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52|回复: 2

小柴胡汤临床治验2则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8
发表于 2011-10-19 11: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柴胡汤加减方证心得
       来源:中国中医药论坛
       小柴胡汤在临症运用中,中医同仁们都是各有千秋。今在论坛阐述探讨运用本方治疗腮腺炎,也许会对未来学者对本方辨证运用,治疗现代医学命名的病种,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拓宽临症辨证运用名方(经方、验方、时方、成方)的思路。
       腮腺炎应属中医病“痄腮”
又名“蛤瘼瘟”辨证范畴。观现今治疗本病均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主,方药以银翘散、普济消毒饮,加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品。笔者十几年前跟梁常兵老师(中医硕士研究生)学习时,得师运用小柴胡汤加石膏治腮腺炎。师曰:本病是由风温疫毒经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而成,小柴胡汤加石膏主之。故笔者运用本法于临症至今,每用均获良效。
       应用案例:李某,11岁,双腮肿痛伴高热已3天。西医曾用利巴韦林,菌必治等治疗,效果欠佳来诊。刻诊:两颊肿胀疼痛,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右侧尤甚,触之疼痛,张口受限,纳食差,发热恶寒,现体温38.7C,述躺在床上,右侧卧,右腮肿甚;左侧卧,左腮肿甚,口苦,舌质红舌苔淡黄,脉弦数。属疫毒邪火,壅阻少阳经脉,治宜和解少阳,清泻消肿,方以小柴胡汤加石膏:柴胡15g、黄芩
12g、半夏10g、党参10g、生石膏30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5枚,三剂而愈。
      

日期:2008年5月8日 -
来自[经典研习]栏目

伤风
       丹溪治金得,年三十八岁,面色青白,患伤风、身热、大便不通。小柴胡汤加羌活、枳壳、桃仁、麻子仁各七分。(此等案俱见症治病。)
       一人黑色能饮酒,患伤风,头疼、身疼如火热,骨痛无比,不吃饭。人参败毒散加干葛。
       卢正一,年四十五岁,患伤风,腰疼、身热、饮水,小柴胡汤加杜仲、牛膝、天花粉、连翘、干葛。
       王成三患伤风,腹泻百二十来度。五苓散加白术三钱,前胡八分,羌活一钱,(风能胜湿。)苍术二钱,神曲(炒)一钱。
       方恺三患伤风、心疼。败毒散加山栀(炒)九分,白芍一钱五分,草豆蔻一钱五分,木香(煨)一钱。
       祝显一患伤风,小便白浊无度。小柴胡汤加黄柏、知母、白术、芍药、当归各一钱,莲肉(去心皮)一钱,秋石八分。
       薛立斋治鸿胪苏龙溪,患伤风咳嗽、气喘、鼻塞流涕。用参苏饮一剂,以散寒邪,更用补中益气汤,以实腠理而愈。病因劳怒仍作,自用前饮,益甚,加黄连、枳实,腹胀不食,小便短少,服二陈、四苓,前症愈剧,小便不通。薛曰:腹胀不食,脾胃虚也,小便短少,肺肾虚也,悉因攻伐所致。投以六君,加黄连、炮姜、五味,二剂,诸症顿退;再用补中益气,加炮姜、五味,数剂痊愈。
       佥宪阮君聘,患伤风咳嗽、面白、鼻流清涕。此脾肺虚而兼外邪。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五味,治之而愈,又用六君、芎归之类而安。
       吴江史安卿子伤风,用表散化痰之药,反痰盛咳嗽,肚腹膨胀,面色晄白,此脾肺俱虚。用六君子加桔梗,一剂顿愈。至三日,前症又作,鼻流清涕,此复伤风也,仍用前药加桑皮、杏仁而愈。
       史元年子喘嗽,胸膛膨胀,泄泻不食,此饮食伤脾土,而不能生肺金也。用六君子汤一剂,诸症顿愈。
       宿曰:余每治伤风外感而无内伤者,但用九味羌活汤、参苏饮,无不立愈。予自感冒,必补中气,而外邪始解。可见人之禀赋,万有不齐,岂可一例表散。今观薛案,与予元气弱者吻合,于此虚实可见。

日期:2008年5月8日 -
来自[卷一]栏目


日本伤寒论研究述略

国外研究伤寒论历史最悠久、内容最系统、成效最显著的当数日本。随着宋版《伤寒论》在日本的出版(1668年),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核心的医学,形成了日本汉方鲜明的特色。从创立古方派的医家,到现代研究《伤寒论》的学者,皆视《伤寒论》为医学典范,现将日本伤寒论研究概况作一横向点述。
一、《伤寒论》学术理论研究
1.对《伤寒论》学术渊源、版本的认识
日本汉方医学家普遍认为[1],《内经》与《伤寒论》无关,《内经》发生在黄河文化圈,是以针灸等物理疗法为主的医学;《伤寒论》则发生在江南文化圈,是以药物疗法为主的医学。两者是不同的医学体系,否定用《内经》的观点去研究《伤寒论》,而认为《伤寒论》自成体系,有独自的病理观、治疗观。其理由是:①
从《伤寒论》的文体来看,简明而直捷了当,与《易经》的文体极为相似,简直可以说是同出一辙;②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有人认为可能是“汉武帝至后汉这一时期”,《伤寒论》和《内经》这两部著作究竟孰先孰后,尚难判断;③仅根据《伤寒论》的学说与《内经》的思想有某些相同之处,就断定《伤寒论》渊源于《内经》,未免过于轻率;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原著,长期埋没于世,受阴阳五行思想及天文学等影响而被篡改的机会甚少,基本保存了原著的面貌。

对于《伤寒论》的版本,一些日本学者认为,赵开美影刻的宋版《伤寒论》也是经王叔和、林亿等历代具有《内经》学术观点的学者再三改编而成。《伤寒论》经过长期的辗转抄袭,难免有把抄写人意见和前人注解混入正文,但两者文体显著不同。主张通过反复熟读深思,将原文与伪文加以区别。
2.对《伤寒论》原文的探讨
2.1 关于发热恶寒的顺序
《伤寒论》中,在一个条文同时叙述发热和恶寒的有13条,且在叙述上都是发热在恶寒之前,只有第12条例外。岩崎
勋[2]认为发热恶寒的顺序不是偶然而无意义,而是有一定准则。从发热恶寒的阴阳属性言,热是阳证中重要症候,寒则涉及阴阳两证。三阳在外,主要表现在于热,判断专靠恶寒。故恶寒为其外候之标准;三阳在里,以寒为主,判断之法为是否有热,以发热为其外候之标准。从条文中症候的安排看,出现于阳证的主要症候有发热、头痛,脉浮,其排列趋势是表证特异性越高越靠近条文的开头;出现于阴证的手足厥冷,四肢拘急在恶寒之后,脉沉微则更在后,反映阴证的症状按离心性排列在条文之未尾,这是《伤寒论》条文的一般结构。

