先,陈教授认为痹证病因是肝肾气血亏虚,筋骨失养,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入侵痹阻。风寒湿痰瘀是其标,肝肾气血虚弱是其本,寒热错杂,阴阳失衡,虚实相兼是其主要病理特点。其次,结合广东的气候水土特点,总结出本病的辨证特点:早期多见湿热蕴结,中期多寒热错杂,晚期多肝肾不足及气血两虚。在治疗上早、中期疏风清热,祛湿活血;晚期补益肝肾,调和营卫,在临床上取得确切疗效。
  
     1 辨证论治

    1.1 湿热蕴结型

     《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致病原因是由风寒湿邪外合于肌肉血脉,使津液集聚,络脉受阻,气血不行而引起全身肌肉关节的疼痛。由于广东地处南方,天气以湿热为主,寒邪湿邪多从阳化热,因此多演变为风湿热邪的痹阻。风湿热邪流注关节,浸淫血脉,闭塞经络,影响血气的运行引发痹证。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酸痛重着,肌肉麻木,局部关节肿胀灼热,活动受限,伴口渴,小便黄,大便硬或秘结,舌红或暗红,苔黄厚或白厚,脉弦数或滑数。治以疏风清热化湿,佐以活血止痛,使风湿热痹着之气外疏,邪有出路,达到通经活络的目的。陈教授喜用四妙散,方中黄柏清热燥湿,生薏仁健脾利湿;牛膝强腰膝活血通络;苍术健脾燥湿。湿重酌加川萆、绵茵陈、泽泻、威灵仙、木瓜之属以除湿;风气盛加防风、羌活、川芎、鸡血藤以活血祛风;热重酌加忍冬藤、白花蛇舌草等以清热;疼痛较重加三七、姜黄活血止痛。此方多用于痹证的初期或风湿病的活动期,对于消除关节的肿痛,改善关节的功能方面疗效颇佳。
   1.2 寒热错杂型

     痹证中期因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或患者脏腑经络素有蓄热,复感风寒湿气,气不得通,久之郁而化热,因此往往并非单纯的寒证或热证,实证或虚证,而是寒热夹杂,虚实共存。风寒湿外袭,气血不畅,郁久化热,消烁肌肉,导致寒热并存;反复发作,耗气伤阴,损伤脾胃肝肾,正虚邪恋,而见实中有虚,虚中夹实。仲景对此种寒热虚实夹杂之证治言之甚详。《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云:“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临床表现为全身关节痛甚,活动不利,局部关节肿胀发热,伴汗出恶风,口渴喜饮,头晕目眩,短气,温温欲吐,舌淡苔白,脉沉细。陈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参考众多医家的论著,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用药较为详尽,兼顾风寒湿热虚实,临证多用此方加减。桂枝、麻黄、防风行阳温散寒湿;芍药、知母和阴,白术、附子助阳除湿止痛;生姜、甘草和胃调中。共奏通阳行痹,祛风除湿,和营止痛之效。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曰:桂枝行阳,母、芍养阴,方中药品颇多,独掣此三味以名方者,以此证明阴阳俱痹也。又云:欲制其寒,则上之郁热已甚,欲治其热,则下之肝肾已痹,故桂枝芍知附寒热辛苦,并而各当也。临证兼见脾胃不和加茯苓、砂仁、鱼古;妇女月经不调加益母草、鸡血藤以调经活血;肝肾不足加川续断、桑寄生、干地黄、女贞子等;痛甚加田七片、姜黄、牛膝活血止痛。陈教授更根据此方化裁,制成通痹灵Ⅰ号、通痹灵Ⅱ号、通痹灵Ⅲ号、通痹灵合剂等多种中成药,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可使佐剂型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异常升高的IL-1、TNF-α和PGE2分泌功能趋于正常,明显抑制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1];显著降低滑膜细胞IL-1β、TNF-α、mRNA的表达[2]。运用于临床取得明显疗效,为众多患者减轻或消除了痛苦。
  
