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东医宝鉴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798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自利 伤寒阴证 身痛脉沉 大便自利 或呕或咳 宜玄武汤○伤寒阳证 身热脉数 烦渴引飮 大便自利 宜柴苓汤○益元散亦佳○太阴证自利 宜理中汤

伤寒胸腹痛 伤寒腹痛 中脘痛太阴也 脐腹痛少阴也 小腹痛厥阴也○心胸硬痛 手不可近 为结胸 若未经下者非结胸也 乃邪气塡塞胸中 只以小柴胡加枳桔治之 如未效 小柴胡合小陷胸加枳桔一服如神○若心下胀满而不痛者乃痞气也 宜泻心汤加枳桔○若小腹硬痛 小便利则为蓄血之证 桃仁承气汤下之 若小便不利则为尿澁之证 五苓散利之 若小腹遶脐硬痛小便澁大便实者有燥屎也 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吐蛔 伤寒有吐蛔者 虽有大热 忌下凉药 犯之必死 盖胃中有寒则蛔不安 其所而上膈 大凶之兆也 急用理中汤加乌梅二箇红椒十粒煎服 待蛔定 却以小柴胡汤退热○伤寒吐蛔者 手足冷 胃虚空也

阴阳交证 有病温者 汗出 辄復热而脉躁疾 不为汗衰 狂言不能食 名曰阴阳交 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 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復热 復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 今汗出而辄復热者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又经曰 汗出而脉尙躁盛者死 狂言者是失志 失志者死○发汗后脉躁疾狂言不能食 谓之阴阳交 言交合阴阳之气不可分别 此死证也

坏证 伤寒病未退 重感寒变为温疟 重感风变为风温 再感湿热变为温毒 重感疫气变为温疫 又太阳病经 汗吐下温鍼不解 及过经不解 皆名坏证 或医者不辨阴阳 错谬汗下 使病不解 坏证乱经 久而不差 视其犯何逆以治之

百合证 大病后未平復 失于调理 余证在阳医反下之 余证在阴医反汗之 以此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无復经络 故谓之百合伤寒 其证 常黙黙然 欲食不能食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或有时闻食臭 或时 如寒无寒 如热无热 口苦 小便赤 诸药不能治 药入口卽吐利 如有神灵 身形虽似和 其脉微数 每尿时辄头痛者 六十日乃愈 若尿时 头不痛淅淅然者 四十日愈 若尿时快然但头眩者 二十日愈○百合者百脉合病也 治以百合为主者 以其能和合百脉也

过经不解 伤寒六日传经一遍 七日当解而再传 至于十三日以上不愈 谓之过经不解 由汗下失宜邪气留连故也 或从轻再汗再下 宜参胡芍药汤小柴胡汤调之○余热不退 皆宜小柴胡汤

劳復食復证 劳者动也 动非一种有内外血气之异 若见外证则谓之復病 非为劳也 如再感风寒是已○復者其病如初也 伤寒新差 津液未復血气尙虚 或梳洗言动太早 或思为太过则成劳復 盖劳则生热 热气乘虚 还入经络 未免再復 谓之劳復 宜小柴胡汤麦门冬汤和之○食復者 伤寒新差胃气尙弱 若恣食飮不能剋化 依前发热 若用补药则胃热转增 治须淸热消食 轻者胸中微满 损谷自愈 重者必须吐下○凡復证 先病七日出汗而解 今復擧亦必七日而解 先病十四日出汗而解 今復擧亦必十四日而解 虽三四次復擧 亦必三四次战汗而解 但劳復证久不愈 恐成劳瘵

伤寒遗证 热病已愈时 有所遗者何也 曰 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治遗柰何 曰 视其虚实 调其逆从 可使必已矣 病热当何禁之 曰 病热少愈 食肉则復 多食则遗 此其禁也○遗谓遗热 如遗之在人也 所谓遗者大小便不禁也 尝见病差后 善飮食而大小便不禁 故知之

阴阳易证 伤寒病新差 阴阳未和 因合房室则令人阴肿 入腹绞痛 妇人则裏急 腰胯连腹内痛 名为阴阳易也 其男子病新差 妇人与之交得 病名曰阳易 妇人病新差 男子与之交得 病名曰阴易 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 所以呼为易者 以阴阳相感 动其毒 着于人 如换易然 其病之状 身热冲胸 头重不能擧 眼中生火 四肢拘急 小腹绞痛 手足拳卽死 亦有不卽死者 病若小腹裏急 热上冲胸 头重不能擧 百节解离 经脉缓弱 血气虚 骨髓乾 便恍恍翕翕气力转少 着床不能动摇起止 须人或牵引 岁月方死○女劳復者不因易而自病復也 治亦相同○阴阳易病 见舌吐出者必死

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与男子无异 惟热入血室及姙娠伤寒则不同也○妇人以血为主 血室卽冲脉血海也 妇人伤寒 发热经水适来适断 昼日明了 夜则谵语如见鬼状 此为热入血室 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必自愈 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主之 犯胃气谓下之 犯上二焦谓发汗也○热入血室 其血必结而不行 小柴胡加牧丹皮桃仁 或小柴胡合四物汤主之○妇人伤寒发热 经水适来 经行尽则热随血散 不治自愈 如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脇下满按之痛者 谓之血结胸 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泻之

血结胸 邪气传入经络 与正气相搏 上下流行或遇经水适来适断 邪气乘虚而入血室 血为邪迫上入肝经 肝受邪则谵语而见鬼 復入膻中则血结于胸也 何以言之 妇人平居 水当养于木 血当养于肝 方未受孕则下行之以为月水 旣姙则中畜之以养胎 及已产则上壅之以为乳汁 皆此血也 今邪气蓄血 倂归肝经 聚于膻中 结于乳下 故手触之则痛 非汤剂可及 故当刺期门也

伤寒无脉为欲汗 伤寒两手无脉曰双伏 一手无脉曰单伏○若病人寒热而厥 面色不泽 冒昧而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者 必是有正汗也 如天之欲雨六合昏昧 多用绵衣褁手足令温煖 急服五味子汤 晬时必有大汗而解矣○寒热郁闭者两手俱无脉 亦是好汗相逼 汗出自愈 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五味子以汗出 脉续出则生 服药而仍前无汗脉不至者死

差后昏沉 伤寒差后或十数日或二十日 终不惺惺 常昏沉 似失精神 言语错谬 又无寒热 医或作鬼祟或作风疾 多般治不差 或朝夕潮热往来颊赤 或有寒热似疟 都是发汗不尽 余毒在心胞间所致○伤寒后 无寒热杂证 但渐变神昏不语 或睡中独语一二句 目赤脣焦舌乾 不飮水 稀粥与之则嚥 不与则不思 心下无痞 腹中不满 大小便如常 形貌如醉人 此热传手少阴心经也 心火熏肺 所以神昏 名曰越经证

余热不退 通宜用小柴胡汤调之 尿赤澁者柴苓汤○发热之后热不解 脉尙浮者 白虎汤加苍朮再解之○伤寒后虚热不已 白虎加苍朮人参 一服如神 汗止身凉 此通神之法也 如此则汗下后热不退 不问有汗无汗 俱宜白虎加苍朮人参解之 最妙

狐惑证 虫证也 如狐听氷犹豫不决之义 其候四肢沉重 黙黙欲眠目不得闭 恶闻食臭 舌白齿晦 面目乍赤乍白乍黑变异无常 此因大病后 肠胃空虚 三虫求食 食人五藏 蚀其喉则为惑 其声哑 蚀其肛则为狐 其咽乾 杀人甚急 当看上脣有疮虫蚀其藏 下脣有疮虫蚀其肛

伤寒治法 阳盛阴虚 下之则愈 汗之则死 阴盛阳虚 汗之则愈 下之则死 此阴阳指表里而言之也○桂枝下咽 阳盛则毙 承气入胃 阴盛乃亡○伤寒五法者汗吐下温解也 各有不同 汗有大汗发表微汗解肌之异 下有急下少与微和渗利之殊 温有兼补者 吐有宣涌探引者 和解则一而已○汗吐下三法毫釐不可差误 在表宜汗 在里宜下 在胸宜吐 在半表半里宜和解 表里俱见随证渗泄○伤寒之病 太阳属膀胱 非发汗则不愈 必用麻黄之类 盖其性能通阳气却外寒也 阳明属胃 非通泄则不愈 须用大黄芒硝以利之 少阳属胆 无出入道 柴胡半夏能利能汗 佐以黄芩则能解矣 太阴属脾性恶寒湿 非乾姜白朮则不能燥 少阴属肾性畏寒燥 非附子不能温 厥阴属肝藏血养筋 非温中之药 不能润○太阳阳明大承气 少阳阳明小承气 正阳阳明调胃承气 是三阳已入于藏者泄之也 太阴桂枝汤 少阴麻黄附子细辛汤 厥阴当归四逆汤 是三阴未入于藏者汗之也○伤寒三日前可汗 三日后可下 此大略言之耳 凡病人有虚实 邪气有浅深 岂可拘以日数 日数虽多 但有表证而脉浮者犹宜发汗 日数虽少 有里证而脉沉者卽宜下之 此活法也

伤寒欲解 伤寒三日 脉浮数而微 身温和者 此为欲解也 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 脉浮而解者必能食也 脉不浮而解必大汗出也○六七日 脉至皆大 烦而口噤不能言 躁扰者 必欲解也○必当先烦 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 脉浮故知汗出解也○若脉平和 其人大烦 目重睑内际黄者 皆欲解也○脉浮数而微身温和者欲解也○凡病反能飮水者为欲愈○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何以别之 答曰 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 虽有寒热不调者 此脉为阴阳和平 虽剧当愈○问曰 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 脉浮而紧按之反芤 此为本虚 故当战而汗出也 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也 若浮而数按之不芤 此人本不虚 故但出汗不发战也○问曰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 其脉自微 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 以内无津液 待阴阳自和 必自愈 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太阳病无汗而衄者自愈○问曰凡病何时得何时愈 答曰 日中得病夜半愈者 以阳得阴则解也 夜半得病日中愈者 以阴得阳则解也○太阳知可解者 为头不痛 项不强 肢节不痛则知表易解也 阳明证知可解者 为无发热恶寒则知里易解也 少阳知可解者 寒热乱作失其早晩 知可解也

伤寒可吐证 伤寒三四日邪气未传里 瓜蔕散吐之○六七日胸烦懊憹 栀子汤吐之

可汗不可汗证 伤寒 寸口脉浮而紧 浮则为风 紧则为寒 风则伤卫 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骨节烦疼 当发其汗○寒伤荣宜麻黄汤 风伤卫宜桂枝汤○体若燔炭 汗出而解○服药而不得汗 当用蒸法○太阳证 非头痛项强 不可发汗○非身热恶寒 不可汗○非脉浮 不可汗○脉微弱或尺脉迟者不可汗○衄血不可汗 汗出则必额上陷 脉急紧 直视不能瞬不得眠○诸亡血不可汗 汗出则寒慄而振○风温湿温并不可汗○虚烦不可汗○脐间左右上下有动气不可汗○太阳病者咽乾鼻衄小便淋并不可汗○咽喉乾燥者不可汗○妇人经来不可汗○当汗不汗则生黄 当利小便而不利则亦生黄 不当汗而汗则为蓄血 当汗而过多则为亡阳

发汗法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 至漐漐然一时间许 益佳 不可令如水淋漓耳 若病不解当重发汗 汗多则亡阳 亡阳不得重发汗也○凡发汗 腰以上则如常覆之 腰以下则厚衣覆之 腰以上虽淋漓而腰以下至足微润则病终不解○凡服药发汗中病卽止 不必尽剂 恐汗大过作亡阳证也 吐下亦如之

亡阳证 凡发汗过多漏不止 名曰亡阳 有阳虚服药而不得汗 亦名亡阳 兼用蒸法○太阳证恶寒 脉当浮而紧 今反脉浮而迟 迟为亡阳 不能作汗 其身必痒

肾气不足难得汗 太阳病脉浮紧身疼痛 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脉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之 以荣血不足血少故也 小建中汤加黄芪服之 尺脉有力乃服汗药○一人患伤寒 发汗多 惊悸目眩身战 孙曰 太阳经病得汗早 因太阳经欲解復作汗 肾气不足故汗不来 所以心悸目眩身战 遂作眞武汤三服微汗而解 盖附子白朮和其肾气 肾气得行故汗得来也 若但责太阳惟能乾涸血液尔 仲景云 尺脉迟者荣血不足 不可以汗 以此知肾气怯则难得汗也

促汗夭寿 凡伤寒发汗 须顾其表里虚实 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则暂时得安 亏损五藏 以促寿

可下不可下证 不恶寒反恶热 手掌心幷腋下濈濈汗出 乃胃中乾燥 结聚潮热 大便硬 小便如常 腹满而喘 或谵语脉沉而滑者 里证也 里证内热是也 内热属阳明 宜下○大小调胃三承气 必须脉浮 头痛 恶风恶寒 表证尽罢而反发热恶热 谵语 不大便 方可用之 若脉浮紧下之必结胸 若脉缓下之必痞气○伤寒后三日 法当下 下之太早则必变他证 轻者必危 危者必死 当用平和之药 小柴胡凉膈益元合而服之○若里热微者当微下 大柴胡合解毒汤下之 热势未退又以大柴胡合三承气下之 两除表里之热○凡转下之药 与里证药 参考选用○脉浮不可下○脉虚不可下○恶寒不可下○呕吐不可下○不转失气者不可下○小便淸不可下○非阳明本病不可下○非痞满燥实不可下○非脉沉实不可下○非发狂不可下

急下两证 少阴证口燥咽乾 谓之肾汁乾 宜急下之 阳明证发热汗多 谓之胃汁乾 亦急下之

脉不鼓击不可下 内经云 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也 曰 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此阴盛膈阳于外 非热也 取姜附 以热因寒用之法治之

下后热不退宜再下 下后热不退再三下之 热愈盛脉微气虚力弱 不加以法则无可生之理 若辍而不下则邪热极盛 阴气极衰 脉息断絶 必不可救 如此之证 是下之亦死 不下亦死 医者到此 杀人活人 一弹指间耳○汗下后热不退 不问有汗无汗 宜白虎汤加人参苍朮解之 妙

阴耗阳竭证 里热内盛 阳厥极甚 皆因失下而成此证 以致身冷脉微昏懵将死 殊不知此证 乃阴耗阳竭 阴气极弱谓之耗 阳厥极甚谓之竭

可和不可和证 伤寒热邪半在表半在里 宜小柴胡汤和之○口苦 咽乾 目眩 耳聋 胸脇满 或往来寒热而呕 属少阳 忌吐下 宜小柴胡汤和之○病若半在表半在里 法当和解 小柴胡合凉膈散主之○非往来寒热 不可和○非脇肋急痛 不可和○非胸满而呕 不可和

伤寒凶证 伤寒病 脣吻反靑 四肢多汗 肝絶也○形如烟熏 摇头直视 心絶也○环口黧黑 柔汗发黄 脾絶也○汗出髮润 喘而不休 肺絶也○狂言直视 溲便遗失 肾絶也○汗出如油 喘促不休 水浆不入 形体不仁 命絶也

伤寒不治证 脉阴阳俱虚 热不止者死○脉阴阳俱盛 大汗出不解者死○少阴病六七日 息高者死○少阴病吐利 烦躁 四逆者死○汗后呕吐 水药不入口者逆○下利后 脉絶 手足厥冷 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 脉不还者死○发热 下利至甚 厥不止者死○汗下后 復发热 脉躁疾 下利不止者死○下利 厥逆 无脉 灸之 脉不还 身不温 反微喘者死○直视谵语或喘满或下利者死○服麻黄汤二三剂 汗不出者死○热病 脉躁盛而不得汗者死○发汗不至足者逆○汗出如珠不流者死○忽冒昧无脉 服药后 汗解则生 若无汗脉不至者死○七八日以上 发大热 难治○伤寒 脉乍疎乍数者不治○脉代者不治○口乾舌黑不治○口张目陷不治○寻衣摸空者逆○厥阴证 脣靑 舌卷 耳聋 囊缩 不治○阴阳易 过六七日不治○大发湿家汗则成痓 热而痓 难治○发风湿中湿汗 并逆○发风温汗 必谵语 不治<仲景>

伤寒十劝 不可不察<局方>

伤寒头痛身热 便是阳证 不可服热药 伤寒六经内 太阴病头不痛身不热 少阴病反发热而无头痛 厥阴病有头痛而无发热 卽是阳证 不可妄投热药

伤寒 当直攻毒气 不可补益 邪气在经络中 当随证攻之 或医者却行补益 使毒气流藏 多致杀人

伤寒不思飮食 不可服温脾胃药 伤寒不思飮食 自是常事终无饿死之理 如理中元之类 不可轻服 若热气增重 或至不救

伤寒腹痛 亦有热证 不可轻服温煖药 伤寒腹痛 多是热毒 仲景方痛甚者加大黄则意可见也 惟身冷厥逆腹痛 方是阴证 当消息之

伤寒自利 当看阴阳证 不可例服温煖及止泻药 自利 惟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 身冷四逆者属少阴厥阴 外其余身热下利 皆是阳证 不可用热药

伤寒胸脇痛及腹痛 不可妄用艾灸 伤寒胸脇痛属少阳 腹胀痛属太阴 切不可便用艾灸 多致杀人

伤寒手足厥冷 当看阴阳 不可一例作阴证 伤寒有阴厥有阳厥 当仔细分辨 不可例用热药

伤寒病已在里 卽不可用药发汗 伤寒须看表里 若一例发汗则邪气未除 眞气先涸 死者多矣

伤寒 飮水为欲愈 不可令病人恣飮过度 病人发渴 当与水 以消热气 然不可过多 常令不足为善

伤寒病初差 不可过饱 及飮酒 食羊肉 行房事 病方愈 飮食过饱病卽再来 谓之食復 劳动太早病卽再来 谓之劳復 犯房室者必死

伤寒戒忌 伤寒新差后 但少喫糜粥 常令稍飢不得饱食 反此则復○不得早起 不得梳头洗面 不得多言 不得劳心费力 反此则復○差后百日内 气体未復 犯房室者死○忌食羊鷄狗肉肥鱼油腻诸骨汁及咸藏鲊脯油餠麪等物 病则再发

中寒证 仲景论伤寒矣 未及乎中寒 先哲治冒大寒而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汤 其议药则得之 然曰伤日中 未有议其异同者 夫伤寒有卽病有不卽病 必大发热 病邪循经而入以渐而深 中寒则仓卒感受 其病卽发而暴 一身受邪 难分经络 无热可发 温补自解 此气太虚也 不急治则死矣○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 卒然昏不知人 口噤 四肢强直 拘急疼痛 若不急治则邪在朝夕○冷极 脣靑 厥逆 无脉 阴囊缩者 急用熨法灸法 而脉不出手足不温者死

感寒及四时伤寒 寒温不节 将理失宜 乍煖脱衣 甚热飮冷 坐卧当风 居处暴露 冲冒霜雪 凌晨朝起 呼吸冷气 久晴暴煖忽变阴寒 久雨积寒致生阴湿 如此之候 皆为邪厉 侵伤肌肤 入于腠理 使人身体沉重 肢节痠疼 项背拘急 头目不淸 鼻塞声重 泪出气壅 胸膈凝滞 飮食不入 凡此之证 若不便行解利 伏留经络 传变无已○大抵感冒 古人不敢轻发汗者 正由麻黄能开腠理 用或不得其宜则导泄眞气 因而致虚变生他证 人参养胃汤乃平和之剂 止能温中解表而已 不致妄扰也○杂病 与伤寒相类者极多 凡有感冒轻证 不可便认为伤寒而亡治之 其或可者 盖亦因其不敢放肆 多用和解平和之药散之尔

外感挟内伤证 外感无内伤 用仲景法○伤寒挟内伤者十居八九 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只用补中益气汤出入加减 气虚甚者少加附子 以行参芪之功○伤寒 丹溪用补中益气汤 海藏用九味羌活汤 皆是和解之意 不使眞气散失也○丹溪海藏诸贤治伤寒 皆以补养兼发散之法 此乃风雨寒热不得虚邪 不能独伤人之旨也 俗医谓伤寒无补法 不分虚实 一例汗下而致夭横 实医门之罪人也○伤寒一证 头疼 身热 恶寒 微渴 濈然汗出 沉困 身痛 脚痠 脉浮虚无力 名曰劳力感寒 不可误作正伤寒大发汗

外感内伤虚证宜补 一妇年七十 患伤寒发热恶寒 诸医以药发散 旬日不效 飮食渐少 昏沉不省 口不能言 眼不能开 咽喉有微气有欲絶之候 六脉虚微 若无以人参浓煎汤 徐徐灌之 连用顿甦 又歷十四年而卒 夫人参廻元气于无何有之鄕 果有起死廻生之功

痼冷 痼冷者谓痼久而冷也 痼者固也 冷者寒之甚也 藏府之中停寒不散 调之而沉寒 积冷不解

伤寒有五种 皆以脉理推之○中风之脉 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 阳濡而弱阴少而急○伤寒之脉 阴阳俱盛而紧濇○热病之脉 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澁○温病之脉 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 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十六名 乃伤寒 伤风 伤寒见风 伤风见寒 风湿 中湿 风温 湿温 温毒 中暍 热病 温病 晩发 痓病 温疟 疫疠○湿病有五种 乃风湿 湿温 寒湿 中湿湿痺也○温病有五种 乃春温 风温 温疫 温疟 温毒也

伤寒相类四证 痰飮 食积 脚气 虚烦

伤寒赋 伤寒为病∥反覆变迁○赖先师究详之遗旨∥成后学诊治之良诠○太阳则头痛身热脊强∥阳明则目疼鼻乾不眠○少阳耳聋脇痛寒热呕而口为之苦∥太阴腹满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少阴舌乾口燥∥厥阴烦满囊缩○一二日可发表而散∥三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便实方可议下∥七八日不解又復再传○日传二经病名两感∥经传六日应无一全○太阳无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可先○小柴胡为少阳之要领∥大柴胡行阳明之秘坚○至三阴则难拘定法或可温而或可下∥宜数变以曲尽生意或可方而或可圆 且如阳证下之早者乃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因成痞气○发狂为血蓄于内又大便之极实∥发黄为热积于中兼小便之不利○微喘缘表之未解∥微烦为阳之相胜○喘满而不恶寒者当下而痊∥烦极而反发厥者乃阴所致○狐惑盖缘失汗虫蚀藏及蚀肛∥蚘厥却缘多飢虫攻咽及攻胃○渴乃烦多∥斑为热炽○阳明内实则为寒热往来∥太阳中风因作刚柔二痓○衄血虽为欲解动阴血者有厥竭之忧∥厥利虽若寻常反能食者有除中之忌○厥有二端∥治非一类○阴厥脉沉而细初缘利过∥阳厥脉沉而滑始因便秘○治阳则芒硝大黄∥治阴则附子姜桂○死生系反掌之间∥脉药可折肱而治 因知风温汗不休当用汉防己∥胸痞利不止宜服禹余粮○倂病归于一经邪不传兮表解疾愈∥战汗分为四证阳胜阴兮热退身凉○咳逆者羌活附子∥腹痛者桂枝大黄○微虚相搏则为短气∥劳食再復乃成内伤○阳明背恶寒而脣口燥县知白虎为最∥少阴身体痛而筋肉愓乃闻眞武至强○将欲发黄先出头汗∥始因火迫终至亡阳○渴欲飮水水入卽吐者五苓散∥燥欲漱水水入不下者犀角汤 况乃大靑龙兼理风寒∥小承气正蠲潮热○不得眠而烦燥甚鷄子入于黄连∥但有热而呕哕频姜汁加于竹叶○二七瓜蔕散吐伤寒中脘痰涎∥三物桃花汤理少阴下利脓血○厚朴半夏治腹胀为偏宜∥葱白麻黄理头疼为至截○调温毒可用黑膏∥散赤癍当行紫雪○吐血者须煎黄连蘗皮∥咽痛者通用猪肤甘桔○三物白虽云颇峻散结胸寒实中焦∥十枣汤固非泛常治痞满痛连两脇 加以大热错语呻吟乾呕者黄连解毒∥脉迟热多寒少血弱者黄芪建中○汗之过多动悸而愓∥下之先时懊憹在胸○旋覆代赭理心痞而噫下息∥桂枝各半疗身痒而汗不通○劳復身热汤名猳鼠粪∥肠垢脐热药用白头翁○疫疠者春夏秋冬各有分用须十全九证∥百合者行住坐卧皆不定号为百脉一宗 常谓多眠身犹灼热风温可用萎?∥不眠心蕴虚烦敛汗必须酸枣○手足挛搐当末牛蒡根∥咳嗽生痰宜行金佛草○不可汗本有数种动气与风湿脉虚∥不可下自非一端动气与阳浮脉虚在表○湿证不可汗伤∥霍乱多缘热恼○温病发于春夏要须柴葛以解肌∥奔豚挟逐寒邪多用桂苓为可保 盖闻乍寒微热名似疟∥不呕淸便必自愈○腰痛引阴名藏结∥下痢白胎不可医○口燥咽乾虽少阴下莫可缓∥肉瞤筋惕发动气汗以致羸○阳明与少阳合病脉弦者名曰负∥伤寒与热病将痊食多者号曰遗○自汗有风温湿温若亡阳则朮附可用∥身痛有表证里证若阴毒则四逆尤迟○脾约者大便难而小便数治用大黄枳壳∥恊热者小便澁而大便利用须黄连当归○呕吐有寒有热寒则当温热当以解∥谵语有虚有实实则可下虚不可为○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靑升麻可廻困笃∥阴毒则脣靑厥逆以正阳甘草或拯顚危○发厥时胸烦尤甚此藏气絶而精神散∥大汗后身热犹盛此阴阳交而魂魄离 嗟夫生死之关阴阳是主○阳脉见于阴经其生也可知∥阴脉见于阳经其死也可许○土衰木旺则为贼能无剋制之灾∥水升火降则为和会见欢欣之擧○缘伤寒传变之不常∥非杂病径直而可取 是用潜笃心神洞窥藏府○推恻隐之端以济乎今∥拯疲癃之疾以遵乎古○庶几可登东垣之堂∥不负乎谆谆之语



暑者相火行令也 夏至日后病热为暑 暑进相火行令也 夏月人感之 自口齿而入 伤心包络之经 其为证 烦则喘喝 静则多言 身热而烦心 大渴引飮 头疼自汗 倦怠少气 或下血发黄生癍 甚者火热制金不能平木 搐搦不省人事矣

伤寒传变为温为暑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当与汗 皆出勿止

暑病形证 伤暑之证 面垢 自汗 身热 背寒 烦闷 大渴 倦怠 少气 毛耸 恶寒 或头疼 或霍乱 或四肢厥冷 但身体无痛○中暑之证 六脉沉伏 冷汗自出 闷絶而昏 不知人矣○太阳中暍者暑病也 发热恶寒 身重 头痛 其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 手足逆冷 少有劳身卽热 口开前板齿燥 若发汗则恶寒甚 加温鍼则发热甚 数下之则淋甚○何故洒然毛耸 盖热则诸毛孔开 故洒然恶寒 口开前板齿燥者 齿乃骨之精 今燥者骨热也 鍼药不能治 当灸大椎穴

中暑救急 夏月 在道中 中热暍死者 急扶在阴凉处 取途中热尘土 积死人心 又积脐上作窝 令人尿其中 卽活○中暑闷倒 急扶在阴凉处 切不可与冷水 以布巾衣物 蘸热汤 熨脐中及气海 续以热汤淋布上 令煖彻脐腹卽渐醒 如仓卒无汤 掬道上热土 积于脐上 冷则易之

中暍中热之辨 仲景伤寒论中 一证曰中暍 卽中暑也 脉虚而微弱 烦渴引飮 体热自汗 宜补益之剂○一证曰热病 卽中热也 脉洪而紧盛 头痛身热 口燥心烦 宜淸凉之剂○静而得之为中暑 中暑者阴证 当发散也 或避暑于深堂大厦得之 其证必头痛恶寒 身形拘急 肢节疼痛而烦心 肌肤大热 无汗 乃为房室之阴寒所遏 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动而得之为中热 中热者阳证 为热伤元气也 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 其证必苦头痛 发躁热恶热 扪之 肌肤大热 必大渴引飮 汗大泄 无气以动 乃为天热外伤肺气

夏暑宜补气 人与天地 同一槖籥 子月一阳生 寅月三阳生 巳月六阳生 阳尽出于上 此气之浮也 人之腹属地气 于此时 浮于肌表 散于皮毛 腹中之阳虚矣 世言夏月伏阴在内 此阴字有虚之义 若作阴冷看 其误甚矣 火令之时 流金烁石 何阴冷之有 孙眞人制生脉散 令人夏月服之 非虚而何◎火炽之极 金伏之际 寒水絶体于斯时也 故急救之 以生脉散除其湿热 肺欲收心苦缓 皆酸以收之 心火盛则甘以泻之 故人参之甘 佐以五味子之酸 孙眞人曰 夏月常服五味子 以补五藏气是也 麦门冬之微苦寒 能滋水之源而淸肃肺气 微加黄栢之苦寒 以滋水之流 除两足之痿弱也

暑有冒暑中暑伤暑三证 其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 恶心呕吐者胃口有痰飮 此冒暑也○其身热头疼 躁乱不宁 或身如鍼刺者 此为热伤在肉分 此伤暑也○其咳嗽 发寒热 盗汗不止 脉数者 热在肺经 此中暑也

暑风 暑风暑厥者 但以手足搐搦为风 手足逆冷为厥○夏月感寒者 乃取凉之过也 或纳凉于凉亭水阁 风寒以伤其外 又食氷雪生冷 苽果以伤其内 其证 头疼身痛 发热恶寒 或胸腹痛 呕吐泄泻

暑热烦渴 身热自汗 烦渴引飮 卽中暍也

暑病吐泻 暑毒入肠胃 致腹痛 恶心 呕吐 泄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798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伏暑证 伏暑之证 背寒面垢 少有劳身卽热 口开前板齿燥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伏暑者 卽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肠胃之间 变出寒热往来 霍乱吐泻 疟痢 烦渴 或腹痛下血○每于夏月復发者为伏暑也

注夏病 人有遇春末夏初 头痛 脚弱 食少 体热 世俗谓之注夏病 属阴虚元气不足

暑热通治药 治暑之法 淸心利小便最好 暑伤气 宜补眞气为要○夏月多食冷物 过飮茶水氷浆 致伤脾胃吐泻霍乱 故治暑药 多用温脾消食治湿利小便之药 须要识此意○病暑者 多无身痛 间有痛者 或为澡浴 水湿相搏耳

夏暑将理法 卫生歌曰 四时惟夏难将摄 伏阴在内腹冷滑 补肾汤药不可无 食飮稍冷休哺啜 心旺肾衰何所禁 特忌疎泄通精气 寝处惟宜谨密间 黙静志虑和心意 氷浆菜茹不宜人 必到秋来成疟痢○凡盛暑冲热 切不可 以冷水 洗手面 大损人目○夏一季 是人脱精神之时 心旺肾衰 肾化为水 至秋始凝及冬乃坚 是故尤愼房室 固养精气○三伏之时 大热伤气 养生家 于此时尤愼之 若纵酒恣色则 令人内肾腐烂而死○人之心包络与胃口相应 胃气稍虚 或因飢冒暑则暑毒自口鼻而入 凝之于牙颊 达之于心包 如响应声 遇暑 以还急漱口而勿嚥 可也

东医宝鉴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798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湿
湿乃水气 湿卽水也 东南洼下风雨袭虚 山泽蒸气人多中湿 在经则日晡发热鼻塞 在关节则一身尽痛 在藏府则淸浊混而大便濡泄 小便反澁 腹或胀满 湿热搏则遍身黄如熏色○水气有毒 能为风湿 疼痺 水肿 面黄 腹大 初自皮肤脚手入 渐至六府 令人大小便澁 至五藏 渐渐加至忽攻心 便死○江湖间露气成瘴 两山挟水中气疟 一冷一热 相激成病癥 俱是湿能与人作寒热 消烁骨肉 南土尤甚 大略皆瘴类也

雾露之气为瘴 南方土地卑湿 依山则触岚气 近水则受湿气○东南两广 山峻水恶 地湿沤热 如春秋时月 外感雾毒 寒热胸满不食 此瘴毒从口鼻入也○南方地煖 故太阴之时 草木不黄落 伏蛰不闭藏 杂毒因煖而生 故岭南从仲春讫仲夏 行靑草瘴 从季夏讫孟冬 行黄茅瘴 其治法与伤寒无异 惟能别其表里 不妄汗下为好

湿气侵人不觉 风寒暑暴伤人便觉 湿气熏袭人多不觉 其自外而入者 长夏郁热 山泽蒸气 冒雨行湿 汗透沾衣 多腰脚肿痛 其自内得者 生冷酒麪滞脾 生湿郁热 多肚腹肿胀 西北人多内湿 东南人多外湿○人居戴履受湿最多 行住坐卧 实熏染于冥冥之中 滞而为喘嗽 渍而为呕吐 渗而为泄泻 溢而为浮肿 湿瘀热则发黄 湿遍体则重着 湿入关节则一身尽痛 湿聚痰涎则昏不知人

雾露淸浊之邪中人 寸口阴脉紧者 雾露浊邪中于下焦少阴之分 名曰浑 阴气为慄 令人足胫逆冷 便尿妄出 或腹痛下利○寸口阳脉紧或带濇者 雾露淸邪中于上焦太阳之分 名曰洁 阳中雾露之气也 令人发热头痛 项强颈挛 腰痛胫痠○阴阳脉俱紧者 上下二焦俱中邪也 必吐利后脉不紧手足温则愈 若脉阴阳俱紧 口中气出 脣口乾燥 踡卧 足冷 鼻涕出 舌上胎滑 勿妄治也

火热生湿 湿本土气 火热能生湿土 故夏热则万物湿润 秋凉则万物乾燥 夫热而怫郁则生湿也 因湿生痰 故宜去风行湿 盖风能胜湿也○凡病湿者多自热生而热气多为兼病○湿病本不自生 因于火热怫郁 水液不能宣通 停滞而生水湿也○六七月之间 湿令大行 燥金受湿热之邪 絶寒水生化之源 源絶则肾亏 痿厥之病大作 腰以下痿软 瘫痪不能动 行步不正 两足欹侧

湿病类伤寒 中湿 风湿 湿温 皆类伤寒 中湿之由 风雨袭虚 山泽蒸气湿流关节 一身尽痛 风湿者其人先中湿 又伤风 故谓之风湿 其人中湿 因而中暑 名曰湿温○伤寒有五 其一为中湿 盖风湿之气中人 为病发热 与温病相类 故曰湿温也 难经曰 湿温之脉 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

湿病有七

中湿 面色浮泽 是为中湿○中湿之脉沉而微缓 湿喜归脾 流于关节 中之 多使人腹?胀 倦怠 四肢关节疼痛而烦 或一身重着 久则浮肿 喘满 昏不知人 挟风则眩晕呕哕 挟寒则挛拳掣痛○外中湿者 或感山岚瘴气 或被雨湿蒸气 或远行涉水 或久卧湿地而得○内中湿者 因生冷过多 或厚味醇酒停滞 脾虚不能运化而得

风湿 太阳经感风湿相搏 其骨节烦疼者湿气也 湿则关节不利故痛 其掣而不能屈伸者风也 汗出 身寒 脉沉微 短气 小便淸而不利者寒闭也 恶风者表虚也 或微肿者阳气不行也 ○风湿之证 风胜则卫虚 汗出 短气 恶风 不欲去衣 湿胜则小便不利 或身微肿○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法当汗出而解 値天阴雨不止 医云可发汗 汗之而病不愈者何也 曰 发其汗汗太出者 但风气去湿气在 故不愈也 若治湿风者发其汗 但微微自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风湿相搏 骨节烦疼 掣痛 近之则痛剧

寒湿 凡湿 以尿赤有渴为热湿 以尿淸不渴为寒湿○寒湿交攻 身体冷痛○腰下冷重或痛 是为肾着

湿热 六气之中 湿热为病 十居八九○因于湿 首如褁 湿热不攘 大筋緛短 小筋弛长 緛短为拘 弛长为痿○大筋受热则缩而短 小筋得湿则引而长 缩短故拘挛而不伸 引长故痿弱而无力○湿者土浊之气 首为诸阳之会 其位高 其气淸 其体虚 故聪明得以系焉 湿气熏蒸淸道不通 沉重而不爽利 似乎有物以蒙冒之 失而不治 湿郁为热 热留不去 热伤血 不能养筋 故大筋为拘挛 湿伤筋 不能束骨 故小筋为痿弱也○湿胜筋痿 热胜筋缩○有气如火 从脚下起入腹 此湿郁成热而作○湿病 腹中和能飮食 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

湿温 两胫逆冷 胸腹满 多汗 头痛 妄言 其人尝伤于湿 因而中暑 暑湿相搏则发湿温 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治在太阳 不可发汗 汗出必不能言 耳聋 不知痛所在 身靑 面色变 名曰重暍 如此死者医杀之○湿温 与中暑同 但身凉不渴耳

酒湿 酒湿之为病 亦能作痺证 口眼喎斜 半身不遂 浑似中风 舌强语澁 当泻湿毒 不可作风病治之而汗也

破伤湿 破伤入水湿 口噤 身强直

湿多身痛暑无身痛 暑病多无身痛 盖伤气而不伤形故也○湿病多身痛 中湿身痛 难以转侧 风湿之痛 一身尽痛○地之湿气 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盖湿伤形 形伤故痛○湿流关节则一身尽痛○风湿相搏则骨节烦疼 湿则关节不利故痛 其掣而不能屈伸者风也

湿有内外之殊 湿有自外者 有自内出者 东南地下多阴雨露雾 湿从外入 多自下起 为重腿脚气之疾 治当汗散 久则宜疎通渗泄 西北地高多食生冷湿麪乳酪飮酒 湿气内郁 为鼓胀浮肿之类 治宜通利二便

湿病治法及通治药 湿家治法 大槩宜发微汗及利小便 使上下分消其湿 是其治也○治湿 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湿上甚而热 治以苦温 佐以甘辛 以汗为故而止 湿在上 宜微汗而解 不欲汗多 故不用麻黄乾葛辈○湿在中下 宜利小便 此淡渗治湿也○治湿之法 通利小便为上 益脾顺气次之

湿病禁汗下及灸 治湿 不得猛发汗及灼艾灸之○湿病 误下则为喘哕 误汗则发痓而死○湿家不可汗 汗之则发痓 发痓者毙 又不可下 下之则额汗 胸满 微喘而哕 小便淋闭 难以有瘳也

湿病大汗则成痓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湿家大发汗亦作痓 盖汗太多则亡阳 不能养筋 故筋脉紧急而成痓 其证身热足冷 颈项强急 恶寒 时头热 面赤目赤 独头面摇 卒口噤 背反张者是也 亦名破伤风



燥因血少 诸澁枯涸 乾劲皴揭 皆属于燥○火热胜则金衰而风生 缘风能胜湿 热能耗液而为燥 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 盖肝主筋而风气自甚 又燥热加之则筋大燥也 燥金主于收敛 其脉紧澁 故为病劲强紧急而口噤也 夫燥之为病 血液衰少 不能荣养百骸故也

燥者肺金之病 燥者肺金之本 燥金受热 化以成燥澁 由风能胜湿 热能耗液而成燥也 燥于外则皮肤皴揭瘙痒 燥于中则精血枯涸 燥于上则咽鼻焦乾 燥于下则便尿结闭○燥胜则乾 註曰 燥胜则津液涸竭 故皮肤乾燥

燥宜养血 经曰燥者润之 养血之谓也 积液固能生气 积气亦能生液○皮肤皴揭拆裂 血出大痛 或皮肤瘙痒 爪甲浮起枯乾 皆火烁肺金 燥之甚也○荣卫枯涸 湿剂所以润之



火有君相之二 五行各一其性 惟火有二 曰君火 人火也 曰相火 天火也 火 内阴而外阳 主乎动者也 以名而言 形质相生 配于五行 故谓之君 以位而言 生于虚无 守位禀命 因其动而可见 故谓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 人有此生亦恒于动 其所以恒于动者 皆相火之所为也○君火者 乃眞心小肠之气所为也 相火者 乃心包络三焦之气所为也

火为元气之贼 火能消物 凡烁金亏土旺木涸水者皆火也○火之为病 其害甚大 其变甚速 其势甚彰 其死甚暴 人身有二火 曰君火 犹人火也 曰相火 犹龙火也 在气交之中多动少静 凡动皆属火 化动之极也 病则死矣○相火易起 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 火起于妄 变化莫测 无时不有 煎熬眞阴 阴虚则病 阴絶则死○又有藏府厥阳之火 根于五志之内 六慾七情激之 其火随起 大怒则火起于肝 醉饱则火起于胃 房劳则火起于肾 悲哀则火起于肺 心为君主 自焚则死矣○火者元气谷气眞气之贼也

辨五藏热证 身热有五而其状各异

肝热 肝热者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 乃肝之热也 寅卯间尤甚○其证 四肢满闭 便难转筋 多怒多惊 筋痿不能起于床