2.2 关于太阴病
圆齐·佐藤贞美[3]认为,在《伤寒论》里,其“表”者意味着太阳病;而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皆是“里”。在《内经》里阳明经和太阴经是表和里,但在《伤寒论》里阳明病和太阴病是里和里,两者是邻接关系。阳明与太阴并病,是疾病进展上两个病期所属的两个方证的并存。
2.3关于94条原文是并病
在《伤寒论》正文的条文中,标明并病仅有两条,即论先表的第48条和论后里的第229条。藤平
健[4]认为《伤寒论》中没有标明而实际属于并病者约占条文1/8。疾病无时不在发生演变,不管是阴病病位还是阳病病位都有可能出现横跨其他病位的情况,第94条即是跨于阴病阳病之间,阴阳两证并存的病理状态,其先表后里,先急后缓的治法是处理并病的有效措施。

3.对三阴三阳的认识
日本汉医学者[5]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不是六经,与经络学说没有关系,而是以之概括六种病,三阳病包括:太阳病即肌热病或表热病,少阳病即胸热病或半表半里病,阳明病即肠热病或里热病。三阴病包括:少阴病即肌寒病或表寒病,太阴病即肠寒病或里寒病,厥阴病即胸寒病或大里寒病。每病又各分为抵抗期和败退期,其治疗则是根据各病“缓”、“紧”不同的十二范畴进行。疾病发展顺序,日本学者认为原则上是太阳、少阳、阳明,进一步发展至三阴,而《伤寒论》的作者在著述时变更其顺序是有其深意的。①为了对《内经》表示敬意,姑且从之;②疾病发展有不少是自少阳直行三阴;③为了先述表里,再论及表里之间;④病邪也有不经少阳,而由太阳直入阳明的,故置阳明病篇于太阳病篇之后。
4.对合病、并病的认识
日本学者认为[6],合病是以一个方证为主,病势盛时有一部分症状波及其他病位,或因病势发展过快,在所通过的其他病位还残留一部分症状,因此其治法仅有一方即可。所谓并病,是指互相关联的二证并存,重要的问题是互相关联,治疗并病应遵从先表后里,先外后内,先急后缓,合方等一定法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9 11: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柴胡汤临床治验2则
  
小柴胡汤,方载《伤寒论》,为医圣张仲景治疗少阳病半表半里证而设,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和解少阳之功能。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此方治疗诸多杂证,颇收良效。现举案如下。

  
1  低热

  
患者,男,56岁,中学教师,1999年9月8日初诊。患者自诉2个月前患感冒,经门诊治疗,外感症状已解,惟觉低热不适。初未介意,仍坚持工作,至月余低热犹存,渐至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胸胁憋闷,间有盗汗发生。自疑患肺结核。经胸部拍片及实验室检查,排除肺结核,遂求诊于某中医大夫旬余,效果不佳,低热仍在38℃左右,胸闷不适。又赴某市医院检查,亦未明确诊断,经人介绍就诊于余处。考虑前医滋阴之法已用。遂改用活血化瘀法,方用血府逐瘀汤,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口服。9月12日复诊:诉服药初觉有效,药停仍发低热。观患者面色少华,测体温38.2℃。症见:神疲纳差,胸闷胁胀,口苦咽干,夜间盗汗,大便稍稀,小便如常,脉弦细,苔薄白,舌质深红,证类少阳,枢机不利,气郁化热,郁热伤阴,至阴虚之象明显。病机是气郁化热,予小柴胡汤。处方:柴胡18
g,法夏9 g,党参9 g,炙甘草6 g,黄芩9
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9月16日复诊:服药有效,诸症缓解,守原方剂量和煎服法再进3剂。追访得知,6剂小柴胡汤,使2个月的低热霍然而愈。

  
按:少阳部位为半表半里,邪犯少阳,枢机不利,少阳气郁,不升发则化火,郁火伤阴,发为是证。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解郁行气之功,用之气郁得舒,而火热自散,阴无以伤,则津液自复矣。

  
2  阳痿

  
患者,男,38岁,工人,2000年1月16日就诊。患者诉半年来阳事不举,不能与妻子同房,曾多方求医问药不效,夫妻二人十分苦恼,经熟人介绍就诊于余处。详问患者起因,乃知半年前正值暑热,一次与妻子行房事时十分口渴,即痛饮冰茶而酣然入睡。事后,每当行房事,则不能成功,夫妻二人心烦日甚,多方求医,补肾壮阳之中药、成药,屡试效果不佳。症见:形体憔悴,神疲乏力,胸胁胀闷,少腹弦急,二便正常,苔薄白,脉弦缓。此为水结气滞络阻,阳气不舒所致。即予小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12
g,法夏9 g,人参9 g,炙甘草6 g,生姜5片,大枣5枚,蜈蚣3条,茯苓9
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口服。1月20日复诊,患者面露喜色,告服药后有效,能与妻子同房,但效果不理想,效不更方,原方再进4剂,剂量、煎服法同前。后随访得知,患者房事正常,病已痊愈。

  
按:患者行房饮冷而致水结气郁、气滞络阻,阳气不伸,发为阳痿。非肾气、肾阳虚,故补阴壮阳罔效。小柴胡汤宣展气机,蜈蚣通络,茯苓、生姜行水,服之使水气宣散,气机舒展,阳气得伸而阳痿自除。

  
作者单位: 473600 湖北通山,通山县卫生局

  
(编辑:李建伟)

