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1|回复: 0

何任教授治疗时病的经验

[复制链接]

5513

主题

1710

回帖

2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3908
发表于 2011-10-19 11: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父何任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已60
年,经验丰富,对时病的诊治,疗效快捷现采何老治疗外感发热与湿温病经验,介绍如下。

1
 外感身热的治疗

我们在临床上常常会遇到身热不退患者,包括了多时令病,如春季的春温、风温;夏季的中暑、泄泻、痢疾;秋季的疟疾、秋燥、湿温;冬季的冬温、咳嗽、伤寒等。其中亦离不开感染细菌或病毒所致。这类病人常常是先到医院用西药诊治,主要采取输液、抗菌素治疗。多可以热除病解,但也有些患者,经输液、抗菌而仍不退热,有的偶尔身热退了,停药,随即复燃,在无法可施的情况下,往往找中医诊治。何老遇到这类病人,一般1~2
剂药就能热退而愈,且不再复作。何老常用药有二类,一是有感冒症状者,即出现咽痛、咳嗽、气促等症,身热四、五天或一周不退者,用连翘、银花、黄芩、鲜芦根主煎服,即可退热。二是身热甚高,甚至39.
5
℃以上多天不退,用输液、抗菌素等不解,但未见上呼吸道症状的,则用黄芩、滑石、焦山栀为主,适当加清理肠胃的神曲、鸡内金等,一般也是1~2
剂即热退身安。热退以后,再适当针对症状辨证处方,巩固疗效。

2
 湿温病的诊治(中医人www.tcmer.com编辑整理自湖南中医药报纸,严禁转载!!)

何老常说:湿温病多由于暑雨炎蒸、氤氲而化生湿热,人感而病。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初起恶寒身重,头胀而痛,胸闷身热,热势不扬,舌苔粘腻或白或黄,脉多濡缓,继则但热不寒;病在太阴脾、阳明胃。根据湿温症状特点及多发季节,颇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伤寒、副伤寒相类似,属急性传染病。其它如沙门氏菌属感染、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等,若表现为湿热证候者,亦可按湿温病辨证处理。(中医人www.tcmer.com编辑整理,严禁转载!!)
何老认为:温病由鼻口而入,故多见肺胃证。肺证而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可见湿温之辨证,在于视其发展、病程、病变之所在。湿温乃湿热所致,故其辨证以卫、气、营、血与三焦为要点。本病初起,邪困卫阳,故有卫分见证,但为时甚短,且多伴有温邪蕴脾的气分见证,而呈现卫气同病。随着表证消失,则气分湿热逐渐转盛。就湿温病一般进程而言,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病渐进,湿热逐渐化燥,出现湿热并重现象,甚至转化为热重于湿,湿热郁蒸气分,虽以肺、胃现象为主,其邪亦可弥漫三焦,波及其它脏腑,出现多种证候。何老对湿温的治疗法,明确指出:湿温既为湿热所致,当分其湿热所胜,湿胜者,当清其湿;热胜者,当清其热。湿胜其热,不可以热治,使湿愈重,热胜其湿,不可以湿治,使热愈盛。但在初时见到其湿,即当以利水清湿为要,使其湿不化成热。久而湿已化为热,亦不得再利其湿,使热反助其盛矣。此为泛指湿热诸病而言,但湿温证之临床诊治,自当湿热俱清为宜,此为原则。但其变病,如神昏、谵妄躁狂、大便下血、瞀乱痉厥等,则按卫气营血各自病机论治。
湿温初起内外合邪,湿遏卫气时,宜芳香宣透以化表里之湿,表证解除后,则宜宣化气分湿浊,并视症状兼佐清热。湿渐化热,湿热症状俱现,则既化湿,又清热;湿邪化热而出现热重于湿,以清热为主,兼及化湿。湿热完全化火,即以化燥化火论治。至于热炽气分,腑实燥结,络伤便血,气随血脱等证,则分别以清热生津、通腑清热、凉血止血、补气固脱施治。兼证、变证甚则延至恢复阶段,亦须谨慎地重视余邪是否清除。至于具体方药,自初起卫分证解表用淡豆豉、大豆卷、冬桑叶、甘菊花及藿朴夏苓汤或黄芩汤、银翘散之类。卫分证出现湿热见证的用三仁汤、葛根芩连汤、益元散、苍术白虎汤、竹叶石膏汤;营分血分证时用清营汤,兼里实用凉膈散,兼神昏用玉枢丹、安宫牛黄丸,化燥用增液汤;便血(伤寒肠出血) 则必须用犀角地黄汤、黄连阿胶汤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2 8:38:3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中药交流网 51LA统计

GMT+8, 2025-1-15 23:03 , Processed in 0.0431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