心热 心热者微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上 轻手乃得 微按至皮毛之下则热少 加力按之则全不热 是热在血脉也 日中太甚○其证 烦心 心痛 掌中热而啘

脾热 脾热者轻手扪之不热 重按至筋骨亦不热 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 此热在肌肉 遇夜尤甚○其证 必怠惰嗜卧 四肢不收 无气以动

肺热 肺热者轻手乃得 微按全无 瞥瞥然见于皮毛下 日西尤甚 乃皮毛之热也○其证 必见喘咳 洒淅寒热

肾热 肾热者轻按之不热 重按至骨其热蒸手如火如灸 其证 骨苏苏然如虫蚀○其骨因热不任 亦不能起于床

手按辨热深浅 以手扪摸有三法 轻手扪之则热 重按之则不热 是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按至筋骨之分则热蒸 手极甚轻摸之则不热 是热在筋骨间也○轻手扪之不热 重手按之亦不热 不轻不重按之则热 是热在筋骨之上 皮毛血脉之下 乃热在肌肉也○轻手按之热甚 重手按之不甚热 此热在肌表 宜淸之 重手按之热甚而烙手 轻手按之不觉热 此热在肌肉之内 宜发之

审脏腑热之部分 心热病者额先赤 脾热病者鼻先赤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心肺居胸背 心热则胸热 肺热则背热○肝胆居脇肝胆 热则当脇亦热○肾居腰 肾热则当腰亦热○胃居脐上 故胃热则脐以上热○肠居脐下 故肠热则脐以下热

火热有实有虚 能食而热 口舌乾燥 大便难者 实热也 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 泻热补阴 脉洪盛而有力者是已○不能食而热 自汗 气短者 虚热也 以甘寒之剂 泻热补气 脉虚弱无力者是已○五藏阴也 所主皆有形 骨肉筋血皮毛是也 此五藏皆阴足 阴足而热反胜之 是为实热 若骨痿肉烁 筋缓血枯 皮聚毛落者 阴不足而有热疾 是虚热也○脉实数者实热也○实火 内外皆热 口渴 日夜潮热 大小便闭○虚火 潮热有间 口燥不渴○实火可泻 虚火可补

热有昼夜之分 昼热则行阳二十五度○夜热则行阴二十五度○平旦发热 热在行阳之分 肺气主之 故泻气中之火 日晡潮热 热在行阴之分 肾气主之 故泻血中之火○夜则静昼发热者 热在气分 昼则静夜则发热者 热在血分○昼夜具发热 热在气血之分○昼病在气 夜病在血 昼发少而夜发多者 足太阳膀胱 血中浮热 微有气也 有时而发有时而止 知邪气不在表不在里 知在经络中也 夜发多者 是邪气下陷之深 当从热入血室而论之

火有上中下三焦之异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 热在中焦者为坚 热在下焦者为尿血淋闭○上焦有热 眼目赤肿 头项肿痛 口舌生疮○中焦有热 胸膈烦躁 飮食不美○下焦有热 小便赤澁 大便秘结○五藏俱热 乃三焦热也 卽生痈疖疮痍 及五般痔疾

积热 藏府积热 颊赤烦渴 口舌生疮 五心烦躁 便尿秘澁 或温壮连滞 致生疮疖痈疽○凡热 皆出于心热 甚则能伤血 若酒后之麪 饭后之酒 最易生热 又当防于未然

骨蒸热 蒸病有五 一曰骨蒸 其根在肾 二曰脉蒸 其根在心 三曰皮蒸 其根在肺 四曰外蒸 其根在脾 五曰内蒸 其根在五藏六府 蒸病 皆因阴气不足 血气不荣 骨髓枯竭而得之 肾主骨 以其先从骨热 故曰骨蒸○凡人嗜慾无节 劳伤过度 眞水枯竭 阴火上炎而发蒸 蒸之燥热 古方名曰蒸病 其证咳嗽发热 咯血吐痰 白浊白淫 遗精盗汗 精神恍惚 日渐尫羸 渐成劳剧○肺蒸 鼻乾○大肠蒸 右鼻孔痛○皮蒸 舌白唾血○肤蒸 昏昧嗜卧○气蒸 鼻乾喘促气热○心蒸 舌乾○小肠蒸 下脣焦○血蒸 髮乌○脉蒸 唾白浪语脉缓急不调○脾蒸 脣焦○胃蒸 舌下痛○肉蒸 食无味而呕 烦躁不安○肝蒸 眼黑○胆蒸 眼白失色○筋蒸 爪甲焦○三焦蒸 乍热乍寒○肾蒸 两耳焦○膀胱蒸 右耳焦○脑蒸 头眩热闷○髓蒸 髓枯骨中热○骨蒸 齿黑腰痛 足逆冷○臀蒸 肢细趺肿 藏府皆热○胞蒸 小便黄赤○骨蒸发热 积病最多○气血虚甚 发热成劳

骨蒸不治证 骨蒸之极 声嗄咽痛 面黧 脉躁 直视 汗出如珠 喘乏气促 皮焦脣反 皆为不治之证○其或骨间有热 以至四肢缓弱不擧 此则骨痿

五心热 五心烦热者是火郁于地中也 四肢者脾土也 心火下陷于脾土之中 郁而不得伸故也 火郁则发之是也○凡男女四肢热肌热筋热骨髓中热 如燎扪之烙手 此热伏土中 由血虚而得 或过食冷物 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 火郁则发之○两手大热如火 是为骨厥○五心之热 小儿伤食证也 大人亦然

潮热 潮热者有时而热不失其时 寒热者寒已而热相继而发 至于发热则无时而热也○潮热有时 为内伤为虚 潮热无时 为外感为实○平朝潮热者 热在行阳之分 肺气主之 故泻气中之火○日晡潮热者 热在行阴之分 肾气主之 故泻血中之火

虚烦 心虚则烦心○肝肾脾虚亦烦心○经曰夏脉者心也 不及则令人烦心○肝虚 肾虚 脾虚 皆令人体重烦寃 是知烦多生于虚也 盖金攻肝虚 土攻肾虚 木攻脾虚 而为烦也○虚烦者心胸烦扰而不宁也 内经曰阴虚则内热 今之虚烦 多是阴虚生内热所致 虚劳之人肾虚心旺 及伤寒吐下后 霍乱吐泻后 津液枯竭 多有虚烦之证○独热者虚烦也 与伤寒相似 但头身不痛 脉不紧数为异

上升之气属火 病人自言冷气从下而上者 非眞冷气也 此上升之气 自肝而出 中挟相火 自下而上 其热为甚自觉其冷者此火极似水 积热之甚也 阳亢阴微 故见此证○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 气从脐下起者阴火也 气从脚下起入復如火者乃虚之极也 盖火起于九泉之下 十不救一○凡气有余便是火 不足者是气虚

恶热恶寒 恶热非热 明是虚证 恶寒非寒 明是热证○经曰阴虚卽发热 夫阳在外为阴之卫 阴在内为阳之守 精神外驰嗜慾无节 阴气耗散阳无所附 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 当作阴虚治之○恶寒战慄皆属于热 病热而反觉自冷 实非寒也 古人遇战慄之证 有以大承气下燥粪而愈者明是热证耳○恶寒者 虽当炎月 若遇风霜 重绵在身 自觉凛凛战慄 恶寒之甚也○痼冷之病 岂非身恶寒而口喜热之病耶 殊不知 湿痰积中 抑遏阳气不得外泄 身必恶寒 火极似水故见此证也 宜吐出痰涎

阴虚恶热 一人脚自踝以下常觉热 冬不可绵于上 常夸禀质壮不怕冷 予曰此足三阴之虚 宜早断慾事 以补养阴血 庶乎可免 彼笑而不答 年近五十 患痿而死

积热恶寒 一妇人 身冷恶寒 六月重裘 犹觉寒 泄注不止 脉如横绳有力 予以凉布熨心 以新汲水淋之 其人呼呌杀人 犹不止连灌三四十桶 大战汗出昏困一二日而所苦皆除 汉华佗 北齐徐文伯 亦治痼寒人 候冬寒月 以冷水发之 此其法也

亡血致恶寒发热 病人脉微而澁者其人亡血 病当恶寒 后乃发热 无休止时 夏月盛热欲着复衣 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 阴弱则发热 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 又大下之令阴气弱 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 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 故欲着复衣 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 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 故欲裸其身 又阴脉迟澁故知亡血也

阳虚外寒 阳受气于上焦 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 故寒慄

阳盛外热 上焦不通利 则皮肤緻密 腠理闭塞 玄府不通 卫气不得泄越 故外热

阴虚内热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

阴盛内寒 厥气上逆 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 不泻则温气去 寒独留则血凝澁 凝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濇 故中寒

辨阳虚阴虚二证 昼夜发热 昼重夜轻 口中无味 阳虚之证也○午后发热 夜半则止 口中有味 阴虚之证也○阳全阴半 阳得以兼阴 阴不得以兼阳 自然之理也 阳虚之证责在胃 阴虚之证责在肾 盖飢饱伤胃则阳气虚矣 房劳伤肾则阴血虚矣 古人以飮食男女为切要 厥有旨哉 以药论之 甘温则能补阳气 苦寒则能补阴血 如以四君子补气四物补血是也 若气血两虚 但以甘温之剂以补其气 气旺则能生血也 若只血虚而气不虚则 忌用甘温之剂以补气 气旺而阴血愈消矣 故阳虚之与阴虚 甘药之与苦药 不可不愼也○气虚热 升阳以散之○血虚热 滋阴以降之○气血俱虚热 升阳滋阴兼用

飮酒发热 凡发热人 极忌飮酒○飮酒人发热者难治 不飮酒人因酒发热者亦难治

滞血发热 其人脉澁 必有潄水之证 必有呕恶痰涎之证 必有两脚厥冷之证 亦有小腹结急之证 或唾红 或鼻衄 使滞血一通黑物流利则热不復作矣

阴虚火动 凡发热咳嗽 吐痰咯血 午后至夜发热 面赤脣红 小便赤澁 便是阴虚火动也○潮热盗汗 咳嗽痰盛 咯唾血 气力困怠 形容消瘦 腰痛脚痿 遗精梦泄 皆阴虚火动之证也

阴虚火动者难治 近世阴虚火动之疾 十无一活何也 盖其始也 飮食如旧 起居如常 惟痰嗽一二声 自谓无恙 讳疾忌医 灭身无悟 及蔓延日久 倒卧于床而坚氷已至 不可復救 余意揆之 方疾之始 必致证于三事而后可 三者维何 一要遇明医 二要肯服药 三要守禁戒 三者缺一不可治也

制火有方 儒者立敎曰 正心收心养心 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 医者立敎曰 恬澹虚无精神内守 亦所以遏此火之动于妄也○火不妄动 动由于心 静之一字 其心中之水乎○神静则心火自降 慾断则肾水自升

退热有法 退热之法 全在淸心 必用麦门冬灯心草白朮茯苓 盖心者一身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 万令从心 心不淸则妄动而热不退 然热能伤血 血滞则气郁而热愈不退○退热之法 又在调血 法用川芎当归 心血一调 其热自退○若夫阳浮于外则 当敛以降之 法用参苓白朮散○凡热皆出于心 心血不可不淸○风火旣炽 当滋肾水

脏腑泻火药 君火者心火也 可以湿伏 可以水灭 黄连之属可以制之 相火者龙火也 不可以水灭 惟从其性而伏之 黄栢之属可以降之

通治火热药法 除热泻火 非甘寒不可也 有大热脉洪大 服苦寒剂而热不退者 加石膏○火盛者 不可骤用寒凉 必兼温散○火急甚者 必缓之○火盛癫狂 人壮气实者可用正治 氷水之类飮之 人虚者飮以生姜汤 若投氷水正治 立死○补阴则火自降○黄连 黄芩 白芍药 柴胡 知母 此皆苦寒之味 能泻五藏有余之火耳 ○若内伤劳倦 为阳虚之病 以甘温之剂除之 如参芪甘草之属○若相火炽盛 日渐煎熬 为血虚之病 以甘寒之剂降之 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 为阳强之病 以咸冷之剂折之 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眞阴失守 为阴虚之病 以壮水之主制之 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命门火衰 为阳脱之病 以温热之剂济之 如附子乾姜之属○若胃虚食冷 郁遏阳气 为火郁之病 以升散之剂发之 如升麻葛根之属

内伤

食药疗病 安身之本必须于食 救疾之道惟在于药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 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 故食能排邪而安藏府 药能恬神养性以资血气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此二事 是故君父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故孝子深知食药二性可也

水谷为养命之本 天地间养人性命者惟五谷耳 备土之德 得气之中和 故其味淡甘而性和平 大补而渗泄 乃可久食而无厌 是大有功于人者在药则不然 虽参芪性亦偏 况攻击者乎○世俗以肉为补性之物 然肉无补性 惟补阳而 今之虚损者不在于阳而在于阴 以肉补阴 犹缘木而求鱼也○人无根本 水食为命 盖脾胃属土 主纳水谷 人之根本也

水谷之精化阴阳行荣卫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 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 留于四藏 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 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 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荣卫之行柰何 曰 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 以漑五藏 别出两行荣卫之道 其大气之薄而不行者 积于胸中 命曰气海 出于肺 循咽喉 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 其大数常出三入一 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平人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 水入于经其血乃成 水去则荣散 谷消则卫亡 荣散卫亡神无所依○水谷入胃 其浊者为渣滓下出幽门 达大小肠而为粪 以出于谷道 其淸者倏然而化为气 依脾气而上升于肺 其至淸而至精者 由肺而灌漑乎四体而为汗涎津唾 助血脉益气力 为生生不息之运用也 其淸中之浊者下入膀胱而为尿 以出乎小便耳 其未入而在膀胱之外者尙为浊气 旣入而在膀胱之内者卽化为水也

内伤有飮食伤劳倦伤二因 飮养阳气 食养阴气 飮食无过则 入于口达于脾胃 入于鼻藏于心肺 气味相承 阴阳和调 神乃自生 盖精顺五气以为灵 若食气相恶则伤其精 神受五味以成体 若食味不调则伤其形也○夫胃为淸纯冲和之气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 若谋虑神劳 动作形苦 嗜慾无节 思想不遂 飮食失宜 药饵违法 皆能致伤 旣伤之后须用调补 恬不知怪而乃恣意犯禁 旧染之证尙未消遣 方生之证与日俱积 吾见医药将日不暇 给而伤败之 胃气无復 完全之望 去死近矣○劳倦伤 飮食伤 二者不可混而为一 劳倦伤诚不足也 飮食伤尤当于不足之中 分其有余不足也 何者 盖飢饿不飮食与飮食太过 虽皆失节 然必明其两者之分 夫飢饿不飮食者胃气空虚 此为不足 固失节也 飮食自倍而停滞者胃气受伤 此不足之中兼有余 亦失节也○劳倦伤亦有二焉 劳力纯乎伤气 劳心兼伤乎血 房劳伤肾 与劳倦相似 七情动气脉 与飮食无二○劳倦伤 手按心口不痛 飮食伤 手按心口刺痛

食伤证 飮食自倍 肠胃乃伤○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府○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 肠澼为痔○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註曰阴谓五藏也○伤食之证 气口脉必紧盛 胸膈必痞塞 噫气如败卵气臭 亦有头痛身热 但身不痛为异耳○伤食 因多食 飮食不能运化停于胸腹 饱闷恶食不食 嗳气作酸 下泄臭屁 或腹痛吐泻 重则发热头痛 左手关脉平和右手关脉紧盛 此伤食也○盖食物饱甚 耗气非一 或食不下而上涌呕吐 以耗灵源 或飮不消而作痰咯唾 以耗神水 大便频数而泄 耗谷气之化生 溲便滑利而浊 耗源泉之浸润 至于精淸冷而下漏 汗淋沥而自泄 莫不由 食物之过伤 滋味之太厚也○凡饱则伤肺 飢则伤气

食伤治法 食者有形之物 伤之则宜损其谷 其次莫若消导 稍重则攻化 尤重则或吐之或下之○夫飢饿不飮食 与飮食太过 虽皆失节 然必明其两者之分 夫飢饿胃虚此为不足 飮食停滞者此为有余 惟其不足故补益 惟其有余故消导 人之盛衰不同 又有物滞气伤 必须补益消导兼行者 亦有物暂滞而气不甚伤 宜消导独行不须补益者 亦有旣停滞而復自化 不须消导但当补益者 易老枳朮丸东垣橘皮枳朮丸 虽曰消导 固有补益之意存乎 其间若所滞之物 非枳朮丸所能去则 备急丸煮黄丸当推逐而去之 观乎此则知消导补益之理矣○伤食则 必恶食 胸中有物 宜导痰补脾○补脾胃药内 必用心经药 盖火能生土故也 古方用益智仁 正是此意○食伤有消导补益两法 当分而治之

食伤消导之剂 食积在中下脘者 宜下以逐之○伤肉 多腹胀○食麦多 令人腹胀○凡人感之生 足少阳甲胆先化 万物之根蒂也 飮食入胃荣气上行卽少阳甲胆之气也 夫荷叶之物 中央空象震卦之体 色靑象风木者也 食药感此气之化 胃气何由不上升乎 以为引用 可谓 远识深虑合于道也

食伤补益之剂 脾胃弱而飮食难任者 不可一槩用剋伐之 宜补之自然能食○宿食吐下后 气虚 宜补

酒伤 酒入于胃则 络脉满而经脉虚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阴气虚则阳气入 阳气入则胃不和 胃不和则精气竭 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醉饱入房则 气聚脾中而不得散 酒气与谷气相薄 热盛于中 故热遍于身内 热而尿赤也○因而大飮则气逆 註曰 飮多则肺布叶擧 故气逆而上奔也○酒者五谷之津液米麴之华英 虽能益人 亦能损人 何者 酒有大热大毒 大寒凝海惟酒不氷 是其热也 飮之昏乱易人本性 是其毒也 若辟风寒 宣血脉 消邪气 引药势 无过于酒也 若醉飮过度盆倾斗量 毒气攻心 穿肠腐脇 神昏错谬 目不见物 此则丧生之本也○东垣曰 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 乃无形之物也 若伤之 止当发散 汗出则愈矣 其次莫如利小便 使上下分消其湿可也○酒 虽与水同体 然伤于肠胃则升之不散降之不下 郁于气分无形之位 盖逐气升降而半有消耗之矣 今人飮醇酒则小便少 此其可验 故治法宜汗宜利小便为上策 东垣 以为无形之物 固不可 后人 以伤飮食同治 亦不可○酒性虽热 体同于水 今东垣乃谓飮者无形之气 此亦不能无疑也 旣待发汗利小便以去之 其可谓无形之气乎

飮酒禁忌 酒客病不可服桂枝汤 得汤则呕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凡甘物 皆宜忌之 ○勿飮浊酒食麪 使塞气孔○凡面白人不可多飮酒 耗血故也○酒不过三盃 多则伤五藏 乱性发狂○飮酒不欲过多 多则速吐之为佳○醉后不可强食 或发痈疽○醉卧当风使人失音○醉饱不可走车马及跳越○醉不可入房 小者面?咳嗽 大者伤絶藏脉损寿命○酒 虽可以陶性情通血脉 自然招风败肾烂肠腐脇 莫过于此 饱食之后尤宜忌之 飮酒不宜麤及速 恐伤破肺也 当酒未醒大渴之际 不可喫水及啜茶 多被酒引入肾藏 为停毒之水 令腰脚重坠 膀胱冷痛 兼水肿消渴挛躄之疾

酒毒变为诸病 醇酒之性大热有大毒 淸香美味旣适于口 行气和血亦宜于体 由是飮者不自觉其过于多也 不知酒性喜升气必随之 痰郁于上尿澁于下 肺受贼邪金体必燥 恣飮寒凉 其热内郁肺气得热必大伤耗 其始也病浅 或呕吐 或自汗 或疮痍 或鼻? 或自泄 或心脾痛 尙可发散而去之 及其久而病深则为消渴 为黄疸 为肺痿 为内痔 为鼓胀 为失明 为哮喘 为劳嗽 为癫癎 为难明之疾 倘非具眼未易处治 可不谨乎○久飮酒者藏府积毒 致令蒸筋 伤神 损寿

醒酒令不醉 酒醉 宜以热汤漱口 盖其毒在齿也 大醉则以热汤于密室 洗面数次 梳头数十遍卽醒

劳倦伤 阴虚生内热柰何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此内伤之原也 此阴虚 盖指身中之阴气与水谷之味耳○喜怒不节 起居不时 有所劳倦 皆损其气 气衰则火旺 火旺则乘脾土 脾主四肢 故困热 无气以动 懒于言语 动作喘乏 表热自汗 心烦不安 当安心静坐以养其气 以甘寒泻其热火 酸味收其散气 甘温调其中气○劳则气散 气短 喘且汗出 内外皆越 故气耗矣

辨内外伤证 外感内伤乃病之大关键 于此昧焉何足云医 丹溪云 内伤证皆以补元气为主 看所挟而兼用药 但先生之言 引而不发 予今补之 如内伤挟外感者则 于补中益气汤内 春加川芎防风柴胡荆芥紫苏薄荷 夏加乾葛石膏麦门冬薄荷倍升柴 秋加羌活防风荆芥 冬加麻黄桂枝乾姜之类○或外感挟内伤 内伤挟外感 或食积类伤寒 当明辨治之○若显内证多者 则是内伤重而外感轻 当以补养为先○若显外证多者 则是外感重而内伤轻 宜以发散为急

辨恶寒 伤寒恶寒 虽近猛火 不除○内伤恶寒 稍就温暖卽止 但见风寒 便恶之也

辨恶风 伤寒恶风 不耐一切风寒○内伤恶风 偏恶些少贼风 避居密室则不恶矣

辨发热 外感发热 无休歇 日晡转剧 直待汗下方退○内伤发热 时作时止 或自袒裸 亦便淸凉矣

辨身痛 外感 筋骨疼痛 或百节皆痛○内伤 但四肢不收 无气以动 困怠嗜卧而已

辨寒热 外感寒热 齐作而无间以甚○内伤寒热 微而间作 或不齐

辨头痛 外感头痛 常常有之 直待传经入里方罢○内伤头痛 有时而作 有时而止

辨气力 外感 邪气有余 壮厉有力○内伤 神思昏怠 气弱困懒

辨手心 外感 手背热而手心不热○内伤 手心热而手背不热

辨烦渴 外感 邪气传经入里则大渴○内伤 邪在血脉中 故不渴 间有渴亦不甚

辨口味 外感 虽不能食而知谷肉之味○内伤 虽飮食而不知其味

辨鼻息 外感 鼻塞 流涕 声重 气壅○内伤 鼻息和缓 但不调

辨言语 外感言语 高厉有力 先轻后重○内伤言语 困弱无力 懒于言语

辨脉候 外感 则人迎脉浮紧或洪大而数○内伤 则气口脉紧盛或滑而疾

劳倦伤治法 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夫劳则动之太过而神不宁矣 故温之温也者养也 温之者所以调其飮食 适其起居 澄心息虑 从容以待其眞气之復常也 礼记所谓柔色以温之 正同此义 今东垣 乃以温为温凉之温 谓宜温药以补元气而泻火邪 又易损者益之为损者温之 又以温能除大热为内经所云而遍 故内经并无此语 不能无疑也 又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其温字亦是滋养之义 非指温药也○劳倦亦有二焉 劳力纯乎伤气 劳心兼伤乎血○房劳伤肾证 与劳倦相似 均一内伤发热证也 劳倦因阳气之下陷 宜补其气以升提之 房劳因阳火之上升 宜滋其阴以降下之 一升一降逈然不同○七情动气脉 与飮食无二 盖飮食七情 俱能闭塞三焦 熏蒸肺胃淸道 肺为气主 由是而失其传化之常 所以气口脉独紧且盛 其证呕泄痞满腹痛亦相似 但伤食则恶食 七情则虽作饱亦不恶食○如气浮心乱 宜鎭固之卽愈◎飮食失时 劳役过度 脾胃虚弱 中气不足 以补中益气汤为主 夫脾胃一虚肺气先絶 故用黄芪 以益皮毛而闭腠理 不令自汗上喘气短 损其元气 用人参以补之 心火乘脾 用灸甘草之甘温 以泻火热而补胃中元气 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缩者 宜多用之 此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 白朮苦甘温 除胃中热 利腰脐间血 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 升胃中之淸气 又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 上升 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 又缓带脉之缩急 当归以和血脉 橘红以理胸中之气 助阳气上升 以散滞气 此立方本旨也 凡脾胃不足之证 须用升麻柴胡 引脾胃中淸气 行于阳道及诸经 生发阴阳之气 故凡治脾胃药 多以升阳补气 名之者此也○盖血脱益气 古圣人之法也 先理胃气 以助生发之气

内伤病脾胃虚实 脾胃俱实 则过时而不飢 多食而不伤○脾胃俱虚 则不能食而瘦 与食则少食 不与则不思食 飢饱不知○食少而肥者 虽肥而四肢不擧 盖脾困邪胜也○食多而瘦者 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 虽多食而不能生肌肉也

内伤脾胃则不思食不嗜食 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 曰 精气幷于脾 热气留于胃 胃热则消谷 谷消故善飢 胃气上则胃脘寒 故不嗜食也○脉小而寒者不嗜食○太阴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 故恶食臭也○恶闻食臭者 膀胱移热于小肠也○口多嗜味 阴虚火动故也 阴虚则口中有味 阳虚则口中无味○恶食者胸中有物 宜导痰补脾○忧抑伤脾 不思飮食○劳役失食 胃虚○脾胃气虚则不能运化水谷 水谷停积则为湿痰 曰补气 曰治痰 曰燥湿 三者不可偏癈○不思飮食 食不化 食后倒饱者 脾虚也

食后昏困 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 脾虚弱也○若脾胃不节 损其胃气 不能剋化 散于肝 归于心 溢于肺 食入则昏冒欲睡 得卧则食在一边 气暂得舒 是知升发之气不行也○劳伤者 过于劳役 耗损元气 脾胃虚衰 不任风寒 故昏冒

不嗜飮食由下元阳衰 不进食 服补脾药不效者 盖肾气怯弱眞元衰削 是以不能消化飮食 譬之鼎釜之中 置诸米谷 下无火力 终日米不熟 其何能化○凡飮食不进 由房劳过度 眞火衰弱 不能熏蒸脾土 以致中州不运 胸膈痞塞 飮食不消 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 予谓补脾不若补肾 若丹田眞火上蒸脾土 脾土温和则膈开能食

内伤病始为热中终为寒中 凡内伤脾胃之证 始则四肢困热 无气以动 表热自汗 心烦不安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为内热之证 宜以甘温补中○内伤病 始为热中○凡脾胃之证 调治差误 或妄下之 则末传为寒中 復遇时寒则四肢厥逆 心胃绞痛 冷汗出 夫六气之胜皆能为病 惟寒毒最重 阴主杀故也○因飢困劳役 致面红目赤 身热引飮 其脉洪大而虚 重按全无 此血虚发热 证似白虎 惟脉不长实为辨耳 误服白虎 必死

内伤变为诸病 未气之初病也 其端甚微 或因些少飮食不谨 或外冒六气 或内感七情 或食味过厚 偏助阳气 积成膈热 或资禀素实表密无汗 或性急多怒阴火炎上 以致津液不行 淸浊相干 气为之病 或痞或痛 或不思食 或噎噫腐气 或呑酸 或嘈杂 或膨满 不求其原便认为寒 遽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 旧疾被劫暂开 浊液易于攒聚 或半月或一月前病復作 如此蔓延 自气成积 自积成痰 此为痰为飮为呑酸之由也 良工未遇谬药又行 痰挟汚血遂成窠囊 于是为痞为痛为呕为吐为噎膈反胃之次第也

呑酸吐酸 呑酸者水刺心也 吐酸者吐出酸水也○木味为酸 如飮食热则易为酸也○湿热在胃口上 飮食入胃 被湿热 郁遏其食 不得传化 故作酸也 如谷肉在器久则易为酸也○东垣曰 内经病机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伤寒论曰呕家虽有阳明证愼不可下 以杂病论之 呕吐酸水者甚则酸水浸其心 不任其苦 其次则吐出酸水 令上下牙酸澁 不能相对以辛热 热剂疗之必差矣 若以病机之法作热攻之者误矣○呑酸与吐酸不同 吐酸 是吐出酸水如醋 盖平时津液 随上升之气 郁积而成 郁积之久 湿中生热 故从木化遂作酸味 非热而何 其不能自涌而出 伏于肺胃之间 咯不出嚥不下 肌表得风寒则内郁 愈郁而酸味刺心 肌表得温煖或得香热汤丸 亦可暂解 内经言热者言其本也 东垣言寒者言其末也○内经以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惟李东垣独以为寒 诚一偏之见也 河间原病式曰 酸者肝木之味也 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 故为酸 是以肝热则口酸也 所以中酸 不宜食粘滑油腻者 谓能令气郁不通畅 故宜飡粝食菜蔬者 能令气之通利也○呑酸 宜节厚味 必蔬食自养则病易安○朝食甘美 至脯时 心腹刺 酸吐出 此血虚火盛○痰火停食 一日半日腐化 酸水吐出黄臭 或醋心不安

嘈杂 嘈杂之证 似飢不飢 似痛不痛 而有懊憹 不自宁之况者是也 其证或兼嗳气 或兼痞满 或兼恶心 渐至胃脘作痛 皆痰火之为患也○治法消痰降火 健脾行湿 壮其本元则安○嘈杂 只是痰因火动 令人心嘈 似飢非飢 有积有热也○五更心嘈者 思虑伤心 血虚也 宜养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798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懊憹 乃虚烦之剧 懊者懊恼之懊 憹者郁闷之貌 卽心中懊懊恼恼烦烦憹憹郁郁然 不舒畅 愤然无柰 比之烦闷而甚者也 许学士所谓懊憹 终夕不得卧 心中无晓会处者是也○懊憹 心中不自如也 比烦燥更甚 伤寒表证误下 阳气内陷 心下固硬者则为结胸 若胃气空虚客热在膈 短气烦躁 微疼则为懊憹 懊憹者烦不得眠 飢不能食也 治同嘈杂

噫气 噫饱气 俗作嗳气○噫属心脾○足太阴之脉病 是动则病腹胀善噫○寒气客于胃 厥逆从下上散 復出于胃 故为噫 补足太阴阳明○太阴病所谓上走心为噫者 阴盛而上走于阳明 阳明络属心 故上走而为噫也○心为噫○寸脉紧 寒之实也 寒在上焦 胸中必满而噫○上焦竭善噫 何也 曰 上焦受中焦气 未和不能消 故能噫耳○上焦不归者噫而呑酸 不归不至也 上焦之气不至其部则物不能传化 故噫而酢呑○寸口脉弱而缓 弱者阳气不足 缓者胃气有余 噫而呑酸食卒不下 气塡于膈上○伤寒噫气 何气使然 曰 胸中气不交故也 少阴经至胸中 交于厥阴 水火相传而有声 故噫气也○噫气者转出食气也 胃中郁火 膈上稠痰 飮食郁成○气实噫者 食罢噫转腐气 甚则物亦噫 湿热所致○气虚噫者 浊气塡胸也 不因飮食常噫者虚也 盖胃有浊气膈有湿痰 俱能发噫○痰在中焦 作噫气呑酸 胃脘当心而痛 或呕淸水恶心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凡喜怒悲忿忧思恐惧皆损元气 心者神之舍 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火者七神之贼也 故曰阴火太盛 经营之气不能颐养于神 乃脉病也 人心之神 眞气之别名也 得血则生 血生则脉旺 脉者神之舍 若心生凝滞则七神离形而脉中惟有火矣 善治斯病者 惟在调和脾胃 使心无凝滞 或生欢欣 或逢喜事 或天气暄暖 或居温和 或食滋味 或见可欲事 则慧然如无病矣 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

内伤将理法 服药后 若喜食 一二日不可饱食 恐胃再伤 须少进美食 助其药力 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 愼不可淡食 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 可以少役形体 使胃气得转运升发 愼勿大劳役 使气復伤 若脾胃得安静尤佳 若胃气稍强 少食 果以助谷药之力 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是也○胃恶热而喜淸冷 大肠恶淸冷而喜热 两者不和何以调之 曰 调此者 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 寒无凄凔 暑无出汗 飮食热无灼灼 寒无凔凔 寒温中适 故气将持 乃不致邪僻也○五味淡薄 令人神爽气淸○飮食欲相接而温和 宜食多而肉少○一切肉 惟须煮烂停冷食之 食毕当漱口数过 勿食生肉伤胃○茶之为物 四时皆不可多喫 令人下焦虚冷 惟饱食后 煖飮一两盏不妨 盖能消食故也○茹性至冷 菜苽虽治气 又能暗人耳目 此等物 四时皆不可多食 老人尤宜忌之○脾好音乐 夜食多则脾不磨 周礼曰乐以侑食 盖脾好音声 丝竹耳纔闻 脾卽磨矣○每食讫 以手摩面及腹数百遍 又行步踌躇 计使中数里来则食易消 令人能飮食无百病○饱食卽卧 或不消 成积聚○夜 勿过醉饱○行住坐卧各得其宜 不可至疲倦

五味过伤为病 酸主筋 多食之令人癃(小便不通)○咸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 多食之令人洞心(心液为汗 洞心谓汗出也)○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悗与闷同)○多食咸则脉凝澁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而脣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髮落

不伏水土病与内伤同 四方之气温凉不同 随方嗜欲因以成性 若移其旧土 多不习伏 必因飮食以入肠胃 肠胃不习 疾病必生 故曰不伏水土也○不伏水土之疾 与瘴同源 夫平原土坚水热 山谷土润水冷 俱以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皆可随水土风气冷热加减用之 然以扶脾胃为本 凡纵酒色 及食鱼肉 果菜 笋蕨生冷 糯饭 烧酒 及油炒 酱煿 鷄鹅 麪食 过飢过饱 歇卧处有秽气 半夜失盖 早行沾露 空腹出外 皆能发瘴 仕宦商卖游外 俱宜节飮食愼起居以防之 大槩与湿瘴同治

食厥 凡人卒然晕倒 口噤不能言 目不识人 四肢不擧等证 多因飮食过度 变为异常之疾 必须审问 若果因飮食之后 或着气恼 多用姜盐汤多灌探吐之后 服加味六君子汤卽愈

食积类伤寒 伤食成积亦能发热头痛 证似伤寒

内伤飮食宜吐 宿食在上脘 当吐之○食塞胸中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 不吐者死○飮食不消在胸膈间 兀兀反覆欲吐 甚者用瓜蔕散 轻者温盐汤多飮探吐之○飮酒过多 速吐之为佳

内伤飮食宜下 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 曰脉浮而大按之反澁 故知有宿食 宜下之○脉数而滑者此有宿食 宜下之○食在中下脘者 宜下以逐之

禁忌法 凡飮食中忌食 大咸大辛蒜韭五辣醋大料物姜桂之类 皆伤元气○药中泽泻茯苓猪苓灯心琥珀通草木通滑石之类 皆泻阳气 勿服之

虚劳

虚劳病源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 皮聚而毛落 二损损于血脉 血脉虚少 不能荣于藏府 三损损于肌肉 肌肉消瘦飮食不为肌肤 四损损于筋 筋缓不能自收持 五损损于骨 骨痿不能起于床 反此者至脉之病也 损脉从上下 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 至脉从下上 皮聚而毛落者亦死○虚损之疾 寒热因虚而感也 感寒则损阳 阳虚则阴盛 故损自上而下 治之宜辛甘淡 过于胃则不可治也 感热则损阴 阴虚则阳盛 故损自下而上 治之宜以苦酸咸 过于脾则不可治也 自上而下者 一损损于肺 皮聚而毛落 二损损于心 血脉虚少 不能荣于藏府 妇人则月水不通 三损损于胃 飮食不为肌肤 自下而上者 一损损于肾 骨痿不能起于床 二损损于肝 筋缓不能自收持 三损损于脾 飮食不能消化 论曰心肺损而色败 肝肾损而形痿 谷不能消而脾损 感此病者皆损之病 渐渍之深 皆虚劳之疾也○夫众病积聚 皆起于虚 虚生百病○世人 惟知百病生于心而不知百病生于肾 飮酒食肉醉饱 入房不谨节慾 妄为伤精则肾水空虚 不能平其心火 心火纵炎伤其肺金 是絶水之源 金水衰亏不能胜其肝木 肝木盛则剋脾土而反生火 火独旺而不生化 故阳有余阴不足 独热而不久矣

虚劳证 虚者皮毛肌肉筋脉骨髓气血津液不足是也○凡飮食减少 精神昏短 遗精梦泄 腰背胸脇筋骨引痛 潮热自汗 痰盛咳嗽 是虚劳常证也○皮虚则热 脉虚则惊 肉虚则重 筋虚则急 骨虚则痛 髓虚则堕 肠虚则泄 三阳实三阴虚汗不出 三阴实三阳虚汗不止○诸虚不足 荣卫俱竭 五劳七伤 骨蒸潮热 腰背拘急 百节痠疼 夜多盗汗 心常惊惕 咽燥脣焦 嗜卧少力 肌肤瘦悴 咳嗽多痰 咯唾血丝 寒热往来 颊赤神昏 专不进食 服热药则烦躁上冲 服凉药则膈满腹痛 最难为治

五劳证 五劳者 心劳血损 肝劳神损 脾劳食损 肺劳气损 肾劳精损也◎忽喜怒 大便苦难 口内生疮 此为心劳○面目乾黑 精神不定 不能独卧 目视不明 频频下泪 此为肝劳○口苦舌强 呕逆醋心 气胀脣焦 此为脾劳○短气面肿 鼻不闻香 咳嗽唾痰 两脇胀痛 喘息不定 此为肺劳○小便黄赤 兼有余沥 腰痛耳鸣 夜间多梦 此为肾劳◎曲运神机为心之劳 其证血少面无色 惊悸 盗汗梦遗 极则心痛咽肿○尽力谋虑为肝之劳 其证筋骨拘挛 极则头目昏眩 ○意外过思为脾之劳 其证胀满少食 极则吐泻肉削 四肢倦怠○预事而忧为肺之劳 其证气乏 心腹冷痛 极则毛焦津枯 咳嗽闹热○矜持志节为肾之劳 其证腰脊痛 遗精白浊 极则面垢脊痛◎心劳则口舌生疮 语澁 肌瘦○肝劳则脇痛 关格不通○脾劳则气急 肌痺 多汗○肺劳则气喘面肿 口燥咽乾○肾劳则尿赤阴疮 耳鸣面黑

六极证 数转筋 十指爪甲皆痛 为筋极○牙齿动 手足痛 不能久立 为骨极○面无血色 头髮堕落 为血极○身上往往如鼠走 体上乾黑 为肉极○气少无力 身无膏泽 翕翕羸瘦 眼无精光 立不能定 身体苦痒搔之生疮 此为精极○胸脇逆满 恒欲大怒 气少不能言 此为气极

七伤证 虚损之疾 生自五劳 卽生六极 復生七伤○阴寒 阴痿 里急 精漏 精少 精淸 小便数○阴汗 精寒 精淸 精少 囊下湿痒 小便澁数 夜梦阴人 其病皆小便赤热 或如鍼刺

人身阳有余阴不足 天为阳而运于地之外 地为阴而居乎中 天之大气擧之 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 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 人受天地之气 以生天之阳气为气 地之阴气为血 故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 气常有余而血常不足也○人之一身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故滋阴补血之药 自幼至老不可缺也

辨气虚血虚阳虚阴虚 形肥而面浮白者阳虚○形瘦而面苍黑者阴虚○房劳思虑伤心肾则阴血虚○飢饱劳役伤胃气则阳气虚 此伤证之至要也○呼吸少气 懒言语 动作无力 目无精光 面色晄白 此兼气虚也○虚脉多弦 弦而濡大无力为气虚○脉沉微无力为气虚甚○脉弦而微为血虚○脉澁而微为血虚甚○右脉浮而大或大而弦皆为虚劳 盖阳盛阴虚之证 暮多见之○右脉虚微细弦 为虚劳者 乃阴阳俱虚之证也 晨多见之

虚劳治法 劳倦之疾百脉空虚 非滋润粘腻之物以养之 不能实也 或者妄施金石燥热等药 以致气血乾涸 心肾不交 故火炎于上 为痰嗽 为咯血 为口乾 为五心热 水走于下 为遗精 为赤白浊 为小便滑数 误矣哉○虚损皆因水火不济 火降则血脉和畅 水升则精神充满 但以调和心肾为主兼补脾胃则飮食进而精神气血自生矣○治损之法 损其肺者益其气 损其心者调其荣血 损其脾者调其飮食适其寒温 损其肝者缓其中 损其肾者益其精○损其肝者缓其中 谓调血也 问曰当用何药以治之 答曰 当用四物汤 以其中有芍药故也○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谷肉果菜百味珍羞 无非补也 今之医者不通其法 惟知大补之道 轻则当归鹿茸天雄附子 重则乳石丹砂加之以灼艾 火转盛而水愈涸 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味 阴也 补精以阴求其本也 然乃谷菽果菜出于天赋 自然冲和之味 故有食人补阴之功 非烹饪调和偏厚之味出于人为者也○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温 养也 温存以养 使气自充 气充则形完矣 曰补曰温各有其旨 局方悉以温热药佐辅名曰温补 岂理也哉○虚损之证 峻补者乌附天雄姜桂之属 润补者鹿茸当归苁蓉之属 淸补者两门冬人参地黄之属也