日期:2006年12月19日 -
来自[2006年第4卷第14期]栏目

【小柴胡汤】

  治伤寒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耳聋,脉弦数者。此是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宜此汤以和解之。
  【组成】柴胡半觔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以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括蒌实。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枯蒌根,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犡,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温覆取微似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集注】程应旄曰:方以小柴胡名者,取配乎少阳之义也,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何则。少阳脉循胁肋,在腹肠背阴两歧间,在表之邪欲入里,为里气所拒,故寒往而热来,表里相拒而留于歧分,故胸胁苦满,神识以拒而昏困,故嘿嘿,木受邪则妨土,故不欲食,胆为阳木而居清道,为邪所郁,火无从泄,逼炙心分,故心烦,清气郁而浊,则成痰滞,故喜呕,呕则木火两舒,故喜之也,此则少阳定有之证,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阳在人身为游部,凡表里经络之罅,皆能随其虚而见之,不定之邪也,据证俱是太阳经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见,故属之少阳,半表半裹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证,方中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人参补久虚助生发之气,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荣卫,相须相济,使邪无内向而外解也,至若烦而不呕者,火成燥实而逼胸,故去人参半夏括蒌实也,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括蒌根也,腹中痛,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安土,加白芍以戢木也,胁下痞硬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泥,加牡犡之咸而软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邪侵乎心矣,故去黄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渗也,不渴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也,咳者半表之寒凑入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干姜助热也,总之邪在少阳,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



日期:2006年12月15日 -
来自[删补名医方论]栏目


王全年 孙广仁 :小柴胡汤宗阳明而治

 少阳本态病,处于寒、热双重态:开-闭态。因寒故有闭,因热故有开。开、闭交作,随寒热交作也。什么是态?《说文》:“态,意态也。”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不同的态,对应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态,就是一个东西,处于一定的发展形势及状态中。因为它“必见于外”,故可产生中医“藏者,象也”的信息,让人们认识。伤寒六经病,实为六态之为病。态的意义,显然远远大于经络或脏腑,是“一身之气”织成的六大进行时也。常态潜于“一气”而固守,异态演生出“三阴、三阳”六态之为病。小柴胡汤,就是典型的少阳病宗方,但却宗阳明而为,治不离阳明。
  1.少阳本态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2.少阳本态病解释
  (1)病机:少阳态,故一定寒热交作,寒热往来。这种状态的产生,多由太阳之病转归而来,或因其他原因造成了少阳之为病的“开-闭”态。寒者,阴邪进,寒性收引,故有“闭态”或“敛态”。热者,阳邪进,阳热外释,故有“开态”或“热态”。寒者,似太阳之为病有“闭”态之貌;热者,似阳明之为病有“开”态之容。所以,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焦点症状。在这一态下,少阳枢机不利,引动胆火上乘,灼阴伤津,故有“口苦,咽干,目眩”。脾胃也受影响,故可见“嘿嘿不欲饮食,喜呕”。胸胁为肝胆所辖,故少阳之热可致阳气运动不畅而“胸胁苦满”。有热可“心烦”。所以,少阳,可认为处于太阳、阳明两态之间的一个过渡态品种。因有寒,所以能将少阳态滞定于太阳之为病的闭态;因有热,所以又能将少阳定格于阳明之为病的开态。寒热交作,因气虚无力祛邪所为。而不是阳虚或阴虚。
  (2)治法:清热解阳明开态之热,补气聚能祛太阳闭态之寒。
  (3)方药: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水煎服。
  (4)方解:柴胡、黄芩,苦寒,气质轻清,以清阳郁之热为最佳,治阳明开态热胜恰如其分。又“寒性收引”,顺阳明内趋主阖、主敛势。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补中,大补阳明“土”位之气,使“阳明”有足够的能量“阳明主阖”。所“阖”能量,以气的固摄与防预作用,祛除寒邪,消太阳之为病的寒性“闭”态,恢复生理上的“太阳主开”。寒、热消除,阳明、太阳各回到生理意义上的态势。
  中焦“土”位,在脏为胰(传统认为脾)、肝,在腑为肠胃。腑主消化、吸收,主纳、主入;脏主传输、上达,主升、主开。阳明主阖,就是消化吸收;太阴主开,就是升清上达。半夏、生姜,降逆止呕,顺应腑气以降为和,又顺应阳明内敛之德。
  全方合,内聚阳明之“气”能,以祛太阳之为病的“寒”;又苦寒之药,清解阳明之为病的“开”态余热。所以,本方主治,实只从阳明入手,这才是张仲景大师小柴胡汤的千年之妙。阳明之生理在于“阖”,故可补不可泻,参、芪类故也;阳明之为病在于因热有“开”。故可泻不可补,柴、芩可为。
  3.小柴汤宗阳明而治
  由于拘于传统六经的“经络说”,所以少阳病提纲误认为“口苦、咽干,目眩也”。笔者认为提纲应该是“少阳之为病,寒热往来也”。它是阳明与太阳互有胜负打持久战。阳明故有热,太阳故有寒。寒、热,最能反映机体性质的两大类病性因子。所以,以“寒热往来”命定少阳提纲,更具有临床意义。《伤寒论》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处的证,实际对应着一个特殊病机:开-闭态。其实质就是抓住与证高度相恰的“病机”。而在众多与此证对应的“症”中,只有“寒热往来”,最具有代表性。小柴胡汤,以补阳明之“土”位固其本。《灵枢·五音五味篇》:“阳明常多血多气”,阳明主阖,是人体一切能量的蓄集塔。所以,大补气为首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小柴汤宗阳明而治,清阳之为病的“热”,补阳明生理主阖的“气”,实为千古之秘。
  再,寒热是《伤寒论》定性的要点:太阳寒热,同时出现;少阳寒热,交互而为;疟疾寒热,发有定时;而阴虚之热,朝热盗汗。所以,采“寒热往来”定性少阳提纲,最为精确。它是与少阳证“寒-闭”态下,众多症中最准确的一个。
  伤寒三阳病,本质均为热病。所以刘完素依据《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指出伤寒发而为热病,其机理主要是“阳郁化热”。如他在《宣明论方·热论》中说:“寒藏于肌肤,阳气不行散而内为怫结,故伤寒者反为病热。”此处的“怫结”,即“阳郁”后而化热。阳者,阳气也,阳郁而盛而化热。热胜则成火。任何病理因子,如果瘀而成患,都可造成阳郁,阳郁则化火,故刘河间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伤寒三阳态病的热,各有所因,均由阳化。太阳之为病,因寒成闭态,因闭而阳郁而化热。阳明之为病,内阖之气聚集,遇热化热。阳明病热,或由于直接感受温热之邪(如气分热),或因太阳闭态阳郁化热成阳明(太阳它态证),均可引动阳明主“阖”主“敛”的能量而化热。此能量,附于内阖之“气”而存在,气化阴气、阳气。阳热之邪,恰好引动的是阳气。两阳叠加,必生大热。故阳明态病,以发热为主。
  极热,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白虎汤主之,清阳明热用石膏;次热,如“心烦懊憹不眠”,可用栀子豉汤,清阳明热用栀子;太阳、阳明合病的“利遂不止”,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清阳明热用黄芩、黄连;而小柴胡汤,寒热往来,寒时是太阳,热时是阳明,用柴、芩清阳明之热。可见,随阳化热的“阳明之为病”产生的热量多少,所用清阳明之药,随证而变。不拘泥于白虎汤也。
  小柴胡汤,只是众多清阳明热方剂的一个,却演生出中医最重要的“半表半里”的小阳理论。此处半表半里,只是一种思维模型,实为一个过度态品种:开闭态。