     1.3 肝肾气血亏虚型

     肾主骨,肝主筋,藏血。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血脉失养,一方面导致“身体魁羸”、“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等肢体的畸形和功能的受限。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所言:“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另一方面容易受到风寒湿之邪的侵袭,外合营卫而痹。如《济生方》云:“体虚之人,调理失宜,受风寒湿毒之气,使筋脉凝滞,血气不流,蕴于骨节之间”。隋.杨上善注《素问.痹论》曰:“营卫血气循经脉而行,贯于五脏,络于六腑,洒陈和气,故与三气合以为痹也”。肝肾精血的亏虚与风寒湿痰瘀相互影响,早期风寒湿热之邪外合肌肉血脉,久之内舍于肝肾而致筋骨同病,骨损筋挛。后期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濡养肌肉筋骨,风寒湿热之邪便胶着难去,加重邪气的滋生。临床多见面色无华,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肢体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不利,晨起关节僵硬,双下肢浮肿,夜尿频数,妇女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边有齿印,脉细弱。陈教授认为补益肝肾,调和营卫是后期治疗痹证的关键,是为治本,多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兼见气血虚加黄芪、党参、鸡血藤、何首乌之类;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玉竹等;纳差脘胀,脾胃健运失职,加四君子汤及鸡内金、砂仁、谷芽以健脾益胃,巩固后天之本,促进气血的生化,常可改善患者体质,减轻病痛,取得“脾健湿邪可去,气旺顽麻自除”的作用。
  
     2 病案举例

     于某,女,36岁,因“全身关节对称性肿痛3年”来我院就诊,症见:全身关节对称性肿痛,晨僵,肢体功能障碍,行走不便,口干,纳差,消瘦,大便不爽,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脉滑数。经临床及理化检查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属湿热蕴结,用清热化湿,活血通络之法,以四妙丸加味治疗。处方:黄柏12g、苍术15g、牛膝18g、生薏仁30g、姜黄15g、威灵仙15g、玉竹30g、穿山甲(先煎)15g、川萆20g、绵茵陈30g、砂仁(后下)10g、炙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通痹灵Ⅲ号及通痹灵合剂口服,经2个月的治疗后,患者关节肿痛明显减轻,能行走,生活基本自理。转从补肾健脾,养血通络法治疗,用独活寄生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继续调理6个月,患者行走如常,生活自理,并能上班工作,全身关节肿痛缓解,唯左手中指、无名指第二指间关节及右手中指第二指间关节肿大畸形。复查风湿4项明显改善,免疫4项恢复正常,续以中成药通痹灵片6片,每日3次口服维持,至今已3年未复发。
  
     按:本例因外感湿邪,久郁化热,湿热内阻,合于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全身关节肿痛,晨僵;湿热困脾,脾失健运,则纳差;久病不愈,脾胃受损,阴血耗伤,故消瘦;热邪内蕴,耗伤胃阴,则口干;湿热下注引起大便不爽;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方中苍术、薏苡仁清热健脾利湿,川萆、绵茵陈、威灵仙加强利湿之效;黄柏清热坚阴;薏苡仁祛除肌肉关节之湿热:牛膝补肝肾、强腰膝、活血通络;姜黄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穿山甲搜风通络;玉竹养胃阴;砂仁和胃降逆;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健脾利湿,养阴活血通络之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病情稳定后,再以补肝肾,健脾胃,调气血兼祛瘀通络为法,独活寄生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3 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应顾护中焦脾胃之气。痹症患者往往病势缠绵,情志不遂,久之则损伤脾胃,且多久服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金制剂、雷公藤等伤脾碍胃之药,都可引起中焦的受损。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之精气、肝之阴血均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腐熟生化和输布,同时药物的吸收也有赖于脾胃的运化。所以在治疗顽痹过程中,维护中气、调补脾胃非常重要。患者如出现脘闷纳差,恶心腹胀,大便或结或溏等脾气虚弱的,可用四君子汤加减;脾胃阴虚者可选用麦门冬汤加减。脾胃的健运一则可以减轻抗风湿药对胃肠道的副作用,使患者能坚持服药治疗,一则又可促使气血通畅,有利于疾病的恢复;②痹症日久,反复疼痛者多为痰湿瘀阻之邪深入筋骨关节,难以祛除。可以地龙、蜈蚣、全蝎、乌梢蛇、穿山甲之属,酌加一、二味以搜剔筋骨,通经活络清除顽痹,每获良效。叶天士云之“搜剔经络之风寒痰瘀莫如虫类”。但此类药物多服久服,易破气耗血,故宜用一、二味,另以黄芪党参之属补气助其搜剔逐邪,玉竹、淮山之类防其伤阴,相互配合方显其疗效;③对于某些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引起的骨关节炎等难治性痹证,治疗周期长,患者往往因为疼痛而放弃肢体的活动,致使局部肌肉萎缩,加重关节的粘连。我们应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进行受累关节的功能锻炼,并注意饮食调摄,忌生冷及辛燥之品,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5-1-24 16:02 , Processed in 0.0633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