阴虚用药 阴虚 卽血虚也○凡阴虚证 每日午后恶寒发热 至晩亦得微寒而解 脉必虚濡而数 絶类疟证 但疟脉弦而虚脉大弦为辨耳 若误作疟治 多致不救

阳虚用药 阳虚 卽气虚也○脉微弱 少气力 自汗不止者 阳虚

阴阳俱虚用药 阴阳俱虚 谓气血皆不足也

心虚药 心虚 血气不足 以成虚劳◎凡人年老有患无子者 有患白髮者 予曰 无子责乎肾 髮白责乎心 何则 肾主精精盛则孕成 心主血血盛则髮黑 今也 嗜慾无穷而亏其本然之眞 忧虑太过而损其天然之性 心君火也 肾相火也 君火动而相火翕然从之 相火动则天君亦瞀乱而不宁矣 是二者有相须之道焉 盖天地间不过阴阳五行而已 五行有相生者有相制者 今心火上炎由乎肾水亏而不能制耳 是髮白不独由于心也 肾精妄泄由乎心之所逼而使之 是无子不独由于肾也 今粗具一方 补血生精宁神降火 庶乎兼治

肝虚药 虚劳肝损 面无血色 筋缓 目暗◎凡男子 方当壮年而眞气犹怯 此乃禀赋素弱 非虚而然 僣燥之药尤宜速戒 滋益之方羣品稍众 药力细微难见功效 但固天元一气 使水升火降则五藏自和 百病不生

脾虚药 虚劳证 肌肉消瘦 飮食不进 此是脾虚

肺虚药 虚劳证 咳嗽痰盛 气急 或唾血 此为肺虚

肾虚药 肾藏有二左为肾右为命门 肾属水 水不足则为阴虚 命门属火 火不足则为阳虚◎六味地黄元 治虚劳 肾气衰弱 久新憔悴 寝汗发热 五藏齐损 瘦弱虚烦 骨蒸痿弱 脉沉而虚 此药专补左尺肾水 兼理脾胃 少年水亏火旺 阴虚之证 最宜服之 凡人年幼被诱慾太早者 根本受伤及禀赋薄者 又劚丧之过隐讳不敢实告 以致元气虚惫 或遗精盗汗 神疲力怯 飮食不生肌肉 面白 五心发热 夏先恶热 冬先怕寒 腰疼膝重 头晕目眩 故曰水一亏则火必胜 火动则肺金受剋而痰嗽作矣 或劳汗当风 面生粉刺则虚损成矣 宜服此药 可保无虞◎肾气丸 乃滋肺之源 以生肾水也 水泛为痰之圣药 血虚发热之神剂 又能补肝 盖肾肝之病同一治故也◎三一肾气丸 此药有补有泻 夫五藏藏精血者也 精血一虚 邪水乘之而为湿热 补者所以补其精血 泻者所以泻其湿热也 此方旣有知母黄栢以泻火 茯苓泽泻以渗湿 尤为备也○古方 如肾气丸固本丸补阴丸 俱是滋阴补血之剂 然固本丸 胸满有痰者忌之 补阴丸 脾虚有湿者忌之 惟肾气丸 专于补肾滋阴而兼理痰湿 最为切当 但品味数少 不足以尽其变 今将三方合而为一 名曰三一肾气丸 其间补泻兼施 庶乎可也

虚劳通治药 凡人四肢痿弱无力多困 未知阴阳先损 可用六味地黄元 春秋宜肾气丸 冬宜八味丸○戒曰 人妄服燥烈之药 谓药势偏有所胜而病生焉 犹悯苗不长而揠之也○盖三焦者 乃下焦元气生发之根蒂也

虚劳生死证 难经曰 七传者死 间藏者生 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 间藏者传其子也 何以言之 假令心病传肺 肺病传肝 肝病传脾 脾病传肾 肾病传心 一藏不再伤 故言七传者死也 间藏者传其所生也 假令心传脾 脾传肺 肺传肾 肾传肝 肝传心 是子母相传 周而復始 如环无端 故言生也 今考之 经文所谓七传者只六传而已 谓一藏不再伤 按其数乃有四藏不再受伤也 夫此条言虚劳之证也 其所谓七传者 心病上必脱肾病传心一句 其一藏不再伤 当作三藏不再伤 皆传写之误耳 盖虚劳之证必始于肾经 五藏从相剋而逆传已尽 又復传于肾与心则水絶灭而火太旺 故死而不復再传彼之三藏矣 其有从相生而顺传者有生生不息之义 故间藏者生也

虚劳脉代证 虚劳不足 汗出而闷 脉结代 心动悸 行动如常 不出百日死 急者十余日死

煎厥证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絶 辟积于夏 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 耳闭不可以听 溃溃乎若坏都 汨汨乎不可止 註曰 以煎迫而气逆 因以煎厥为名 厥谓气逆也 夫目盲所视 耳闭厥听 大矣哉 房之为患也○治法 与阴虚火动同 当用滋阴降火之药

解?证 尺脉缓澁 谓之解? 释曰 尺为阴部肝肾主之 缓为热中 澁为无血 故谓之解? 解?者寒不寒 热不热 弱不弱 壮不壮 儜不可名 谓之解?也○髓伤则消烁 胻痠体解?然 不能行去○解者肌肉解散 ?者筋不束骨 其证似寒非寒 似热非热 四肢骨节解散 怠惰烦疼 飮食不美 或因伤酒 或中湿 或感冒风寒 或房事过多 或妇人经事不调 以此得病 宜通其气血 疎其腠理 以内伤兼外感药调之

注夏病 平人脉大为劳 极虚亦为劳 夫劳之为病 其脉浮大 手足烦热 阴寒精自出 脚痠削不能行 小腹虚满 春夏剧 秋冬瘥 俗谓之注夏病○大者热邪也 极虚者气损也 春夏剧者时助邪也 秋冬瘥者时胜邪也○属阴虚元气不足

二阳病 二阳之病 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 其传为风消 其传为息贲者 死不治 註曰 二阳 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 隐曲 谓隐蔽委曲之事也 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 心受之则血不流 脾受之则味不化 血不流故女子不月 味不化故男子少精 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 由血虚精少 证属虚劳

难治不治证 虚劳之疾 不受补者难治○喉中生疮声哑者难治○久卧生胝疮者难治○虚极之病 火炎面红 发喘痰多 身热如火 趺肿溏泄 脉紧不食者死○五败死证 手足肿无文绞 心败○脣反黑无纹 肺败○面黑有疮 肝败○阴肿囊缩 肾败○脐突肿满 脾败○九死候者 手足靑○手足久肿○脉枯齿乾○语声散鼻虚张○脣寒冷宣露○脣肿齿焦○手循衣缝○汗出不流○舌卷卵缩○十絶证者 气短目视亭亭无精光 心絶○口鼻虚张气復短 肺絶○面靑眼视人不直数出泪 肝絶○面黑眼睛黄 素汗不流 肾絶○泄涎唾不觉时时妄语 脾絶○爪甲靑恶骂不休 胆絶○背脊痠疼 腰重反覆难 骨絶○面无精光 头髮自落 血絶○舌卷缩如红丹 嚥唾不得 足踝小肿 肉絶○髮直如麻 汗出不止 肠絶

霍乱

霍乱之因 土郁之发 民病呕吐霍乱注下○太阴所至 为中满霍乱吐下○岁土不及 风乃大行 民病飱泄霍乱 体重腹痛 筋骨摇倂○霍乱之病 皆因飮食 非关鬼邪○内有所积外有所感 阳不升阴不降 乖隔而成 非因鬼邪 皆飮食所致 此先哲确论也○霍乱者挥霍变乱也 凡人内素有郁热外又感寒 一时阴阳错乱 然病本因飮食失节生冷过度 以致湿热内甚 中焦失运 不能升降 是以上吐下泻○霍乱 或因飮冷 或冒寒 或失飢 或大怒 或乘舟车 伤动胃气 令人吐泻倂作 用药迟缓 须臾不救○霍乱多责于热 故夏秋为盛○霍乱之病 由风湿暍三气之合成也 风者肝木也 湿者脾土也 暍者心火也 肝主筋 故风急甚则转筋也 吐者暍也 心火炎上故呕吐也 泄者脾土也 脾湿下流 故泄泻也○皆脾热所生也 斯言为正

霍乱形证 霍乱证 心腹卒痛 呕吐下利 增寒壮热 头痛眩晕 先心痛则先吐 先腹痛则先利 心腹俱痛吐利并作 甚则转筋 入腹卽死○三焦为水谷之道路 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 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 邪在中焦则吐利并作 病因飮食不节 淸浊相干 阴阳乖隔 轻者只曰吐利 重者挥霍变乱乃曰霍乱 因邪入脾胃 故发为吐利○霍乱一证 夏秋为多 寒月亦有之 盖有伏暑而作○人之藏府冷热不调 或飮食不节生冷过多 或起居失宜露卧当风 使风冷之气归于三焦 传于脾胃 脾胃得冷 不能消化水谷 致令眞邪相干 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 心腹疼痛发作吐利 有心痛而先吐者 有腹痛而先利者 有吐利俱发者 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復吐利虚烦者 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 或转筋拘急疼痛者 或但呕而无物出者 或四肢逆冷烦闷昏塞而欲死者 随证治之

霍乱有乾有湿 此病有乾霍乱湿霍乱 乾霍乱死者多 湿霍乱死者少 盖吐利则所伤之物得以泄出 虽甚重 胃中水谷泄尽则止矣 所以死者少也 乾霍乱死者多者以其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则所伤之物不得出泄 壅闭正气 隔絶阴阳 烦扰 闷躁 喘胀而死矣

乾霍乱治法 吐利不得 谓之乾霍乱○乾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刺痛 状若神灵所附 吐利不得 顷刻之间 使致闷絶 急用盐汤吐之○乾霍乱最难治 死在须臾 升降不通故也 当先吐以提其气之横格 不可用凉药○乾霍乱者气痞于中 吐利不得 所伤之物壅闭正气 关格阴阳 烦躁喘胀者必死 急用吐法 鍼委中出血○一名绞肠沙 腹痛不可忍 或手足厥冷 乃肠胃绞缩在腹也

湿霍乱治法 上吐下泻 谓之湿霍乱○凡霍乱吐泻 渴为热 不渴为寒○霍乱乃湿热兼风木为害 治宜散风寒利湿降火

霍乱后转筋 阳明属胃与大肠 以养宗筋 暴吐暴泻 津液骤亡 宗筋失其所养 故轻者两脚转筋而已 重者遍体转筋 入腹手足厥冷 危甚风烛矣

霍乱后烦渴 吐泻旣多 津液暴亡 以致烦渴引飮不止

霍乱后虚烦 霍乱后 虚烦不得眠 或热渴

禁忌法 霍乱吐泻之时 切勿与谷食 虽米汤一呷下咽立死 必待吐泻止 过半日 飢甚方可与稀粥 以渐而将息

不治证 脉洪大可治 脉微而囊缩舌卷者不治○乾霍乱吐泻不得 胸腹胀硬 面脣靑黑 手足冷过肘膝 六脉伏絶 气喘急 舌短囊缩者死○脉微迟气少不语为难治○大渴大躁大汗遗尿者死

呕吐

呕吐之因 诸呕吐逆冲上皆属于火○胃膈热甚则为呕 火气炎上之象也○呕吐哕者俱属于胃 胃者緫司也 以其气血多少为异耳 呕者阳明也阳明多血多气 故有声有物 气血俱病也 吐者太阳也太阳多血少气 故有物无声 乃血病也 以橘红为主 哕者少阳也少阳多气少血 故有声无物 乃气病也 以半夏为主 究其三者之源 皆因脾气虚弱 或因寒气客胃 或因飮食所伤而致○湿呕者有物有声食已则呕 乾呕者空呕无物 緫属阳明气血俱病 故呕比吐为重也○刘河间谓 呕者火气炎上 此特一端耳 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 有气逆者 有寒气郁于胃口者 有食滞心肺之分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 有胃中有火与痰而呕者○呕家 虽有阳明证 愼不可下 逆之故也

呕吐治法 呕吐有冷热二证 冷者面靑 手足厥冷 食久乃吐○热者面赤 手足热 食已卽吐○大病后 胃热 虚烦而呕○时常口吐淸水 或冷涎自下涌上者脾热所致也○胃虚而呕者宜推扬谷气○欲知胃中有热 手足心皆热者 是为热也○停水而呕者心下怔忡○呕家有痈脓 不须治呕 脓尽自愈矣

恶心乾呕 恶心者欲吐不得吐 见飮食则心便恶之 虽曰恶心 实非心经之病 皆在胃口上○胃口有热有痰○恶心吐淸水 胃口有痰有热有虚 皆用生姜○乾呕者有声无物也

食痺吐食 食痺 谓食已心下痛 阴阴然不可名也 不可忍也 吐出痛乃止 此胃气逆而不下行也○痛而呕为寒 经云 寒气客于肠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呕吐而脉弦者 肝胜于脾也 由风痰覇绊于脾胃之间 故恶心欲吐 飮食不下 当先实其脾土

吐病有三 气为上膈 属上焦 食已暴吐者今世谓之呕吐也○食飮入而还出为下膈 食晬时 乃反出之 属中下二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今世谓之膈气反胃○吐有三因 乃气积寒也 皆从三焦论之 上焦在胃口 上通天气 主纳而不出 中焦在中脘 上通天气下通地气 主腐熟水谷 下焦在脐下 下通地气 主出而不纳○上焦吐者皆从于气 气者天之阳也 其脉浮而洪 其证食已暴吐 渴欲飮水 大便燥结 气上冲胸而发痛 其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 有阴有阳 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 其脉浮而弦 其证或先吐而后痛 或先痛而后吐 治法当以小毒药去其积 木香槟榔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 地道也 其脉沉而迟 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小便淸利 大便秘而不通 治法宜以毒药通其闭塞 温其寒气 大便渐通 復以中焦药和之 不令大府结闭而自安也

噎膈反胃病因 三阳结谓之膈 註曰 三阳者大小肠俱热结也 盖小肠热结则血脉燥 大肠热结则不能便 膀胱热结则津液涸 三阳热结 脉必洪数有力 前后闭塞 下旣不通 必反而上行 所以噎食不下 纵下復出 乃阳火上行而不下降也○少阳所至 为呕涌溢食不下 此理明矣○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血液俱耗 胃脘乾藁 其藁在上近咽之下 水飮可行食物难入 间或可入入亦不多 名之曰噎 其藁在下与胃相近 食虽可入难尽入胃 良久復出 名之曰膈 亦曰反胃 大便秘少若羊屎然 名虽不同 病出一体○食下则胃脘当心而痛 须臾吐出 食出痛乃止 其藁在贲门 此上焦之噎膈也 或食物可下难尽入胃 良久復出 其藁在幽门 此中焦之噎膈也 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其藁在关门 此下焦之噎膈也○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 名曰膈噎 膈者有拒格之意 卽膈食反胃也○丹溪曰 噎膈有五 五膈者忧恚寒热气也 在心脾之间 上下不通 或结于咽喉 时觉有所妨碍 吐之不出嚥之不下 由气郁痰结而然 五噎者忧食劳气思也 飮食卒然阻滞而不下 反胃也膈也噎也 受病皆同○噎当是神思间病 惟内观自养可以治之 其言深中病情○膈噎之证 不属虚 不属实 不属冷 不属热 乃神气中一点病耳○噎病皆生于血枯 血枯则燥矣 得病情合经旨者丹溪一人而已

噎膈反胃治法 噎病生于血乾 夫血者阴气也 阴主静 内外两静则藏府之火不起 而金水二气有养 阴血自生 肠胃津液传化合宜 何噎之有○曰胃脘乾藁果可治乎 曰 古方用人参以补肺 御米以解毒 竹沥以淸痰 乾姜以养血 粟米以实胃 密以润燥 姜以去秽 正是此意○噎膈反胃 大率属血虚 气虚 有痰 有热○多飮牛羊乳为上策 但不可以人乳代之 盖有七情烹饪之火故也 切不可用香燥药 宜薄滋味

呕吐噎膈反胃宜通大便 病人欲吐者切不可下 逆之故也○阳明之气下行则顺 今逆而上行 谨不可泄固也 然呕吐者每每大便秘结 上下壅遏 气不流行 盍思所以区画而利导之○阴虚 邪气逆上 窒塞呕哕 不足之病也 此地道不通 当通其闭 大便利则呕吐哕自止矣○呕吐证 忌用利药 此言其常 只呕吐而大小便不秘澁者利药所当忌也 若大小肠膀胱热结不通 上为呕吐隔食 若不用利药开通发泄则 呕吐何由而止乎 古人用三一承气汤 正是此意○通利大便 以开下焦之壅塞○呕吐家多大便秘结 虚冷者温而利之 若大便热结 用蜜导法或猪胆汁醋法

难治不治证 呕吐脉弱 小便自利 身微热而厥者虚极 难治○噎膈反胃证 年高者不治○粪如羊屎者不治 大肠无血故也○不淡飮食 不断房室者不治○气血俱虚者则口中多出沫 但见沫多出者必死○反胃 吐白沫者可治 吐黄沫者不可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798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咳嗽

咳嗽病因 人感于寒 微则为咳 甚者为泄为痛○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形寒飮冷则伤肺 肺伤则咳嗽○秋伤于湿冬必咳嗽者 盖秋伤于湿积于脾也 大抵素秋之气 宜淸而肃 若反动之则气必上冲而为咳嗽 甚则动脾湿而为痰也 是知脾无留湿则虽伤肺气亦不为痰 若有痰而寒少热多 故咳嗽 咳嗽非专主乎肺病 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 故风寒先能伤之也 经曰五藏六府皆能使人咳 非独肺也 各以其时主之而受病焉 非其时则传以与之也 所病不等 寒燥湿风火皆能令人咳 惟湿病 痰飮入胃 留之而不行 上入于肺则为嗽 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 湿在肝经谓之风痰 湿在肺经谓之气痰 湿在肾经谓之寒痰 所治不同 各随证用药○咳谓无痰而有声 肺气伤而不淸也 嗽谓无声而有痰 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者有痰而有声 因伤肺气 动于脾湿 故咳而兼嗽也○咳者声咳之咳 俗谓之嗽者是也 肺主气形寒飮冷则伤之 使气上而不下 逆而不收 冲击膈咽 令喉中遥遥如痒 习习如梗 是冷嗽 甚者续续不已 连连不息 坐卧不安 言语不竟 动引百骸 声闻四隣矣

咳嗽虽属肺亦有脏腑之异 咳嗽上气 厥在胸中 过在手阳明太阴○肺之令人咳何也 曰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愿闻其状 曰 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飮食入胃从肺 系上至于肺则肺寒 肺寒内外合邪 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 非其时则各传以与之 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则肝先受之 乘夏则心先受之 乘至阴则脾先受之 乘冬则肾先受之○何以异之 曰 肺咳之状 咳而喘息有音 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 咳则心痛 喉中吤吤如梗状 甚则咽肿喉痺 肝咳之状 咳则两脇下痛 甚则不可以转 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 咳则右胠下痛 阴阴引肩背 甚则不可以动 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 咳则腰背相引而痛 甚则咳涎○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曰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 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 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 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 小肠咳状 咳而失气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 膀胱咳状咳而遗尿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咳状咳而腹满 不欲食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使人多浊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嗽作有四时早晏之异 凡咳嗽 春是春升之气 夏是火炎上最重 秋是湿热伤肺 冬是风寒外束○大槩 春气上升宜润肺抑肝 夏火上炎宜淸金降火 秋湿热甚宜淸热泻湿 冬风寒重宜解表行痰 用药发散之后 以半夏等药逐去其痰 庶不再来○早晨嗽多者 胃中有食积 至此时 火气流入肺中○上半日嗽多 属胃中有实火○午后嗽多 属阴虚○黄昏嗽多 此火气浮于肺 不宜用凉药 当敛而降之○夜嗽 宜降阴分火

咳嗽诸证 咳因气动为声 嗽乃血化为痰 肺气动则咳 脾湿动则嗽 脾肺二藏俱动则咳嗽俱作也

风嗽 风乘肺则鼻塞声重 口乾喉痒 语未竟而咳○伤风咳者脉浮 增寒壮热 自汗恶风 口乾烦躁 鼻流淸涕 欲语未竟而咳

寒嗽 寒伤肺者 咳则胸紧 声哑○脉紧 增寒发热 无汗恶寒 烦躁不渴 遇寒而咳○风寒者鼻塞声重恶寒○一种咳嗽 每遇寒则发 乃寒包热也 解表则热自除○脾肺皆受寒邪则 面白脉弦 微涎出 口甘 水反侮土寡于畏也 腹中大寒 痰白作泡 口甘涎沫者 胃中寒而不和 以辛甘热去之

热嗽 伤于暑热而得咳则 口燥 声嘶 吐沫○伤暑咳者 脉数 烦热引飮口燥 或吐涎沫 声嘶 咯血○凡咳嗽 面赤 胸腹脇常热 惟足乍有凉 时其脉洪滑者热痰在内也

湿嗽 湿胜肺者 咳则身重 骨节烦疼洒淅○湿伤咳者脉细 骨节烦疼 四肢重着 或有汗小便不利

郁嗽 卽火咳甚者 乾咳而无痰 乃肾水焦枯 邪火独炎于肺○火郁者 有声痰少面赤者是也

劳嗽 虚劳咳嗽也○劳嗽者 盗汗出 兼痰多 作寒热 宜补阴淸金○酒色过度 虚劳少血 津液内耗 心火自炎 遂使燥热乘肺 咯唾脓血 上气涎潮 其嗽连续而不已○好色之人 元气虚弱 咳嗽不愈

食积嗽 因食积生痰 咳嗽 胸满 噫酸○有食积 面靑白黄色不常 面上如蟹瓜路 一黄一白者是也○食积嗽 非靑黛瓜蒌实 不除

气嗽 七气积伤 成咳嗽 痰涎凝结 或如败絮 或如梅核 滞塞咽喉 咯不出嚥不下 妇人多有之

痰嗽 者痰出嗽止 胸膈多满 盖湿痰在胃上 干于肺则必作咳嗽○痰嗽者 嗽动便有痰声 痰出则欲止也

乾嗽 者无痰有声是也 此证本于气澁 澁微者连咳十数声 方有痰出 澁甚者虽咳十嗽声 亦无痰出 是为乾咳嗽也○乾咳者 肺中无津液也○乾咳嗽极难治 此系火郁之证 乃痰郁火邪在肺中 用苦桔梗以开之 下用补阴降火之剂 不已则成劳 此不得志者有之○燥痰不出者 用蜜水吐之 烧生姜胡桃 皆治无痰而嗽者 以辛甘润其肺也

血嗽 瘀血咳嗽者 喉间有腥气 或吐唾血瘀 因打扑伤损而致

酒嗽 酒性大热 因伤 引飮冷 与热凝于胃中不散而成湿 故痰作咳嗽

久嗽 乃积痰久留肺脘 粘滞如胶 气不升降 或挟湿与酒而作

火嗽 有声痰少面赤者是也 或烦渴引飮 脉洪数○肺肾 乃人身之化源也

夜嗽 夜间咳嗽 属阴虚 宜降阴分火○凡夜嗽久嗽 多属肾气亏损 火炎水涸 或津液涌而为痰○治之用知母止嗽 勿用生姜 以其辛散故也

天行嗽 时令不正 人多感冒咳嗽

通治咳嗽药 咳而无痰者 以辛甘润其肺 故咳嗽治痰为先 治痰者下气为上 是以南星半夏 胜其痰而咳嗽自愈 枳壳橘红 利其气而痰飮自下○咳之为病有二 咳卽出痰者脾湿胜而痰滑也 有连咳十数不能出痰者肺燥胜而痰湿也 滑者宜南星半夏皂角灰之属 燥其脾 澁者宜枳壳紫苏杏仁之属 利其肺○外感久则郁热 内伤久则火炎 俱宜开郁润燥

喘证有八 喘急者 气因火郁而成稠痰 在肺胃也○喘者火气甚则气盛而息麤也○呼吸急促者谓之喘 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 虚者气乏身冷痰如氷 实者气壮胸满身热便硬○喘者 肺主气 形寒飮冷则伤肺 故其气逆而上行冲 冲而气急 喝喝而息 数张口抬肩 摇身滚肚者也○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乃肺之络脉逆而不得随经上下故也○火气甚为夏热 衰为冬寒 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 病热则气盛而息麤○寒水为阴 主乎迟缓 热火为阳 主乎急数 是以寒则息迟气微 热则息数气盛而为喘也○ 喘 非风寒伤肺则痰火胀肺 风寒则祛散 痰火则疎导 但火急者亦不可纯用苦寒 宜温以切之○凡喘 未发以扶正气为主 已发以散邪为主

风寒喘 寻常感冒风寒 内郁肺胀 逆而为喘○冷喘则遇寒而发○肺寒肺虚 必有气乏表怯 冷痰如氷之证

痰喘 痰喘者 凡喘便有痰声○肺实肺热 必有壅盛胸满 外闹上炎之状○凡喘正发时 无痰而将愈 时却吐痰者乃痰在正发之时 闭塞不通而喘 当其时开其痰路则易安 宜桔梗瓜蒌仁枳壳杏仁苏叶前胡等 引出其痰 然后调其虚实

气喘 七情所伤 气急而无声响○惊忧气郁 惕惕闷闷 引息鼻张 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是也○喘者 上气急促 不能以息之谓也○气虚气短而喘 不可用苦寒之药 火盛故也 宜用人参蜜灸黄栢麦门冬地骨皮之类○气实人因服黄芪过多而喘 用三拗汤 以泻其气

火喘 手太阴之脉 是动则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所生病者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是皆冲脉之火行于胸中而作也○平居则气平和 行动则气促而喘者是冲脉之火上攻也○火炎于肺胃而喘者乍进乍退 得食则减 食已则喘 大槩胃中有实火 膈上有稠痰 食入于咽 坠下稠痰 喘卽暂止 稍久食已入胃 反助其火 痰再升上 喘反大作 俗不知此 作胃虚治 以燥热之药 以火济火也○热喘者发于夏 不发于冬○华佗云 盛则为喘 减则为枯 活人书云 发喘者气有余也 凡看文字须会得本意 肺气若盛而有余则 当淸肃下行而不喘 以其火入于肺 衰与不足而为喘焉 故言盛者言肺中之火盛也 有余者言肺中之火有余也 故泻肺火以苦寒之剂 实补肺也

水喘 水气者漉漉有声 怔冲 喘息○病人飮水多 必暴喘满○水肿腹胀而喘者 盖喘必生胀 胀必生喘 二证相因皆小便不利 肺主气 先喘而后胀者 宜淸金降火而行水次之 脾主湿 先胀而后喘者 宜燥湿行水而淸金次之○支飮 喘不得卧 加短气倚息 其脉平○夫不得卧 卧则喘者 是水气之客也 水者循津液而流也 肾者水藏主津液 主卧与喘也○水喘 停飮 胸膈满闷 脚先肿也○因湿热太盛而为喘 邪气盛则实 实者宜下之○肺与肾 皆以至阴 积水喘急咳嗽 盖水乘之也

久喘 久病气短 不能接续 似喘非喘

胃虚喘 胃虚极则气上逆 抬肩撷肚 喘而不休○胃喘则身热而烦 经云 胃为气逆 又云 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府 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 上为喘呼 又云 阳明厥则喘而惋 惋则恶人 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厥逆连藏则死 连经则生 此胃喘

阴虚喘 血虚则阳无所依附而上奔○阴虚者气从脐下 直冲淸道而上 宜降气滋阴○阴虚喘 宜降心火 补眞阴 益精血○阴虚火动 痰喘不絶声者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凡喘不得卧 其脉浮按之虚而澁者为阴虚 去死不远 愼勿下之 必死

诸伤发喘嗽 凡人夜行则喘出于肾 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 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 淫气伤心 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 勇者气行则已 怯者着而为病也

喘嗽宜辨寒热 因风者遇风则嗽甚 因寒者値寒则嗽剧 因热者遇热则嗽卽发 更有一验甚的 但问遇夜飮酒夜间如何 若喫酒后嗽甚则有热也 喫酒了嗽减则有寒也 涎淸白者有寒也 黄浊者有热也

喘嗽宜分虚实 治法最要分肺虚实 若肺虚久嗽 宜补之 若肺实有火邪或新嗽 宜泻之○肺之生病嗽喘 大抵秋冬则实春夏则虚 若实则面赤飮水 身热痰盛 涕唾稠粘 或咽乾面肿 若虚则面白脱色 气少不语 喉中有声 痰唾淸利○肺感微寒 八九月间肺气大旺 病嗽者病必实 非久病也 宜泻之

喘嗽声嘶 乃血虚受热

喘嗽上气出于肾虚 夫肾虚为病 不能纳诸气以归元 故气逆而上咳嗽痰盛 或喘或胀 髓虚多唾 足冷骨痿 胸腹百骸俱为之牵掣 其嗽愈重 其声愈乾 君子当于受病之处 图之可也○抑犹有说焉 肺出气也 肾纳气也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藏 凡咳嗽暴重 动引百骸 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 此肾虚不能收气也 毋徒从事于宁肺○咳嗽烦寃者 肾气之逆也

喘嗽熏药 久喘嗽 非此不除○久咳夜咳冬咳风入肺窍者 宜熏之

哮证 哮以声响言 喘以气息言○哮卽 痰喘甚而常发者○哮吼者肺窍中有痰气也○治哮专主乎痰 宜吐法 吐药中多用醋 不可用凉药 必带表散 此寒包热也 必须薄滋味○哮喘遇冷则发者有二证 一者属中外皆寒 一者属寒包热○喘促喉中如水鷄响者 谓之哮 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 谓之喘○水哮者 因幼时水蓄于肺为痰

肺胀证 咳而上气烦燥者为肺胀 欲作风水 发汗卽愈○肺胀 咳而上气 烦燥而喘 脉浮者 心下有水气○肺胀主收敛○肺胀而嗽 或左或右 不得眠 此痰挟瘀血 碍气而病 宜养血以流动乎气 降火疎肝以淸痰

肺痿证 热在上焦者 因咳为肺痿 肺痿之病何以得之 曰 或从汗出 或从呕吐 或从消渴小便利数 或从便难 又被快药下利 重亡津液故得之○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遗尿小便数 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 必眩多吐涎○肺痿咳唾 咽燥欲飮水者自愈 自张口者短气也○寸口脉数其人咳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 此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咳 胸中隐隐痛 脉反滑数 此为肺痈○肺痿之证 寒热往来 自汗咳唾 口中涎多 大槩养肺养气养血淸金降火○咳嗽有浊唾涎沫 或咳嗽唾中有红线脓血 名曰肺痿 热在上焦故也○肺痿将变为痈

咳逆证 又曰吃逆 乃气病也 气自脐下直冲上 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 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 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 人之阴气依胃为养 胃土损伤则木来侮之矣 阴为火所乘 不得内守 木挟相火乘之 故直冲淸道而上 言胃弱者阴弱也 虚之甚也○孙眞人云 咳逆遍寻方论无此名称 盖咳逆者哕逆之名 古人以咳逆为哕耳 大抵咳逆者卽 内经所谓病甚者其声哕是也 啘者今人所谓乾呕是也○咳逆者 气逆上冲而作声也 俗谓之?逆是也 其发也或三五声而止 或七八声而止 或有连续不絶收气不回者 或有病久 脾胃衰败而发咳逆 额上出汗 连声不絶者最为恶候 乃不治之证也

咳逆与哕为一 哕病 成无己许学士谓之吃逆是也 或曰东垣海藏以哕为乾呕 陈无择又以为咳逆 何也 荅曰 灵枢经云 哕 以草刺鼻令嚔 嚔而已 无息而疾迎引之 立已 大惊之 亦可已 详此三法 正是治吃逆之法 今人用纸捻刺鼻便嚔 嚔则吃逆立止 或闭口鼻气使之无息 亦立已 或作寃盗贼大惊骇之 亦已 此以哕为咳逆 为得经旨也 谓之哕者吃声之重也 谓之吃者哕声之轻也 皆因病声之轻重而名之也

咳逆治法 咳逆当分有余不足 不足者因内伤及大病后发 其证 胃弱面靑肢冷 便软○有余者因外感胃燥及大怒大饱而发 其证 面红体热 便闭○凡吐利后多作哕 此由胃中虚膈上热 故哕 或至八九声相连 收气不回 至于惊人者 若伤寒及久病得此 甚恶○咳逆阴证 胃寒 脉细 或吐下虚极○咳逆阳证 发热 口苦 胸满 脉数○伤寒热病 阳明内实 失下而发哕者 宜下之○咳逆者火热奔急上行而肺阴不纳 何其当哉 故便秘者下之 便软者泻火

痢后咳逆 凡咳逆多发于痢后 由中气虚甚也

食塞咳逆 飮食塡塞胸中 或食物太甚 噎而不下 发为咳逆○人之哕者何气使然 曰 谷入于胃 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 俱还入于胃 新故相乱 眞邪相攻 气幷相逆復出于胃 故为哕○取嚔以通之

痰闭咳逆 痰闭于上火动于下 无别证忽然发哕 从胸中起 盖蔘芦泻肺 肺衰气降而火土復位矣

水结咳逆 胃中虚冷不能食者 飮水则哕○或飮水太过 成水结胸而发哕○飮水过多而吃逆者 别无恶候

过笑咳逆 笑哕食哕 皆属有余之证 探鼻取嚔或久闭气 可止

咳逆易治难治证 哕声频密相连者为实 可治 若半时哕一声者为虚 难治 多死 死在朝夕○咳逆至七八声相连 收气不回者难治

禁忌法 凡火嗽 忌用人参半夏陈皮等 燥药○凡气嗽 忌用鸎粟壳肉豆蔲等 澁药○凡咳嗽 口乾咽燥有痰者 不可用南星半夏 宜用瓜蒌仁贝母 若飮水者又不宜瓜蒌 恐泥膈不松快耳

嗽喘咳逆不治证 咳而羸瘦 脉坚大者死○咳而脱形 发热 脉小坚急者死○凡咳喘至肺胀 有咽疮失音者必死○脉数有热 喘咳吐血 上气不得卧者死○上气 面浮肿 肩息 脉浮大 不治 又加胀尤甚○凡喘 烦燥 无脉 身冷 神昏者死○胸前高起 手足厥冷 脉散及数者皆死○汗出髮润喘者 为肺絶○身汗如油 喘者为命絶○直视谵语 喘满者不治○诸有笃病 正气欲絶之时 邪气盛行 多壅逆而为喘 然则喘之危恶 又安可以寻常目之○久嗽不止成劳 或声哑 或喉生疮者 不治○凡咳逆 小便闭澁 或腹满者不治 脉见沉微散者死○泻痢后咳逆及伤寒结胸发黄而咳逆俱难治○伤寒及久病得咳逆 俱为恶候 服药不效则宜灸之必差 灸而不差则必不救矣

积聚

积聚之因 喜怒不节则伤藏 藏伤则虚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 留着于脉 稽留不去 息而成积○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 饱食则益大 飢则益小○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 饱食则痛 飢则安○着于肠胃之膜原 痛而外连于缓筋 饱食则安 飢则痛○着于膂筋在肠后者 飢则积见 饱则积不见 按之不得○淸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积之始 生 得寒乃生 厥乃成积 厥气生足悗 足悗生胫寒 胫寒则血脉凝澁 血脉凝澁则寒气上入于肠胃 入于肠胃则?胀 ?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 日以成积○卒然多飮食则胀满 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阳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 阴络伤则血内溢 血内溢则后血 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 肠外有寒汁沫 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 不得散而积成矣○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 曰 皮肤薄而不泽 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恶 恶则邪气留止 积聚乃成 肠胃之间寒温不次 邪气稍至 蓄积留止 大聚乃起○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络血之中血澁 不得注于大经 血气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积矣

论五积六聚 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 故阴沉而伏 阳浮而动 气之所积名曰积 气之所聚名曰聚 积者五藏所生 聚者六府所成 积者阴气也 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其部 上下有所终始 左右有所穷处 聚者阳气也 其始发无根本 上下无所留止 其痛无常处◎肝之积名曰肥气 在左脇下 如覆盃有头足 久不愈令人发咳逆(一云脇痛) 痎疟 连岁不已○心之积名曰伏梁(如梁之横架心下)起脐上 大如臂 上至心下 久不愈令人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稍右)在胃脘 覆大如盘(一作盃) 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 发黄疸 飮食不为肌肤○肺之积名曰息贲(喘息奔而上行也)在右脇下 覆大如盃 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 喘咳 发肺痈○肾之积名曰奔豚 发于小腹 上至心下 若豚状或下或上无时 久不已令人喘逆 骨痿 少气◎肝积 面靑脉弦而长(一作细)定在左脇下○心积 面赤脉数而实 定在心下○脾积 面黄脉大而虚(一作沉而实)定在中脘○肺积 面白脉数而浮 定在右脇下○肾积 面黑脉寸口大实(一作沉而急)定在小腹

伏梁有二证 帝曰病有小腹 盛上下左右 皆有根 此为何病 可治否 岐伯曰 病名曰伏梁 裹大脓血 居肠胃之外 不可治 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 环脐而痛 是为何病 岐伯曰 病名伏梁 此风根也 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 肓之原在脐下 故环脐而痛不可动之 动之为水 尿澁之病 此二病同名而实异也

六郁为积聚癥瘕痃癖之本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郁者病结不散也○热郁而成痰 痰郁而成癖 血郁而成癥 食郁而成痞满 此必然之理也○又气郁而湿滞 湿滞而成热 热郁而成痰 痰滞而血不行 血滞而食不消化而遂成痞块 此六者相因而为病也○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 当升者不得升 当降者不得降 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 此为传化失常 六郁之病见矣○一曰气郁 二曰湿郁 三曰热郁 四曰痰郁 五曰血郁 六曰食郁 此六郁也 六郁不言风寒者 风寒郁则为热故也○治郁之法 顺气为先 降火化痰消积分多少而治 苍朮芜芎緫解诸郁○经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 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张子和曰 木郁达之谓吐之 令其条达也 火郁发之谓汗之 令其疎散也 土郁夺之谓下之 令无壅碍也 金郁泄之谓渗泄 解表利小便也 水郁折之谓抑之 制气冲逆也 此治五郁之大要耳

气郁 胸满脇痛 脉沉澁 宜用香附芜芎苍朮

湿郁 周身关节走痛 首如物蒙 足重 遇阴寒便发 脉沉濡 宜用苍朮川芎白芷赤茯苓

热郁 目蒙 口乾舌燥 小便赤浊 脉沉数 宜用靑黛香附苍朮川芎栀子

痰郁 胸满 动则喘急 起卧怠惰 寸脉沉滑 宜用海石香附子瓜蒌仁南星

血郁 四肢无力 能食 小便淋 大便红 脉沉芤澁 宜用桃仁红花靑黛川芎香附子

食郁 噫酸恶食 黄疸 鼔胀痞块 脉气口紧盛 宜用苍朮香附山楂子神麴鍼砂醋炒

痞块积聚所属部分 凡痞块积聚 在中为痰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积○夫左为血块 右为食积 中为痰飮 此言诚然 夫左关 肝胆之位主藏血液 右关 脾胃之位主藏飮食 中间则为水谷出入之道路 所以左为血块 右为食积 中为痰飮 其理昭然

痞块证治 块是有形之物 气不能成块 乃痰与食积死血也○凡痞块 在皮里膜外 俱宜二陈汤 加补气行气药 先须断厚味○治块 当降火消食积(痰)行死血 块去后 须大补之○凡妇人有块 多属死血○痞块一名癥瘕 其不能移动也 是癥块也 或有或无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 是瘕块也○凡腹中有块 不问积聚癥瘕 俱为恶候 切勿视为寻常 若胀满已成 胸腹鼔急 虽仓扁復生 亦莫能救其万一也

积聚治法 治积 当察其所痛 以知其病有余不足 可补可泻 无逆天时 详藏府之高下 如 高者越之 结者散之 客者除之 留者行之 坚者削之 强者夺之 咸以耎之 苦以泻之 全眞气药补之 随所利而行之 节飮食 愼起居 和其中外 可使必已○凡积病 不可用下药 徒损眞气病亦不退 当用消积药 使之融化则自消除根矣○经曰 治积聚 有化积 消积 挨积 磨积 而无下积之说 盖不可直便取下以伤胃气也○诸积 勿轻吐下 徒损眞气 积亦不去 奔豚尤不可吐○内经曰 破积用毒药 衰其太半而止药 凡大积大聚 消其太半 乃止药 过剂则死○积初为寒 宜辛温消导 久则为热 宜辛寒推荡○治积要法 以所恶者攻之 所喜者诱之则易愈○宿血滞气 凝结为癥瘕 腹中痞槐坚硬作楚 当以破气药伐之