日期:2006年11月16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李兴培教授谈“小柴胡汤事件”后汉方医学的变化

  中医在国际上首度遭遇“信任危机”一一日本发生的“小柴胡汤”事件,已经过去10余年。对于该事件,日、中间中西医学界都有着若干评论,仁智互见。李兴培教授认为,这绝不是一件孤立事件,该事件的发生,有其时代背景和深层次原因,事件带给我们应有的思考、启迪与教益。对此,李教授谈了以下认识。
  日本汉方医学的兴起
  汉唐以降,中医学东渐,相继不断传入日、朝、越等国家和地区。日本汉方医学大师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丛书中言“长女以疫痢殇,恨医之无术……始发愤学中医,经十有八年,其间流传四方,穷困备至,未尝稍易其志,用力既久,胜于今日之新法矣……信医圣张仲景遗训,为古方学派”;《类聚方广义》:“张仲景为千古用方之鼻祖……其文简明严正,条理井然,宽猛之治,和攻之法,无不周悉赅备。若能精究其意,推广其义,则万病之治,易如反掌矣”;日本医学博士和田正系为其师《伤寒论阶梯》序:“我们身为医师者,经常遇到疑难病证踌躇莫决,或虽诊断明确而无良好疗法,或治疗而越时重发,但此种情况下,往往易为汉方医学处方所奏效。此种事例,颇不鲜见”。“《伤寒论》不论古今中外均指为惟一之医道遵循……能作为治疗万病的原理”,他赞其师“毕生致于《伤寒论》之笃学者……别无旁求。其对《伤寒论》之解释,为现代医学之最高成就”。足见日本医界有识之士,初始学习中医之切入点乃是从经典着手,其态度之诚恳,起点之高,学习之深入,心得之丰富,俱足以令人叹服。经多代人对中医典籍之研究实践,诞生了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和考证学派等,先后还有如《太素经集注》、《医心方》、《医籍考》和《汉方诊疗之实际》等大量汉方医学书籍问世。至二战以前,汉方医学在日本处于主导地位。
  日本汉方医学的挫折及再起
  然而好景不长。日本作为二战和珍珠港事件发动者,无条件投降前,遭到以美国为首的盟军的惩罚性狂轰滥炸,日本列岛大部分城市几为一片焦土,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在美国绥靖政策的羽翼下,战败国日本百废待兴,一切唯美国马首是瞻。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作为胜利者,趾高气扬,颐指气使,什么都管。在医疗卫生领域,麦氏公然信口雌黄地指责“中医不科学”、“针灸是野蛮术”,虽未直颁“取缔中医”之令,却是践行“取缔中医”之实。日本汉方医学自此开始一蹶不振,疾速掉入低谷,即从往昔主流医学,沉沦为不被政府承认的民间非正统医学。
  新中国诞生后,我国中医事业得以复苏。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果断地制定了“团结中西医”和“继承、整理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中医政策,有真才实学的中医相继被聘入各级医院,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北京、成都、上海和广州四所中医学院成立,中医人士被遴选为各级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医界感动了,焕发出巨大潜能。在预防、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成就巨大,显示出无比的生命力。如中医在治疗梅毒、麻风、淋病、急腹症、急性传染病(暴发性流感、小儿麻疹肺炎、小儿腺病毒肺炎、乙脑、流脑、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以及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和危急疑难病症,都获得了良好疗效,这对东邻日本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震撼。
  日本汉方医学界德高望重的大塚敬节、史数道明等,联合政界若干有影响人物,对我国中医药界取得若干重大成就,明显拉大与日本汉方医学差距的实情,多次向日本有关当局苦苦谏言,直陈利弊得失。日本政府遂逐渐放宽对汉方医学界的限制,汉方医学得以重生,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大塚在弥留之际,还谆嘱其弟子们: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叫中国向我们学习。
  小柴胡汤事件“应运”而生
  重生后的日本汉方医学界,“赶超”中国心切,决定首先主攻中药与方剂。他们购置最现代化的实验设备(迄今仍保持着领先中国的先进优势),对中药粗提或精提后进行药理毒理实验。中医方剂仅部分开展现代实验手段研究,但正式生产汉方制剂500余种之多,而其中仲景经方即达200种以上,且一般都是原方原量使用,不得更易。由此不难窥知,日本汉方医学界,对经方功效是何等肯定,对仲景学说是何等虔诚。
  小柴胡汤在日本应用之广,可谓家喻户晓。为应付大量需要,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在我国大连专门设厂生产该产品。然而好景不长,沸沸扬扬的“小柴胡汤事件”终于在十几年前的日本发生了。日本、中国先后不断有这类报道及浅评见诸报端或其他媒体,迄今人对之的“旧事重提”,“文外余波”似断非断。“小柴胡汤”怎么了?“中医”怎么了?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活的灵魂
  “小柴胡汤”事件,矛头直指中医,使之遭遇信任危机。溯流穷源,其实这是日本二战后,汉方医学界率用简约对号入座的“汤证疗法”的必然结果。仲景在《伤寒论》中早已强调:中医治病必须“凭脉,辨证,施治”和“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设若有悖,轻则罔效,重则为祸惨烈。仅此而已,岂有他哉!
  小柴胡汤,药虽七味,其汤证病机涵义却相当深邃。众所周知,外感病邪来犯,一般皆是按照由表入里之传变规律进行。然而仲景从大量宗族和乡里疫病治疗中,悟出由太阳(表)→阳明(里)传变层次间,还横亘着一个“少阳”半表半里层次。少阳证之确立,乃是仲景洞察力之敏锐,独具隻眼处,实补八纲辨证之未逮,该方遂成为仲景最得意传世佳方之一。其适应证呈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及口苦、咽干、目眩或作呕等症者。仲景于论中曾有“但见一证便是”之语,即指上述症状而言。
  须知,仲景在该方之末,明白无误地设有七种加减法:如太少合病,本方合桂枝汤用之;和阳明并病,予大柴胡汤表里双解;误汗而致邪遏不停,柴胡桂姜汤温化宣达;误下热结阳明而少阳仍不解,柴胡芒硝汤和解通结;胸中有热,胃内邪踞,腹痛欲吐,黄连汤清上温下;误下邪陷,滞碍枢机,腹满烦惊,柴胡龙牡汤和解镇惊、扶正祛邪。是故纯恃小柴胡汤“打天下”,万病皆用,独缺加减,不偾事者,几稀矣。我国各地都有应用小柴胡汤化裁,治愈大量感染性疾患和急危难症的报道,也是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成果。
  显然,发展中医和中医治病,丢弃了辨证论治精神,则“欲速则不达”。
  日本汉方医学勃兴已崭露曙光
  日本医师星野惠津夫氏等在《所谓汉方药的副作用》(日本东洋医学会志4:59,1982)文中谓,用某(未具名)汉方16个月,分别出现副作用如感冒样症状、皮疹、口腔炎、消化道症状、休克前期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这些症状的出现,急性病在服药数十分钟后,慢性病则在一至数日后。经仔细观察,多属误治。因为往往“更方后”,这些症状皆消失。是为“小柴胡汤”事件根由之诠释。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起,中医、中西医结合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日本也逐渐恢复与中国交流中医学术,如和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共探血瘀证,购买冠心二号方等。实践反复证明:死方焉能治活病?日本反省后顿悟:应重新向中国学习辨证论治。相继,日本《汉证》杂志第12卷6、7期合刊,特辑发表长篇研究蒲辅周先生临床经验文章;不断延请中国名老中医专家、教授讲学及会诊;派留学生赴中国中医院校学习,攻读学位;频繁来华参加学术会议;中日或多国合办学术研讨会等等。其举措实发人深省。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即优势。日本正郑重再拾起它。我们,怎么办?

日期:2006年9月18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中医十大名方妙用--小柴胡汤
作者:董康 等主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7800897249
印次:3
纸张:胶版纸
出版日期:1998-3-1
字数:72000
版次:1

a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小柴胡汤的出处、方名含义、功用主治、方解、源流与方论、药理作用、临床运用、制剂研究、系统方研究等内容。以便读者不仅可以一览小柴胡汤的研究全貌,而且能了解其研究的动态及趋势,并能很好地应用于临床。
本书是一本系统论述小柴胡汤的专著,特别适合于广大临床工作者,中药方剂研究者,医药院校师生和中医药爱好者使用。
  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出处、方名释义及组成
第二节 源流与方论
第二章 药理研究
第一节 主要组成药物的药理研究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
生姜
第二节 小柴胡汤的药理研究
第三章 临床运用
第一节 内科疾病
感冒
支气管哮喘
流行性腮腺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艾滋病
胆囊炎
胰腺炎
返流性食管炎
胃炎
冠心病
溶血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肾盂肾炎
肾病综合征
神经精神性疾病
时辰发性性疾病
第二节 妇科疾病
热入血室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第三节 男子性功能障碍
第四节 皮肤科疾病
脱发
过敏性皮肤病
第五节 外科疾病
第六节 儿科疾病
第七节 五官科疾病
第四章 制剂研究
第一节 临床制剂
第二节 含量测定
第五章 系列方研究
  编辑推荐:
    

日期:2006年8月8日 -
来自[中医]栏目

伤寒实践论
作者:陈瑞春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711705206
印次:3
纸张:胶版纸
出版日期:2004-3-1
字数:283000
版次:1

a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以临床为主,将作者五十年一的临床体会记录整理而成。上篇“经方实践”将临床所用经方,以及有一定心得的方药归纳成文,其中[方意新解],是对伤寒方的全面认识,并赋予其新意。“临证验案”是每一方的应用记录,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伤寒论》,也是作者读伤寒、用伤寒的些许发挥。
中篇“医案实录”是临床医案的记录,病种甚多,疗效较为确切,没有空谈和不实,足兹临证参考。
下篇“医话实说”是随笔,但不重文采,只是实话实说。旨在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事一议地勾画出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附篇,对几个不同的问题,作了些探讨。   作者简介:
    陈瑞春,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广为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院伤寒教研室主任,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务副院长,主持工作。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全国仲景学说研讨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全世界国名老中医带徒第二批导师。首批江西名中医。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中心收入其资料,入选国际名人中心名人榜。
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工作50余年,主攻“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带教、指导的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生4名,皆以其为研究方向。临证擅用经方,长于内科心、肝、胆病以及内、妇、儿科部分疑难杂症。对《伤寒论》的研究,应用均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一些颇具学术价值的观点,如“伤寒救阴法”。面对小柴胡汤的灵活应用,则体现了他师古不泥古的创新精神。
1989年研制的“健脾益气冲剂”经临床与实验观察,对提高免疫力和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均有显著疗效,同时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治学严谨,勤奋务实,对中医的理论探讨也作出了不懈努力。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或刊发于美国、香港等医学杂志。主编、参编《伤寒论教学参考》、《喻嘉言医学之书校诠》等著作8部,独著《陈瑞春论伤寒》和《伤寒实践论》。
从医执教50余年,教授过各科层次的班级,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还有博士生以及各类进修生和留学生的课程,授课专业以伤寒、温病为主,同时也旁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药。长期坚持临床实践,50余年从未间断。在对部分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取得了不少独到的经验和体会。如对甲肝、乙肝、肝硬化、冠心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肿瘤的中药调治、小儿厌食等都有较理想的疗效。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因此也吸引了外省不少求学者前来,近几年,先后有黑龙江、广东等地的四名学员专程求教进修。
对带教学员不仅从专业知识方面严格要求,而且注重学员的医德的培养,经常告诫学员要先做人,再做医生。坚持辩证论治对症下药,尤其是对农村或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尽量做到药价廉而疗效好。因此颇为患者赞誉。