癥瘕痃癖证治 癥者坚而不移 瘕者坚而能移 皆因痰飮食积死血而成 块积聚癥瘕痃癖 其实一也○癥名有七 蛟龙鱼鳖獭狐蛇是也 亦曰蛇蛟鳖肉髮虱米也 瘕名有八 靑黄燥血脂狐蛇鳖是也 此等病偶因食物相感而然 瘕比癥稍轻 又有肠覃石瘕血蛊 皆女子之疾 种种不同 乃痞块之异名也○癥者徵也 腹中坚硬 按之应手 曰癥 瘕者假也 腹中虽硬而忽聚忽散 无有常处 曰瘕 癥因伤食 瘕是血生 痞原伤气 癖则伤精○癥瘕 入于妇人子藏则絶产 入于胞络则经闭○痃者 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 筋脉急痛 如臂如指如弦之状○癖者 偏僻在两脇之间 有时而痛 凡癥瘕痃癖得冷则痛○积者迹也 挟痰血以成形迹 亦郁积至久之谓也 聚者緖也 依元气以为端緖 亦聚散不常之意也○癥者徵也又精也 以其有所徵验 及久而成精萃也 瘕者假也又遐也 以其假借气血成形 及歷年遐远之谓也○痃癖者悬絶隐僻 又玄妙莫测之名也○痞与痃癖 乃胸膈间之病 积与聚为肚腹内之疾 其为上中二焦之病 多见于男子 其癥与瘕独见于脐下 是为下焦之疾 故常得于妇人也○治法同积聚○肠覃 生于肠外月事时下 石瘕 生于胞中月事不下

养正积自除 养正积自除 譬如 满座皆君子 纵有一小人 自无容地而出 令人眞气实胃气强则积自消矣 更能断厚味 节色慾 戒暴怒 正思虑 庶乎万全而无害○壮人无积 虚人则有之 皆由脾胃怯弱气血两衰 四时有感 皆能成积 若遽以磨积破结之药治之 疾似去而人已衰矣 治法当先补虚 使气血壮则积自消○又治五积六聚癥瘕积块 元气虚弱瘦怯 飮食不进 四肢沉困○凡攻击之药 有病则病受之 无病则胃气受伤 胃气者淸纯冲和之气也 惟与谷肉菜果相宜 盖药石皆偏胜之气 虽参芪性亦偏 况攻击者乎

肠覃石瘕血蛊证治 肠覃 乃寒气客于大肠 与胃相搏 结而为瘕覃 延日久瘜肉乃生 始如谿卵 久如怀胎 按之坚推之移 月事时下或多或少 此气病而血未病也○石瘕者 胞中伤损 瘀血结成 久则坚硬如石 塞于子门大如怀孕 月事不下 乃先感寒气而后血壅所致○血蛊 卽癥瘕之甚者 腹肚坚硬如石

息积病 脇下满气逆 二三岁不已 病名曰息积 此不妨于食 不可灸刺 积为导引服药 药不能独治也

诸物伤成积 凡人脾胃虚弱 或飮食过常 或生冷过度 不能剋化 致成积聚结块 心腹胀满 噫气呑酸 面靑肌瘦

食积 食不消化 成积痞闷

酒积 酒伤成积者 面黄黑 腹胀 时呕痰水

面积 食麪过多成积○?糕伤成积 噫酸心腹痛

肉积 食肉过多成积

鱼蟹积 食鱼蟹过伤成积

果菜积 多食果菜成积

茶积 喜吃茶成积成癖 及吃乾茶

水积 多飮水浆成积 胸脇引痛 沥沥有声

血积 瘀血成积 或因打扑 或因堕落以致 蓄于胸腹 面黄 粪黑

虫积 飮食积聚 变化成虫

难治证 积聚癥瘕不转动者 难治必死○五积中奔豚证最为难治 奔豚从小腹 起上冲咽喉 发作欲死 復还止 皆从惊恐得之 越人曰 惊者神上越也 盖奔豚病上冲咽喉者 随神上越故也○医为病所困者 惟阴虚之难补 久积之难除 玉山自倒 阴虚之谓也 养虎遗患 久积之谓也 人之罹此二患者 可不惧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798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浮肿

浮肿之因 肿者钟也 寒热气所钟聚也○诸湿肿满皆属脾土○三阴结谓之水 註曰 三阴结 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 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下焦溢为水 註曰 下焦为分注之所 气窒不泻则为溢水○少阴何主肾 曰 肾者至阴也 至阴者盛水也 肺者太阴也 少阴者冬脉也 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皆积水也○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曰 肾者胃之关也 关闭不利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 故为胕肿 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胕肿 谓皮肉俱肿 按之陷下 泥而不起也○阴阳气道不通 四海闭塞 三焦不泻 津液不化 水谷幷行肠胃之中 别于廻肠 留于下焦 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 水溢则为水胀○水肿 由脾虚湿胜 凝闭渗道 水渍妄行 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而肿 皮薄而光 手按成窟 擧手卽满是也 或腹大如鼓而面目四肢不肿者 名曰胀满 又名鼓胀 皆脾土湿热为病 肿轻而胀重也○肾热传于膀胱 热盛逆于脾胃 脾虚而不能制肾水 脾主四肢 故流走而身面皆肿也 若加喘者重也 何以然 肾水胜而克退脾土 及胜心火 心又胜肺 肺为心剋 故喘也○久喘 久疟 久痢 羸悴之余 皆患此病

浮肿徵兆 诸有水气者 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何以然 水者阴也 目下亦阴也 腹者至阴之所居 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目里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颈脉动喘疾咳曰水○足胫肿曰水○视人之目窠上微壅 如蚕新卧起之状 其颈脉动时咳 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 风水肤胀也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 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 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故飮食不节 喜怒不时 津液内溢 乃下流于睾 血道不通 日大不休 俛仰不便 趋翔不能 此病荥然有水也

浮肿形证 水病 下为?肿大腹 上为喘呼不得卧者 标本俱病 故肺为喘呼 肾为水肿 肺为逆不得卧○湿胜则濡泄 甚则水闭胕肿◎水病有五种 一曰风水 其脉自浮 外证骨节疼痛 恶风○二曰皮水 脉亦浮 外证胕肿按之没指 不恶风 其腹如鼓 不渴 当发其汗○三曰正水 其脉沉迟 外证自喘○四曰石水 其脉自沉 外证腹满不喘○五曰黄汗 其脉沉迟 身发热 胸满 四肢头面肿 久不愈必致痈脓 又曰 久则肌肉溃烂 阴囊足胫水出◎又有五藏水 心水者 其身重而少气 不得卧 烦而躁 其阴大肿○肝水者 其腹大 不能自转侧 脇下腹中痛 时时津液微生 小便续通○肺水者 身肿 小便难 时时鸭溏○脾水者 其腹大 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 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 其腹大 脐肿 腰痛 不得溺 阴下湿如牛鼻上汗 其足逆冷而黄瘦○其状 目胞上下微肿 如褁水 通身浮肿 咳喘怔忪 股间淸凉 小便澁黄 皮薄而光 手按成窟擧手卽满 是浮肿也◎又有阳水阴水 阳水多外因 涉水冒雨 或感风寒暑湿 其证 先肿上体肩背手臂 热渴而二便闭○阴水多内因 飮水及茶酒 飢饱劳役房劳 其证先肿下体 腰腹胫跗 身凉大便利○烦渴 小便赤澁 大便秘结 此为阳水○不烦渴 大便溏 小便不赤澁 此为阴水◎石水者 肾水停在脐下 小腹肿大 结硬如石 故云石水○肺水者 流溢皮肤遍身皆肿 但腹如故不满 亦不渴○水蛊者 水毒之气结聚于内 令腹渐大 动摇有声 常欲阴水 皮肤麤恶○朝宽暮急血虚 暮宽朝急气虚 朝暮急血气俱虚

水肿治法 治肿胀大法 宜补中行湿利小便○治浮肿 宜以辛散之 以苦泄之 以淡渗利之 使上下分消其湿 正所谓 开鬼门洁净府 开鬼门者谓发汗也 洁净府者利小便也○诸有水者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当发汗 乃愈○夫为肿之水 乃腐浊之气 渗透经络 流注谿谷 灌入隧道 血亦因之而化水 欲藉脾土以制之 导肾气以利之 殊不知脾病则金气衰 木寡于畏而来侮土 脾欲不病不可得矣 治法宜淸心经之火 补养脾土全运化之职 肺气下降 渗道开通 使败浊之气稍淸者 復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 甚者在上为汗 在下为尿 以渐而分消矣○他病久则 皆能变水○夫心肾眞火 能生脾肺眞土 今眞火旣亏 不能滋养眞土 故土不制水 水液妄行 三焦不泻 枢机不运 肿胀满溢 喘息奔急 股冷舌乾 不能正偃 小便不通○因霖雨所伤 肢体浮肿 大便溏 腹胀肠鸣时痛 飮食减少 脉弦细而缓 此脾胃虚弱而湿气盛也

十水证 一曰靑水 先从左右脇肿起 根在肝 用大戟○二曰赤水 先从舌根肿起 根在心 用葶苈子○三曰黄水 先从腰腹肿起 根在脾 用甘遂○四曰白水 先从脚肿起 根在肺 用桑白皮○五曰黑水 先从外肾肿起 根在肾 用连翘○六曰玄水 先从面肿起 根在外肾 用芫花○七曰风水 先从四肢肿起 根在骨 用泽泻○八曰石水 先从肾肿起 根在膀胱 用藁本○九曰高水 先从小腹肿起 根在小肠 用巴豆○十曰气水 或盛或衰 根在大肠 用赤小豆

结阳证 经曰结阳者肿四肢 註曰 素尝气疾 湿热加之 气湿热争 故为肿也 邪气渐盛正气渐微 阳气衰少 致邪代正气 不宣通 故四维发肿 诸阳受气于四肢也 今人见手足关节肿痛 全以为风治者误矣

气分证血分证 飮隔痞满 腹鸣 骨痛冷痺则 曰气分 亦曰水分○经脉不行 血化为水 四肢红肿则 曰血分 皆水气之所由作也

可治不治证 凡浮肿 阴囊软者可治○患肿人腹上 以手按之 有窝者可治○肿满善证 男从上而肿下 女从下而肿上 所患未久 旋利肿退 喘定则愈矣○男从脚下 女从头上肿起 皆为逆 阴阳微妙如此○大凡虚肿 先起于腹而后散于四肢者可活 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治○至若蛊胀而肚上有靑筋○腹满而大便滑泄○久疟而转作虚浮○与夫脣黑伤肝 缺盆平伤心 脐突伤脾 足心平伤肾 背平伤肺 皆为不治之证○或肉硬或手掌平皆不治○脣肿齿焦者死○掌肿无纹者死○阴囊茎俱肿者死○脉絶口张足肿者死○足趺肿膝如斗者死○凡水肿 大喘 气麤 不食 乃肾水盈溢 上行傍浸于肺也 不治

禁忌法 凡水肿惟忌盐 虽毫末许不得入口 若无以为味卽 水病去后 宜以醋少许调和飮食 欲去病切须忌盐○凡水肿 极忌甘药 助湿作满○尤忌鍼刺 犯之流水而死○病嗽及水 全宜禁盐

胀满

胀满之源 卫气之在身也 常然并脉循分肉 行有逆顺 阴阳相随乃得天和 五藏更始四时有序 五谷乃化 然后 厥气在下荣卫留止 寒气逆上眞邪相攻 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荣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 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凡人 七情内伤 六淫外侵 飮食失节 房劳致虚 脾土之阴受伤 转输之官失职 胃受水谷不能运化 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 于是 淸浊相混 隧道壅塞 气化浊血 瘀郁为热 热留而久 气化成湿 湿热相生 遂成胀满 经曰鼓胀是也 以其外虽坚满 中空无物 有似乎鼓 其病胶固 难以治疗 故又名曰蛊若虫侵蚀有蛊之义○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藏 入五藏则?满闭塞○浊气在上则生?胀 註曰 浊气谓寒气也 寒气在上 聚而不散则成胀○足太阴之脉病 腹胀 足阳明之脉病 亦腹胀○太阴所至为畜满 脾为阴中之太阴 无阳则不能化五谷 乃大寒为胀满 故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 此之谓也○凡胀 初起是气 久则成水 治比水肿更难 盖水肿飮食如常 鼓胀飮食不及 常病根深痼 必三五年而后成 治肿气补中行湿足矣 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导 更断盐酱音乐妄想 不责速效 乃可万全

胀满形证 中满腹胀者 其面目四肢不肿而腹肚胀起 中空似鼓者是也 ○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 但腹胀四肢不甚肿者为蛊 蛊卽胀也○腹满?胀 支膈胠脇 下厥上冒 过在足太阴阳明○胀有虚实 虚胀为邪 吐利不食 时胀时减 按之则陷而软○实胀 阳热为邪 身热咽乾 常胀内痛 按之不陷而硬○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可下之○腹胀时减復如故 此为寒 宜温之○服满不减 减不足言 须当下之

胀病有七 夫胀者皆在于藏府之外 排藏府而郭胸脇 胀皮肤 故命名胀○胀病 亦谓鼓胀○其脇痛面黑 是气鼓○脇满 小腹胀满 身上有血丝缕 是血鼓○嗳气作酸 饱闷腹胀 是食鼓○恶寒 手足厥冷 泻去淸水 是水鼓○胸腹胀满 有块如鼓者 是痞散成鼓

寒胀 腹满濡 时减 吐利厥冷 宜温之

热胀 以阳幷阴则阳实阴虚 阳盛生外热 阴虚生内热 脉必浮数 浮则为虚 数则为热 阴虚不能宣导 飮食如故 腹中胀满者 为热胀

谷胀 失飢伤饱 痞闷停酸 朝则阴消阳长 谷气易行 故能食 暮则阴长阳消 谷气难化 故不能食 是为谷胀

水胀 脾土受湿 水渍于肠胃而溢于皮肤 漉漉有声 怔忪喘息 是为水胀

气胀 七情郁结 气道壅塞 上不得降下不得升 身体肿大 四肢瘦削 是为气胀

血胀 烦燥 漱水 迷忘惊狂 痛闷 呕逆 小便多 大便黑 妇人多有之 是为血胀

胀满治法 适寒凉者胀 下之则胀已○中满者泻之于内○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大槩 寒胀多而热胀少也○鼓胀 宜补中行湿 此脾虚之甚 必须远音乐断厚味○治法 理宜补脾 又须养肺金以制木 使脾无贼邪之虑 滋肾水以制火 使肺得淸化之令 却盐味以防助邪 断妄想以保母气 无有不安 医者不察病源 急于取效 病者苦于胀 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 殊不知 宽得一日半日 其胀愈甚病邪甚矣 眞气伤矣去死不远 此病之起固非一年 根深蔕固 欲取速效自求祸耳 知王道者可与语此也○凡腹胀 须用姜制厚朴 初得是气胀 宜行气疎导之剂 久则成水胀 宜行湿利水之剂○肥人腹胀 是湿○瘦人腹胀 是热○色白人 是气虚○中满 比胀稍轻 俗云倒饱是也

浊气在上则生?胀 淸气在下则生飱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 註曰 浊气 寒气也 寒在上焦则水谷精微之气不能运化 郁结而为胀满

胀满乃眞脏病也 胀满 由脾虚之极 乃眞藏病也 如反胃劳瘵 亦然皆眞藏病也 凡人之病眞藏不病则 五行相生相制以适于平 虽不服药而自愈 如火极伤金则有水以制之 有土以生之 如木极克土则有金以制之 有火以生之 所谓亢则害承迺制也 虽然亦有恶药忌医而误之者 盖正气与病邪不相两立 一胜则一负 久则病剧正脱而不免于死 然则有病 不服药可乎 不用医可乎

胀满泄泻 腹胀经久 忽泻数升 昼夜不止 服药不验 乃为气脱 最难救

可治不可治证 胀满得之未久 或胀或消 腹皮稍软 不泄不喘 随治随差 若脐心突起 利后腹胀急 久病羸乏 喘息不得安 名曰脾肾俱败 不治○腹胀身热脉大 是一逆也○腹鸣而满 四肢淸泄 其脉大 是二逆也○腹大胀四末淸 脱形泄甚 是三逆也○腹胀便血 其脉大时絶 是四逆也 并不治○腹满咳逆 不得小便 不治○腹大满而下泄 不治○胀满 或兼身热或兼如疟 皆不可治○久病羸乏 卒然胀满 喘息不得与夫 脐心突起 或下利频频 未见一愈者耳

消渴

消渴之源 二阳结谓之消 註曰 二阳结 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 肠胃藏热则喜消水谷也○手阳明大肠主津液 所生病热则目黄口乾 是津液不足也 足阳明胃主血 所生病热则消谷善飢 血中伏火是血不足也 结者津液不足 结而不润 皆燥热为病也○消者烧也 如火烹烧 物理者也○心移寒于肺为肺消 肺消者飮一溲二 死不治 註曰 金受火邪 肺藏消烁 气无所持 故飮一而溲二也○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註曰 心肺两间中有斜膈膜 膈膜下际内连于横膈膜 故心热入肺 久久传化内为膈热 消渴而多飮也○瘅成为消中 註曰瘅 谓消热病也 多飮数溲谓之热中 多食数溲谓之消中○凡消瘅 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此人因数食甘美而多肥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 註曰 食肥则腠理密而阳气不得外泄 故肥令人内热 甘者性气和缓而发散逆 故甘令人中满 然内热则阳气炎上 炎上则欲飮而嗌乾 中满则阳气有余 有余则脾气上溢 故转为消渴○喜渴者由心热也 心主便汗 便汗出多则肾中虚燥 故令渴 凡夏月渴而汗出多则小便少 冬月不汗 故小便多 皆平人之常也

消渴形证 渴病有三 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肾○热气上腾心虚受之 心火散漫不能收敛 胸中烦燥 舌赤脣红 此渴引飮常多 小便数而少 病属上焦 谓之消渴○热蓄于中脾虚受之 伏阳蒸胃 消谷善飢 飮食倍常 不生肌肉 此渴亦不甚烦 小便数而甛 病属中焦 谓之消中○热伏于下肾虚受之 腿膝枯细 骨节痠疼 精走髓虚 引水自救 飮水不多 随卽尿下 小便多而浊 病属下焦 谓之消肾○自消肾而析之 又有五石过度之人 眞气旣尽 石势独留 阳道兴强 不交精泄 谓之强中 消渴轻也 消中甚焉 消肾又甚焉 若强中则其毙可立待也○上消者肺也 又谓之膈消 多飮水而少食 大便如常 小便淸利○中消者胃也 渴而飮食多 小便赤黄○下消者肾也 小便浊淋如膏油之状 面黑耳焦而形瘦○渴而多飮为上消 消谷善飢为中消 渴而尿数有膏油为下消○五藏六府皆有津液 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 故为渴 夫渴者数飮水 其人必头目眩 背寒而呕 皆因里虚故也○飮水而安睡者实热也 飮水少倾卽吐者火邪假渴耳

消渴有三 养肺降火生血为主 分上中下治之○上消者舌上赤裂 大渴引飮 膈消是也○中消者善食而瘦 自汗 大便硬 小便数 所谓瘅成为消中者是也○下消者烦燥引飮 耳轮焦乾 小便如膏 腿膝枯细 所谓焦烦水易亏者是也○三消 多属血虚不生津液

食?证 大肠移热于胃 善食而瘦 又谓之食?○胃移热于胆 亦曰食? 註曰 ? 易也 飮食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也 治法与消中同

消渴小便甛 消渴者 肾虚所致 每发则小便必甛 以物理推之 淋饧醋酒 作脯法 须臾卽甛 足明人之食后 滋味皆甛 流在膀胱 若腰肾气盛则上蒸 炎气化成精气 下入骨髓 其次为脂膏 又其次为血肉 其余则为小便 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 五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 若腰肾旣虚冷则不能蒸化谷气 尽下为小便 故味甘不变 其色淸冷则肌肤枯藁也

消渴由坎火衰少 肺为五藏华盖 若下有煖气 蒸则肺润 若下冷极则阳不能升 故肺乾而渴 易乾上坤下 其卦为否 阳无阴不降 阴无阳不升 故成否也 譬如釜中有水以火煖之 又以板覆则煖气上腾 故板能润 若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升 此板终不得润 火力者腰肾强盛 常须煖补肾气 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 亦免乾渴之患

消渴与脚气相反 消渴与脚气 虽皆为肾虚所致 其为病则相反 脚气始发于二三月 盛于五六月 衰于七八月 消渴始发于七八月 盛于十一十二月 衰于二三月 其故何也 盖脚气壅疾也 消渴宣疾也 春夏阳气上 故壅疾发则宣疾愈 秋冬阳气下 故宣疾发则壅疾愈 审此二者疾可理也

酒渴 嗜酒积热 津液枯燥 烦渴引飮 专嗜冷物

虫渴 虫在藏府 耗其津液而成消渴

强中证 多因耽嗜色慾 或服丹石 眞气旣脱 热邪独盛 飮食如汤消雪 肌肤日削 小便如膏油 阳强与盛 不交精泄 三消之中 最为难治

消渴传变证 消渴之疾未传 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 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 皆为不治之证○末传痈疽者何也 此火邪胜也 其疮痛甚而不溃 或赤水者是也 末传中满者何也 如上消中消制之太急 寒药伤胃 久而成中满之疾 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復生也○消渴久病 变成发痈疽 或成水病 或双目失明○甚而水气浸渍 溢于肌肤则 胀为肿满 猛火自炎 留于分肉则发为痈疽 此又病之深而证之变者也○渴利者 谓随飮卽小便也 由肾气虚不能制水液 故随飮卽小便也 以其内热故小便利 小便利则津液竭 津液竭则经络澁 经络澁则荣卫不行 荣卫不行则热气留滞 故成痈疽也

消渴须预防痈疽 消渴之人 常须虑患大痈 必于骨节间忽发痈疽而卒 须预防之

不治证 肺消者飮一溲二死不治 盖肺藏气 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 余者为溲 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故飮一溲二而如膏油也 津液下脱 未能荣养 故渐形瘦焦乾也 或问经云飮一溲二死不治 仲景復用八味丸治之何也 曰 飮一未至溲二者病尙浅 犹可治 故仲景肾气丸治飮水一升小便亦一升之证 若小便过于所飮则无及矣○消渴之余 传为胀满 发为痈疽 及强中证 皆不治

禁忌法 热中消中 不可服膏梁芳草石药○消渴病宜愼者有三 一飮酒 二房劳 三咸食及麪 能愼此三者 虽不服药亦可自愈○百日以上 不可鍼灸 鍼灸则疮中出脓水不止而死○渴疾 大忌半夏南星燥剂

黄疸

黄疸之因 湿热相交民病瘅 瘅卽黄 单阳而无阴也○诸发黄 皆小便不利 惟瘀血发黄小便自利 盖热结下焦则热耗津液而小便不利 血结下焦则热但耗血而不耗津液 故小便自利 ○发黄譬如?麴 五疸同归湿热 盖湿热熏蒸血热 土色上行 面目延及爪甲身体俱黄 黄卽疸也○盖黄疸者 湿热与宿谷故也 俗谓之食劳黄○食劳疳黄一名黄胖 夫黄疸者暴病也 故仲景以十八日为期 食劳黄者宿病也 至有久不愈者○凡病当汗而不汗则生黄 当利小便而不利亦生黄 盖脾主肌肉四肢 寒湿与内热相合故也○五疸 同是湿热 终无寒热之异○脉沉 渴欲飮水 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腹胀满 面萎黄 躁不得睡 属黄家○凡时行感冒 及伏暑未解 宿食未消 皆能发黄○时行疫疠亦能发黄 杀人最急○伤寒病 遇太阳太阴司天 若下之太过 往往变成阴黄 寒水太过 土气不及 故多变此疾

黄疸有五 身痛而色微黄 齿垢黄 爪甲上黄 皆黄疸也○尿黄赤安卧者曰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已食如飢者胃疸

黄疸 者小便面目牙齿肢体如金 因暴热 用冷水洗浴 热留胃中 故食已善飢 安卧懒动

酒疸 病酒发黄疸 必小便不利 其候心中热足下热 是其证也○心中懊憹而热 不能食时欲吐 名曰酒疸○飮酒常多 进食常少 心中懊憹 鼻燥足热 谓酒疸

谷疸 谷疸之为病 寒热不食 食则头眩 心中不安 久久发黄○谷疸者食已头眩 腹胀 因胃热大飢 过食停滞所致○食则腹满怫郁 眩晕心忪 是谓谷疸

女劳疸 额上黑 微汗出 手足心热 薄暮则发 膀胱急 小便自利 名曰女劳疸○大劳当慾 大热交接以致 发热恶寒 小腹满急 是谓色疸 亦曰女劳疸

黄汗 黄汗之病 身肿发热 汗出而渴 汗出染衣 色正黄如黄栢汁 以汗出时入水浴得之○发热不渴 身肿而汗 汗如黄栢汁 曰黄汗

黄疸治法 诸疸小便黄赤色者为湿热 当作湿热治○诸疸 小便色白 不可除热者无热也 若有虚寒证 当作虚劳治之○诸疸 小便不利为里实 宜利小便 或下之○无汗为表实 宜发汗 或吐之○色如烟熏黄 乃湿病也一身尽痛 色如橘子黄 乃黄病也一身不痛 湿家之黄色暗不明 热家之黄如橘子色 甚者勃勃出染 着衣如黄栢汁○治黄疸与湿病相似 轻则渗利 重则大下 黄自退矣○黄疸因食积者下其食积 其余但利小便为先 小便利白 其黄自退

酒疸最重 五疸之中 惟酒疸变证最多 盖酒之为物随人性量不同 有盈石而不醉者 有濡脣而辄乱者 以酝酿而成 有大热毒 渗入百脉 不止发黄而已 溢于皮肤为黑为肿 流于淸气道中则眼黄鼻齆 种种不同也

黑疸难治 脾与肾俱病 为黑疸色疸 又名女劳疸 身黄额黑○黄家 日晡时当发热而反恶寒 此为女劳得之 膀胱急 小腹满 一身尽黄 额上黑 足下热 因作黑疸 腹胀如水状 大便黑或时溏 此女劳之病 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酒疸因下之久久变为黑疸 目靑面黑 心中如啖蒜虀状 大便正黑 小便亦或黑 难治

阴黄 身面俱黄 肢体沉重 背寒身冷 心下痞硬 自汗 小便利 脉紧细空虚 此寒凉过度 变阳为阴也 或遇太阳太阴司天之岁 寒湿太过 亦变此疾

疫疠发黄 天行疫疠亦能发黄 谓之瘟黄 杀人最急

搐鼻退黄法 凡黄疸 由湿热毒气浸入淸气道中 宜纳药鼻中 滴出黄水卽愈

黄疸通治药 黄疸之疾 脾受湿热 郁而不行 亦多有腹胀之候 治法大要 疎导湿热于大小便之中

疸癖爱喫土炭生米茶叶

可治不治证 黄疸之病 当以十八日为期 治之十日已上宜差 反剧为难治 十日以外入腹 喘满烦渴面黑者死○疸而不渴者可治 疸而渴者难治 发于阴部其人必呕 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凡黄家候 其寸口脉近掌无脉 口鼻冷黑色 并不可治○形体如烟熏 直视摇头 为心絶 环口黧黑 柔汗发黄 为脾絶 皆不治○脾胃稍实 更断厚味则可治 伤酒色恣口腹者难治

痎疟

疟病之源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魄汗未尽 形弱而气烁 穴兪以闭 丛为风疟○风成为寒热 又曰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风气盛于皮肤之内 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腠理开则洒然寒 闭则热而闷 名曰寒热○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盖伤之浅者近而暴 伤之重者远而深 痎疟者久疟也 是知夏伤于暑 湿热闭藏而不能发泄于外 邪气内行 至秋而发为疟也○疟之为病 以暑舍于荣卫之间 得秋之风寒所伤而后发 亦有非暑 因风寒感冒而得之者 在于阳则发热 在于阴则发寒 幷则病作 离则病止 作止故有时 在气则发早 在血则发晏 浅则日作 深则间日 或在头项 或在背中 或在腰脊 虽上下远近之不同 在太阳则一也○大法风暑 当发汗 夏月多在风凉处 歇遂闭其汗而不泄 故也 ○疟有凌虐之状 在伤寒久则为坏证 在内伤久则为劳察 然则岂美疾哉

疟疾形证 疟之始发也 先起于毫毛 伸欠乃作 寒慄鼓颔腰脊俱痛 寒去则内外皆热 头痛如破 渴欲飮冷○夫阴阳上下交争 虚实更作 阴阳相移也 阳幷于阴则阴实而阳虚 阳明虚则寒慄鼓颔 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 阴气胜则骨寒而痛 寒生于内 故中外皆寒 阳盛则外热 阴虚则内热 内外皆热则喘而渴 故欲冷飮也○夫疟之始发也 阳气幷于阴 当是之时 阳虚而阴盛 外无气故先寒慄也 阴气逆极则復出之阳 阳与阴復幷于外则阴虚而阳实 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幷于阳则阳胜 幷于阴则阴胜 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卫虚则先寒 荣虚则先热 表邪多则寒多 里邪多则热多 表里相半寒热相等○人之荣卫 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荣卫行到病所不通 乃作寒战鼓振头颔 中外皆寒 腰脊俱痛 此邪气入于内也 寒战俱已 内外皆热 头痛如破 渴欲飮冷 烦满欲吐 自汗 此邪气发于外也○暑疟单热 湿疟多寒 寒疟先寒后热 风疟先热后寒 余皆先寒后热

寒热先后 疟 先寒而后热者 由夏伤于大暑 其汗大出 腠理开发 因遇夏气凄沧之水 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 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夫寒者阴气也 风者阳气也 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 故先寒而后热也 病以时作 名曰寒疟○先热而后寒者 由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 故先热而后寒 亦以时作 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 阴气先絶 阳气独发 则少气烦寃 手足热而慾呕 名曰瘅疟 瘅谓热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798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寒热往来 病有洒淅恶寒而復发热者何也 曰 阴脉不足阳往从之 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何谓阳不足 假令寸脉微名曰阳不足 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析恶寒 何谓阴不足 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 阳气下陷 入阴中则发热也○阳微则恶寒 阴微则发热 大抵阴不足阳往从之 故内陷而发热 阳不足阴往乘之 故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 ○阳不足则阴邪出表而与阳争 乃阴胜而为寒也 阴不足则阳邪入里而与阴争 乃阳胜而为热也 若邪入而正气不与之争则 但热而无寒矣 阳不足则先寒 阴不足则先热 表邪多则寒多 里邪多则热多 半表半里则寒热相等 乍往乍来而间作也○疟者少阳也 少阳者东方之气也 逆行则发寒 顺行则发热 故分之气异 往来之不定也○身后为太阳 太阳者膀胱水寒也 身前为阳明 阳明者大肠金燥也 少阳之邪在其中 近后膀胱水则恶寒 近前阳明燥则发热 故为往来寒热也○甚者内外失守 眞邪不分 阴阳迭胜 寒热互起则休作无定时矣

疟发日数多少 夏伤于暑 热气盛 藏于皮肤之内 肠胃之外 因秋遇风 及得之以浴水 气舍于皮肤之内 与卫气幷居 卫气者昼日行于阳 夜行于阴 此气得阳而外出 得阴而内薄 内外相薄 是以日作○卫气 与邪相幷则病作 与邪相离则病休 其幷于阴则寒 幷于阳则热 离于阴则寒已 离于阳则热已 至次日 又集而幷合则復病也○其间日发者 由邪气内薄于五藏 横连募原也 其道远其行迟 不能与卫气俱行 不得皆出 故间日乃作也○时有间二日 或至数日发 或渴或不渴 其故何也 曰 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 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 故休 数日乃作也 疟者阴阳更胜也 或甚或不甚 故或渴或不渴○三日一发者 受病一年间日一发者 受病半年连日发者 受病一月二日连发住一日者 气血俱受病也 又曰 三日一发 阴经受病也 最重○阳为府 邪浅与荣卫并行 一日一发○阴为藏 邪深横连募原 不能与正气并行 故间日蓄积乃发 或三四日一发 久则必为疟母

疟发有昼夜早晏之异 其作日晏与日早者何气使然 曰 邪气客于风府 循膂而下 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 其明日日下一节 故其作也晏 此先客于脊背也 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 腠理开则邪气入 邪气入则病作 以此作日稍益晏也 其出于风府 日下一节 二十五日下至骶骨 二十六日入于脊内 注于伏膂之脉 其气上行 九日出于缺盆之中 其气日高 故作日益早也○阳为昼 发邪浅 荣卫昼行背与脊故也○阴为夜 发邪深 荣卫夜行胸与腹故也○阳为子时至巳 阴为午时至亥 如发寅卯而退于未申 或发未申而退于子丑 皆谓之阴阳不分 须用药趱早 或移时分定阴阳 然后 阳疟截住 阴疟升散○从卯至午发者邪在外也 从午至酉发者邪在内也 从酉至子发或至寅发者知邪在血分也

六经疟 初不知何经受病 随其受而取之 有中三阳者 有中三阴者 大抵经中邪气其证各殊 在太阳经者谓之寒疟 治多汗之 在阳明经者谓之热疟 治多下之 在少阳经者谓之风疟 治多和之 此三阳受病皆谓暴疟 发在夏至后处暑前 此乃伤之浅者近而暴也○在阴经者则不分三阴皆谓之温疟 其发在处暑后冬至前 此乃伤之重者远而深也 痎疟者老疟也 故谓之久疟○伤寒余热未净 重感于寒而变疟 名曰温疟 亦曰风疟 此为伤寒坏病 其证先热后寒○疟属三阳 宜汗宜吐 疟属三阴 宜下宜和宜温

诸疟证治

风疟 自感风而得 先热后寒

寒疟 自感寒而得 寒多热少 一名牝疟

热疟 因暑胜热多得之 一名瘅疟 亦曰暑疟

湿疟 因冒袭雨湿 汗出澡浴得之 寒热相半 小便不利

痰疟 因外感内伤郁聚成痰 头痛肉跳 吐食呕沫 甚则昏迷卒倒

食疟 因飮食失节飢饱有伤所致 寒已復热 热已復寒 寒热交倂 苦飢而不能食 食则吐痰 经曰寒热善飢而不能食 食已支满腹胀 病以日作 名曰胃疟是也

劳疟 卽久疟也 寒热微微 寒中有热 热中有寒 最难调治 由表里俱虚 眞元未復 疾虽暂止 小劳復来 经年不差○久疟属元气虚寒 盖气虚则寒 血虚则热 胃虚则恶寒 脾虚则发热 阴火下流则寒热交作 或吐涎不食 或泄泻腹痛 手足逆冷 寒战如慄 皆脾胃虚弱也 但服补中益气汤 诸证悉愈 若投淸脾截疟 多致不起

鬼疟 因感尸疰客忤 寒热日作 梦寐不祥 多生恐怖

疫疟 一方长幼相似 或染时行变成寒热 须叅运气用药

瘴疟 挟山溪 岚瘴蒸毒之气 令人迷困 发狂或哑 乍寒乍热 乍有乍无 南方多病此

痎疟 者老疟也 以其隔三日一发 缠绵不去也○三日一作者邪入于三阴经也 作于子午卯西日者少阴经疟也 作于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经疟也 作于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经疟也 疟得于暑当以汗解 夫感冒与风皆外邪也 故非汗多不解 必先与参朮等补剂为君 加柴葛等发散药 渐而收汗 得汗而虚又行补养 下体属阴最难得汗 补药力到 汗出至足 方是佳兆○老疟系风暑之邪 入在阴分 宜用血药引出阳分而散 古方多用峻剂 恐非所宜○若感病极深 虽得大汗 所感之邪必自藏传出之府 其发无时必乱而失期 若发于午之后寅之前者血受病也 为难愈 须渐趱早亦是佳兆 故治此病 春夏为易秋冬为难 非有他也以汗之难易 为优劣也○凡疟经年不差 谓之老疟 必有痰水瘀血 结成痞块 藏于腹脇 作胀且痛 乃疟母也 虽内虚 非常山槟榔决不能除 但须制熟则不损胃

疟寒热不歇有根 疟之寒热不歇者有根在也 根者何曰飮曰水曰败血是尔 惟癖为疟之母 惟败血为暑热之毒 惟飮与水皆生寒热 故治法 挟水飮者为之逐水消飮 结癖者脇必痛 为之攻癖败血暑毒 隧证而疎利之则寒热自除矣○凡疟 皆因停蓄黄水 或于脇间结癖 惟癖为能生寒热 若取下毒水去其病根则寒热自解 所以 疟剂多用常山 盖水在上则吐之 水在中下则亦能破其癖而下其水故也

寒热似疟 帝曰火热復恶寒发热 有如疟状 或一日发 或间日发 其故何也 岐伯曰 胜復之气会遇之时 有多少也 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 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 此胜復相薄 盛衰之节 疟亦同法○感冒之人 忽觉毛寒股慄 百骸鼓撼 呕不能食 未几转而发热 皆似疟证 不必脉弦 但随证施治

疟疾治法 内经主于暑风 局方主于伤食 丹溪主于痰 虽三因杂至 错乱气血 然捷径以祛暑消痰为要 ○无汗者要有汗 散邪为主带补 有汗者要无汗 扶正气为主带散邪○痎疟 热多者投以半冷半热 解散分阴阳减寒热之剂 度其所作之日 先一时进以抵截之药 去其痰水则收效矣 寒多者投以半生半熟 壮脾进食之剂 次以抵截之药则痰癖去而疾愈矣 须令愼飮食 谨起居则无復攻之患矣

治疟须用分阴阳之药 疟疾者阴阳交争寒热互作 用药须半生半熟 半冷半热 乃收十全之功○无痰不成疟 盖半生半熟 所以分阴阳解寒热也

知疟将差 少阳证知可解者 寒热日不移时而作 邪未退也 若用柴胡而移其时 早移之于晏 晏移之于早 气移之于血 血移之于气 是邪无可容之地 知可解也

禁忌法 凡疟大忌饱食 遇发日食饱 病愈加重○凡疟发时 切不可带热飮食 恐不消而成痞块也○服药 当于未发以前 两时之先 或遇发日凌晨空心与服○患疟人 切忌食猪肉牛肉 必再发○仍节飮食 避风寒 远酒色 愼起居 无不愈

难治不治证 凡阳疟易治 阴疟难治○久疟而復作虚浮不食者未之有瘳○疟病久腰脊强急瘈瘲者不可治○寒热脱形而脉坚搏 是为逆 死不治

瘟疫

瘟疫之因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温○斯疾之召 或沟渠不泄 秽恶不修 熏蒸而成者 或地多死气郁发而成者 或官吏枉抑怨讟而成之者○疫气之发 大则流行天下 次则一方 次则一鄕 次则偏着一家 悉由气运郁发 有胜有復 迁正退位之所致也○凡时行病者 春应暖而反寒 夏应热而反凉 秋应凉而反热 冬应寒而反温 非其时而有其气 是以一岁之中 病无长幼大率多相似 此则时行瘟疫之气 俗谓之天行是也○疫疾 如有鬼厉相似 故曰疫疠○时气者天地不正之气也 非其时而有其气 一家无少长率病者时气也 又谓鬼厉之气 夫鬼无所归乃为厉尔 若天地有不正之气 鬼厉依而为崇 所谓杂其鬼厉之气 不知何经之动也 亦其义也

瘟疫形证 冬合寒反暖 春发温疫 其证发热 腰痛强急 脚缩不伸 胻中欲折 目中生花 或濇濇增寒復热○春合暖反凉 夏发燥疫 其证身体战掉不能自禁 或内热 口乾舌破咽塞声斯○夏合热反寒 秋发寒疫 其证头重颈直 皮肉强痺 或蕴而结核 起于咽喉颈项之侧 布热毒于皮肤分肉之中○秋合凉反阴雨 冬发湿疫 其证乍寒乍热 损伤肺气 暴嗽呕逆 或体热发斑 喘咳引气○感四时不正之气 使人痰涎壅盛 烦热 头疼身痛 增寒壮热 项强睛疼 或飮食如常起居依旧 甚至声哑 或赤眼口疮 大小腮肿 喉痺 咳嗽 稠粘 喷嚔

瘟疫治法 温热病者 夏至前发为温病 夏至后发为热病 谓之伏气伤寒 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也○寒暄不时人多疾疫○众人病一般者是天行时疫 治有三法 宜补宜散宜降○治法 切不可作伤寒正治而大汗大下 但当从乎中治而用少阳阳明二经药

大头瘟证 大头病者 感天地四时非节瘟疫之气所着以成此疾 至于溃裂脓出而又染他人 所以谓之疫疠 大抵足阳明邪热太甚 资实少阳相火为炽 湿热为肿木盛为痛 多在少阳或在阳明 阳明为邪首大肿 少阳为邪出于耳前后○天行一种各曰大头病 俗呼为狸头瘟 从耳前后肿起各曰虾蟆瘟 从頣颔肿起名曰鸬鹚瘟 甚为凶恶 染此者十死八九 宜推运气治之○大头肿又名雷头风 其证头面肿痛疙瘩 甚卽咽喉堵塞 害人最速 冬温后多有此病○大头瘟亦谓之时毒 初发状如伤寒 五七日之间乃能杀人 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 或结核有根 令人增寒发热 头痛肢体痛 甚者恍惚不宁 咽喉闭塞