目录:
上篇 经方实践
一 桂枝汤
(一)桂枝汤治感冒
(二)桂枝汤治肩周炎
(三)桂枝汤治夏日腹泻
(四)桂枝汤治肌肉痛
(五)桂枝汤治身痒
(六)桂枝汤治自汗
(七)桂枝汤治盗汗
(八)桂枝汤治肺部感染
(九)桂枝汤治荨麻疹
(十)桂枝汤治过敏性鼻炎
二 桂枝麻黄各半汤
(一)桂枝麻黄各个汤治荨麻疹
(二)桂枝麻黄各个汤治身痒
三 桂枝甘草汤
(一)桂枝甘草汤治冠心病
(二)桂枝甘草汤治胸痹
四 桂枝加葛根汤
(一)桂枝加葛根汤治颈项强
(二)桂枝加葛根汤治肩周炎
(三)桂枝加葛根汤治颈椎增长
五 桂枝加附子汤
(一)桂枝加附子汤治误汗恶寒
(二)桂枝加附子汤治脚膝痹痛
六 小柴胡汤
(一)小柴胡汤治外感发热
(二)小柴胡汤治低热
(三)小柴胡汤治肝炎胁痛
(四)小柴胡汤治夜间磨牙
(五)小柴胡汤治经期感冒
(六)小柴胡汤治咳嗽
(七)小柴胡汤治乙肝“三阳”
(八)小柴胡汤治小儿发热
(九)小柴胡汤治冠心病早搏
(十)小柴胡汤治失眠
(十一)小柴胡汤治更年期综合征
(十二)小柴胡汤治暑病夹湿
(十三)小柴胡汤治湿郁发黄
七 柴胡桂枝汤
(一)柴胡桂枝汤治低热
(二)柴胡桂枝汤治感冒
(三)柴胡桂枝汤治风湿热
(四)柴胡桂枝汤治肺心病肺部感染
(五)柴胡桂枝汤治身体疼痛
(六)柴胡桂枝汤治风湿关节炎
(七)柴胡桂枝汤治风湿发热
八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经前期紧张症
……
中篇 医案实录
下篇 医话实说
附篇
跋  

日期:2006年8月8日 -
来自[中医]栏目

当代有效合方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俊,伍游雅 主编
出版社: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ISBN:780121429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出版日期:2002-8-1
字数:474000
版次: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9 11: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柴胡汤化裁治疗肾绞痛

  肾绞痛为结石移动引起输尿管梗阻、痉挛,产生阵发性剧痛,先在腰部,沿输尿管向膀胱、大腿内侧等处放射,发病急,疼痛发作时往往腰痛连腹,腹通连腰,属祖国医学“腰痛”范畴。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
小柴胡汤化裁治疗肾绞痛均获得满意的效果。小柴胡汤疏肝利胆、通调三焦和解少阳之主方,兹以其证治与肾绞痛参照:(1)从部位分析,《灵枢·经脉篇》说,足少阳胆经“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肝胆疏泄失司,“是动”则病如上述部位。(2)从方证分析,《伤寒论》论述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苔白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如水道壅塞,不能决渎,则上焦不能纳,中焦不能化,下焦不能出,故用小柴胡汤加减使得上焦得通,亦能间接使下焦通调。
  
  《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后世医方有执说“阳主气,涩主痛,阴主血,弦主急”。而腹中急痛,是腹中拘急作痛,用小建中汤先行益阴以和阳,如不见病好转,再用小柴胡汤,收到较为满意效果。
  1 典型病例
    
  例1,男,48岁,2003年7月15日来诊。自诉突然左腰剧痛连腹,大便未解,
小便点滴难出。痛楚难忍,口干苦,不渴。舌质红,苔厚质白,脉弦大略数。尿常规检查红细胞视野草酸结晶(+);X线腹部平片检查示左侧输尿管中段结石。治以疏肝利胆,通调三焦,理气止痛。拟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9g,法夏9g,牛膝15g,黄芪30g,泽泻9g,甘草5g,生姜3片为引,日服2剂。1剂药后2h即觉稍安,4h后服第2剂,其痛渐止,小便已通,次日照原方加金钱草通草,连服2天,疼痛止,小便利。后拟四逆散合排石散以排石通淋巩固疗效。
  
  例2,男,35岁,2004年8月10日来诊。自诉突然
腹痛难忍,似有刀绞,并有坠胀感,小便淋漓不出,在村卫生室服止痛药疼痛不减而来院就诊,症见口苦咽干舌苔黄,脉弦数,尿检草酸钙结晶(++),腹部B超检查,诊断为右输尿管下段结石。证属三焦决渎失司,少阳枢机不利;治以疏肝利胆,泄热止痛。拟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9g,大黄12g,法夏9g,血余炭5g,枳壳9g,川朴9g,党参5g,甘草5g,生姜为引,当日以2剂量合煎,每2h服1次,服药6h后患者疼痛减轻,遂每日1剂,连服3天后仅微感腰痛,自诉夜不能寐,即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巩固疗效。
    
  2 讨论

  肾绞痛的发生,多见于肾、输尿管结石病,为常见病之一。笔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肾绞痛,取其和解少阳,条达气机,决渎三焦之意;临床治疗数十例,均达到了痛止、小便通、发热退之功效。对通过B超检查,结石直径<0.6cm的小结石,用小柴胡汤加减之方药,大剂量服用直至结石排出。服药同时并配合跳跃运动,促使结石下移排出。疗程结束后,均进行B超复查予以证实。对较大结石服药不能排出之患者,待疼痛等临床症状减轻后,采用手术或激光碎石等治疗方法
  (编辑新 竹)
  作者单位:438600湖北省罗田县匡河中心卫生院
日期:2005年9月21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浅谈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一书,其用广,其效佳,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本文结合临床择例报道并略谈体会如下。
  1 发作性睡病
  