大头瘟治法 两目鼻面肿者阳明也 耳前后幷额角肿者少阳也 脑后项下肿起者太阳也○服药俱仰卧 使药气上行○治法 当先缓而后急 先缓者邪见于无形之处 至高之分 当用缓缓徐徐服之 寒药则酒浸酒炒皆是也 后急者邪气入于中有形质之所 此为客邪 当急去之○此热气在高巓之上 切勿用降药○十日外不治自愈 若五日已前 精神昏乱 咽喉闭塞 语声不出 头面大肿 食不知味者必死

瘴疫 岭南春秋时月 人感山岚瘴雾毒气 发为瘟疟寒热 此毒气从口鼻入内也○南方疫疠 挟岚瘴溪源蒸毒之气 其状热乘上焦 病欲来时令人迷困 甚则发躁狂妄 亦有哑而不能言者 皆由败血瘀于心 毒涎聚于脾所致

瘟疫热病不治证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 汗不出 大颧发赤 哕者死○二曰 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 目不明 热不已者死○四曰 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 汗不出 呕下血者死○六曰 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 欬而衄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八曰 髓热者死○九曰 热而痉者死 痉者腰折瘈瘲 齿噤齘也

邪祟

邪祟形证 视听言动俱妄者谓之邪祟 甚则能言平生未见闻事及五色神鬼 此乃气血虚极 神光不足 或挟痰火 非眞有妖邪鬼祟也○邪祟之证 似癫而非癫 有时明有时昏○邪之为病 或歌或哭或吟或笑 或眠坐沟渠 啖食粪秽 或裸体露形 或昼夜游走 或嗔骂无度○人为鬼物所魅则 好悲而心自动 或心乱如醉 狂言惊怖 向壁悲啼 梦窹喜魇 或与鬼神交通 病苦乍寒乍热 心腹满 短气 不能飮食○人之精神不全 心志多恐 遂为邪鬼所击 或附着沉沉黙黙 妄言谵语 诽谤骂詈 讦露人事 不避讥嫌 口中好言 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髮无差 人有起心已知其故 登高涉险如履平地 或悲泣呻吟不欲见人 如醉如狂 其状万端○人见五色非常之鬼 皆自已精神不守 神光不完故耳 实非外邪所侮 乃元气极虚之侯也○梦寐不祥 多生恐怖 为祟惑证矣

十疰五尸 人死三年之外 魂神因作风尘 着人成病 曰 风疰 寒疰 气疰 生疰 凉疰 酒疰 食疰 水疰 尸疰 盖疰者住也 言其连带停住 又注易傍人也○五尸者 飞尸 遁尸 沉尸 风尸 伏尸 皆挟鬼邪之气 流注身体 令人寒热淋漓 精神错杂 积年累月 渐至顿滞 以至于死 死后復易傍人 乃至灭门 故号为尸疰也○傅疰者 挟邪精鬼怪之气而作也 经曰 人有逢年月之厄 感鬼物之精 无处不恶 沉黙而不能的知所苦 积岁渐至委顿 旣往復传疰于傍人 须用通神明去恶气等剂 疗之

痈疽

痈疽发病之原 荣气不从 逆于肉理 乃生痈肿○肾移寒于肝 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 痈肿筋挛○诸痈肿筋挛骨痛 此寒气之重 八风之变也○膏粱之变 足生大丁 受如持虚○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澁而不行 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 壅遏而不得行 故热 大热不止 热胜则肉腐 肉腐则为脓 然不能陷肌肤 骨髓不为焦枯 五藏不为伤 故命曰痈○热气淳盛 下陷肌肤 筋髓枯 内连五藏 血气竭 筋骨良肉皆无余 故命曰疽○六府不和则留结为痈 又云 三阳发病下为痈肿 三阳 乃足太阳膀胱经 卽脑疽背痈臀痈之类是也○痈疽因阴阳相滞而生 盖气阳也血阴也 血行脉内 气行脉外 周流不息 寒湿搏之则凝滞而行迟 火热搏之则沸腾而行速 气得邪而郁 津液稠粘为痰为飮 积久渗入脉中 血为之浊 此阴滞于阳而为痈 血得邪而郁 隧道阻隔 或溢或结 积久溢出脉外 气为之乱 此阳滞于阴而为疽○痈者壅也疽者沮也 血气壅沮 寒热不散 阴滞于阳则发痈 阳滞于阴则发疽 所发无定处也○六府蕴热 腾出于肤肉之间 其发暴盛 肿而光软 皮薄以泽 侵展广大者为痈 五藏蕴热 攻焮乎筋骨之内 其发停蓄 状如?? 皮厚以坚 淡白焦枯者为疽○痈发于六府 若燎原之火外溃肌肉 疽发于五藏 若陶室之隧乃锁骨髓○凡郁抑伤心 及久患消渴 必发痈疽丁疮 宜愼之

痈疽欲发之候 凡发热憎寒 头痛恶心 筋脉拘牵 气急烦闷 或病渴多年 是皆欲发痈疽之证也○诸脉浮数 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 若有痛处 当发其痈○脉微而迟反发热 弱而数反振寒 当发痈肿○脉浮而数 身体无热 形嘿嘿 胸中微燥 不知痛之所在 此人当发痈○痈疽 皆因气郁而成 经云 气宿于经络 与血俱澁而不行 壅结为痈疽 此言七情而成○愤郁不遂 志欲之人 多有此疾○久患口乾必生痈疽 忍冬茶常服最佳

痈疽名状 濶一寸至二寸为疖 二寸至五寸为痈 五寸至一尺为疽 一尺至二尺为竟体疽○未溃 色紫黑坚硬 已溃 深陷如巖为癌 男则多发于腹 女则多发于乳也 四畔生如牛脣黑硬为瘭 多见于手指之间 或生于口齿肚脐 其无头面色淡红为痼 大槩丁疮恶类也○疡 有头小疮也 疹 浮小瘾疹也

痈疽肿痛痒之因 痈疽 只是热胜血○热胜则肿 註云 热胜则阳气内郁 故洪肿暴作 甚则荣气逆于肉理 聚为痈脓○痈疽之证皆能为痛 疮先发为肿 气血郁积 蒸肉为脓 故其痛多焉 脓溃之后 肿退皮宽 痛必渐减而反痛者 此为虚也 未溃而痛者泻之 已溃而痛者补之 其有秽气所触者宜和解 风冷所逼者宜温散○形伤则痛 气伤则肿 肿痛并作气血俱伤 痈疽不可不痛 亦不可大痛○皮肤微高起而坚厚 或痛或痒 谓之肿 有因风寒而得则肿硬色白 有因热毒而得则焮肿色赤○凡痛痒 疮疡 痈肿 疽疹 瘤气 结核 怫郁甚者皆属火热 盖人近于火 微热则痒 热甚则痛 附近则灼而为疮 皆火之用也○人之疮肿 皆由寒热毒气客于经络 使血澁而不通 壅结成肿 风邪内作卽无头无根 气血相搏作者卽有头有根 壅结盛则为脓矣 疮有痛痒 痛则为实痒则为虚 非谓虚为寒也 正谓热之微甚也○疽发深不痛者胃气大虚 必死 盖肉多而不知痛也

痈疽轻重浅深之辨 痈者其皮上薄以泽 疽者上之皮夭以坚 上如牛领之皮 此其候也○小按卽痛者病势浅 大按乃痛者病势深 此辨痈疽之法也○痈之邪浅 其稽留壅遏 独在经脉之中而专攻乎外 故初发时 自表便发热 患处便如椀如盆 高肿而痛甚 纵欲下陷 缘正气内固不肯受 故或便秘 或发渴发逆 以拒之 是以 骨髓终不焦枯五藏终不伤也○疽之邪深 其稽留壅遏 内连五藏而不专攻于外 故身体或无热 患处或不肿痛 甚者声嘶气脱 眼黑眼小 十指肿黑如墨 多死也○凡痈疽恶核 男以左边为重 女以右边为重○痈疽之证 以有热无热为死生妙诀 盖阳证有热则气血行而生肌 阴证无热则气血滞而不敛 是以有实 热者易治 虚寒者难治○初发时 身体便热 患处亦热 肿大而高 多生疼痛 破后肉色红紫 此为外发 虽大如盆椀 必生 初发时 身体无热 患处亦不热 数日之间 渐渐开大 不肿不高不痛 低陷而坏烂 破后肉色紫黑 此为内发 必死 盖未发之前 藏府已先溃烂矣○痈疽 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 肿下而坚者发于筋脉 肉色不变者发于骨随

定痈疽死之部分 身有五部 伏兎 腓 背 五藏之兪 项 此五部有痈疽者死○不可患痈者七处 眼后虚处○颐接骨处○阴根上毛间胯与尻骨接处○耳门前后车骨接处○诸因小腹风水所成痈疽○颔骨下近耳后虚处○鼻骨中 并能害人 惟眼后虚处最险○发脑 发鬓 发眉 发颐 发背 谓之五发 至险 凡眼不见疮皆恶○俗以癌痼瘭 付于痈疽之列 岂知瘭与癌痼不过痈疽之一物乎○背虽膀胱督脉所主 然五藏皆系于背 或醇酒厚味 或郁怒房劳 以致水枯火炎 痰凝气滞 与毒相搏 随处发生

痈疽当分内外 痈疽发于内者当审藏府 如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疽 上肉微起者肺痈也 巨阙属心 期门属肝 章门属脾 京门属肾 中脘属胃 天枢属大肠 关元属小肠 丹田属三蕉 若有上证 皆倣此辨之○发于腔子之内者曰内疽 曰 肺痈 心痈 肝痈 肾痈 胃脘痈 肠痈○发于腔子之外者 曰 脑发 背发 鬓发 眉发 颐发 顋颔发 髭发 腋发 穿当发(下部也) 腿发 喉痈 脐痈 ?马痈 囊痈 乳痈也

痈疽当分经络 肺痈手太阴经 心痈手少阴经 肝痈足厥阴经 脾痈足太阴经 肾痈足太阳经 胃脘痈足阳明经 肠痈手太阳经足阳明经 脑痈督脉与足太阳经 背痈中属督脉左右足太阳经 鬓痈手足少阳经 眉痈手足太阳经与手足少阳经 颐痈手足阳明经 顋颔痈手阳明经 髭痈手足阳明经 腋痈手太阳经 穿当痈督冲任三脉 腿痈表足三阳经里足三阴经 喉痈任脉与足阳明经 脐痈任脉与足阳明经 乳痈内足阳明经外足少阳经乳头足厥阴经 ?马痈足厥阴经 囊痈足厥阴经○六阳经六阴经 分布周身 有多气少血者 有多血少气者 有气血俱多者 不可一槩论也 何则诸经惟少阳厥阴经之生痈疽 理宜预防 以其多气少血也 其血本少 肌肉难长 疮久未合 必成危证 苟不知此 妄用驱毒利药 以伐其阴分之血 祸不旋踵

痈疽难治不治证 始发便热肿大作痛 此为外发 虽大如盆 百治百活 自始发不热不痛 低陷而坏烂 此为内发 难治必死○痈疽有实热者易治 虚寒有邪热者难治○凡痈疽初发 肿硬而高者 毒气却浅 其证属阳 虽急而易治 若初发如粟粒如豆 许与肉俱平 或作赤色 时觉痒痛 愼勿爪破 此乃为疽 其证属阴 毒气内蓄 势虽缓而难治○痈者壅也为阳属六府 易治 疽者沮也为阴属五藏 难治○难治有六证 两脸红似胚染 心病深○得之久 全不肿痛 乃藏府受 病深○病处硬如牛领皮 又如石榴状 用药不软者病深○病人无时喜笑 乃神气夺 病深○疮口小内濶 常出靑白脓汁不痛者 内坏 病深○贴膏药后 出鲜血黑血间杂血 病深

痈疽辨脓有无及浅深 用手按之 热则有脓 不热则无脓 重按乃痛脓之深也 轻按卽痛脓之浅也 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脓也 按之卽復者有脓也 按之不復者无脓也 非也必是水也○按之坚硬未有脓也 按之半软半硬已有脓也 宜急破之 半软谓中央脓处 半硬谓四方肿肉○血热肉败 荣卫不行 必将为脓○疮疡皆为火热 而反腐出脓水者 犹谷肉果菜热极腐烂而溃为汚水也 溃而腐烂 水之化也 热胜血则为脓也○肿硬脓稠者为实 肿软脓稀者为虚

痈疽发晕 俗以肿痕所至为晕 非眞晕也 眞晕生于疮口之傍如红筋之状 二晕三晕尙可 四晕五晕者死

痈疽死证 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 不治 化为脓 脓不泻 塞咽 半日死○发于颈名夭疽 其痈大而赤黑 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 前伤任脉 内熏肝肺 十余日而死○阳气大发 消脑溜项 名曰脑烁 痛如鍼刺 烦心者 死不可治○发于胸 名曰井疽 状如大豆 三四日起 不早治下入腹 不治七日死○发于膺名曰甘疽 色靑状如谷实瓜蒌 常苦寒热 不急治十岁死 死后出脓○发于尻名曰锐疽 其状赤坚大 急治之 不治三十日死○发于足指名曰脱疽 其状赤黑者死不治 不赤黑者不死 治之不衰 急斩之 否则死○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 其状大痈 不急治之 百日死○发于足傍名曰厉疽 其状不大 初从小指发 急治之 去其黑者黑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 发于阳者百日死 发于阴者三十日死 阳谓诸节之背 阴谓诸节之腘 郄间应者内发透外也

痈疽善恶证 痈疽破溃后 善证有五 恶证有九○五善曰 动息自宁飮食知味○便尿调匀○神彩精明语声淸朗○脓淸肿消色鲜不臭○体气和平○九恶曰 眼白睛黑而目紧小○不能飮食纳药而呕食不知味○腹痛渴甚○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声嘶色脱脣鼻靑黑面目四肢浮肿○烦躁时嗽泄利无度小便如淋脓血大泄焮痛尤甚脓色败臭气不可近○喘麤短气恍惚嗜卧○未溃先黑陷下面靑脣黑便汚○五善见三则吉 九恶见六则危○五逆曰 眼白睛黑眼小○纳药而呕○腹痛渴甚○肩项中不便○声嘶色脱○无此五者为顺○更有气噫 痞塞咳嗽 身冷自汗 无时目瞪耳聋 恍惚惊悸 言语顚倒 皆是恶证

治痈疽大法 初觉则散肿内消 已溃则排脓敛毒 脓尽则去腐内塞 恶肉尽则生肌付痂 此定则也○痈之初发当以洁古法为主 表者散之 里者下之 火以灸之 药以敷之 脓未成者必消脓 已成者速溃也○疽之初发 当以涓子法为主 补塡藏府令实 勿令下陷之邪蔓延 外以火灸引邪透出 便有穴归着而不乱则可转死回生变囟为吉矣○疮疡者火之属 须分内外 若脉沉实 当先疎其内 以絶其源 若脉浮大 当先托里 恐邪气入内 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甚 遏絶经络 故发痈肿 治法大要 须明 托里疎通行荣卫三法○血得温则流行 气得温则和畅 服饵贴付药用和平○大凡痈疽 惟藉有热则发 热则气血行 冷则气血滞 遇有热者切不可退热 但用温药 以微凉少济之

痈疽内托法 痈疽因积毒在藏府 当先助胃壮气 使根本坚固而 以行经活血药为佐 叅以经络时令 使毒气外发 施治之早可以内消 此内托之意也○一切疮肿 始觉患起高肿 五七日忽平陷者 是内攻之候 急须内托 及内补汤药 补塡藏府令实 最怕透膜 膜穿十无一生矣○痈疽焮于外 根盘不深 形证在表 其脉多浮 非气盛则必侵于内 急须内托 除湿散郁 使胃气和平 荣卫俱行则邪气不能内侵也○痈疽经久不差 气血渐衰 脓汁淸稀 疮口不合 外证不明 并宜托里 脓未成者使脓速成 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 血气虚者补之 阴阳不和者调之 大抵托里之法 使疮无变坏之证矣

阴疽起发法 凡背发大疮 惟发热则谓之背 若不发热皆疖也 其有阴证 于五藏内发者却又沉晦无热○疽者上之皮夭以坚如牛领之皮○痈疽阴证 头平向内 沉黯不痛 浑身及患处不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798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痈疽五发证 发脑 发鬓 发眉 发颐 发背 是为五发 至险 其证皆令人 头痛 恶心 寒热 气急 拘挛○正脑上一处起为脑痈 及脑疽脑铄 并在大椎骨上入髮际生○脑痈 皮起易得破穴 急破出脓不害○脑疽皮厚难得破穴 须急发内毒 使破穴方可○脑铄初起 如横木色靑黑 如靴皮大硬 不见脓 难愈○左右鬓生痈疽 是为鬓发 亦危笃 左右额角及太阳穴生 皆同○左右眉稜发为发眉亦重○鼻下人中及下颐发 为发颐 亦曰发髭 亦害人○背后五藏兪分生痈疽 是为发背 最重○发颐最险 毒气灌注 头面肿大 可畏牙齿亦脱○若色黯 不溃不敛 为阴精消涸 名脑烁 不治○究其病源 有风 有气 有食 有药毒 有房劳 风则多痒 气则多痛 食则发寒热 药毒则坚硬 劳损则瘦弱 风气食三种易疗 药毒劳损二者难医○金石药毒之发则坚硬如石不痛○虚劳瘦弱荣卫否澁 患处重着 如负石 不可用香燥疎泄之药○若肿痛口渴 好飮热汤 为肾虚阳火炽

痈疽作穴出脓法 凡痈疽脓成 未破于上 薄皮剥起者卽 当用破头代鍼之剂 安其上 脓出之后 乃用搜脓化毒之药 取效如神矣

痈疽排脓生肌法 痈疽溃后 气血大虚 惟恐毒陷 托里之法不可一日缺也 盖托里则气血壮而脾胃盛 脓秽自排 毒气自解 死肉自去 新肉自生 疮口自敛矣○疮肉不敛由于肌肉不生 肌肉不生由于腐肉不去 腐肉不去由于脾胃不壮气血不旺 必以补托为主而佐以行经活血之药 则新肉自生 死肉自溃 又何待于点割耶○凡脓血出多 阴阳两虚 十全大补汤 补气血 进飮食 有回生起死之功 但不分经络 不载时令 医者触类而长之可也 或见肿平痛宽 遂以为安慢 不知省无补养调摄之功 愈后虚证復见 因而转成他病者多矣

痈疽去恶肉方 痈疽恶疮中有恶肉 若不去则好肉不生 疮口不合 宜用药消蚀之

痈疽汤洗法 疮家藏府生热 热蒸其血 血败则肉腐 肉腐则成脓 当脓血焮聚之时 所赖朝夕洗疮 以外舒其毒气○夫汤洗之法 宣通肌表 发散邪气 使疮内消也 盖汤水有盪涤之功 凡疮肿初生一二日 须用药汤淋射之 在四肢者溻渍之 在腰腹背者淋射之 在下部委曲者浴渍之○初作 宜宣热拔毒 外以洗涤 角付以敛其晕 已溃则排脓止痛 朝夕洗涤以舒毒气 脓尽则生肌付痂 次第施治

痈疽糁贴法 凡疮肿初生 似有头者 卽贴温热药 引出热毒 火就燥之义也 于四畔赤焮处 贴生寒药 折伏热势 驱逐邪恶 乃扑火之义也

内外分痈疽 内疽者 皆因飮食之火 挟七情之火相郁而丛 飮食者阴受之 七情者藏府受之 宜其发在腔子而向里 非于肠胃肓膜也 谓之内疽者以其视之不见故名焉○内疽用内托之药外以鍼开之而愈○发于内者 曰肺痈 心痈 肝痈 肾痈胃脘痈 肠痈 腹痈○发于外者 曰膂痈 乳痈 臀痈 悬痈 便痈 囊痈 附骨疽 流注骨疽 疔疽

肺痈 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疽 上肉微起者肺痈也○肺之痈 喘而两胠满 肺痈吐脓如糯米粥 咽燥振寒○振寒发热 寸脉滑数 咳唾脓血 其人飮食起居如故 此为痈肿 脓在胸中为肺痈 其脉紧数为脓未成 紧去但数为脓已成○肺痈吐脓候 其脉短而澁者自痊 浮大者难治 其面色白而反赤者 此火之克金 不可治○大凡肺痈 当咳喘短气胸满 时唾脓血久久如糯米粥者难治 其呕脓而自止者自愈○始萌可救 脓成多死○肺痈 乃风寒之气内舍于肺而作 先须发表○肺痈 口燥咽乾 胸中隐痛 二便赤澁 咳唾脓血腥臭 置之水中则沉○肺痈之证 男子以气为主 得之十救二三 妇人以血为主 得之十全七八 歷试屡验

心痈 巨阙隐隐而痛者心疽 上肉微起者心痈也○心痈者心经有热 或好飮酒 或嗜热物 积聚成热 凝滞而生○心痈者于胸乳间 生蜂窠痈发 灵枢经所谓一名井疽 状如豆大 三四日起 不早治则入于腹 七日死 急用疎导心火之药

肝痈 期门隐隐而痛者肝疽 上肉微起者肝痈也○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 治之以砭石 其坚而不溃者为马刀 挟瘿急治之○脇痈 由肝心火盛 溃后方可淸热托里 忌热药○肝痈两胠满卧则惊 不得小便

肾痈 京门隐隐而痛者肾疽 上肉微起者肾痈也○肾痈 胠下至小腹满○肾痈乃与内肾相对 皆由肾气衰败而成 突起皮赤者易安 陷入皮黑者难差

胃脘痈 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曰 诊此者当候胃脉 其脉当沉细 沉细者气逆也 逆者人迎甚盛 甚盛则热 人迎者胃脉也 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 故胃脘为痈也○中脘属胃 隐隐痛者胃脘痈也○脉洪数者脓已成也 设脉迟紧 虽脓未就 已有瘀血也 宜急治之○多因飮食及七情火郁 復感风寒 使热浊之气塡塞胃脘 胃中淸气下陷 故胃脉沉细 惟寒气所隔 故人迎紧盛者有此二脉 眞胃脘痈也○外证寒热如疟 胃浊则肺金失养 故身皮甲错 或咳或呕 或唾脓血

肠痈腹痈 关元属小肠 天枢属大肠 丹田属三焦 其穴分隐痛者为疽 上肉微起者为痈也○肠痈为病 小腹肿而强按之则痛 小便数似淋 时时汗出 发热而復恶寒 身皮甲错 腹皮急如肿状 甚者腹胀大 转侧有水声 或遶脐生疮 脓从疮出 或有出脐中者 惟大便下脓血者自愈○湿热郁积肠内成痈 脉迟紧者宜下之 小腹疼尿澁者脓滞也○腹皮急按之濡 身无热 乃阴冷所成○腹痈者生于肚腹 皮里膜外 左关脉洪数而腹痛甚者是也 治法同肠痈

臂痈 臂上手阳明经分生痈 此得之八风之变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臀痈 臀居小腹之后又在于下 此阴中之阴也 其道远其位僻 虽曰多血 气运不到 血亦罕来 中年后不可生痈 纔有肿痛 参之脉证 但见虚弱 便与滋补气血 可保终吉 若用寻常驱热舒气之药 虚虚之祸 如指诸掌○臀痈初起未成脓者 隔蒜灸 再用葱熨法 欲作脓者内托

悬痈 谷道前后生痈 谓之悬痈 此病生谷道外肾之间 初发如松子大 甚痒 渐如莲子 数十日后 始觉赤肿如桃子卽破 若破而大小便皆从中出者 为难治 ○虽患亦轻 虽溃亦浅 误用寒凉则不可救

便痈 俗名便毒 实血疝也 一名?马痈 此奇经冲任为病 而痈见于厥阴经之分野 其经多血 故又名血疝 或先有疳疮而发 或卒然起核疼痛而发 皆热郁血聚而成 初发宜疎利之卽散变脓 后如常用托里内补之药○便毒处所 上不在腹 下不在腿 介乎两者之中也○便痈 生于腿胯小腹之间 或一边肿痛 或左右两边俱发

囊痈 者湿热下注也 有作脓者 此浊气顺下 将流入渗道 因阴道或亏 水道不利而然 脓尽自安勿药可也 或有因腹肿 渐流入囊 肿甚而囊自裂开 睾丸悬挂水出○痈疽入囊者 悉以湿热入肝经 处治而用补阴药佐之 虽脓溃皮脱 睾丸悬挂者皆不死

附骨疽 与白虎 飞尸 歷节 皆相类 但歷节痛则走注不定 白虎飞尸痛浅 按之则便止 附骨疽痛深 按之亦无益○白虎飞尸 亦能作脓着骨而生 及其腐溃碎骨 出尽方愈 然则同是一病 但浅深不同耳○附骨疽 筋骨之内痛如锥刺 外则全无赤肿突起 初因露卧风冷 或乘凉浴水 寒湿袭深 初起痛不能转 寒热无汗 经久寒郁 为热变而为脓 脓成则用火鍼 使毒不得内溃○附骨疽 与缓疽 石疽 贼风 相类 宜辨而治之

缓疽石疽贼风辨 缓疽石疽 皆寒气伏于骨髓之间 其热缓慢 积日不溃 久乃紫黑 皮肉俱烂 故名曰缓疽○肿与皮肉相似 疼而坚硬如石 故谓之石疽○贼风 由风邪搏于骨髓 故其痛亦彻骨 遇寒则甚 外证恶寒有汗 痛处常欲热熨 失治则 变为挛曲偏枯○缓疽石疽 宜服补虚托里温热之剂 贼风 宜服疎通之剂

始发预防法 环跳穴痛不已 防生附骨疽

流注骨疽 流者行也 注者住也 或结块或慢肿 皆因素有痰火 或感风寒 邪气流行 至其痰注之处而发 多生四肢或胸腹腰臀关节之处○流注起于伤寒 伤寒表未尽 遗毒于四肢经络 澁于所滞而后为流注也 盖流注者伤寒之余毒 骨疽者流注之败证也○痰飮流注于胸背头项腋脇腰腿手足 聚结肿硬 或痛或不痛 按之无血潮 虽或有微红亦淡薄不热 坚如石 破之无脓 或有薄血 或出淸水 或如紫汁 又有坏肉如败絮 或又如瘰癧在皮肉之间 如鷄卵可移动 软活不硬 破之亦无脓血 鍼口努肉突出 惟觉咽喉痰塞 作寒作热○骨疽者 由疮溃后 气血不荣 骨自脱 出脓水 腐溃碎骨出尽方愈 盖人身有正骨附骨 传合成形 附骨出则愈后如常 正骨腐出则为终身废疾 随肿硬之处 溃后久不愈则必出碎骨 须祛散寒邪 补接荣气 则骨自脱疮自敛矣

疔疽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 其状大痈 不急治之百日死○发于足傍名曰厉疽 其状不大 初从小指发 急治之 去其黑者不消 辄益不治百日死○发于足指名曰脱疽 其状赤黑者死不治 不赤黑者不死 治之不衰 急斩之 否则死○膏粱之变 足生大丁○疔疮初发突起如钉 盖故谓之疔 近世多见 因食自死牛马禽兽之肉而发 或感袭天地暴沴之气而发 或恣食辛辣厚味积毒而发 其形有十三种治法皆同 初起仅一小疮 杀人于一二日之内 比之痈疽尤毒 又有红丝疔鱼脐疔 其毒尤甚○疔疮 发无定处 在手足头面胸背骨节间 最急 其余处为缓

疔疽形证 疔疽生黄疱中或紫黑色 初发必先痒后痛 先寒后热 四肢沉重 头痛 心惊 眼花 若大重则呕逆 为难治○疮头黑硬如钉 四畔带赤如火 盘根突起 随变焦黑 未几肿大而光 转为湿烂 深孔透肌如大鍼穿之状○外证 心惊 头痛 拘急 恶寒 四肢痛强 或寒热交作 颊舌间赤黑点点如珠○或不痛痒 只麻木寒热 眼中流火 牙关紧急 时时惊惕 甚则呕吐(诸证中呕吐最危) 以鍼刺疮 不痛无血是其候也 又中陷如钉 盖撼之有根 是疔也

红丝疔 疔疮 或有一条如红线直上○疔生两足多有红丝至脐 疔生两手多有红丝至心 疔生面部多有红丝入喉者俱难治 急鍼其丝出血 以泄其毒 方可保生

鱼脐疔 又有一种 疮头黑深 形如鱼脐 破之渗出黄水 四畔浮浆 谓之鱼脐疔 其毒尤甚

脱疽疔 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盖因膏粱酒色 蕴积恶毒 或久患消渴之余 多有此疮 灵枢经所谓 发于足傍名曰厉疽 发于足指名曰脱疽 其状赤黑者死不治 治不衰急斩之 否则死 正谓此也 谓之脱疽 以其指节 溃烂脱去也○轻者色赤自溃 重者色黯不痛○甚者赤变为黑 急须在指则斩 在肉则割 否则黑延上足必死

疔疽死证 疔疮含蓄毒气 突出寸许 痛痒异常 一二日间 害人甚速 是尤在痈疽之上也○疔毒入心腹则口乾烦闷 恍惚似醉 呕吐不定 危证也○太重则呕逆 呕逆者难治○疔疽出冷汗者死

拔疔法 疔疮有毒根在内 须拔去乃可救

痈疽杂证 有痈疽烦渴有痈疽呕逆有痈疽痰盛有痈疽寒热有痈疽作痛有痈疽泄泻

痈疽烦渴 热毒方盛 或发大渴 此乃毒气攻心 令舌乾烦渴 但用补心气药 内补卽止○痈疽发渴 乃气血两虚

痈疽呕逆 未溃时呕者 当作毒气上攻治之 溃后当作阴虚补之○痈疽及疔疮恶疮 毒气攻心则多呕逆

痈疽痰盛 痈疽生痰有二 一者胃寒 二者郁热

痈疽寒热 痈疽未愈之间 先呕痰而寒热 汗出而止

痈疽作痛 痈疽 不可不痛 亦不可大痛 未溃前痛者为热毒 脓胀痛者鍼之 已溃脓出而反痛者虚也○痈疽寒热虚实 皆能为痛 若热毒之痛 以寒凉之剂折其热 若寒邪之痛 以温热之剂熨其寒 虚而痛者补之 实而痛者泻之○脓溃之后反痛者虚也 宜补之 秽气所触者宜和解之 风冷所逼者宜温散之

痈疽泄泻

痈疽烙法 脓本肉腐所成 皆挟毒热之气 若久留肉腠间则毒气浸淫 好肉亦化为脓腐 此所以烙法 有功乎溃疡也○痈疽成脓宜烙 可用银篦 大二分长六寸 火上烧令赤 急手熨烙毒上 得脓为效

痈疽灸法 凡痈疽之发 或因内有积热 或因外寒郁内热 若于生发之处 艾灸以散其毒 治之于早 可以移深为浅 改重为轻○痈疽已觉微漫肿硬 皮不变色 脉沉不痛者当外灸之 引邪气出而方止 经曰陷下者灸之 如外微觉木硬而不痛者当急灸之 是邪气深陷也 浅者不可灸 如有脓水亦不可灸 当鍼之○灸法所以畅达拔引郁毒 此从治之意也 譬如盗入人家必开门逐之使出 万一门不开 无从而出 必伤主乃已○头为诸阳之会 若有发宜灸 艾炷宜小 壮数宜少三五壮而已 腹背则多灸为妙○有善治痈疽者皆于疮上灸至二三百壮 无有不愈 但艾炷小作之 小则人不畏灸 灸多则作效必矣

调理及禁忌法 痈疽患时将理法 避风邪○少睡卧○勿惊忧○勿嗔怒○徐行动○省言语○戒闺房○絶思虑○防触秽○听好事○疮频洗○药常助○盥漱闻香○二便顺序○择飮食内充无飢饱失度○付药运掉屈伸疮口常加爱护○妄用恶草愈滋其毒○不忌飮食反害其疮○痈疽最宜节愼飮食 其热毒方盛 或发大渴 多飮冷水 及水浆之类 此乃毒气攻心 令口乾烦渴 但以心气药内补藏府 卽止矣○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 使病人不得忧恐嗔怒劳精疲神 有触于心 尤关利害○疮疡面赤 虽伏火热 禁不得攻里 宜发表以去之○疮疡郁冒 俗呼昏迷 愼不可下 汗之则愈

诸疮

大风疮 脉风成为癞 癞者荣卫热腐 其气不淸 故使鼻柱坏而色败 皮肤疡溃○大风之源 有三种五死○三种曰 风水 传变 自不调摄○五死曰 皮死 麻木不仁 肉死 割切不痛 血死 溃烂成浓 筋死 手足脱落 骨死 鼻梁崩塌眼断脣翻声哑○又曰 一风者肺受病 先落眉毛 二风者肝受病 面起紫疱 三风者肾受病 脚底先穿 四风者脾受病 遍身如癣 五风者心受病 先损其目○初起 白屑紫云 如癜风 然或有遍身白皮脱落 如蛇蜕状○或有坟墓居址 风水不吉 或父母夫妻 家人遆相传染 或在外不谨粪坑 房室床铺衣被 桥上树下歇息 去处命値委死凶星遭 此恶疾○大风病 是受得天地间杀物之风 古人谓之疠风者 以其酷烈暴悍可畏也 得之者须分在上在下所出 虽有上下之殊 然皆不外乎阳明一经 盖阳明者胃与大肠 无物不受 乃脾肺二藏之府也 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 乃府及于藏病也 ○若遇此疾 切须戒盐 及一切口味 公私世务 悉宜屛去○此疾虽治得愈 若不絶味断慾 皆不免再发而终于不救 孙眞人曰 尝治四五百人 终无一人免于死 非眞人不能治 盖无人能守禁忌耳

白癞疮 癞风初起 白屑剥落 又一种 每朝疮上退白皮一升许 如蛇蜕

天疱疮 一名杨梅疮 与癞大同 多由肝脾肾风湿热之毒因男女房室传染 形如杨梅 焮红湿烂痒痛者属心 多生乳脇○形如鼓钉黄豆者属脾 多生满面○形如绵花者属肺 多生毛髮 ○形如紫葡萄 按之紧痛者属肝肾 多丛生于尻臀两阴筋骨之处○形如鱼疱 内多白水 按之不紧者 谓之天疱疮 乃此类之轻者○失治 久则风毒流入经络而成顽癣 或气血虚败而成漏 或误服水银轻粉而成风堆 肿烂流脓出汁 病至于此治之为难 亦有蚀伤眼鼻 腐烂玉茎 拳挛肢体 与癞无异

鹅掌癣 凡天疱杨梅疮 服轻粉愈后 手掌上发癣 退皮一层 生生不絶 名曰鹅掌癣 亦曰鹅掌风

瘰癧 瘰癧之证 内经谓之结核是也 生颈前顶侧 结核如大豆如银杏 曰瘰癧 生胸脇腋下 坚硬如石 形如马刀蛤 曰马刀○结核连续者为瘰癧 形长如蛤者为马刀○绕项起核 名曰蟠蛇癧 多生肩项 或赤或白 或沉或浮 初生如豆 久似核 年月浸久 其大如梅 或如鷄卵 排行成列 或生二三或生六七是也 用性努力思虑过 久则疼痛赤肿 早治为上○流注癧者妇人多有之 其性急躁 其气怫郁 其心热着 初生在项 破后流注四肢遍体 结毒如梅李状 不疗自破 孔窍相穿 寒热疼痛 或流脓汁是也 又名千岁疮○瘰癧始起于少阳 不守禁忌 延及阳明 大抵食味之厚郁气之积 皆此二端 招引变换 以其属胆经 主决断有相火而且气多血少 妇人见此 若月经行寒热不作则可生 稍久转为潮热危矣 自非断慾絶虑食淡 虽神圣不可治也○胆与肝合 且主筋 病则筋累累如贯珠 寒热焮痛 乃肝气动而为病也 当淸肝火为主○治法大槩 以地胆斑猫为主 渗泄小便 以泻心火○瘰癧之毒 莫不有根 地胆斑猫制度如法 能使其根从小便中出 或如粉片 或如块血 或如烂肉 皆其验耳 但毒根之行小便必澁 当以木通滑石辈导之 然是毒必从小便出者何哉 盖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故也

难治可治证 帝曰寒热瘰癧 生于颈腋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 此皆鼠瘻寒热之毒气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 反其目视之 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 见一脉半一岁半死 见二脉二岁死 见赤脉不下贯瞳子者可治也○妇人患瘰癧 经调及经闭 无潮热者可治 经闭有潮热或咳者死○男子患瘰癧 有潮热有咳 乃瘰癧伤证之标也 故劳瘵类 有曰腹中有块 颈上有核 最为难治○瘰癧延及胸中 中府云门肺经部分者死

结核 独形而小核者为结核○结核者 火气热甚则郁结 坚硬如果中核也 不须溃破 但热气散则自消○结核在一身如肿毒者 在皮里膜外 多是湿痰流注 作核不散 问其平日好食何物 吐下后 用药散核○痰癧 推动滑软○遍身有核 多是痰注

瘿瘤 人身气血凝滞 结为瘿瘤 瘿则忧恚所生 多着于肩项 瘤则随气凝滞结 此等皆年数深远 浸大浸长 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 肉色不变名曰肉瘿 筋脉露结名曰筋瘿 赤脉交结名曰血瘿 随忧愁消长名曰气瘿 五瘿皆不可决破 决破则脓血崩溃 多致夭枉○瘤 亦气血凝滞结聚而成 初作梅李皮嫩而光 渐如盃卵 瘤名有六 骨瘤 肉瘤 脓瘤 血瘤 石瘤 脂瘤 亦不可决溃 肉瘤尤不可破 破则杀人 惟脂瘤决去其脂则愈○瘿瘤 緫皆气血凝滞结成 惟忧恚耗伤心肺 故瘿多着颈项及肩也 劳慾邪气乘经之虚而住 故瘤随处有之○服治瘿瘤药 先须断厚味○凡瘿瘤疣赘等 至年衰 皆自内溃 理于年壮 可无后忧也

疳瘻 漏者诸瘻之溃漏也 狼瘻 鼠瘻 蝼蛄瘻 蜂瘻 蚍蜉瘻 蛴螬瘻 浮疽瘻 瘰癧瘻 转筋瘻 是为九瘻 其证穿孔一深 脓汁不尽 风冷倂入 涓涓而成漏矣○漏 喜发于项腋及阴僻肛门之间 疗治失节卽生寒热 凡痈疽诸发 苟有宿脓朽骨停蓄 其间皆为之漏○内经曰 陷脉为瘻 留连肉腠者是也○治法 温散风冷为急○凡漏 切忌七情房劳 尤戒怒气 不然则 核则大 漏则水多

疥癣 疥疮有五 一曰乾疥 皮枯屑起○二曰湿疥 焮肿作痛流汁淋漓○三曰砂疥 细如砂子或痛或痒○四曰虫疥 痒不知痛易于传染○五曰脓疥 含浆稠脓色厚焮痛○癣疮亦有五 一曰湿癣 状如虫行搔之汁出○二曰顽癣 全然不知痛痒○一曰风癣 又名乾癣 搔生白屑○四曰马癣 微痒白点相连○五曰牛癣 如牛领皮厚且坚○疥癣 皆血分热燥 以致风毒剋于皮肤 浮浅者为疥 深沉者为癣 疥多侠热 癣多侠湿 疥状如被介甲 癣状如走苔藓 大槩相同

癞头疮 头上生疮 如癞

人面疮 多生膝上 亦有臀上生者 古书云 寃业所生 须淸心悔过○人身有疮如人面 面目口鼻皆具 以物食之皆能食 灌以酒则面亦赤色

阴蚀疮 夫阴疮 大槩有三等 一曰湿阴疮 二曰妬精疮 三曰阴蚀疮 亦曰下疳疮也○湿阴疮者 由肾虚风湿邪气乘之 瘙痒成疮 浸淫汁出 状如疥癣○妬精疮者 由壮年久旷 房室思色动慾 以致败精流入茎内 阴上生疮赤肿 溃烂作臼 痛痒妨闷○阴蚀疮者 由热结下焦经络澁滞 或妇人子宫有败精停留 或月水未断 与之交合 房劳后又不洗浴 邪秽留滞 遂令阴茎连睾丸肿痛 小便如淋 经久溃烂 侵蚀肌肉 脓血不止 遂成下疳疮 久不愈则必成杨梅疮○下疳疮日久不愈 或成便毒 或损烂 阳物多致危笃 俗云疳疮 未已便毒復来生也○阴头肿痛生疮 名为下疳 乃督任冲三脉之会 其疮一生则 便毒厉风疮次第而来○妬精疮 初发在阴头如粟 拂之卽痛甚 出淸脓 作臼孔 蚀之大痛 妇人有生于玉门内 正似疳蚀疮 但不痛为异○下疳疮重者 心中痛 闷絶虚烦甚者不治

肷疮 生于两脚 肿烂臭秽 步履艰辛 此疮生于肷骨为重 以其骨上肉少皮薄 故难愈○肷疮生两肷上 初起焮肿作痛 三阴虚也 若患处黑黯恶寒少食 属肝肾虚

肾脏风疮 初起 两足时热 脚踉作痛 多于内胫 或肷上生疮如癣 渐大失治则延 及胫股遍身者有之○血风疮 与肾脏风疮相类 乃三阴经风热郁火血燥所致 瘙痒不常 脓水淋漓 潮热盗汗○下疰疮 亦与肾藏风疮相类 生于脚胫 或打扑而成 其疮口狭皮内极阔 皮薄如竹膜 极痒痛 黄水淋漓 积年不愈 又染易他人 患者须忌房室

浸淫疮 初生甚小 先痒后痛 汗出浸淫 湿烂肌肉 延至遍身○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 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冻疮 冬月冻伤 成疮流水 俗呼为冻疮

汤火疮 凡汤火烧伤 初时强忍痛 急向火灸 强忍一时卽不痛 愼勿以冷物榻之 使热毒不出 免烂入筋骨○火烧 以好酒洗之 以盐付上

飜花疮 飜出一肉 突如菌 或如蛇 形长数寸 若误用鍼刀蚀灸 必危 愼之○一名绵花疮 一名广东疮

漆疮 人有恶漆者 因见漆 中毒生疮 面痒而肿 遍身焮痛

软疖 痤小疖也 世谓之热疖 大如酸枣 或如豆色赤而内有脓血也

有名无名诸恶疮

葡萄疮 疮头如葡萄色 四围肿起

天行斑疮 人身发天行斑疮 一身周匝如火 疮皆载白浆 不治则数日必死 差后疮瘢黯 一岁方灭 此恶毒之气所为

月蚀疮 小儿多有之 生耳后 随月盛衰

内疳疮 生于口上月咢 初发如莲花 根蔕小而下垂

瘑疮 生手足间相对 如新茱萸 痒痛折裂 有孔如蜗 久不愈

走皮?疮 生满颊项 发如豆梅 蔓延两耳 流汁湿烂

蛇缠疮 身上生疮 有头尾俨 似蛇形

鱼目疮 遍身生疮 如鱼目无脓 又名征虏疮

热毒疮 遍身生热毒 疮痛而不痒 粘着衣被 夜不得睡

火斑疮 人常近火则多生火斑疮 出汁痛痒

诸疮中风水发肿痛 凡疮疡未合 风入为破伤风 湿入为破伤湿 二者害人最急 宜愼之

诸伤

金刃伤 金疮失血 其人当苦渴 然须忍之 常令乾食 可与肥脂之物 以止其渴 又不得多飮粥则血溢出杀人也 又忌嗔怒 及大言笑 动作劳力 及食咸酸热酒热羹辈 皆使疮痛冲发 甚者卽死○凡金疮及折伤 不可飮冷水 血见寒则凝 入心卽死

金疮脉候 金疮出血太多 其脉虚细者生 数实者死

金疮先宜调血 大凡金疮 及折伤 坠堕内损者 必有瘀血停积先 宜逐去瘀血 若亡血过多则调养气血为主

攧扑堕落压倒伤 凡堕压死者 急安好处 以袖掩其口鼻上 一食顷候 眼开 先与热小便飮之 若初觉气絶 急擘开口 以热小便灌之 利去瘀血○卒堕攧压倒打死 心头温者皆可救○人为刀斧所伤 或堕落险地 或扑身体损伤筋骨皮肉 皆出血不止 或瘀血停积 若去之不早则有入腹攻心之患○跌扑伤损 须用苏木活血 黄连降火 白朮和中 以童便煎服妙 伤在上宜飮韭汁○凡攧打压伤 或从高堕落 皆惊动四肢五藏 必有恶血在内 专怕恶心 先用通二便药 和童便服之 立效 大小肠俱通利则 自无烦闷攻心之患矣○凡伤损专主血 论肝主血 不问何经所伤 恶血必归于肝 流于脇 郁于腹而作胀痛 实者下之 虚者调之○凡出血已多而又呕血不止者 难治

脉候及不治证 凡打扑损伤 内有瘀血 其脉坚强者生 小弱者死○打扑伤损 去血过多 脉当虚细 若得急疾大数者死

杖伤 凡杖毕卽 用童便好酒各一钟合而温服 免血攻心 甚妙○有血瘀壅肿 先刺出恶血 然后乃贴膏药○杖疮 只是血热作痛 用凉药去瘀血为先○大槩通滞血 皆以酒化服 盖血滞则气壅淤 气壅淤则经络满急 经络满急故肿且痛 凡打扑着肌肉 须肿痛者以经络伤 气血不行 故如是○凡杖疮 忽乾黑陷 毒气攻心 恍惚烦闷呕吐者死

犬伤 凡春夏初 交犬多发狂 但见其尾直下不捲 口中流涎 舌黑者 卽是狂犬 若被其伤 乃九死一生之患 急用鍼刺去血

狂犬毒入心 狂犬咬 众治不差 毒攻心 烦乱唤已 作犬声○犬咬人 久不差 口吐白沫者 为犬毒入心 叫唤似犬声

解毒

蛊毒畜养家 凡有蛊之鄕 见人家门 限屋梁 无灰尘洁净者 其家必畜蛊 当用心防之○蛊者人取三虫之类(虾蟆 蜈蚣 蛇虺也) 以器皿盛之(蛊字从虫从皿) 使其自相啖食 余一存者名为蛊而能变化 人有造作敬事 以酒肉祭之 取出放毒于飮食中 人中其毒 心闷腹痛 面目靑黄 或吐唾鲜血 或下脓血 病人所食之物 皆化为虫 侵蚀藏府 蚀尽则死 急者十数日便死 缓者延引岁月死 后病气流注 染着傍人 故谓之蛊疰○中蛊者 面色靑黄 是蛇蛊 面色赤黄 是?蜴蛊 面色靑白 若内胀满 吐出成科斗形者 是虾蟆蛊 面色多靑 或吐出如蜣蜋形者 是蜣蜋蛊

救急

十件危病 华佗云 人有急病 疾如风雨 命医不及 须臾不救 视其横夭 实可哀怜 子选十件危病 三十妙方 以救之 不可不知○一霍乱吐泻○二缠喉风闭塞○三吐血下血○四中砒礵毒○五尸厥○六中恶客忤○七脱阳○八鬼魔鬼打○九孕妇横逆产○十胎衣不下

中恶 凡中恶客忤鬼气之证 凡人暮衣 或登厠 或出郊野 或游空冷屋室 或行人所不知之地 忽见眼见鬼物 口鼻吸着恶鬼气 蓦然倒地 四肢厥冷 两手握拳 口鼻出淸血 性命逡巡 须臾不救 此证与尸厥同 但腹不鸣 心腹俱煖 切勿移动 其尸卽令亲戚 众人围 绕打鼓烧火

鬼击鬼打鬼排 此等病 皆得之无渐卒着人 如刀刺状 胸腹病 痛不可按抑 或吐衄下血 治法同中恶

脉候 中恶之脉 紧细易治 浮大难痊○脉至如喘 名曰暴厥 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寸口脉沉大而滑 沉则为实 滑则为气 实气相搏 血气入藏卽死 入府卽愈 此为卒厥不知人何谓也 师曰 脣靑身冷 为入藏卽死 身温和汗自出 为入府卽愈

尸厥 尸厥者 脉动而无气 气闭不通 故静如死也○卒然不省人事 全如死尸 但气不絶 脉动如故 或脉无伦序 或乍大乍小 或微细不见 而心胸煖者是也○尸厥者 卽中恶之类 凡吊死问疾 或入墓登冢 卒中邪恶 与藏气相忤 忽然手足逆冷 头面靑黑 牙关紧急 头旋晕倒 昏不知人 或错言妄语○血之与气 幷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气復反则生 不反则死○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 此五络皆会于耳中 上络左角 五络俱竭 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 其状若尸 名曰尸厥 以竹管吹其两耳卽甦○尸厥之证 卒死脉犹动 四肢逆冷 腹中气走 如雷鸣听 其耳中如微语声者是也

鬼魇 人眠睡则魂魄外游 为鬼邪所魇屈 其精神弱者则久不得窹 乃至气絶 所以须傍人助唤 幷以方术治之○鬼魇鬼打之证 人到客舍馆驿 及久无人居冷房 睡中为鬼物所魇 但闻其人吃吃作声 便令人叫唤如不醒 乃鬼魇也 不急救则死○人为鬼魇卒死 不得着灯火照 亦不得近前急唤多杀人 但痛咬其足跟 及大拇指甲边幷多垂其面卽活 如不醒者移动处 些子徐唤之 若元有灯卽存不可吹灭 如无灯切不可用灯照 仍用笔管吹两耳 又取半夏末或皂角末 吹两鼻中○梦中被刺杀 或被打 诸般不祥 忽然吐衄下血 甚者九窍皆出血

郁冒 人平居无疾 忽如死 人身不动摇 黙黙不知人 目闭不能开 口哑不能言 或微知人恶闻人声 但如眩冒 移时方窹 此由汗出过多 血少气幷于血 阳独上而不下 气壅塞而不行 故身如死 气过血还 阴阳復通 故移时方窹 亦名血厥 妇人多有之

客忤卒厥诸证 客忤者中恶之类也 多于道间门外得之 令人心腹绞痛 胀满 气冲心胸 不卽治亦杀人○厥 令人腹满 或令人暴不知人 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曰 阴气盛于上则下虚 下虚则腹胀满 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 逆则阳气乱 阳气乱则不知人○凡卒急之证 有气厥 血厥 痰厥 食厥 中风 中寒 中暑 中湿之类 皆详见各门随证治之

卒死 人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 曰 三虚者其死暴疾也 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 所谓三虚者乘年之衰 逢月之空 失时之和 因为贼风所伤 是为三虚 逢年之盛 遇月之满 得时之和 虽有贼风 邪气不能危之 是为三实○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人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 曰 火气入于藏府者不病而卒死矣○病少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 曰 赤色出两观 大如拇指者 病虽少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额 大如拇指 必不病而卒死○人见五色 非常之鬼遂令暴亡者 皆自已精神不守 神光不聚故耳 非外所侮 乃元气极虚之候也○凡暴亡 不出一时可救之 虽气闭絶四肢冷 若心腹温 鼻微温 目中神彩不转 口中无涎 舌与阴卵不缩者皆可活也○凡卒死者 口张 目开 手散 遗尿 为虚宜补气 目闭 口噤 手擧 为实宜发表

脱阳证 凡人因大吐大泻之后 元气不接 四肢逆冷 面黑 气喘 冷汗自出 外肾缩搐 不省人事 须臾不救 与伤寒阴阳易同证

救自缢死 自缢死者 自旦至暮 虽已冷 必可活 自暮至旦则难治 心下若微温者一日已上犹可活 当徐徐抱下解之 不可截断绳子 令安卧 被中急 须按定其心 却捻正喉咙 令一人 以手掌 掩其口鼻 勿令透气 气急卽活 又令一人 以脚踏 其两肩 以手挽其髮 常令弦急 勿使纵缓 一人以手据按胸上 数摩动之 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 若已强直 渐渐强屈之 如此一炊顷 虽得气 从口出呼吸 眼开 仍引按勿止○心头温者 虽一日 皆可活

救溺水死 凡溺水死者一宿尙可救 急急拯出 先以刀抌开口放筯 一枚含之 使可出水 然后解去衣服 多灸脐中二三百壮 令两人以笔管 吹其两耳

救冻死 人遇寒冻死 四肢强直 口噤 只有微气者 用大釜炒灰 令煖囊 盛熨心上 冷则易 口开气出 然后以温粥淸 稍稍灌之 或温酒或姜汤灌之卽甦 若不先温其心 便将火灸则冷气与火争 必死矣

救饿死 凶荒之岁 人多饿死 若累日不得食 飢困将死者 顿喫饭及肉物则必死 宜先以稀粥淸 稍稍嚥下 令咽肠滋润 过一日 渐与稀粥频啜之 过数日 乃与稠粥软饭则自然生活

搅肠沙 此证心腹绞痛 冷汗出 胀闷欲絶 俗谓之搅肠沙 与乾霍乱同 由山岚瘴气 或因飢饱失时 阴阳暴乱而致也○所感如伤寒 头痛 呕恶 浑身壮热 手足指末微厥 或腹痛闷乱 须臾能杀人 先浓煎艾汤试之 如吐卽是也○有阴阳二证 阴沙 腹痛而手足冷 看其身上有小红点 阳沙 腹痛而手足煖○患痛之人 两臂腕中有筋 必致黑色 用砂鍼 击刺出紫黑血 痛卽止 神效

妇人

求嗣 生人之道始于求子 求子之法莫先调经 每见妇人之无子者 其经必或前或后 或多或少 或将行作痛 或行后作痛 或紫或黑 或淡或凝而不调 不调则血气乖争 不能成孕○求嗣之道 妇人要经调 男子要神足 又寡慾淸心为上策 寡慾则不妄交合 积气储精 待时而动 故能有子 是以慾寡则神完 不惟多子 抑亦多寿○男子阳精微薄则 虽遇血海虚 静流而不能直射子宫 多不成胎 盖因平时嗜慾不节 施泄太多 宜补精元兼用静工存养 无令火动候 阳精充实 依时而合 一擧而成矣○男子 脉微弱而澁 为无子 精气淸冷也○妇人无子 多由血少 不能摄精 宜调养经血○妇人阴血衰弱 虽投眞精 不能摄入子宫 虽交不孕 虽孕不育 是以男女配合 必当其年○无子妇人 瘦怯者乃子宫乾澁 宜滋阴养血 肥盛躯脂满溢子宫 宜行湿燥痰○妇人无子 多因七情所伤 以致经水不调不能受孕○妇人久冷无子 及数经堕胎 皆因冲任虚损 胞内宿挟疾病 经候不调 或崩漏带下三十六疾 皆令孕育不成 以至絶嗣○凡人无子 多是精血淸冷 或房劳过伤 以致肾水欠旺 不能直射子宫 故尔岂可专责于母血之不足虚寒也

相女法 未笄之妇阴气未完 慾盛之妇所生多女 性行和者调经易挟 性行妬者月水不匀 相貌恶者刑重 颜容美者福薄 太肥脂满子宫 太瘦子宫无血 俱不宜子 不可不知

胎孕 凡欲求嗣 必先视其妇之经脉调否 其或未调必以药而调之 经脉旣调宜以人事副之 按其法而行之 庶不失其候也○夫人之始生也 血海始净 一日二日三日 精胜其血则为男子 四日五日六日 血脉已旺 精不胜血则为女子 乃二物相搏 常先身生谓之神 又谓之精 道与释二门谓之本来面目是也

十月养胎 妇人怀胎 一月之时 足厥阴脉养○二月足少阳脉养○三月手心主脉养○四月手少阳脉养○五月足太阴脉养○六月足阳明脉养○七月手太阴脉养○八月手阳明脉养○九月足少阴脉养○十月足太阳脉养○诸阴阳各养三十日活儿 手太阳少阴不养者 下主月水上为乳汁 活儿养母○四时之令始于春木 故胎养始于肝胆也○姙妇不可灸刺 其经必堕胎

一月 足厥阴脉养胎 乃太极动而生阳 天一生水 谓之胚 此月经闭无潮无痛 飮食稍异 平日不可触犯 及轻率服药

二月 足少阳脉养胎 乃太极静而生阴 地二生火 谓之腪 此月腹中或动或不动 犹可狐疑 若吐逆思酸 名曰恶阻 有孕明矣 或偏嗜一物 乃一藏之虚 如爱酸物 乃肝藏正能养血而虚也

三月 手心主心包络脉养胎 又三九二十七日卽三月数 百日间变成男女 形影如淸鼻涕 中有白绒相似 以成人 形鼻与雌雄二器 先就分明 其诸全体隐然可悉 斯谓之胎 乃太极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也 此时胎最易动

四月 手少阳三焦脉养胎 是月男女已分 始受水精 以成血脉形像 具六府顺成

五月 足太阴脾脉养胎 始受火精 以成阴阳之气 筋骨四肢已成 毛髮始生

六月 足阳明胃脉养胎 始受金精 以成筋 口目皆成

七月 手太阴肺脉养胎 始受木精 以成骨 皮毛已成 游其魂 能动左手

八月 手阳明大肠脉养胎 始受土精 以成皮肤 形骸渐长 九窍皆成 游其魄 能动右手

九月 足少阴肾脉养胎 始受石精 以成皮毛 百节毕备 三转其身

十月 足太阳膀胱脉养胎 受气足 五藏六府齐通 纳天地气于丹田 使关节人神皆备 待时而生○惟手少阴手太阳 无所专主者 以君主之官无为而已○其有延月而生者富贵而寿 有月不足者贫贱而夭

姙娠脉 细匀易产 大浮缓气散难产

辨男女法 夫从后急呼之 左回首者是男 右回首者是女 盖男胎在左则左重 故回首时 愼护重处而就左也 女胎在右则右重 故回首时 愼护重处而就右也 推之于脉其义亦然 胎在左则血气护胎而盛于左 故脉亦从之而左疾为男 左大为男也 胎在右则血气护胎而盛于右 故脉亦从之而右疾为女 右大为女也 阴阳之理自然如是○妇人有娠 左乳房有核是男 右乳房有核是女也

双胎品胎 成胎以精血之后 先分男女者褚澄之论也 愚窃惑焉 东垣曰 经断后 一二日精胜血者成男 四五日血胜精者成女 此亦未莹 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夫乾坤阴阳之性情也 左右阴阳之道路也 男女阴阳之仪象也 父精母血因感而会 精之泄阳之施也 血能摄之阴之化也 精成其子 此万物之资始于乾元也 血成其胞 此万物资生于坤元也 阴阳交媾胎孕乃凝 胎之所居名曰子宫 一系在下上有两岐 一达于左一达于右 精胜其血 及刚日阳时感者则阳为之主 受气于左子宫而男形成 精不胜血 及柔日阴时感者则阴为之主 受气于右子宫而女形成矣 或曰 分男分女吾知之矣 其有双胎者何也 对曰 精气有余 岐而分之 血因分而摄之故也 若夫男女同孕者 刚日阳时 柔日阴时 感则阴阳混杂 不属左不属右 受气于两岐之间者也 亦有三胎四胎五胎六胎者犹是而已 或曰 其有男不可为父 女不可为母 与男女之兼形者又若何而分之耶 对曰 男不可为父 得阳气之亏者也 女不可为母 得阴气之塞者也 兼形者由阴为驳气所乘而为状不一 以女兼男形者有二 一则遇男为妻遇女为夫 一则可妻而不可夫 又有下为女体上具男之全形 此又驳之甚者也 或曰驳气所乘 独见于阴而所成之形 又若是之不同耶 予曰 阴体虚驳气易于乘也 驳气所乘 阴阳相混 无所为主 不可属左不可属右 受气于两岐之间 随所得驳气之轻重而成形 故所兼之形 有不可得而同也○又法 左右尺脉俱沉实为生二男 不尔女作男生 左右尺脉俱浮大为生二女 不尔男作女生也 此乃男女兼形之说也

转女为男法 怀娠三月 名曰始胎 血脉不流 象形而变 是时男女未定 故服药方术 转令生男也

恶阻 恶阻 谓恶心 呕吐 头眩 恶食 择食是也○姙娠禀受怯弱 便有阻病 其状 颜色如故 脉息和顺 但觉肢体沉重 头目昏眩 择食 恶闻食气 好食咸酸 甚者或作寒热 心中溃闷 呕吐痰水 恍惚不能支持 巢氏谓之恶阻○恶阻者 由子宫经络 络于胃口 故逢食气 引动精气冲上必食吐 尽而后精气乃安 亦有误交合而子宫秽盛者 遇百日卽愈○姙娠之初 经脉内闭 育养胎息 肠胃沮洳 散入焦膈 若素有痰飮则飮与血搏 食飮辄吐 头目旋晕 憎闻食气 喜啖酸咸 四肢倦怠 多卧少起 厌厌困懒 名曰恶阻 已产之后 胞外余血 败瘀流利 名曰恶露 盖恶者不善不净之义 阻者阻节之阻 血搏痰飮 当渐消之 露者露水之露 当急逐之 由是而知 胎前曰恶阻 产后曰恶露 古人命名之意 深有以也○恶阻 谓有孕而恶心阻其飮食者是也 多从痰治 肥者有痰 瘦者有热○怀孕 爱喫一物 乃一藏之虚 如血气弱不能荣肝 肝虚故爱喫酸物○姙妇恶食 但以所思之物 任意与之 必愈○大全方论半夏动胎而不用 仲景方皆用半夏 岂不知此而用乎 予治阻病 累用半夏 姜制炒黄用之 未尝动胎 经云有故无殒是也

姙娠禁忌 受孕之后 大忌男女交合○姙妇切忌飮酒 及以酒调药服 酒散百脉 致成诸疾 止用水煎服为好○受孕之后 切宜避忌胎杀所游 如隣家缮修亦宜避之 经云刀犯者形必伤 泥犯者窍必塞 打击者色靑黯 繫缚者相拘挛 甚至母殒 验若反掌

姙娠将理法 衣毋太温○食无太饱○飮无大醉○勿妄服汤药○勿妄用鍼灸○勿擧重登高涉险○勿劳力过伤○勿多睡卧 须时时行步○心有大惊 子必癫癎○临月不可洗头○勿登高厠

胎漏胎动 胎漏 谓有胎而血漏下也 属气虚有热○犯房下血者 眞漏胎也○胎漏胎动 皆下血而 胎动有腹痛 胎漏无腹痛 此为异耳 胎漏宜淸热 胎动宜行气○胎动不安者 有冲任经虚 受胎不实故也 亦有飮酒房室而伤者 有触犯而伤者 有喜怒而伤者 有服热药而伤者 因母病而胎动者 但治母病其胎自安 有胎不坚固 动致母疾者 但当安胎 其母自愈○孕妇 内伤劳役 以致小腹常堕 甚则子宫堕出者 气陷也○胎漏胎动 皆令堕胎

半产 堕胎 乃血气虚损 不能荣养而自堕 犹枝枯则果落 藤萎则花坠 有因劳怒伤情 内火便动 亦能堕胎 犹风撼其木 人折其枝也 火能消物 造化自然 病源乃谓 风冷伤于子藏 此未得病情者也 大抵属虚属热 当视其轻重而治之○正产一证 正如果中栗熟 其壳自开 两无所损 半产则比之採斫新栗 碎其肤壳 损其皮膜 然后取得其实 以其胎藏伤损 胞系断去而后胎坠下 大抵半产 须加十倍调治○復有市井 村落之间 恣情妄作 偸生不正 或多男女厌于养育 往往以草药毒之 惊见败血不下 冲心闷乱 喘汗交作 死者罔记 须以解毒行血药亟救之○妇人受孕 遇三五七阳月必堕 宜淸其热○半产 多在三五七月内 若前次三箇月而堕则 其后必如期復然 凡半产后 须多服养气血固胎元之药 以补其虚 厥后有胎 先于两箇月半后卽 服淸热安胎药数贴 以防三月之堕 至四箇半月 后再服八九贴防过五月 又至六箇半月 后再服五七贴以防七月 及至九箇月可保无虞○怀孕四五月常堕不安者内热甚故也◎妇人有孕则碍脾 运化迟而生湿 湿而生热 古人用白朮黄芩为安胎之圣药 盖白朮补脾燥湿 黄芩淸热故也 况姙娠赖血培养 此方有当归川芎芍药以补血 尤为备也 服此药则易产 所生男女兼无胎毒则痘疹亦稀 无病易育而聪明智慧 不假言矣 累试累验

脉法 半产漏下革脉主之 弱则血耗 立见倾危○少阴脉浮而紧 紧则疝瘕 腹中痛 半产而堕伤

卒堕胎 孕妇六月七月 暴下斗余水 其胎必倚而堕 此非时孤浆预下故也○胎漏者徐徐下水 今暴下而多 故知堕胎也

察色验胎生死 胎动不安甚者当以母形色察之 母面赤舌靑者母活子死 面靑舌赤口中沫出者母死子活 脣舌俱靑两边沫出者母子俱死○孕妇腹痛 胎不动 欲知生死 以手摸之冷在何 面冷者为死 温者为生○胎死腹中 则产母面靑 指甲靑 脣舌靑 口臭 如两睑微红 则母活子死○孕妇舌黑者子已死矣 全以舌为证验

欲产候 孕妇脐腹俱痛 连腰引痛 眼中生火 此是儿转 盖肾繫于腰 胞繫于肾故也○孕妇八月腹痛 或作或止 名曰弄痛 非正产之候 或腹虽痛而腰不甚痛 非正产之候 胎高未陷下者非正产之候 谷道未挺迸者非正产之候 水浆未破血未出者非正产之候 浆血虽出而腹不痛 非正产之候 且令扶行熟忍 不可坐草○凡孕妇直待 胎气陷下 子逼阴户 腰重痛极 眼中生火 谷道挺迸 此正欲产之候 方上草用力

脉法尺脉转急 如切绳转珠者 卽产也○离经 六至 沉细而滑 阵痛连腰胎 卽时脱

保产 难产之妇 皆是八九箇月内 不能谨慾 以致气血虚故也○大凡生产 自有时候 切不可强服催生滑胎等药 又不可坐草早 及令坐婆乱用手法○世之难产者多见于富贵安逸之人 其贫贱辛苦者无有也 古方有瘦胎飮 本为湖阳公主作也 以其奉养厚而气盛 故制此方以耗其气实 非极至之论也 ○怀孕之妇不曾行动 舒伸忍痛 曲身侧卧 故子在腹中不能转动 以致有横生逆产 甚则子死腹中 愼之○凡月数满足 方觉腹痛 不可惊动大早 令产母恐怖 盖恐则气怯 怯则上焦闭下焦胀 气乃不行 以到难产○子在母腹中 全赖浆水滋养 十月数足 血气完全 形神俱备 忽如梦觉 自能折胞 求路而出 夫胞浆者本胞内养儿之水也 若胎元壮健者 胞旣折破卽随浆而下 故易产也 其困弱者 转头迟慢 胞浆旣乾 汚血闭塞道路 是以难产○临产不可喧闹 且进粥饭 令人扶策 徐徐而行 若不得则凭物而立痛 阵转密产候将至 然后坐草 且进催生药 直待儿逼产门 用力一下 自然易产

瘦胎令易产 孕妇气血虚弱者 九十月之际不谨守养者 及妇人过于安逸或肥盛 以致气血凝滞而不能转运者

十产候

正产 谓月数已满 忽然脐腹阵痛 胎孕陷下 浆水淋下 用力一努 其儿遂生

坐产 谓临产孕妇疲倦 久坐掎蓐 儿抵生路 不能下生 当于高处悬吊手巾 令产妇攀引 轻轻屈足 儿卽顺生

卧产 谓产母卧定 背平着席 体不偃曲 卽儿不失其道 自然易产

横产 谓儿先露手或臂者

逆产 逆产者先露足 横产者先露手 坐产者先露臂 皆用力太早之过也

偏产 谓儿头偏拄一傍 虽逼近产门 初非露正顶 止露额角者

碍产 谓儿头虽正 产门已露 其顶而不能生下者 此因儿转之时 脐带攀挂儿肩 致不能生

盘肠产 谓孕妇卧产时 子肠先出 儿卽随产

热产 临产时 当盛暑 宜居深幽静室 日色远处 开启窓户 多贮淸水照氷 以防发热之患

冻产 谓严冬解产 宜密闭房户 内外生火 常令煖气 如春仍厚覆下体 常使温和 免致难产

伤产 过月而产 有经一二年 至三四五年而产者 或苍皇 用力太早 浆水先下 败血裹住

催产 临产日久 产母困倦 宜服催生药 以助血气 令儿速生

交骨不开难产 凡产时交骨不开者 阴气虚也○难产垂死 及矮石女子 交骨不开

催生宜用滑利药 凡催生 多用滑利迅速之药

下死胎 胎死则母舌必黑 外证 指甲靑黑 心腹胀闷 口中极臭○妇人宿有癥病而孕胎 及三月而漏血不止 胎动在脐上者 为癥害姙娠 凡胎动多在当脐 今动在脐上 故知是癥也 当下其癥

胞衣不下 凡产后胞衣不下 稍久则血流入胞中 胞为血所胀 上冲心胸 喘急疼痛 必致危笃 宜急断脐 滞以小物 繫带牢固 然后切断 使恶血不潮 入胞中则 胞衣自当痿缩而下纵淹 延数日亦不害人 只要产母心怀安泰 勉进粥饭 终自下矣 累试有验○胞衣不下 切不可令坐婆妄用手法探取 或因此而殂 或损破尿胞 为终身之害 可不谨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798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产前诸证

子癎 姙妇中风 项背强直 筋脉挛急 口噤语澁 痰盛昏迷 时作时止 或发搐 不省人事 名曰子癎 亦曰儿晕 甚则角弓反张

子烦 姙妇心烦躁闷 谓之子烦 多于受胎后四五月间 相火用事 或値天令君火大行暑热之时 俱能发烦躁 或胎动不安

子肿 孕妇因胎中有水 多于五六箇月 以致遍身浮肿 腹胀喘急 或腹大异常高过 心胸气逆不安 若不治必损其胎○或头面不肿 两脚微浮 甚则自脚面肿 至膝腿足指间 有黄水出者 谓之子气 亦曰脆脚

子淋 姙妇热积膀胱 或胎气壅满 小便淋澁作痛 又谓之子满○转胞一证 胎妇禀受弱者 忧闷多者 性急躁者 食味厚者 大率有之 因思 胞为胎所压 转在一边 胞系了戾不通耳 胎若擧起 悬在中央 胞系得疎则水道自行

子嗽 姙娠外感风寒 久嗽不止

子痢 姙娠下痢赤白 腹中痛 里急后重

子疟 姙妇患疟 寒热往来

子悬 姙妇胎气不和 逆上心胸 胀满疼痛

感寒 孕妇伤寒 产前安胎 产后补血为主 治法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为三禁 谓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也 但当和解

孕妇不语 人有重身九月而瘖 此为何病 曰 胞之络脉絶也 胞络者 繫于肾少阴之脉 贯肾 繫舌本 故不能言 无治也当十月復 註曰 分娩则自能言 勿药可也

儿在腹中哭 儿在腹中哭者 母脐带上疙瘩乃儿口中含者 因姙母登高取物 脱出儿口 以此作声也 令姙母曲腰向地拾物 使儿復得含入口中则其声卽止

孕妇腹中钟鸣

产后诸证

儿枕痛 胎侧有成形块 为儿枕 子欲生时 枕破血下 若败血不下则成块作痛 不可忍 乃血瘕也

血晕 产后血晕 由气血暴虚 血随气上 迷乱心神 故眼前生花 甚者闷絶 口噤 神昏 气冷○产后血晕有二 有下血多而晕者 但昏闷烦乱而已 当补血 有下血少而晕者 乃恶露上抢于心 心下满急 神昏口噤 絶不知人 当破血行血

血崩 产后血崩不止 是谓重伤 若小腹满痛 是肝藏已坏 为难治○产时下血过多 危急○产后下血过多 虚极生风 脣靑肉冷 汗出目瞑 命在须臾 切不可用正风药

衄血 产后气血散乱 入于诸经 不得还元 故口鼻黑色起及变鼻衄 名曰胃絶肺败 此证不可治

喘嗽 产后喘极 危多死也○产后喉中气急喘促者 因所下过多 荣血暴竭 卫气无主 独聚肺中 故令喘 此名孙阳絶阴 为难治○产后咳嗽多 是瘀血入肺

咳逆 产后咳逆不止欲死

产后不语 由败血于心 心气闭塞 故舌强不语○痰热迷心 不语

产后见鬼谵妄 产后见鬼 言语顚倒 此由败血干心也○产后昏冒不省 暝目无所知 盖因血暴亡 心神无所养故也 甚则循衣摸空 错语失神

产后发热 产后血虚 热入血室 以致发热烦躁 昼轻夜重 或谵语如见鬼 或往来寒热○产后发热有五○有去血过多者 脉必虚大无力 腹内无痛○有恶露不尽者 必大小腹有块 作痛○有伤飮食者 当消导○有感风寒者 当发散○有蒸乳者 乳必胀痛 但揑去乳汁 自愈

下乳汁 产后乳汁不行有二 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 有气血弱而枯涸不行者

产后阴脱 产后阴门脱出 盖努力大过所致 若脱肛状 逼迫肿痛 淸水续续 小便淋露

阴脱治验 必气血弱而下坠 肌肉破 尙可补完 若气血充盛 必可生满

郁冒 妇人经水适下 而发其汗则郁冒不知人何也 曰 经水下故为里虚 而发其汗则表亦虚 此为表里俱虚 故令郁冒也○产后亡血 昏冒不省 移时方悟 名曰郁冒 亦名血厥○妇人产后亡血 昏冒不省 暝目无所知 盖因血暴亡 心神无所养故也 暝目合眼之病 悉属于阴 亡血补血 又何疑焉

产后风痓 凡产后发热 若舌蹇脣急 手指微动 便急作风痓○产后中风名曰蓐风 口噤牙紧 手足瘈瘲 欲死 如口噤反张涎潮者为痓○产后痓 因虚遇风挟痰而作○产后痓 血气大虚 不宜发表○产后中风 必当大补气血 然后治痰 切不可作中风治而用发表出汗之药○产后汗多风入成痓者难治

产后头痛 凡产后发热 身痛头疼 不可便作感冒治之 此等多是血虚 或败血作梗

产后心腹腰脇痛 产后心腹疼痛 全是瘀血○产后胸腹脇腰痛 此恶血为患

产后呕逆 产后腹胀满闷 呕吐不定 此由败血入脾胃 故不能飮食也

产后淋沥遗尿 妇人产理不顺 致伤 遗尿无时

产后泄痢

产后大便秘结 产后有三种疾 郁冒则多汗 汗多则大便难 盖新产血虚多汗出 致胃燥亡津液 故大便秘结○产后大便不通 膨满气急 难以坐卧

产后浮肿 产后浮肿 此由败血循经流入四肢故也 血行肿消卽愈 或败血停蓄 血化为水而浮肿○产后浮肿 必大补气血为主

产后脉法 诊妇人新产脉 沉小者生 实大强急者死

产后治法 产后当大补气血为先 虽有杂证 以未治之○胎前母滞 产后母虚 产后切不可发表 又不可用芍药 以性味酸寒 能伐生发之气故也○产后 必先逐瘀补虚为主 瘀消然后 方可行补 如不逐瘀 遽服参芪之属 或致瘀血攻心卽危○产后用补虚汤 如发热轻则加茯苓淡渗之 重则加乾姜 或问 大热用乾姜何也 曰 此非有余之邪 乃阴虚生内热耳 盖乾姜能入肺分利肺气 又能入肝经 引众药生血 然必与补阴药同用之 此造化之妙 非天下之至神 其能与于此哉

产后虚劳 产后未满月 不宜多用七情 劳倦 行动 或作鍼工 恣食生冷 粘硬之物 及犯触风寒 当时未觉 厥后卽成蓐劳 凡产后满百日乃可交合 不尔至死 虚羸百病滋长 愼之○产后劳伤过度 名曰蓐劳 其证虚羸 乍起乍卧 飮食不消 时有咳嗽 头目昏痛 发渴盗汗 寒热如疟

过月不产 姙娠之妇 有按月行经而胎自长者 有三五箇月间其血大下而胎不堕者 或及期而分娩 或逾月而始产 其理何欤 曰 其按月行经而胎自长者 名曰盛胎 盖其妇气血充盛 养胎之外 其血充有余故也 其有数月胎而血大下者 谓之漏胎 盖因事触 动经脉 故血下而未伤于子宫故也 虽然孕中失血 胎虽不堕 其气亦亏 多致逾月不产 予曾见 有十二三月或十七八月或二十四五箇月生者往往有之 俱是气血不足 胚胎难长故尔 凡十月之后未产者 当服大补气血之药 以培养之 庶分娩之无虞也

寡妇师尼之病异乎妻妾 宋褚澄 疗师尼寡妇 别制方 盖有谓也 此二种寡居 独阴无阳 慾心萌而多不遂 是以阴阳交争 乍寒乍热 全类温疟 久则为劳○寡妇师尼 郁抑成病 其证恶风体倦 乍寒乍热 面赤心烦 或时自汗 肝脉弦长而出寸口○一女病腰背痛寒热 众医多以为寒热 仓公曰 病得之欲男子不可得也 何以知之 诊得其脉 肝脉弦出寸口 是以知之 盖男子以精为主 妇人以血为主 男子精盛以思室 妇人血盛以怀胎 如厥阴脉弦出寸口又上鱼际则阴盛可知○每日上午 神思昏愦 怕见明处 恶闻人声 至午后 方可头昏腹痛 惊惕 稍涉劳动与月经来时其证尤剧 此不得遂志之故也 宜淸神养荣○或有与鬼交通者 由神不守舍 或时独笑 或泣 脉迟伏或如雀啄 颜色不变者

藏燥证 妇人藏燥 悲伤欲哭 象如神灵所作 数欠伸○有自哭自笑者

妇人杂病 妇人者众阴之所集 常与湿居 十五以上 阴气浮溢 百想经心 内伤五藏 外损姿容 月水去留 前后交牙 瘀血停凝 中道断絶 其中伤堕 不可具论 所以妇人别立方者 以其气血不调 胎姙产生崩伤之异故也 妇人之病 与男子十倍难疗 以其嗜慾多于丈夫 感病倍于男子 加以疾妬 忧恚 慈恋 爱憎 深着坚牢 情不自抑 所以为病根深也○七癥八瘕 九种心痛 十二带下 共三十六病 虽有名数 莫详证状 推原其理 无非血病○妇人气盛于血 所以无子 且变生诸证 头晕膈满○妇人肌肤手足 俱有血线路 此怒气伤肝 血失常经故也

小儿

小儿病难治 古语曰 宁医十丈夫 莫医一妇人 宁医十妇人 莫医一小儿 盖小儿难问证 难察脉 治之尤难故也○为医之道 大方脉为难活 幼为尤难 以其藏府脆嫩 皮骨软弱 血气未盛 经络如丝 脉息如毫 易虚易实 易冷易热 兼之口不能言 手不能指 疾痛之莫知 惟以观形察色听声切脉 究其病源 详其阴阳表里虚实而能疗之者 盖亦寡矣

病机总要 凡儿病 太半胎毒 小半伤食 外感风寒十分之一 大率 脾虚肝盛 肾水弱心火旺 肺金受制

初生洗浴法 世俗以为小儿体热 或遇澡浴卽 与久坐汤水之中 风冷外伤 水湿内渗 变成风搐 可不戒之

小儿乳哺法 人生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盛 如日方升 如月方圆 惟阴长不足肠胃尙脆 而窄养之道不可不谨○乳后不与食 哺后不与乳 乳食相倂则难以剋化 结于腹中作痛 大抵成癖成积成疳 皆自此始○小儿血气俱盛 食物易消 故食无时 然肠胃尙脆而窄 一切发热难化之物 皆宜禁絶 只与乾柿熟菜白粥 非惟无病可以养德 此外生栗味咸 乾柿性凉 可为养阴之助 然栗大补柿大澁 亦宜少与

小儿保护法 凡婴儿肌肤未实 若厚衣过煖则伤皮肤 损血脉 发疮疡 汗出 腠理不闭 风邪易入 若天气和暖 抱之使见 风日则气血坚刚 可耐风寒 不致疾病 今人怀抱小儿 不着地气 致令筋骨缓弱 疾病易生 非爱护之道○天寒时 儿用父母常着旧衣作衣服 不可用新绵绢 只用旧者 若太温煖则筋骨软弱 易致疾病

养子十法 背煖○肚煖○足煖○头凉○心胸凉○勿见怪物○脾胃常要温○啼未定勿便飮乳○勿服轻粉朱砂○少洗浴

调护歌 养者须调护 看承莫纵弛○乳多终损胃 食壅则伤脾○被厚非为益 衣单正所宜○无风频见日 寒暑顺天时

变蒸候 小儿变蒸 俗谓之牙生骨长 比如蚕之有眠 龙之蜕骨 虎之转爪 皆同此类 变生而长也○小儿变蒸 是胎毒散也○变蒸者 阴阳水火蒸于血气而使形体成就 是五藏之变气而七情之所由生也 盖儿生之日 至三十二日一变 每变蒸毕卽觉性情有异于前 何者长生藏府意智故也 何谓三十二日 长骨脉 添精神 人有三百六十五骨 以象天数 以应期岁 以分十二经络 故初生至三十二日 一变生肾 六十四日 二变一蒸生膀胱 九十六日 三变生心 一百二十八日 四变二蒸生小肠 一百六十日 五变生肝 一百九十二日 六变三蒸生胆 二百二十四日 七变生肺 二百五十六日 八变四蒸生大肠 二百八十八日 九变生脾 三百二十日 十变五蒸生胃 其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无形 故不变而不蒸 夫十变五蒸 乃天地之数 以生成之然后 始生齿能言知喜怒 故始全也 太仓公云 气入四肢 长碎骨于十变是矣○变蒸旣毕儿 乃成人也 变者变生五藏也 蒸者蒸养六府也 又云 变者上气 蒸者体热 每经一变一蒸 轻则发热微汗 其状似惊 重则壮热脉乱而数 或吐或汗 或烦啼躁渴 轻者五日解 重者七八日解 其候与伤寒相似 但变蒸则耳冷尻冷 上脣中心发白疱状如鱼目珠者是也 治法和平之剂微表之 热实则微利之 或不治亦自愈 切不可妄投药饵及鍼灸