  患者,女,71岁,退休干部。述多年来经常发病,发病前即感头部有蒸热感,且昏昏欲睡,有时甚至在做事时可当即倒下而睡,但
体温不高,呼之能醒,醒后又睡,不吃不喝,1、2天后逐渐好转,恢复后无异常表现。长期经中西医治疗可减轻症状,但始终不能控制其发作和延长发病间隔期。2000年5月来我处诊治。症如上述,察脉弦长有力,舌红苔白。此属少阳枢机不利,痰热上蒙,上下升降失常阴阳失和所致。拟小柴胡汤合温胆汤。药用:柴胡12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0g,甘草6g,枳实10g,竹茹15g,陈皮10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服后症状明显减轻,第2天即恢复正常。因见其有效,即备药在家,每于稍有发病先兆时即服之,可控制其发作,近年来,发作次数大大减少,且症状亦轻,基本治愈
  
  2 汗症

  患者,男,74岁,退休干部。2001年5月24日就诊。自述近半个月来,无论白天或夜间,出现颈以上出汗,颈以下其它地方无汗,尤以夜间为甚,时轻时重,并无其它不适,但以汗湿衣领及枕头为之烦心,要求诊治。察脉弦稍细,舌红苔白,且伴口中微苦稍干渴。此少阳枢机不利,上下升降失常,阴阳失和所致。拟枢转少阳兼益阴固涩之法,用小柴胡汤加味。药用:柴胡12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0g,甘草6g,百合15g,煅牡蛎25g,龙骨15g,大枣5枚,3剂愈。
    
  
3 耳根周围发热疼痛症状
  
  患者,男,45岁,在职干部。2001年4月2日就诊。述左耳根周围大范围
皮肤发热、疼痛,同时伴咽痛且干枯已十多日,经西医消炎治疗无效,遂来我处诊治。余观左耳根部皮肤并无异常,但触之疼痛,咽部鲜红,扁桃体不肿大,舌红苔黄微腻,察脉浮弦,此为风热之邪客于少阳经脉使然。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清疏和解之。药用:柴胡15g,黄芩10g,法半夏10g,甘草6g,防风12g,玄参15g,蝉蜕10g,板蓝根15g,蔓荆子10g,3剂。服后症即减轻,舌苔转白腻,于上方加藿香10g,佩兰12g,再服6剂愈。
  4 感冒变症
  
  患者,女,62岁,退休职工。述5天前因晚上受凉而出现
头痛、怕冷、流清涕等症。自服复方感冒灵后,上症基本解除,但于第4天开始,自觉胸部微闷,饮食减少,感觉头脑不清醒,健忘,经人介绍来诊。观其人并无神志障碍等症,察脉弦紧稍细重按乏力,望舌淡苔白稍厚,此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上下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拟小柴胡汤原方。药用:柴胡18g,黄芩10g,党参10g,法半夏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6枚,2剂,服毕头已清,胸不闷,饮食增加,又服2剂痊愈,病人惊为神奇。
  5 内耳眩晕
  
  患者,女,57岁,退休职工。2003年10月30日就诊。述3天前突发眩晕,动则
呕吐,并觉房屋转动,已在个体诊所输液2天,症状有所减轻,但仍觉头晕目眩,温温欲吐,两耳似有阻塞感,全身乏力等,观舌红苔白厚,脉弦缓,余以为当从“少阳中风,两耳之所闻”,并结合现代医学认为与耳中迷路水肿有关论治,拟和解少阳,疏调肝胆脾胃兼化痰利湿之法。用小柴胡汤加味治之,药用:柴胡12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0g,天麻10g,茯苓15g,泽泻15g,生姜2片,大枣5枚,3剂。服后症状大减,再服3剂而愈。
  6 咳嗽
  
  患者,男,63岁,退休干部。2000年7月26日就诊。述感冒后经
静脉输液症状减轻,但继而咳嗽加剧痰多,特别在下午3~5点左右觉有寒热不适,每天如此已1周左右,同时每天均服用止咳及消炎药无效。望舌红苔白,察脉弦紧。此日晡寒热,邪正相争少阳症,然又兼痰多苔白,用小柴胡汤合二陈汤加味。药用:柴胡12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0g,陈皮12g,茯苓12g,川贝母10g,杏仁10g,紫苏子12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共服6剂愈。
  
  7 讨论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法半夏、人参(党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方中以辛开散,以苦降泄,以甘益气、补虚、和中,共奏清解宣散表里、疏调肝胆脾胃、调和内外阴阳、调达上下升降之功。对于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历代医家多以
《伤寒论》所论外邪既不在
太阳之表而汗之,又不在阳明之里而下之,惟邪客少阳之半表半里用此汤以和解之;或以《伤寒论》所述“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然笔者认为除以上所述外,更应充分利用小柴胡汤上述之功用,并结合少阳经脉循行的部位、发病时间、发病机制与相关的舌(以舌淡或红、苔白或薄黄为主)、脉(以弦脉为主)等四个方面而灵活应用于临床各种复杂病症之中,无论外感内伤,只要临床病症与上述四个方面有一、二个方面相符,均可考虑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在上述病例中,如耳周发热疼痛症则主要是从少阳经络循行部位而应用的;其就内耳眩晕症亦考虑与经络循行相关;再如咳嗽症则主要是从少阳发病时间上来考虑的;其它如发作性睡病、汗症、感冒变症以及内耳眩晕症均主要是从病机上来考虑的,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收稿日期:2004-05-26)
  作者单位:434020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古城医院  
  (编辑一 坤)
日期:2005年9月21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小柴胡汤治疗儿科疾病