小儿继病鬾病 母有娠乳 儿有病如疟痢 他日亦相继腹大 或发或差 取百劳鸟毛带之 一名鵙 卽博劳也○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 而母更有娠 使儿飮此乳则作鬾病 令儿黄瘦骨立发热髮落 小儿鬾病者是也 姙妇被恶神 导其腹中 妬嫉小儿 令生此病 鬾亦小鬼也 其证微微下利 寒热往来 毛髮不悦者是也

虎口三关脉法 初生曰婴儿 三岁曰小儿 十岁曰童子○小儿初生至半岁 看额脉 一岁至五岁六岁曰婴孩 察三关脉 三关在小儿 男左手女右手 次指内有红纹似线者为验○第一节名曰风关 无脉则无病 有脉则病轻○第二节名曰气关 脉见则病重 尙可治○第三节名曰命关 脉见则病极 乃九死一生 若直射三关靑黑纹者死○第一节 赤纹乃飞禽内外人惊 赤纹微乃火惊 黑纹水惊 靑纹乃天雷四足惊 内隐靑纹微屈则是急风候○第二节 紫色纹乃惊疳 靑色纹乃疳传肝 白色纹乃疳传肺 黄色纹乃疳传脾 黑色纹难安○第三节 靑黑纹 三关通度 斜归指甲则不治○五色之中 红黄易安 红盛作紫 紫盛作靑 靑盛作黑 靑黑之色至纯黑则不可治○歌曰 紫风 红伤寒 靑惊 白色疳 黑时因中恶 黄则困脾端

诊小儿脉法 小儿三岁至五岁 以一指按掌后人迎气口之脉 常以一息六七至为常○七岁至十岁 以一息七八至为平 十一至十四岁 以一息五六至为常○浮缓伤风 洪紧伤寒 数则为热 迟则为寒

观形察色图 左颊为肝 右颊为肺 天庭为心 地阁为肾 准头为脾 凡五岳赤者皆热 淡白者皆虚○天庭为火 色红主大热 靑乃肝风○印堂靑者人惊 红白者水火惊 红者痰热○印堂连准头红者 三焦积热○印堂至山根红者心小肠热 山根至鼻柱红者心胃热○鼻居面中为脾 红黄色者无病○脾应脣 红主渴 蛔虫咬心头者脣必反 人中脣际也 黑者泻痢死 红色热痰壅成 靑色惊风 黑色为痛中恶 黄色伤食吐利○左太阳 靑色惊轻 红色伤寒 黑靑色乳积○右太阳 靑色惊重 红色风搐眼目 黑者死○地阁为肾 色靑食时惊或烦躁夜啼 黄多吐逆 红者肾中气病 两颐赤者肺热○山根 靑黑频见灾危必死 黑色痢疾 赤黑色吐泻 黄色霍乱 红色夜啼 紫色伤飮食○中庭 天庭 司空 印堂 额角 方广 皆命门部位 靑黑为惊风恶候 亦忌损陷

五体以头为尊一面惟神可恃 小儿诸病 但见两眼 无精光 黑睛无运转 目睫无锋芒如鱼猫眼状 或两眼闭而黑睛矇眬者死 或外若昏困 而神藏于内不脱者生 黑珠满轮睛明者少病 眼白多睛珠或黄或小者禀弱多病○目证 内赤者心热 淡红者心虚热 靑者肝热 浅淡者肝虚 黄者脾热 无睛光者肾虚 白而混者肺热也

声有轻重啼有乾湿 声轻者气也弱也 重浊者痛也风也 高喊者热欲狂也 声急者神惊也 声塞者痰也 声战者寒也 声噎者气不顺也 喘者气促也 喷嚔者伤风也 惊哭声沉不响者重也 声浊沉静者疳积也 如生来不大啼哭声啾喞者夭○火之大发 忽然惊呌 乃火动气虚 必死 夜半发者多有口疮 宜看之○睡中惊啼声浮者易治 声沉不响者难痊 或声如鸦中弹者不治○直声往来而无泪者是痛也 连声不絶而多泪者是惊也 慈煎声烦躁者难愈 躁促声音者感寒

噤口证 者眼闭 啼声渐少 舌上聚肉如粟米状 吮乳不得口 吐白沫 二便皆通 此胎中热毒流于心脾 一名鹅口疮○鹅口疮 小儿初生 有白屑满口 如鹅之口 鼻外亦有 不能吮乳 由心脾热也

撮口证 者面目黄赤 气喘 啼声不出 乃胎热流毒心脾 则舌强脣靑 撮口聚面 飮乳有妨○撮口证 若口出白沫 四肢氷冷 最为恶候 一腊见之尤急○初生七日 内患撮口脐风 不得飮乳 急看儿齿龈 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状 急以手指蘸温水轻轻擦破 卽开口便安 不用服药

脐风证 者小儿断脐后 为风湿所乘 或尿湿绷裙 遂成脐风 面赤喘急 啼声不出 其证脐肿突 腹胀满 日夜多啼 不能飮乳 甚则发搐噤口撮口○亦有热在胸堂 伸引努气 亦令脐肿发风○凡脐边靑黑 爪甲黑者死○初生七日内 见噤口撮口脐风三证者危 百日内见此证 手足踡者亦不治

客忤中恶 客忤者 小儿神气软弱 忽有非常之物 或未识见之人触之 或经神庙佛寺与鬼神气相忤也 故谓之客忤 其状口吐靑黄白沫 或下水谷鲜杂 面变五色 腹痛反侧 瘈瘲 状似惊癎 但眼不上?耳 其口中悬雍左右 若有小小种核卽 以竹鍼刺溃之○中恶者 其状卒然心腹刺痛 闷乱欲死 人中靑黑

夜啼 小儿夜啼有四证 一曰寒 二曰热 三曰口疮重舌 四曰客忤○寒则 腹痛而啼 面靑白 口有冷气 手足冷 腹亦冷 曲腰而啼 又曰下半夜啼者 盖夜则阴盛 寒则作痛 所以夜半后啼也○热则 心燥而啼 面赤 小便赤 口中热 腹煖 或有汗 仰身而啼 又曰上半夜仰身有汗而啼面赤身热者 必痰热也○口疮重舌则 吮乳不得口 到乳上卽啼 身额皆微热 急取灯照口 若无疮则舌必重也 照口疮重舌类治之 其啼自止○客忤者 犯客忤夜啼 或触生人气忤犯而啼 有日啼惊 夜必黄昏前后尤甚者 乃客忤中恶也○月内 夜啼惊搐者 乃胎中受惊所致○初生月内 多啼者 吉 胎热 胎毒 胎惊 皆从此散 且无奇疾

五脏所主虚实证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必先实母 后泻子也○凡五藏各至本位卽 气盛不可更补 到所剋位不可更泻 如肝病 到春不可补 到秋不可泻 余倣此

肝主风 实则目直视 大呌 呵欠 项急 烦闷○实则两眦俱紧不转直视 凡目靑必发惊 咬牙甚者亦发惊 手循衣领乱捻物 甚则身强反张○虚则咬牙呵欠 目连箚不搐○肝病 风搐拘急 实则风搐力大 虚则风搐力小

心主惊 实则呌哭 发热飮水而搐○心气热则合面卧 实则仰卧也 盖实则气上下澁 若合面而卧则气不得通 故喜仰卧 使气得上下通也○心病 多呌哭 惊悸 手足动摇 发热飮水○心主热 实则烦热○心实 发搐难言 合面而卧 烦热故上? 舌强故欲言不能而呌哭 胸热故欲合面而卧就凉○虚则困卧 悸动不安

脾主困 实则困睡 身热飮水○脾病 困睡 泄泻 不思飮食○实则多睡 体重昏倦困睡 不露睛 身热 渴欲飮水 泄泻赤黄色○虚则吐泻生风 或泄泻白色 睡露睛 或有痰

肺主喘 实则闷乱 喘促 有飮水者 有不飮水者○肺主燥 自病则喘嗽 实则喘而气盛 或渴○虚则哽气长出气短○肺病 闷乱 哽气长出气短 虚则脣白色 喘而少气○肺藏怯则脣白色 若闷乱 气麤喘促 哽气者难治 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脣白 脾者肺之母也 母者皆虚不能相营 故曰怯 此以脣诊肺之法也 脣白色者肺藏怯也

肾主虚 无实○肾病 目无精光 畏明 体骨重○肾虚证者儿本虚怯 由胎气不盛则神气不足 目中白睛多 颅解 颅开 面色晄白者皆为难养 虽长不过八八之数 若恣色慾则不及四旬而亡 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 非此类也 ○又肾不足下? 盖骨重惟欲坠下而身缩也 肾者阴也 肾气虚则畏明 皆宜补肾○肾主寒 自病则足胫寒而逆 人之五藏惟肾无实 但小儿疮疹变黑陷则 是肾实 水剋退心火也○肾虚者下?足热 下?者骨重惟欲坠下而缩身也 足热者不喜覆衣也○心气热则上? 肾气虚则下?

五脏相乘 所谓乘者 犹乘车之乘 五藏相乘莫测 如肝病 必先治肺补肾 然后审肝藏虚实而调之 余藏倣此○五藏传变 皆痰为患 盖痰乃风苗 火静则伏于脾 火动则壅于肺 痰火交作则为急惊或成嗽痺 痰火结滞则为癎钓或为咳嗽 痰火来去则为泻靑 皆由脾湿而成 所以惊风忌纯用风药 当以养血药为使

惊风证 小儿之病 急慢惊风 与夫痘疹等证 最为酷疾 以其急凶反掌 生死须臾故也○小儿惊风三发则为癎乃恶证也○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 惊有急惊 慢惊 慢脾风 三者之异

惊风先见之证 惊者虚惕怔忪 气怯神散 痰涎来去 其泻必靑 积渐而生风也○惊邪入心则 面红睑赤 惕惕夜啼○惊邪入肝则 面目俱靑 眼睛?视○惊邪入肾则 面黑恶呌 嚙?咬牙○惊邪入肺则 面色淡白 喘息气乏○惊邪入脾则 面色淡黄 呕吐不食○凡乳儿欲发惊风者 先神志不定 恍忽惧人 箚眼上视 左顾右盻 伸手握拳 闷郁努气 情态不如寻常 皆惊风先证也○咬牙甚者发惊○目直视 面色靑 身反折者生惊○呵欠面靑者惊风○呵欠面黄者脾虚惊○目赤兼靑者发搐○肝藏实热 手寻衣领 乱捻物 目直视 必发惊○肝有风 目连箚不搐 有热则目直视亦不搐 得心热则搐○肝主风 风动而上于头目 目属肝 风入于目 上下左右如风吹不定 儿不任 故目连箚也 若热入于目 牵其筋脉 两眦皆紧 不能转视 故目直视也 若得心热则搐 其子母俱有实热 风火相搏故也○木能胜土 热动心神而生惊○肝风心火 二藏交争而致搐也

惊有四证八候 四证者 惊 风 痰 热也 小儿热盛生痰 痰盛生惊 惊盛发搐 搐盛则牙关紧急而八候生焉○其肝主风 其脾生痰 其肺作热 其心发惊 四证相临 重者先发○八候者 搐 搦 掣 颤 反 引 ? 视也○一搐者 臂肘搐缩○二搦者 十指开合 搦之不已卽成握拳 男子看大拇指 其指握在外为顺 在里为逆 女子反看之○三掣者 肩膊搐掣 或连身跳起○四颤者 或手或脚或头或身 四体颤动○五反者 身首反张○六引者 以手有如挽弓状 男左手直右手曲为顺 右直左曲为逆 女子反看之○七?者 眼上?覰高 男子上?为顺 下?为逆 女子反看之○八视者 男子斜目视左为顺视 右为逆视 女子反看之

惊风大抵热论虚实证别逆顺治有后先 盖实热为急惊 虚热为慢惊 慢惊本无热 所以热者虚使然尔 急惊属阳用药以寒 慢惊属阴用药以温 甚不可以阴阳无别 故曰 热论虚实者此也○男搐左视左 女搐右视右○男眼上? 女眼下?○男握拇指出外 女握拇指入里○男引手挽左直右曲 女引手挽右直左曲 凡此皆顺 反之则逆 亦有先搐左而后双搐者 但搐顺则无声 搐逆则有声 其指纹形势弯弓入里者顺 出外者逆 出入相半者难痊 故曰证别逆顺者此也○热盛生痰 痰盛生惊 惊盛生风 风盛发搐 治搐先于截风 治风先于利惊 治惊先于豁痰 治痰先于解热 其若四证俱有 又当兼施并理一 或有遗必生他证 故曰治有先后者此也○凡搐 痰因气郁 气顺则痰化而搐自止

惊搐之证有五 惊搐一也而有晨夕之分 表里之异 身热力大者为急惊 身冷力小者为慢惊 仆地作声醒时吐沫者为癎 头目仰视者为天吊 角弓反张者为痓 治各不同也○因潮热变为缩 在早晨寅卯辰时者 肝旺也 当补肾治肝○因潮热发搐 在巳午未时者 心旺也 当补肝治心○因潮热发搐 在申酉戌时者 此肺用事之时也 是肝旺 当补脾治肝治心 盖脾病肝强 法当补脾恐木贼害 故先泻心肝 以挫其强而后补脾○因潮热发搐 在亥子丑时者 此肾用事之时也 当补脾治心

搐搦瘈瘲轻重 百日内发搐 眞者不过两三次必死 假者频发不为重 眞者内生惊癎 假者外伤风冷 盖气血未实不能胜任 乃发搐也 欲知假者口中气出热 治之可发散○其有搐搦 反张 斜视而牙关不紧 口无痰涎者 多是外感或内伤夹惊而成 谓之假搐 非内生惊癎也○搐搦者 手足牵引一伸一缩 卽瘈瘲之甚者也○似搐而不甚搐 此名瘈瘲○凡搐 男左女右为顺 易治 男右女左为逆 难治○急惊初则搐搦俱作 久而搐住只搦 有急有缓 但只肩动瘈瘲 瘈瘲者候之轻也 搐则盛也 搦又重也

惊搐有声无声 惊癎发搐 男发搐 目左视无声 右视有声 女发搐目右视无声左视有声 相胜故也 更有发时证○男反右视 女反左视 亦皆有声○男为木 故左视木位无声 右视金位相击则有声 女为金 故右视金位无声 左视木位有声 相击故也○一童子三岁发搐 自卯至巳 目右视 大呌哭 钱氏曰 此逆也 男为阳木 发左视无声则顺 右视有声则逆 所以然者左肝木也右肺金也 逆则二藏相战 金木相击而有声也 治宜泻强补弱 假令 女发搐目左视 是肺来乘肝 肝不能任 故呌哭也 当泻其肺 后治其心 续治其肝

惊风发搐不可把捉 小儿急惊方搐时 不用惊扰 此不足 畏慢惊 虽静乃危病也 急惊方搐时 但扶持之 不可擒捉 盖风气方盛 恐流入筋脉 或至手足 成拘挛也○小儿搐搦时 切戒把捉手足 握持太急必半身不遂也 当其搐时 置一竹簟 铺之凉地 使儿卧其上任其搐 风力行遍经络 势极自止 不至伤人

胎惊癎风 者 乃孕妇嗜慾忿怒惊扑 或伤风邪 儿初生下卽 呕吐搐掣 口眼喎斜 惊啼声短 腮缩顖开 或颊赤 或面靑 噤口咬牙 眼合涎潮 筋骨拘挛 身腰强直 脐腹肿起 与噤口撮口同证 视其眉间 气色红赤者生 靑黑者死

急惊风 急惊者 因闻大声 或大惊而发搐 过则如故 此无阴也 当下之○急惊者 内有热卽生风 或因惊而发 涎潮搐搦 身体与口中气皆热 及其发定 或睡起卽了了如故 用药利下痰热 心神安宁 卽愈○急惊乃卒然得之 心受惊 肝主风 致筋脉搐搦 肝又主筋○急惊者因闻不常之声 或遇禽兽之吼 以致牙关紧急 壮热涎潮 窜视反张 搐搦颤动 口中热气 颊赤脣红 大小便黄赤 其脉浮数洪紧 盖由内有实热 外挟风邪 心家受热而积惊 肝家生风而发搐 肝风心火二藏交争 血乱气倂 痰涎壅塞 所以百脉凝滞 关窍不通 风气蕃盛而无所泄 故暴烈也○治法 通关截风定搐去痰 其热尙作则当下之 一泄已后 急须和胃鎭心○盖虚则温之 实则利之 热则凉之 是谓活法○惊风形证不明 若言阴证则浑身又温 若作阳证则又不大搐 乃阴阳不和○急惊 先当定搐 搐由风也 风由热也 搐旣已作 方可下热退惊 热若不退惊亦不散○急惊 截风定搐为要 风搐旣定 次与下热 热去则无风 风散则不搐○小儿惊搐 多是热证 不宜便用惊风药 只导去心经邪热 其搐便止

急惊风不治证 眼睛翻转 口中出血 两足摆跳 肚腹搐动 摸体寻衣 神昏气促 喷药不下 通关不嚔 心中热痛 忽大呌者 皆不治

慢惊风 慢惊者 得于大病之余 吐泻之后 及过服寒凉药 其证眼慢腾腾 或露睛 手足瘈瘲 面色靑白 浑身四肢冷 黙黙不声 其脉沉迟○慢惊者因吐泻日久 中气太虚而得 其身冷 口鼻中气寒 大小便靑白 昏睡 露睛 目上视 手足瘈瘲 盖脾虚则生风 风盛则筋急○阴证慢惊自急惊 阳证传来纔经吐泻 便是慢惊 男子以泻得之为重 女子以吐得之为重○慢惊者 眼半开半合 似睡不睡 十指或开或合 似搐不搐 口眼手足有时牵掣 脉或浮或沉 身或凉或热 或吐或泻 或不吐泻 或食乳或不乳 名半阴半阳合病○方传慢候而尙有阳证 不必回阳 但与截风调胃 若手足氷冷 方可回阳○古云 病家怕惊不怕泻 医家怕泻不怕惊 如泄泻不止且先治泻 若更治风则惊风愈甚○泻滑靑者 宜防慢惊 盖泻靑色者乃夹惊木剋土也○凡儿泻出靑色者由脾土受肝木剋胜而见 本质由其藏之虚寒○小儿慢惊 或吐利不止 变成虚风 搐搦者非风也 胃气欲絶故也○惊风泄泻烦渴 皆津液内耗也 不问阴阳 多煎满意取足飮之 弥多弥好○凡惊儿泻靑色 大禁凉惊丸 盖风木旺 必剋脾土 当先实其土 后泻其木也 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 更于脾土中泻火以甘寒 补金以酸凉 使脾土中金旺火衰则风木自虚矣

慢惊风不治证 慢惊 四肢厥冷 吐泻咳嗽 面黯神惨 胃痛 鸦声 两脇动气 口生白疮 髮直摇头 眼睛不转 涎鸣喘噎 头软 大小便不禁 手足一边牵引者 皆不治○似搐而不甚搐 似睡而精神慢 四肢与口中气皆冷 睡中露睛 或胃痛而啼哭如鸦声 此证已危 盖脾胃虚损故也○慢惊欲絶之时 虚痰上攻 咽喉引气 呼吸麤大 脉来浮数 是谓阴盛强阳 错认以为阳气已復 直与峻药下痰 痰随药下 气随痰絶 人以医杀咎之 此不识覆灯将絶之候 虽不下药亦无生意矣

慢脾风 由慢惊后 吐泻损脾 病传已极 总归虚处 惟脾所受 故曰脾风 若逐风则无风可逐 若疗惊则无惊可疗 但脾间痰涎凝滞 虚热往来 其眼合者 乃脾困气乏神迷也 世所谓慢风难疗者是也○若见眼合 卽是脾风○慢惊 其眼半开半合则当预作慢脾风 调理之○慢惊察视为要 眼睛昏定为重 窜视为重 四肢厥冷为重 睛定不眨为重 虽眨不左右顾亦重 汗出如流亦重 口面忽作黪黯色至重 眼在半合半开之间 乃知阴气所盛 传入藏间 阳气已亏 脾经属阴 次第入脾 故言慢脾风候○慢脾风之候 面靑额汗 舌短头低 眼合不开 睡中摇头吐舌 频呕腥臭 噤口咬牙 手足微搐而不收 或身冷或身温而四肢冷 其脉沉微 阴气极盛胃气极虚 十救一二 盖由慢惊风而传变○慢脾风用药乃不得已也 其危如灯无油 渐见昏灭○小儿头虽热 眼珠靑白而足冷○头虽热 或腹胀而足冷○头虽热 或泄泻而足冷○头虽热 或呕吐而足冷○头虽热 或渴而足冷 已上五证作搐者名曰慢脾风

慢脾风不治证 身冷粘汗 直卧如尸 喘嗽头软 背直口噤 头摇 大小便不禁 脣缩气麤 痰如牵锯之声者不治○慢脾风 若也 一藏絶卽不可用药 如眼无光 指甲黑 四肢垂亸 五体俱冷 并不须下药

天吊惊风 乘马远行 当沐浴更衣 然后方可近于婴儿 否则多为天吊急惊之疾○步履粪秽之气 无使近于婴儿 令儿急惊风搐也○天吊亦惊风之证 但天吊发时 头目仰视 惊风则无也○小儿瘈瘲不定 翻眼戴睛 状若神祟 头目仰视 手足抽掣 如鱼之上钓 故曰天钓 甚者爪甲亦靑○此由乳母过食 热毒心肺生热 加以外感风邪所致○又有惊风内钓之证 腹痛多啼 面靑脣黑 伛偻反张 外肾肿 尿如米泔 眼有红筋血点 乃寒气壅结

痓痉 痓与痉 亦惊风之类○痓者手足氷冷 痉者擧身强直 痓痉本一病当以阳刚阴柔 别之刚者有汗柔者无汗 其证肢体强直 腰身反张 甚于风癎 大抵不治○身软时醒者为癎 身反张强直如弓 不时醒者为痓 十无一生

癫癎 惊风三发则为癎 癎者小儿恶病也 大人曰癫 小儿曰癎 其实一也 又曰 十岁以上为癫 十岁以下为癎○惊癎卽急惊之证 但惊癎发时 仆地作声 醒时 吐涎沫 急慢惊则不作声不吐沫也○癎者卒然晕倒 目瞪流涎 神气郁勃 四肢搐搦 沉黙昏愦 似死似生 其声恶呌 过后惺惺○治法 惟以惊风食三种 阴阳二证 别而治之○惊癎者恐怖积惊而发○风癎者风邪外袭 先屈手指 如数物乃发○食癎者乳食时 遇惊停积 或成癖 或大便酸臭○始也 身热 抽掣 啼呌 是为阳癎 易治○始也 身无热 手足淸冷 不抽掣 不啼呌 是为阴癎 难治○癎病 方萌耳后高骨间 必有靑纹纷纷如线见之 急用瓜破 须令血出 啼呌尤得气通 易效也○凡儿有热 不欲飮乳 眠睡不宁 常常惊悸 此皆发癎之渐

疳病 疳者乾也 瘦瘁少血也 儿童二十岁以下曰疳 二十岁以上曰劳 皆由气血虚惫 藏府受伤 故有五藏疳 外有蛔疳 脊疳 脑疳 乾疳 疳渴 疳泻 疳痢 肿胀疳 无辜疳 丁奚哺露 治之各有方 其病多因乳哺失常 肥甘不节 肠胃积滞而得之 故其为证 头皮光急 毛髮焦稀 腮缩鼻乾 口淡脣白 两眼昏烂 揉鼻挦目 脊耸体重 鬪甲咬牙 焦渴自汗 漩白泻酸 肚胀肠鸣 结癖潮热 或身多疮疥 酷嗜瓜果酸咸炭米泥土 多飮水者是也 惟肾疳害人最速 盖肾虚受邪 疳奔上焦 故以走马为喩 初作口臭 次传齿黑龈烂 热血迸出 甚则齿脱 宜急治之 纵得全活 齿不復生矣○疳乾疳渴疳劳疳泻疳痢疳肿 皆五疳之危证 曰蛔疳 脑疳 脊疳 无辜疳 丁奚疳 哺露疳 皆五疳死证 所以然者 五藏俱病故也○大抵疳病 当辨冷热肥瘦 其初病者为肥热疳 久病者为瘦冷疳 冷热交作者为冷热疳 当分治之○疳病 因多食肥甘所致 故命名曰疳○凡儿 大便色白 小便浊如米泔 此疳病也○诸疳 皆依本藏 补其母 假令日中发潮热 是心虚热也 肝为心母 法当先补肝母 肝实而后泻心 心得母气则内平而潮热自愈矣

五藏疳 一曰肝疳 其证摇头揉目 白膜遮睛 合面而卧 肉色靑黄 髮立筋靑 腹中积聚 下痢频多 转甚羸瘦 又曰一名风疳 白膜遮睛 或雀目昏暗○二曰心疳 其证浑身壮热 吐利无常 颊赤面黄 口舌生疮 痢久不痊 多下脓血 有时虚惊 又曰一名惊疳 苦要惊啼 常喫水○三曰脾疳 其证腹多靑筋 乳食不多 心腹胀满 面色萎黄 骨立毛焦 乳食不消 好喫泥土 痢多酸臭 又曰一名食疳 面黄腹大 好食泥土 身有疮疥○四曰肺疳 其证咳嗽气逆 皮毛乾焦 揉鼻咬甲 壮热憎寒 口鼻生疮 频频泄利 粪中米出 皮上粟生 又曰一名气疳 咳嗽气急 口鼻生疮○五曰肾疳 其证肌肉消瘦 齿龈生疮 寒热时作 脑热如火 脚冷如氷 乳食减少 泻痢频作 又曰一名急疳 言五疳中惟肾疳为最急 卽走马牙疳也 亦曰骨疳 喜卧冷地○心疳舌乾 肝疳啼乾 脾疳口乾 肺疳声乾 肾疳尿乾

诸疳

热疳 疳病初起 睑赤脣焦 潮热如火 大便秘澁者 为热○热疳 黄瘦雀目 夜不见物 或生疮

冷疳 疳病久则 目肿面黧 腹胀滑泄 或靑或白 或如垢腻者 为冷○冷疳 多渴 好卧冷地 烦躁啼呌 大便滑泄 渐成羸瘦 疳在内 目肿腹胀 痢色靑白无常 渐瘦弱 此冷证也

冷热疳 冷热交互 非新非久

蛔疳 因缺乳 喫粥饭肉食太早 或甘肥过多 化为蛔虫 多啼呕沫 腹痛脣紫 蛔虽食虫却不可动 动从口鼻出者难治 凡疳积久 莫不有虫

脑疳 鼻痒 毛髮作穗 面黄羸瘦○头皮光急 头髮作穗 或有头疮肿至顖 顖肿则多损眼项软 倒肥而不瘦○脑疳 满头餠疮 脑热如火 顖肿顖高 遍身多汗

脊疳 小儿疳 积渐黄瘦 拍背如鼓鸣 脊骨如锯○脊疳者 虫蚀脊膂 骨如锯齿 拍背如鼓鸣 十指背生疮 频咬 爪甲烦热 黄瘦下利

走马疳 肾疳 又名急疳 多因痘后余毒 更加乳食不调 甘味入脾而生虫 上蚀齿龈则口疮 出血臭气 甚则齿根溃烂 齿黑脱落 顋有穴者 名曰走马疳 言阳明热气上奔如马 然下蚀肠胃则下痢肛烂 其证脑热肌削 手足如氷 爪黑面黧 甚者天柱骨倒

无辜疳 其候面黄髮直 时时壮热 飮食不生肌肤 积经日月 遂至于死 言天有鸟 名曰无辜 昼伏夜游 儿家洗浣衣 褥露天经宿 或遇此鸟 飞过落羽所汚 而与儿穿卧 便令有此疾也 又脑后有核 初生软而不觉痛 其中有虫如米粉 不速破去则热气渐长 虫随气血流散 侵蚀藏府肌肉作疮 或大便泄脓血 渐渐黄瘦 头大髮竪 手足细弱

丁奚疳 腹大 颈细 黄瘦是也 丁者手足与项极小伶仃也 奚者腹大也 甚者尻高肉削 脐突胸满 或生谷癥 爱喫生米土炭等物

哺露疳 虚热往来 头骨分解 反食吐虫 烦渴呕哕 骨瘦稜层露形 盖丁奚哺露皆因脾胃久虚 形体瘦削亦由胎禀所成尽 皆无辜种类 并难治 大体相似

疳渴 疳病 日则烦渴引飮乳食不进 夜则渴止

疳劳 骨蒸潮热盗汗 咳嗽泄泻 肚硬如石 面色如银 断不可治

疳泻 身瘦面黄 有疮疥 或食泥土 泻靑白黄沫 或如垢腻 或所泻烂如泥

疳痢 疳在内则 目胞肿 腹胀痢 色无常○疳痢 黄白积 或见五色 下无时度 渐加瘦瘠

疳肿 小儿疳病 虚中有积 身面浮肿 肚腹胀大

疳疮 脾疳肾疳皆身有疮疥 无辜疳虫气流散肌肉作疮 肺疳鼻下生疮○疳病遍体生疮 乃虫蚀皮肤

疳眼 小儿疳眼 雀目 或盲膜不见物 或流脓

诸疳不治证 肝疳 目带靑 左脇下硬 多吐沫 眼头黑者不治○心疳 耳边有靑脉 舌上有焦点者不治○脾疳 肚大靑筋 脣口无血色 人中平下 痢不止者不治○肺疳 咳逆气急 泻白水 身上黑癍者不治○肾疳 要喫咸醋 喫水不住 小便如粉汁 齿黑有疮骨出 耳乾脑焦 不治○如五乾俱见 身上粟生 色斑黑者必死○如疳劳疳泻 面藁色夭 骨露齿张 腹硬不食 皆危笃证也○疳渴飮水不止 舌黑者死○疳劳 气促者死○疳泻痢 脱肛 咳逆者不治

诸热 面上左腮为肝 右腮为肺 额上为心 鼻为脾 颏为肾 赤色者热也 随证治之○身热不飮水者热在外 身热飮水者热在内也○凡热证 疎利后或和解后 无虚证勿温补 热必随生○凡小儿生理 本天一生水之妙 凡治 以水道通利为捷径

肝热 手寻衣领 乱捻物 左腮赤

心热 口中气温 或合面卧 及眼上窜 额赤 摇头 咬牙

脾热 面黄 肚大 怠惰嗜卧 身热飮水 鼻赤

肺热 咳嗽寒热 壮热飮水 喘闷 右腮赤色

肾热 肾虚热者 下窜 畏明 颏赤色

潮热 似潮有信 每日应时而发 过时卽止

胎热 胎中受热 生下而面赤 眼闭 大便秘 小便赤黄 不飮乳

骨蒸热 肌瘦 颊赤 口乾 潮热盗汗 五心烦躁

痰热 面赤身热 喘咳 胸膈不利 咽喉有痰声

疟热 一日一发 或二三日一发 寒热往来

风寒热 发热不歇 身热 口中气热 呵欠 鼻塞

壮热 遍身发热 一向热而不已 甚则发惊搐

实热 身热飮水 大小便秘澁

虚热 身热不飮水 大小便如常

积癖 食积者 凡小儿失乳以食饲之 未有食 肠不能剋化 致成食积 腹胀瘦弱 痢色无常○积证 有伤乳伤食而身体热者 惟肚热为甚耳 夜间有热者伤积之明验也○小儿积证 : 面黄肿○腹胀○多呕○小便如油○眼睛黄○腹内虚鸣○多睡○赤白痢下○多泻 凡有积滞 须辨虚实○小儿病癖 由乳食不消 伏在腹中 乍凉乍热 飮水不止 或喘而嗽 与潮热相类 若不早治 必成劳疳 寒热飮水 脇下有形硬痛 法当用药渐消磨之 以其有癥癖 故令儿不食 脾胃虚而发热 故引飮也○癖块者僻于两脇痞结者 否于中脘 皆因乳哺失节 飮食停滞 邪气相搏而成也

吐泻 小儿 吐泻泄黄伤热乳也 吐泻泄靑伤冷乳也 皆当下 下后 分热冷而治之○初生吐泻大便色白 停乳也○吐泻昏睡 露睛者胃虚热也 吐泻昏睡 不露睛者胃实热也○小儿初生 拭口中秽恶不尽 嚥入喉中 故吐不止○如吐骤或泻完谷者伤风甚也 凡伤风多作吐泻者 风木好侵脾土故也○经年吐乳 眼慢 粪秽 有筋膜者 乃父母交感时 喫乳所致 名曰交精吐?

吐泻论证 一五岁儿 吐泻壮热 不思食飮 钱氏见曰 此儿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 面色晄白 必多病 夫面色晄白者神怯也 黑睛小者肾虚也 黑睛属水 本怯而虚故多病也 纵长成必肌肤不壮 不耐寒暑 易虚易实 脾胃亦怯 更不可纵恣酒色 若不保养 不过壮年也 面上常无精神光泽者如妇人之失血也 今吐利不食壮热者伤食也 又虚怯不可下 下之虚入肺则嗽 入心则惊 入脾则泻 入肾则益虚 但磨化之为微 有食积也

感冒风寒 贪睡 口中气热 呵欠 烦闷者 伤风证也 头目疼痛 而畏人畏寒者 伤寒证也○头痛○体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嚔○颊赤○眼澁○山根靑色 皆伤风寒也

痰涎喘嗽 痰乃风苗 火静则伏于脾 火动则壅于肺 痰火交作则咳嗽喘急○脾肺母子也 二藏俱虚则生顽涎 顽涎者脾肺所出也 涎则流溢在于咽喉 如水鷄之声 喘嗽烦闷

泄痢 小儿疳痢 泻靑白黄沫 水痢 色变易无常○疳卽?泻 ?卽胀也 其证目胞肿 腹胀 痢色无常 好飮水 渐加瘦瘠○八痢危证 一曰赤痢 二曰白痢 三曰赤白痢 四曰食积痢 五曰惊痢 六曰脾虚痢 七曰时行痢 八曰疳痢○小儿痢 谷道不闭 黄汁长流者不治

腹痛腹胀 小儿腹痛曲腰 乾啼无泪 面靑白 脣黑 肢冷 或大便色靑不实 为盘肠内吊○小儿腹痛 多是乳食所伤○面靑白 身冷水泻 为冷痛○积痛食痛虚痛虫痛 大同小异 惟虫痛 小儿多有之 其证心腹痛呌哭 倒身扑手 呕吐淸水涎沫 面色靑黄 时作时止 口脣紫黑色者 是蚘厥也○腹胀者 由脾胃虚 气攻作也

五软五硬 五软者 头项软 手软 脚软 身软 口软是也○头项软者 天柱骨倒也○手软者 无力以动也○脚软者 行迟也○身软者 肉少皮肤自离 或遍身筋软○口软者 语迟也○已上五软 皆禀受不足 或因吐泻 若不治必成笃疾○五硬者 头项硬 手硬 脚硬 身硬 口硬也○硬者强直氷冷 乃肝受风邪

语迟行迟 语迟者五软中口软是也 儿在胎时 母有惊怖 惊气入于心包络 使心神不足 舌本不通○行迟者脚软是也 气血不充 骨髓不满 软弱不能行 或肝肾俱虚 肝主筋 筋弱不能束骨○凡小儿 行迟 齿迟 解颅 五软 鹤膝 睛白 多愁 皆因禀受肾气不足○小儿鹤膝者 由禀受不足 血气不充 故肌肉瘦瘠 骨节呈露 如鹤之膝 乃肾虚得之

解颅 年大 小儿头缝不合 如开解 故曰解颅 此由肾气不成故也 肾主骨髓而脑为髓海 肾气不成则脑髓不足 故不能合也 凡得此疾者 不过千日 其间亦有数岁者 乃成废人也○生下而顖不合者 肾气不成故也 长必少笑 更有目白睛多 面晄白色 瘦者 多愁少喜也

顖塡顖陷 顖塡者顖门肿起也 因乳哺失常 或寒热乘脾 其气上冲则顖高而突 又有肝盛 风热交攻亦致顖塡突起 汗出 毛髮黄而短是也 若寒气上冲则牢硬 热气上冲则柔软 当泻风热○顖陷者顖门成坑也 因藏府有热 渴引水浆 致成泄利则气血虚弱 不能上交脑髓 故顖陷如坑 不得平满

髮不生齿不生 髮不生者 因禀受血气不足 不能荣于髮○齿不生者 由 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 禀气不足则髓不能充于骨 故齿久不生

龟背龟胸 龟背者 初生不能护背 风入于脊骨 或坐太早 亦致伛偻 背高如龟 多成痼疾○龟胸者 胸高胀满 其状如龟 此肺藏受热所致也 或乳母多食五辛 及酒麪过度 或夏月多飮热乳○龟胸 乃肺热胀满 攻于胸膈而成

滞颐 口角流涎是也 涎者脾之液 流出积于颐上 此由脾胃虚冷 不能制其津液故也 法当温脾○内经论 舌纵涎下皆属于热 可辨冷热而治之 热涎者胃火炎上 冷涎者胃虚也

丹毒 乃热毒之气 与血相搏而风乘之 故赤肿 其游走遍身者 又名赤游风 入肾入腹则杀人也○小儿丹毒 百日内发者必死 急急救之○金丝疮 一名红丝疮 其状如线巨细不一 经谓丹毒是也○丹毒 自腹内生出四肢则易愈 自四肢入腹则难治○毒气入里 腹胀则死 毒气所走之处 截经刺之出血 一云急以细鍼刺 出恶血卽消

诸疮 小儿初生月里诸疾 乃胎毒之浅者 若一二岁后所生之疾 乃胎毒之深者 宜按法治之○小儿恶疮 天气温和时 频与澡洗更衣 名曰外宣 亦不须服药○胎热 血热 风热

红丝瘤 一人生子 遍身生红丝瘤 不救 后生三四子皆然 东垣曰 汝肾中伏火 精中多有红丝 以气相传生子 故有此疾 俗名胎瘤是也

药毒成淋 一童子 自初生患淋 五七日必一发 发则大痛 下如黍粟者约一盃 然后定 意其父必多服下部药 遗毒在胎 留于子之命门而然 父得燥热且能病子 况母得之者乎

小儿诸病死证 眼上赤脉 下贯朣人 水火困絶○顖门肿起 兼及作坑 心絶○鼻乾黑燥 肺絶○肚大靑筋 脾絶○目多直视 覩不转睛 五藏俱絶○指甲黑色 肝絶○忽作鸦声 脉絶○虚舌出口 心絶○嚙齿咬人 肾絶○鱼口气急 啼不作声 肺絶○蛔虫旣出 必是死形 胃絶○凡病困汗出如珠不流者死○凡儿病其头毛皆上逆者死○脣口乾 目皮反 口中气冷 手足四垂 其卧如缚 掌中冷者皆死○其五硬 五软 五冷 五乾 皆恶证也

痘癍疹三证专由胎毒 太古无痘疹 周末秦初 乃有之○夫胎在腹中 至六七月则已成形 食母腹中秽液 入儿五藏 食至十月卽秽液满胃 至生时 儿口中犹有不洁 产母以手拭净则无疾病 俗以黄连甘草水 下其脐粪之秽 此亦母之不洁余气 入儿藏中 遇风寒 邪气相搏而成痘疹也○子在母腹中 十月之间 随母呼吸 呼吸者阳气也而生动作滋益精气神 飢渴皆食母血 儿随月长 筋骨皮肉血脉形气俱足 十月降生 口中尙有恶血 啼声一发 随吸而下 此恶血復归命门 胞中僻于一隅 隐伏而不发 直至儿 因内伤乳食 湿热之气下陷 合于肾中 二火交攻 荣气不从 逆于肉理 恶血乃发 诸癍疹皆出于肾水 其疡后聚肉理 归于阳明 故三番癍 始见之证 皆足太阳壬膀胱剋丙小肠 其始出皆见于面 终归于阳明肉理 热化为脓者也 二火炽盛 反胜寒水 遍身俱出 此皆从足太阳传变中来也○癍之为病 皆由子在母腹中时 浸渍食母 血秽蕴而成毒 皆太阴湿土壅滞君相二火之所作也○经曰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盖因胎毒藏于命门 遇少阴少阳司天 君相二火太过 热毒流行之年则发作矣



附养老

老因血衰 夫人 两肾中间 白膜之内 一点动气 大如筋头 鼓舞变化 大阖周身 熏蒸三焦 消化水谷 外御六淫 内当万虑 昼夜无停○年老精血俱耗 平居七窍反常 啼哭无泪 笑反有泪 鼻多浊涕 耳作蝉鸣 喫食口乾 寐则涎溢 溲尿自遗 便燥或泄 昼则多睡 夜卧惺惺不眠 此老人之病也

老人治病 年老之人 虽有外感 切忌苦寒药及大汗吐下 宜以平和之药 调治○老人 觉小水短少 是为病进

老人保养 若一向惫乏之人 则当加温补调停饘粥以为养 且于养性延年之药 皆可选用 又人乳牛乳常服 最佳




集例

臣勤按人身 内有五藏六府 外有筋骨肌肉血脉皮肤 以成其形而精气神 又为藏府百体之主 故道家之三要 释氏之四大 皆谓此也 黄庭经有内景之文 医书亦有内外境象之图 道家以淸静修养为本 医门以药饵鍼灸为治 是道得其精 医得其粗也 今此书 先以内景 精气神藏府为内篇 次取外境 头面手足筋脉骨肉为外篇 又採五运六气四象三法内伤外感诸病之证 列为杂篇 末著汤液鍼灸 以尽其变 使病人开卷目击则虚实轻重吉凶死生之兆 明 若水镜 庶无妄治夭折之患矣