  小柴胡汤源出于仲景《伤寒论》,具有和解表里、升清降浊、调和肝胃扶正祛邪等多种功能。笔者结合儿科生理病理特点,应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儿科疾病,效果显著。
  举病案2例如下:
  1
疳积患者,男,4岁,患儿近3个月嗜食冷饮,开始
厌食,甚拒进食。烦躁易怒,夜卧不安,易惊,服用多种助消化药效不佳。诊查患儿面黄肌瘦,精神不振,腹胀,大便干稀不调,舌质淡,苔薄白,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6g、黄芩6g、半夏6g、党参9g、干姜4g、大枣3枚、炒麦芽10g、焦山楂10g、神曲6g,每日1剂,日服3次。3剂后再诊:饮食增,睡眠安好,原方再服6剂痊愈。
  2 多汗症患者,女,3岁,患儿半年前患肺炎高热惊厥,之后多汗,动则汗出,夜卧亦汗,易惊,饮食尚可。易外感咳嗽,常诉腹痛,脾气怪异,烦躁易怒易哭,夜卧不安,磨牙,诊时见面色&#58477;白,体瘦,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投小柴胡汤加味:柴胡6g、黄芩6g、党参8g、大枣4枚、浮小麦10g、乌梅6g、生甘草4g,每日1剂,日服3次,连服3剂。汗少,但夜卧不安,加服龙牡壮骨冲剂,再服原方3剂后痊愈。
  按:以上2例虽病名各一,表现各异,但均有脾弱不运之征,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加之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多因父母溺爱,任凭恣食油腻香燥或冷饮瓜果之品,久则食积停滞中焦,脾胃运化受阻,脾失健运,饮食停滞,食久成积,积久成疳。小儿脾胃脆弱,形气未充,故治宜疏肝、健脾和胃。方中柴胡疏解少阳经中郁热,黄芩清泄少阳胆腑邪热,半夏配干姜和胃降逆,党参、大枣扶正健脾,原方加焦三仙治小儿厌食,加服龙牡壮骨冲剂治疗小儿多汗、脾气怪异、低钙等效果好。此方配伍,巧用众多,应用广泛,为治疗儿科疾病良方之一。
  (收稿日期:2004-04-17) (编辑一
坤)

  作者单位:017000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医院
日期:2005年9月21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小柴胡汤治疗肺结核后高热1例
  患者,男,59岁。主因发热,咳嗽,咳痰1个月就诊。当地肺CT示:双肺上叶及右肺中叶结核,左侧胸膜肥厚及胸腔积液伴左肺下叶膨胀不全。经抗结核、抗菌药物治疗2个月,胸片正常,但仍每日或上午11~12点或下午4~6点发热,体温38~39&#8451;,自用消炎痛栓可降温,特来我科就诊。
述每日发热前自觉寒冷,无咳嗽、咳痰,食欲差,无
恶心、呕吐,二便正常。血常规白细胞12.6×10 9 /L。血伤寒、副伤寒检测均无异常。舌淡,脉浮细。处方:柴胡12g,黄芩12g,党参14g,半夏9g,当归10g,甘草6g,双花20g,野菊花20g,公英10g,连翘15g,地丁12g,天花粉20g,白茅根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6剂后复诊,患者述明显好转,每日体温最高达37.5&#8451;,余无不适,效不更方,继服10剂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讨论:患者连续高热3个月,持续抗结核及抗菌药物治疗,胸部X线片虽正常,但发热仍不退,曾多次求助中医,患者病有3个月,世医皆以为病久耗伤肺阴阴虚有热,以滋阴清热之品却不能奏效。细观其往来寒热,脉浮细,则邪仍在半表半里,为小柴胡证。《伤寒论》等101条言:“伤寒  
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患者往来寒热,
不欲饮食,已符合两大主症,以柴胡和解少阳,半夏降逆止呕,黄芩清热
燥湿,党参补脾益肺,甘草缓和药性。其血中白细胞高,系仍有体内感染,配以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以抗感染、抗病毒天花粉、白茅根皆为清热宣散之品,并有抗菌之功效。
  诸药合用,共奏良效。
  (收稿日期:2004-05-26)  
  作者单位:050800河北正定解放军第467医院中医科  
  (编辑一 坤)
日期:2005年9月21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小柴胡汤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眩晕,为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的主要表现,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笔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6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7例,女43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1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30年。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1] 根据病人
主诉症状,如颈部过劳或用力不当后出现眩晕、恶心呕吐以及颈部不适等,结合颈椎X线、颈椎CT、颈椎MRI以及脑部彩色多普勒等检查确诊。
   
1.3 治疗
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药用:柴胡15g,黄芩12g,党参10g,半夏10g,甘草6g,生姜5g,大枣10g。
项背强几几者加葛根15g。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1]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功能障碍。无效:治疗
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痊愈38例,有效2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9岁。2003年9月25日来诊,自述头晕,目不欲睁,恶心,不欲饮食2日,舌红苔黄,脉弦滑。查C 3~6
棘突压痛(+)。叩顶实验(+)。
眼球水平震颤(+)。X线片显示颈椎骨质增生,颈椎CT显示C 3~6 椎间盘略向后突出。脑血流图提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诊断:颈椎病(西);眩晕(中)。处方:柴胡15g,黄芩12g,党参15g,半夏10g,生姜6g,大枣9g,甘草6g,葛根15g。共4剂,水煎服,日1剂。复诊眩晕症状基本消失,随证加减3剂。
  4
讨论
    
  颈椎
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颈性眩晕是其临床表现之一,为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关节增生或变位刺激压迫,导致椎-基底动脉的曲折痉挛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颅内供血减少出现一系列症状,如眩晕、眼花耳鸣甚至昏厥等 [2]
。据中医理论“眩晕”可由胆腑
相火上炎所致,笔者研读张仲景《伤寒论》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伤寒四五日,三阳合病,以少阳之邪为主,症见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3]
”。有感于张仲景对小柴胡汤“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执简驭繁的使用方法从中医
辨证论治的精神出发,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配黄芩轻疏并用通利枢机,半夏配生姜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且行甘枣之泥滞,党参、炙甘草、大枣三者相配益中气和营卫甘补调中且抑制柴芩之苦寒,葛根疏解颈项拘急痉挛,全方寒热并用宣通内外,通利枢机,和解表里,以达
到清眩止晕、降逆止呕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511-552.

    
2 孙怡,杨任民.实用
中西医结合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96.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编.长沙方歌括白话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3-176.    
  作者单位:1 300193天津中医学
  
       2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为指导教师)

日期:2005年8月11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干扰素联合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6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46例患者均为2002年3月~2003年2月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按1995年全国第五次
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治疗组46例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18~40岁,病程1~6年,平均3.5年。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5~40岁,病程1~6年,平均3.5年。所有病人血清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HBV-DNA均为阳性。ALT、AST反复升高2~4倍。TBiL<17.5μmol/L。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5-1-29 02:33 , Processed in 0.0814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