身形藏府图

孙眞人曰 天地之内以人为贵 头圆象天足方象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行人有五藏 天有六极人有六府 天有八风人有八节 天有九星人有九窍 天有十二时人有十二经脉 天有二十四气人有二十四兪 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 天有日月人有眼目 天有昼夜人有寤寐 天有雷电人有喜怒 天有雨露人有涕泣 天有阴阳人有寒热 地有泉水人有血脉 地有草木人有毛髮 地有金石人有牙齿 皆禀四大五常假合成形○朱丹溪曰 凡人之形 长不及短 大不及小 肥不及瘦 人之色 白不及黑 嫩不及苍 薄不及厚而 况肥人湿多 瘦人火多 白者肺气虚 黑者肾气足 形色旣殊藏府亦异 外证虽同治法逈别

身形

形气之始 乾凿度云 天形出乎乾 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夫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 形气已具而痾 痾者瘵 瘵者病 病由是萌生焉 人生从乎太易 病从乎太素○参同契註曰 形气未具曰鸿濛 具而未离曰混沦 易曰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易犹鸿濛也 太极犹混沦也 乾坤者太极之变也 合之为太极 分之为乾坤 故合乾坤而言之谓之混沦 分乾坤而言之谓之天地 列子曰 太初气之始也 太始形之始也 亦类此

胎孕之始 圣惠方曰 天地之精气化万物之形 父之精气为魂 母之精气为魄 一月怀其胎如酪 二月成其果而果李相似 三月有形像 四月男女分 五月筋骨成 六月鬓髮生 七月游其魂而能动右手 八月游其魄而能动左手 九月三转身 十月满足母子分解其中 有延月而生者富贵而寿 有月不足者贪贱而夭○上阳子曰 人初受气也九日而阴阳大定 四十九日而始胎 然后七日而一变 故满三百有六日者 满二百九十六日者 皆上器也 有二百八十六日者 二百六十六日者 中器也 有二百五十六日者 二百四十六日者 下器也 盖天干甲必合己而方生 地支丑必合子而方育 自非天地合德则人必不生也 故云九月神布气满而胎完 亦云十月怀胎也 此天地之德合于气而后生也

四大成形 释氏论曰 地水火风和合成人 筋骨肌肉皆属乎地 精血津液皆属乎水 呼吸温煖皆属乎火 灵明活动皆属乎风 是以风止则气絶 火去则身冷 水竭则无血 土散则身裂○上阳子曰 髮齿骨甲假之于地 涕精血液假之于水 温煖燥热假之于火 灵明活动假之于风 四大假合而生也 地之盛也骨如金 水之盛也精如玉 火之盛也气如云 风之盛也智如神

人气盛衰 灵枢经曰 黄帝问气之盛衰 岐伯对曰 人生 十岁 五藏始定 血气始通 眞气在下 故好走 二十岁 血气始盛 肌肉方长 故好趋 三十岁 五藏大定 肌肉坚固 血脉盛满 故好步 四十岁 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太盛以平定 腠理始疎 荣华颓落 髮鬓斑白 气血平盛而不摇 故好坐 五十岁 肝气始衰 肝叶始薄 胆汁始减 故目视不明 六十岁 心气始衰 喜忧悲 血气解堕 故好卧 七十岁 脾气虚 故皮肤枯 八十岁 肺气衰 魄离 故言善误 九十岁 肾气焦 四藏经脉空虚 百岁 五藏皆虚 神气乃去 形骸独居而终矣○素问曰 人年四十 阴气自半也 起居衰矣 年五十 体重 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 阴痿 气太衰 九窍不利 下虚上实 涕泣俱出矣

年老无子 素问曰 黄帝曰 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 将天数然也 岐伯对曰 女子七岁 肾气盛 齿更髮长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 三七 肾气平均 故眞牙生而长极 四七 筋骨坚 髮长极 身体盛壮 五七 阳明脉衰 面始焦 髮始堕 六七 三阳脉衰于上 面皆焦 髮始白 七七 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 肾气实 髮长齿更 二八 肾气盛 天癸至 精气溢泻 阴阳和 故能有子 三八 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 故眞牙生而长极 四八 筋骨隆盛 肌肉满壮 五八 肾气衰 髮堕齿枯 六八 阳气衰竭于上 面焦 髮鬓斑白 七八 肝气衰 筋不能动 天癸竭 精少 肾藏衰 形体皆极 八八 则齿髮去 肾者主水 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 筋骨解堕 天癸尽矣 故髮鬓白 身体重 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寿夭之异 素问曰 黄帝曰 余闻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飮食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则不然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慾竭其精 以耗散其眞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也○虞搏曰 人之寿夭 各有天命存焉 夫所谓天命者天地父母之元气也 父为天 母为地 父精母血盛衰不同 故人之寿夭亦异 其有生之初 受气之两盛者当得上中之寿 受气之偏盛者当得中下之寿 受气之两衰者能保养仅得下寿 不然多夭折 虽然或风寒暑湿之感于外 飢饱劳役之伤乎内 岂能一一尽乎所禀之元气也 故上古圣人 尝百草 制医药 乃欲扶植乎生民 各得尽其天年也 传曰 修身以竢命而已 必须尽人事以副天意则凶者化吉 亡者得存 未尝令人委之于天命也 是故医者可以通神明而权造化 能使夭者寿而寿者仙 医道其可废乎

形气定寿夭 灵枢经曰 形与气相任则寿 不相任则夭 皮与肉相果则寿 不相果则夭 血气经络胜形则寿 不胜形则夭 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 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 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 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 气衰则危矣 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 骨小而夭矣 形充而大肉?坚而有分者肉坚 肉坚则寿矣 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 肉脆则夭矣○类纂曰 谷气胜元气 其人肥而不寿 元气胜谷气 其人瘦而寿○虞搏曰 性急脉亦急 性缓脉亦缓 大抵脉缓而迟者多寿 脉急而数者多夭 内经曰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 神去则机息 盖气血者人身之神也 脉急数者气血易亏而神机易息 故多夭 脉迟缓者气血和平而神机难损 故多寿 先哲论 江海之潮则天地之呼吸 昼夜只二升二降而已 人之呼吸 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 故天地之寿攸久而无穷 人之寿延者数亦不满百也

人身犹一国 抱朴子曰 一人之身 一国之象也 胸腹之位犹宫室也 四肢之别犹郊境也 骨节之分犹百官也 神犹君也 血犹臣也 气犹民也 知治身则能治国矣 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 惜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散则国亡 气竭则身死 死者不可生也 亡者不可全也 是以至人 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无事之前 不追于旣逝之后 夫人难养而易危 气难淸而易浊 故能审威德所以保社稷 割嗜慾所以固血气 然后 眞一存焉 三一守焉 百病却焉 年寿延焉○素问曰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 以此养生则寿 没世不殆 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使道闭塞而不通 形乃大伤 以此养生则殃 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

丹田有三 仙经曰 脑为髓海上丹田 心为绛宫中丹田 脐下三寸为下丹田 下丹田藏精之府也 中丹田藏神之府也 上丹田藏气之府也○悟眞篇註曰 人之一身 禀天地之秀气而有生 託阴阳陶铸而成形 故一身之中以精气神为主 神生于气 气生于精 故修眞之士 若执己身而修之 无过炼治精气神三物已○邵康节曰 神统于心 气统于肾 形统于首 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 三才之道也

背有三关 仙经曰 背后有三关 脑后曰玉枕关 夹脊曰辘轳关 水火之际曰尾闾关 皆精气升降往来之道路也 若得斗柄之机 斡运则上下循环 如天河之流转也○翠虚篇曰 採之炼之未片饷 一气眇眇通三关 三关来往气无穷 一道白脉朝泥丸 泥丸之上紫金鼎 鼎中一块紫金团 化为玉浆流入口 香甛淸爽遍舌端○参同契註曰 人身气血往来循环于上下 昼夜不停 犹江河之水东流至于海而不竭 殊不知 名山大川孔穴皆相通也 水由地中行 盖循环相往来也 日月之行亦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798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养精气神 臞仙曰 精者身之本 气者神之主 形者神之宅也 故神太用则歇 精太用则竭 气太劳则絶 是以人之生者神也 形之托者气也 若气衰则形耗而欲长生者未之闻也 夫有者因无而生焉 形者须神而立焉 有者无之舘 形者神之宅也 倘不全宅以安生修身以养神则不免于气散归空游魂为变 方之于烛 烛尽则火不居 譬之于堤 堤坏则水不存矣 夫魂者阳也 魄者阴也 神能服气 形能食味 气淸则神爽 形劳则气浊 服气者千百不死 故身飞于天 食谷者千百皆死 故形归于地人之死也 魂飞于天 魄落于泉 水火分散各归本源 生则同体 死则相损 飞沉各异禀之自然 譬如一根之木 以火焚之 烟则上升 灰则下沉 亦自然之理也 夫神明者生化之本 精气者万物之体 全其形则生 养其精气则性命长存矣

古有眞人至人圣人贤人 黄帝曰 余闻 上古有眞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寿弊天地 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 淳德全道 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 去世离俗 积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间 视听八远之外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亦归于眞人 其次有圣人者 处天地之和 从八风之理 适嗜慾于世俗之间 无恚嗔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擧不欲观于俗 外不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愉为务 以自得为功 形体不弊 精神不散 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 法则天地 象似日月 辨列星辰 逆从阴阳 分别四时 将从上古 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论上古天眞 夫上古圣人之敎下也 皆谓之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憺虚无眞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慾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慾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 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四气调神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髮缓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 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 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 秋为痎疟 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鷄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淸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 冬为飱泄 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氷地坼 无扰乎阳 早卧晩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 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 奉生者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眞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

以道疗病 臞仙曰 古之神圣之医 能疗人之心 预使不致于有疾 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 是犹 捨本逐末 不穷其源而攻其流 欲求疾愈不亦愚乎 虽一时侥倖而安之 此则世俗之庸医 不足取也 太白眞人曰 欲治其疾先治其心 必正其心乃资于道 使病者尽去 心中疑虑思想 一切妄念 一切不平 一切人我 悔悟平生 所为过恶 便当放下身心 以我之天而合所事之天 久之遂凝于神则自然心君泰宁 性地和平 知世间万事皆是空虚 终日营为皆是妄想 知我身皆是虚幻 祸福皆是无有 生死皆是一梦慨然 领悟顿然解释则心地自然淸净 疾病自然安痊 能如是则药未到口 病已忘矣 此眞人以道治心疗病之大法也○又曰 至人治于未病之先 医家治于已病之后 治于未病之先者曰治心曰修养 治于已病之后者曰药饵曰 砭火苪 虽治之法有二而病之源则一 未必不由因心而生也

虚心合道 白玉蟾曰 人无心则与道合 有心则与道违 惟此无之一字 包诸有而无余 生万物而不竭 天地虽大 能役有形 不能役无形 阴阳虽妙 能役有气 不能役无气 五行至精 能役有数 不能役无数 百念纷起 能役有识 不能役无识 今夫修此理者不若先鍊形 鍊形之妙在乎凝神 神凝则气聚 气聚则丹成 丹成则形固 形固则神全 故宋齐丘曰 忘形以养气 忘气以养神 忘神以养虚 只此忘之一字则是无物也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其斯之谓乎

学道无早晩 延寿书曰 人者物之灵也 寿本四万三千二百余日(百二十岁) 元阳眞气本重三百八十四铢(一斤) 内应乎乾 乾者纯阳之卦也 人昼夜动作施泄 散失元气 不满天寿 至六阳俱尽 卽是全阴之人易死也 年到八八 卦数已极 汞少铅虚 欲眞元之復 不亦晩乎 吁 剥不穷则復不返 阴不极则阳不生 若遇明师指诀 信心苦求则 虽一百二十岁 犹可还乾 譬如 树老用嫩枝再接方始得活 人老用眞气还补卽返老还童 昔马自然 到六十四岁 怕老怕死 汲汲求道 遇刘海蟾 传以长生之诀 遂得寿于无穷 彼何人哉晞之则是特在一觉顷耳○悟眞篇註曰 吕纯阳六十四岁 遇正阳眞人 葛仙翁六十四岁 遇郑眞人 马自然六十四岁 遇刘海蟾 皆方修金丹之道而成仙 三仙皆于晩年修道而成 盖是壮年慕道 持戒积符 至六十四 方得金丹眞传 故成道之速 若夫世人嗜慾丧精 思虑损神 疲劳耗气 眞阳旣失 虽闻大道于六十四岁之前 亦难成功 倘能絶慾于早年 求道于壮岁 及色身未坏 精气未耗 遇师 得旨下手 速修 庶几可冀三仙之得道也

人心合天机 还丹论曰 道以心为用 能知运用者以道观心 心卽道也 以心贯道 道卽心也 是心也 非人心之心 乃天心之心也 天之居于北极为造化之枢机者此心也 故斗杓一运则四时应节 五行顺序 寒暑中度 阴阳得宜矣○槖籥歌曰 天上日头地下转 海底婵娟天上飞 乾坤日月本不运 皆因斗柄转其机 人心若与天心合 顚倒阴阳只片时○仙经註曰 璇玑 斗也 天以斗为机 人以心为机 心运于身中 犹斗运于天中也○又曰 天机谓半夜子阳初动之时也 天机将至 人能动吾之机 以应之则天人合发 内外相符 结而为丹矣○上阳子曰 人有眞一之气 降于丹田中则一阳又復矣 人欲知始阳初廻之候 当以煖气 为之信也

搬运服食 养性书曰 凡人修养摄生之道 各有其法 大槩勿要损精耗气伤神 此三者道家谓之全精全气全神是也 每于鷄鸣时 便可起坐 拥衾 调息 叩齿 聚神 良久 神气旣定 方行火候 搬运数十遍 便觉浑身和畅 血脉自然流通 当此之时 华池水生 神气满谷 便当大漱嚥下 纳入丹田 以补元阳 如搬运了 就喫平昔补养的药饵 以两手摩擦令热 乃行导引之法 行毕 方可栉漱盥洗 乃焚香 黙诵洞章一遍 逍遥步庭 约行百步 待日高三五丈 方可食粥 食毕 以手扪腹 行二三百步 此养生大略 不可不知○胎息论曰 凡服食 须半夜子后 瞑目 盘坐 面东 呵出腹内旧气三两口 然后停息便于鼻内 微纳淸气数口 舌下有二穴下通肾窍 用舌柱上月咢 存息少时 津液自出 灌漱满口 徐徐嚥下 自然灌注五藏 此为气归丹田矣 如子后丑前 不及寅前 为之亦可 卧中为之亦可○又曰 人能常食玉泉 令人长年 面有光色 玉泉者口中唾也 鷄鸣时 早晨时 日出时 禺中时 日中时 晡时 日没时 黄昏时 夜半时 一日凡九次 漱口嚥之○臞仙曰 汉 蒯京 年百二十岁 气力甚壮 言朝朝服食玉泉 叩齿二七 名曰鍊精 又杜景升王眞常 漱玉泉嚥之 谓之胎息

按摩导引 养生书曰 夜卧觉常 叩齿九通 嚥唾九过 以手按鼻之左右上下数十过○又曰 每朝早起 啄齿 幷漱津唾 满口嚥之 缩鼻闭气 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二七 復以左手从头上引右耳二七 令耳聪延年○又曰 热摩手心熨两眼每二十遍 使人眼目自然无障翳明目去风 频拭额上 谓之修天庭 连髮际二七遍 面上自然光泽 又以中指于鼻梁两边揩二三十遍 令表里俱热 所谓灌漑中岳 以润于肺 以手摩耳轮不拘遍数 所谓修其城郭 以补肾气以防聋聩○臞仙有歌曰 闭目冥心坐(盘跌而坐) 握固静思神(握固者,以大指在内,四指在外而作拳也) 叩齿三十六(以集心神) 两手抱崑崙(崑崙,头也.叉两手,向项后,数九息,勿令耳间) 左右鸣天鼓 二十四度闻(以两手心,掩两耳,先以第二指,压中指,弹脑后) 微摆撼天柱(摇头左右顾,肩膊随动,二十四度) 赤龙搅水浑(赤龙,舌也.以舌搅口中,待津液生而嚥之) 漱津三十六 神水满口匀(神水,口中津也) 一口分三嚥(所漱津液,分作三口,作汨汨声而嚥之) 龙行虎自奔(液为龙,气为虎) 闭气搓手热(鼻引淸气,闭之少顷,搓手令极热,鼻中徐徐放气出) 背摩后精门(精门者腰后外肾也,合手心,摩毕,收手握固) 尽此一口气(再闭气也) 想火烧脐轮(想,心火下烧丹田,觉热极卽,用后法) 左右辘轳转(俯首,摆撼两肩,三十六. 想,火自丹田,透双关,入脑户,鼻引淸气,闭少顷) 两脚放舒伸(放直两脚) 叉手双虚托(叉手相交向上,三次或九次) 低头攀足频(以两手,向前,钩双脚心十三次,乃收足端坐) 以候逆水上(候,口中津液生,如未生,急搅取水,如前法) 再漱再呑津 如此三度毕 神水九次呑(一口三嚥,三次为九) 嚥下汨汨响 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讫(摆肩幷身二十四,及再转辘轳二十四次) 发火遍烧身(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烧,此时,口鼻皆闭气,少顷) 邪魔不敢近 梦寐不能昏 寒暑不能入 灾病不能迍 子后午前作 造化合乾坤 循环次第转 八卦是良因

摄养要诀 太乙眞人七禁文曰 一者少言语养内气 二者戒色慾养精气 三者薄滋味养血气 四者嚥精液养藏气 五者莫嗔怒养肝气 六者美飮食养胃气 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人由气生气由神旺 养气全神可得眞道 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黄庭经曰 予欲不死 修崑崙 谓髮宜多栉 手宜在面 齿宜数叩 津宜常嚥 气宜精鍊 此三者所谓修崑崙 崑崙 谓头也○葛仙翁淸静经曰 人能遣其慾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淸 自然六欲不生 三毒消灭 夫人心虚则澄 坐定则静 寡言希听 存神保命 盖多言则损气 多喜则放情 多怒则触意 多悲哀思虑则伤神 多贪慾劳困则伤精 凡此皆修行之人不宜有也○又曰 养性之士 唾不至远 行不疾步 耳不极听 目不极视 不欲极飢而食 食不可过饱 不欲极渴而飮 飮不欲过多○嵇康曰 养性有五难 名利不去为一难 喜怒不除为二难 声色不去为三难 滋味不絶为四难 神虚精散为五难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 道德日全 不祈善而有福 不求寿而自廷 此养生之大旨也○类纂曰 养目力者常瞑 养耳力者常饱 养臂肘者常屈伸 养股胫者常步履○孙眞人曰 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 亦难以长生也 养性之道常欲少劳 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以其运动故也 养性之道 莫 久行 久立 久坐 久卧 久视 久听 皆令损寿也○又曰 凡言伤者亦不卽觉也 谓久则损寿耳○洞神眞经曰 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 不损以有补为卫生之经 居安虑危防未萌也 虽少年致损气弱体枯 及晩景得悟 防患补益则气血有余而神自足 自然长生也

还丹内炼法 金丹问答曰 金液者金水也 金为水母 母隐子胎 因有还丹之号也 前贤有曰 丹者丹田也 液者肺液也 以肺液还于丹田 故曰金液还丹○赠谌高士歌曰 君且听我试说语 无多眞妙诀 夜深龙呤虎啸时 急驾河车无暂歇 须臾搬入泥丸顶 进火玉炉烹似雪 华池神水湛澄澄 浇灌黄芽应时节 琼浆玉液频呑嚥 四体熏蒸颜色别 傍门小法几千般 惟有此道最直截○易眞论曰 大修行人 旣得刀圭 入口运已 眞火以养之 凡运火之际 忽觉尾闾有物 直冲夹脊双关 沥沥有声 逆上泥丸 復自泥丸 触上月咢 颗颗降入口中 味如氷酥 香甛软美 觉有此状 乃是金液还丹也 徐徐嚥归丹田 常常如此不絶则五藏淸虚 闭目内观藏府 歷歷如照烛 渐次有金光罩身 此乃眞景象也○问答曰 还丹之要在于神水华池 神水 液也 水之在口曰华池○邵子曰 天之神发乎日 人之神发乎目 愚谓目之所至心亦至焉 故内炼之法 以目视鼻 以鼻对脐 降心火入于丹田 盖不过片饷功夫而已

养性禁忌 养性书曰 善摄生者 无犯日月之忌 无失岁时之和 须知 一日之忌暮无饱食 一月之忌晦无大醉 一岁之忌冬无远行 终身之忌夜不燃烛行房○又曰 喜怒损志 哀戚损性 荣华惑德 阴阳竭精 学道之大忌也○眞诰曰 眼者身之镜 耳者体之牖 视多则镜昏 听众则牖闭 面者神之庭 髮者脑之华 心忧则面戚 脑减则髮白 精者人之神 明者身之宝 劳多则精散 营竞则明消○抱朴子曰 善摄生者 常少思 少念 少慾 少事 少语 少笑 少愁 少乐 少喜 少怒 少好 少恶行 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 多思则神殆 多念则志散 多慾则志昏 多事则形劳 多语则气乏 多笑则藏伤 多愁则心慑 多乐则意溢 多喜则妄错昏乱 多怒则百脉不定 多好则专迷不理 多恶则憔悴无欢 凡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 血气妄行 丧生之本也

四时节宣 养生书曰 春欲晏卧早起 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 冬欲早卧而晏起 皆益人 虽云早起 莫在鷄鸣前 晏起 莫在日出后○又曰 冬日冻脑 春秋脑足俱冻 此圣人之常法也○常以晦日浴 朔日沐 吉 飢忌浴 饱忌沐○凡人卧 春夏向东 秋冬向西 头勿向北卧○凡大风大雨大雾大暑大寒大雪 皆须勿犯 卒逢飘风暴雨震电昏暗 皆是诸龙鬼神行动经过所致 宜入室闭户烧香静坐以避之 不尔损人○卫生歌曰 四时惟夏难调摄 伏阴在内腹冷滑 补肾汤药不可无 食物稍冷休哺啜 心旺肾衰何所忌 特戒疎泄通精气 寝处犹宜勤密间 黙静志虑和心气 氷浆菜果不益人 必到秋来成疟痢○臞仙曰 夏一季 是人脱精神之时 心旺肾衰 肾化为水 至秋乃凝 及冬始坚 尤宜保惜 故夏月不问老幼 悉喫煖物 至秋卽不患霍乱吐泻 腹中常煖者诸疾自然不生 血气壮盛也

先肾格言 眞人养生铭曰 人欲劳于形 百病不能成 飮酒勿大醉 诸疾自不生 食了行百步 数以手摩肚 寅丑日剪甲 头髮梳百度 饱卽立小便 飢则坐漩尿 行处勿当风 居止无小隙 常夜濯足卧 饱食终无益 思虑最伤神 喜怒最伤气 每去鼻中毛 常习不唾地 平明欲起时 下床先左脚 一日无灾殃 去邪兼辟恶 如能七星步 令人长寿乐 酸味伤于筋 苦味伤于骨 甘卽不益肉 辛多败正气 咸多促人寿 不得偏耽嗜 春夏少施泄 秋冬固阳事 独卧是守眞 愼静最为贵 钱财生有分 知足将为利 强知是大患 少慾终无累 神静自常安 修道宜终始 书之屋壁中 将以传君子○孙眞人枕上记曰 侵晨一椀粥 晩饭莫敎足 撞动景阳钟 叩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 且莫贪色慾 醉饱莫行房 五藏皆翻覆 火艾谩烧身 争如独自宿 坐卧莫当风 频于煖处浴 食饱行百步 常以手摩腹 莫食无鳞鱼 诸般禽兽肉 自死禽与兽 食之多命促 土木为形像 求之有恩福 父精母生肉 那忍分南北 惜命惜身人 六白光如玉○孙眞人养生铭曰 怒甚偏伤气 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 气弱病相因 勿使悲欢极 常令飮食匀 再三防夜醉 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 寅兴潄玉津 妖邪难犯已 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 常须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 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 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 平地可朝眞○常眞子养生文曰 酒多血气皆乱 味薄神魂自安 夜漱却胜朝漱 暮食不若晨食 耳鸣直须补肾 目暗必当治肝 节飮自然脾健 少思必定神安 汗出莫当风立 腹空莫放茶穿○东垣省言箴曰 气乃神之祖 精乃气之子 气者精神之根蔕也 大矣哉 积气以成精 积精以全神 必淸必静 御之以道 可以为天人矣 有道者能之 予何人哉 切宜省言而已○丹溪飮食箴曰 人身之贵父母遗体 为口伤身滔滔皆是 人有此身飢渴洊兴 乃作飮食以遂其生 睠彼昧者因纵口味 五味之过疾病蜂起 病之生也其机甚微 馋涎所牵忽而不思 病之成也飮食俱废 忧贻父母医祷百计 山野贫贱淡薄是谙 动作不襄此身亦安 均气同体我独多病 悔悟一萌尘开镜净 曰节飮食易之象辞 养小失大孟子所讥 口能致病亦败尔德 守口如甁服之无斁○丹溪色慾箴曰 惟人之生与天地参 坤道成女乾道成男 配为夫妇生育攸寄 血气方刚惟其时矣 成之以礼接之以时 父子之亲其要在玆 睠彼昧者徇情纵慾 惟恐不及济以燥毒 气阳血阴人身之神 阴平阳秘我体长春 血气几何而不自惜 我之所生翻为我贼 女之耽兮其慾实多 闺房之肃门庭之和 士之耽兮其家自废 卽丧厥德此身亦悴 远彼帷薄放心乃收 飮食甘味身安病瘳

脉 法

凡治伤寒 以脉为先 以证为后,

凡治杂病 以证为先 以脉为后.

【内景篇】──────────────

精 濇脉为精血不足之候.

男子脉微弱而澁为无子 精气淸冷也.

遗精白浊 当验于尺 结芤动紧 二证之的.

气 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 卫气衰也.

寸口脉微而澁 微者卫气衰 澁者营气不足.

尺脉沉为气 濇弱难治 沉滑气兼痰飮.

沉弦细动 皆气痛证.

神 七情伤脉 惟气口紧盛而已. 怒(濡) 喜(散) 思(结) 忧(澁) 悲(紧) 恐(沉) 惊(动).

惊悸必结代. 寸口脉动而弱 动为惊 弱为悸.

脉急甚 皆为癫狂厥疾.

癫疾 虚◎ 实?. 癫狂 实大◎ 沉细?.

血 芤为失血 澁为少血. 沉细◎ 大数实?.

脉得诸澁濡弱为亡血.

言语 寸口脉微而澁 营卫俱虚 言语谬误.

心脉濇甚为瘖.

津液 尺澁脉滑为之多汗. 大而虚浮而濡者汗.

男子平人脉 虚弱微细者 喜盗汗出也.

寸口脉微 尺脉紧 其人虚损多汗 知阴常在 絶不见阳也.

痰飮 脉沉弦细滑 大小不匀 皆痰飮为病也.

痰脉弦滑 飮脉弦滑微沉.

久得濇脉 必费调理 皆痰飮胶固脉道阻澁也

五脏六腑四时 肝弦 心洪 脾缓 肺浮 肾沉.

胞 月水不利→少阴脉微而迟澁.

尺脉絶. 尺脉滑. 肝脉沉.

脉状如琴弦 若小腹痛 主月水不利子宫生疮 妇人漏下赤白不止 小虚滑◎ 大紧实数?.

虫 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诸虫 沉实◎虚大?.

小便 少阴脉数 妇人则阴中生疮 男子则气淋.

淋脉细数 实大◎ 虚澁?.

两尺脉洪数 必便浊遗精.

大便 泻脉自沉. 沉迟(寒) 沉数(火热) 沉虚滑脱(暑湿) 缓弱(多在夏月).

泄而脱血 脉实(洪大)者难治.

凡痢 身凉脉细者生 身热脉大者死.

燥结脉沉. 沉迟(虚结) 沉数(热结) 右尺浮肥(风燥).

老人虚人闭结 脉雀啄者不治.

【外形篇】──────────────

头 头痛阳弦. 浮(风) 紧(寒) 洪数(风热) 细紧 (湿) 濇(气虚) 滑(痰)飮 坚实(肾厥).

左手脉数热 澁死血. 右手脉实痰积 大久病.

头痛 短澁须死 浮滑风痰必易除.

风寒暑湿气郁生涎 下虚上实 皆眩晕. 浮(风) 紧(寒) 细(湿) 虚(暑) 弦滑(涎) 无(虚).

眼 眼本火病 心肝洪数. 右寸关见相火上冲..

眼花从肾虚而起 当左尺脉沉数.

耳 耳病肾虚迟濡. 肾脉浮盛(风) 洪实(热) 细濇(虚). 耳聋 大◎ 沉细?. 心肾命门洪数 (君火相火上炎) 其人必遗精梦泄 两耳鸣聋

鼻 左寸脉浮缓 为伤风 鼻塞流涕.

右寸脉浮洪数 为鼻衄鼻齄.

口舌 口舌生疮脉洪数 若见脉虚 中气不足.

右关沉实脾热口甘 洪数则口疮或重舌木舌.

牙齿 右关脉洪数或洪弦 肠胃风热 多涎牙痛.

尺脉洪大而虚者肾虚 主齿动疎豁 相火上炎 而痛.

咽喉 阳寸洪溢 上盛下虚 忌微伏.

背 脉大者 心下有留飮 其人背寒冷.

背恶寒 甚者脉浮大而无力 是阳虚也.

肾脉缓 甚为折脊.

胸 心腹痛 沉细◎ 浮大?.

脉阳微阴弦则胸痺而痛 阳微故知在上焦 阴弦故知胸痺心痛.

痞病 右关脉多弦 弦而迟者必心下坚.

心痛 左脉数(热多) 濇(死血), 右脉紧实(痰积) 大(久病), 两脉坚实 不大便 可下之. 痛甚者脉必伏.

腹 脉细小紧急 腹中刺痛. 阴弦则腹痛.

腰 尺脉沉 腰背痛. 腰痛脉必沉弦(沉为滞 弦为虚). 浮(风) 紧(寒) 细(寒湿) 实(挫闪) 澁 (瘀血) 滑伏(痰) 大(肾虚).

脇 寸口脉弦者脇下拘急而痛 其人啬啬恶寒也 气郁胸脇痛 看其沉澁 当作郁治也.

肝脉软散 其色泽者当病溢飮 渴暴多飮而溢 肌皮肠胃之外也.

皮 脉浮而大 浮为风 虚大为气强 风气相搏 以成隐疹 身体必痒 痒者名泄风 久久为痂癞. 发癍者血散于皮肤 故脉伏.

脉浮缓(湿)→麻痺. 浮紧(寒)→痛痺. 濇芤 (死血)→木不知痛阳.

脉 芤浮大而软(失血) 滑往来疾速流利(痰经闭) 实有力(气满) 弦劲直而长(不舒) 紧数而有力(人迎紧盛伤于寒 气口紧盛伤于食) 洪钩大洪大有力(大热病进) 浮如羹上肌(有力为风 无力为虚) → 七表脉

微极细而软 沉(阴气厥逆阳气不舒) 缓大而慢(卫气有余) 濇澁细而迟往来难 迟一息三至(虚寒) 伏潜伏于骨(关格闭塞 积聚) 濡极软浮细 弱极软沉细 → 八里脉

虚迟大而软 动数脉见于关 上下无头尾(阴阳相搏) 细小而有力如丝 数一息六至

足 脚气 沉弦风 沉紧寒 沉细湿 沉数热.

痿脉浮大. 虚◎ 紧急疾?.

前阴 滑脉为疝. 疝脉弦急 积聚在里.

疝瘕积聚 弦急◎ 虚弱小?.

太阳受寒 血聚为瘕, 太阴受寒 气聚为疝.

后阴 痔脉 沉实◎ 浮弱?. 便血则芤.

【杂病篇】──────────────

风 中风脉无不大者 非热也 是风脉也.

脉浮而数 中风使然. 脉浮而大者 曰风.

浮迟◎ 急疾?.

中风脉浮滑 兼痰气 其或沉滑 勿以风治.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痺 浮澁而紧 三脉乃备.

痓脉皆伏沉弦紧. 痓脉浮而无力太阳也 长而 有力阳明也 浮而弦小少阳也.

寒 寒脉弦紧. (大浮数动滑 阳也 沉濇弱弦微 阴也) 太阳浮濇 阳明长 少阳弦 太阴沉迟 少阴紧 厥阴脉伏 热甚厥冷.

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

阴阳俱盛 紧澁者寒.

阳浮而滑 阴濡而弱者 伤风 勿用寒药.

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 此非风寒 乃湿温脉.

伤寒热病 洪大◎ 沉细?.

暑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弦细芤迟 此虚脉也. 热病脉盛. 暑病脉虚.

湿 伤湿细濡 湿热缓大.

脉浮而缓 湿在表也, 脉沉而缓 湿在里也.

身痛脉浮为风湿 身痛脉沉为中湿.

燥 伤燥脉濇.

火 火脉洪数. 虚火浮缓 实火沉大.

男子两尺洪大者 必遗精 阴火盛也.

内伤 内伤劳役 豁大不禁, 若损胃气 隐而难寻, 内伤飮食 滑疾浮沉.

气口紧盛为伤于食. 食不消化 浮滑而疾.

宿食 独右关脉沉滑.

寸口脉弱而迟 迟者营中寒 血寒则发热 弱者卫气微 心内飢 飢而虚满 不能食也.

寸口脉弱而缓 弱者阳气不足 缓者卫气有余 胃中有未消谷 故噫而呑酸 食卒不下 气塡于 膈上也.

虚劳 劳脉大或极虚. 浮大◎ 弦? 数极则殆.

气虚则弦. 血虚则大. 脱气沉迟. 脱血则芤.

男子久病 气口脉弱则死 强则生.

女子久病 人迎脉弱则死 强则生.

寸口脉微而澁 微者卫气衰 澁者营气不足 卫气衰面色黄 营气不足面色靑 营为根 卫为叶 营卫俱微则根叶枯藁 而寒慄 咳逆 唾腥 吐涎 沫.

霍乱 滑数为呕. 大者霍乱. 微滑◎ 澁数?.

呕吐 呕吐无他 寸紧滑数 最忌濇弱.

噎膈反胃 寸紧尺澁. 浮缓◎ 沉澁?.

咳嗽 关脉微为咳. 弦紧(寒) 浮(风) 细(湿) 数 (热) 沉(留飮) 沉数(实热) 洪滑(多痰). 浮软 ◎ 沉小伏匿?.

咳逆 浮缓◎ 弦急而按之不鼓?.

喘鸣肩息者 脉实大也. 缓◎ 急?.

喘 脉滑而手足温者生 脉濇而手足寒者死.

咳唾脓血 脉数虚为肺痿 脉数实为肺痈.

积聚 郁脉沉濇 积脉弦紧. 实强◎ 虚弱?.

五积沉伏附骨 六聚沉结 痼则浮结.

浮肿 脉得诸沉 当责有水 身体肿重. 水肿沉伏(阳虚阴实 为水必矣). 洪大实◎微细虚?.

胀满 胀满脉弦(脾制于肝). 浮大◎ 虚小?.

消渴 心脉滑或微小为消. 数大◎ 虚小?.

黄疸 缓代◎ 弦急?.

痎疟 疟脉自弦. 弦数(多热) 弦迟(多寒). 微则久虚 大散则死 迟缓自愈.

瘟疫 尺肤热甚 脉盛躁者病温也.

邪祟 疰脉 浮大◎ 细数?.

痈疽 浮数. 脉数发热而疼者阳疮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 脉滑而数 营卫相干 则结为痈.

咳唾脓血脉洪滑?. 脓血不泄脉滑大数?.

妇人 求嗣之脉 专责于尺.

右尺偏旺 火动好色, 左尺偏旺 阴虚非福.

濡沉滑匀 以为生息. 女不好生 亦尺脉濇.

微澁精淸 兼迟冷极. 微濡入房无力.

少阴脉浮而紧 紧则疝瘕 腹中痛 半产而堕伤

半产漏下革脉主之 弱则血耗 立见倾危.

小儿 虎口三关脉 (风关 气关 命关) →紫风 红伤寒 靑惊 黄困脾 白疳 黑中恶.

十二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 手太阴肺经

是动则病 肺胀满 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 甚则交两手而瞀 此谓臂厥 是主肺

所生病者 咳嗽 上气 喘喝 烦心胸满 臑臂内前廉痛厥 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 风寒汗出 中风 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 少气不足而息

■ 手阳明大肠经

是动则病 齿痛 颈肿 是主津

所生病者 目黄 口乾 鼽衄 喉痺 肩前臑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 虚则汗慄不復

■ 足阳明胃经

是动则病 凄凄然振汗 善伸 数欠 颜黑 病至则恶人如火 闻木音则惕然而惊 心动 欲独闭户塞牖而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 弃衣而走 贲响腹胀 是谓骭厥(胫厥) 是主血

所生病者 狂 疟 温淫 汗出 鼽衄 口喎 唇疹 颈肿 喉痹 大腹水肿 膝膑肿痛 循膺乳街股伏兎?外廉足跗上皆痛 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 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肌 尿色黄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 胃中寒则胀满

■ 足太阴脾经

是动则病 舌本强 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 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 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

所生病者 舌本痛 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 烦心 心下急痛 寒疟 溏瘕泄 水闭 黄疸 不能卧强立 股膝内肿厥 足大指不用

■ 手少阴心经

是动则病 嗌乾 心痛 渴而欲飮 是谓臂厥 是主心

所生病者 目黄 脇痛 臑臂内后廉痛厥 掌中热

■ 手太阳小肠经

是动则病 嗌痛 颔肿 不可回顾 肩似拔 臑似折 是主液

所生病者 耳聋 目黄 脇颔肿 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 足太阳膀胱经

是动则病 冲头痛 目似脱 项似拔 脊痛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腘如结 腨如裂 是谓踝厥 是主筋

所生病者 痔 疟 狂 癫疾 头脑顶痛 目黄 泪出 鼽衄 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 小指不用

■ 足少阴肾经

是动则病 飢不欲食 面黑如炭色 咳唾则有血 喉鸣而喘 坐而慾起 目??如无所见 心如悬若飢状. 气不足则善恐 心惕惕若人将捕之 是谓骨厥 是主肾

所生病者 口热 舌乾 咽肿 上气 嗌乾及痛 烦心 心痛 黄疸 肠澼 脊臀股内后廉痛 痿厥 嗜卧 足下热而痛

■ 手厥阴心包经

是动则病 手心热 肘臂挛急 腋肿 甚则胸脇支满 心中澹澹大动 面赤 目黄 善笑不休 是主脉

所生病者 烦心 心痛 掌中热

■ 手少阳三焦经

是动则病 耳聋浑浑焞焞 嗌肿 喉痺 是主气

所生病者 汗出 目锐眦痛 颊痛 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 足少阳胆经

是动则病 口苦 善太息 心脇痛 不能转侧 甚则面微尘 体无膏泽 足外反热 是为阳厥 是主骨

所生病者 头痛 角颔痛 目锐眦痛 缺盆中肿痛 腋下肿 马刀 挟瘿 汗出振寒 疟 胸脇肋髀膝外至胫絶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 足厥阴肝经

是动则病 腰痛不可以俛仰 丈夫?疝 妇人小腹肿 甚则嗌乾 面尘脱色 是主肝

所生病者 胸满 呕逆 洞泄 狐疝 遗尿 闭癃

十五络所生病

手太阴(列缺) 实则手锐掌热 虚则欠? 小便遗数

足太阴(公孙) 厥气上逆则霍乱 实则肠中切痛 虚则鼓胀

手少阴(通里) 实则支隔 虚则不能言

足少阴(大钟) 气逆则烦闷 实则闭癃 虚则腰痛

手厥阴(内关) 实则心痛 虚则为头项强

足厥阴(蠡沟) 气逆则睾肿卒疝 实则挺长 虚则暴痒

手太阳(支正) 实则节弛肘废 虚则生疣

足太阳(飞阳) 实则鼻窒 头背痛 虚则鼽衄

手少阳(外关) 实则肘恋 虚则不收

足少阳(光明) 实则厥 虚则痿躄 坐不能起

手阳明(偏歷) 实则龋垄 虚则齿寒痺隔

足阳明(豊隆) 气逆则喉痺卒瘖 实则狂癫 虚则足不收胫枯

任 脉(会阴) 实则腹皮痛 虚则瘙痒

督 脉(长强) 实则脊强 虚则头重

脾大络(大包) 实则身尽痛 虚则百节皆纵此脉 若罗络之血者 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奇经八脉之病

阳维为病 苦寒热 阴维为病 苦心痛

阳蹻之病 阳急而狂奔 阴蹻之病 阴急而足直

督脉为病 脊强而反折 冲脉为病 逆气而里急

任脉为病 其内苦结 男子为七疝 女子为瘕聚

带脉为病 腹满溶溶 若坐水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GMT+8, 2025-5-10 22:40 , Processed in 0.4231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